惟贤长老《净土教与庄严国土》
发布时间:2025-01-10 03:04:15作者:普门品全文网一、净土教与净土宗
净土教的阐扬源自释迦牟尼佛。根据大乘经的指示,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佛净土、兜率弥勒净土、毗卢遮那佛的华藏净土等,本文所提的专指弥陀佛净土。
作为佛教徒,是相信净土的存在的,因为虚空无边,世界无边,国土有染有净,根据现量的实证,比量的推理,圣言量的指导,完全是可以确信无疑的。佛陀是亲证亲知者,佛陀具有最高的智慧,为悲悯五浊恶世受苦的众生,而说此;一切世间甚深难信之法。
净土的经典,通称三经一论:
(1)《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叙阿弥陀佛因位愿行和果上的功德;
(2)《观无量寿经》一卷,刘宋僵良耶舍译,指示修十六观等往生净土的行业;
(3)《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明净土庄严和持名念佛的利益。
在清代咸丰八年(1858),又有魏承贯,名源,道光进士,经济文章为世所重,编集《净土四经》刊行流通,即于以上三经外,加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他认为净土法门以《无量寿经》而发源,以《观无量寿经》而观想,然后导于《阿弥陀经》之持名,最终归于《普贤行愿品》。
在近代,印光法师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又于四经外加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编辑《净土五经》刊行。他认为;此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印光法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所编的《净土五经》为缁素喜读,影响极为深远。
除以上五经外,在古印度,有世亲菩萨造的《往生论》(北魏菩提流支译)总摄三经,阐述净土依正庄严,正明往生旨趣。有龙树菩萨造的《十住毗婆沙论》,分修行方法有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指菩萨凭自力在三大阿僧祇劫的长期苦行中方证佛果;易行道指修行者仗佛力量即能横超三界,得生净土。世亲为瑜伽行派的祖师,龙树为般若性空派的祖师,故后世亦将此二大士列为在印度的净宗祖师。
佛教各派教义,都源于佛说,源出一流,分支各异,但毕竟仍归大海。因此,各宗祖师,不过就其所学所证,发表不同的特殊创见,契合佛心,达到成佛的目的,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故有各宗派的建立。
中国各宗派建立,肇始于魏晋,成熟于隋唐。东晋时代慧远大师(334-416)在江西庐山,与当时文人学士刘遗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慧远大师提倡修持念佛三昧,曾于定中三次见佛,临终于七日前即预知时至,制定遗嘱,告别徒众,圆寂年八十三岁。慧远大师德高学博,通达大小乘经论,而独弘净土,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第一代祖师。
唐初善导大师(莲宗二祖)首倡持名念佛,一生演说净土法门,手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因念佛时口吐白光,故又号光明和尚。其提倡专称名号的理由,曾说:;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大师作有《观无量寿经疏》四卷(亦称《观经四帖疏》),阐发净土奥义,为世称诵学习,流传海外。
自善导大师开始,持名念佛的净土宗确立,流传至今一千三百多年,宋永明延寿禅师提倡禅净双修,明末的莲池、憨山、紫柏、蕅益四大师,融合诸宗,发扬净土。这种优良传统,一直持续到现代,确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
二、浊土与净土
(一)何谓浊土
根据佛经指示,内涵有二:
1、指五浊恶世。浊者污秽,其体不净;恶者凶狠,其行不善。污秽与凶狠,这是有漏的有情和器世间的现象。
五浊:
(1)劫浊,指时间的转移变化,发生各种灾害。
(2)见浊,指知见上的愚暗,分别有身见(我执)、边见(执常执断)、邪见(拨无因果)、戒禁取见(非因计因)、见取见(非果计果)。
(3)烦恼浊,包括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
(4)命浊,指息暖识合成的命根,刹那变化无常。
(5)众生浊,此指凡夫的五蕴报体,为众苦之本。
2、三杂染:此就众生本身讲。
(1)生杂染,即报体染污不净。
(2)业杂染,即有漏的业力。
(3)烦恼杂染,即随无明而起的根本烦恼、随烦恼等。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众生所处的就是这个世界。
(二)何谓净土
净土:
1、性离染垢,纯属清净。
2、无有痛苦烦恼,享受妙乐。
3、依报、正报,美好庄严。
往生极乐世界,都是莲华化生,不受胞胎之苦。
在极乐国土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逍遥自在,如《阿弥陀经》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无世间因衣食等生活困难问题引起的忧患。
在极乐国土,有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华供、化禽说法、风树协韵等美妙环境,无世间的污染、斗争、混乱等现象。
在极乐国土,常依止教主阿弥陀佛,还有诸大菩萨、诸阿罗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闻经听法,一应和谐,无世间的猜疑忌妒、怨憎会苦。
印度世亲菩萨所著《往生论》,叙述西方净土有三种庄严。即:
(1)佛庄严,具八种功德。
(2)菩萨庄严,具四种功德。
(3)国土庄严,具十七种功德。从清净句(佛号)出生三种庄严,此三种庄严,包括净土的无量庄严,清净微妙,不可思议。
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观无量寿经》里佛的此两句教言,代表了佛法的真谛,也是净行者趋向解脱求生净土的径路。
心有真实心、虚妄心、肉团心。肉团心指主司血液循环的心脏和主管触觉的神经系统。虚妄心指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是颠倒真相因之而起惑造业的错谬认识。真实心即众生本有的真心,即是佛心(是心是佛),然此佛心,被虚妄的无明烦恼所遮盖,以致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必须用修持(三慧、三学)的力量来显发,恢复此心(是心作佛)。
经云:;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前两句说明诸法由心生,心是原动力。后两句说明由于心的染和净,而有六凡四圣的十法界。
如何心净?修行者要做到外不染六尘、内不起我执,扫荡一切妄情执著。如何实现净土?必须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摄、六度之行,求得转依,即是转染成净、转迷成悟。净是涅槃,悟即菩提。唯识法相有转八识成四智的具体解说。
弥陀净土的往生,历代净宗大德根据经典的指示,不出信、愿、行三法。信即对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坚信无疑。愿即愿生极乐,愿离娑婆。行即持诵洪名,一心不乱,配合修三福业。行要以清净心持诵名号,如《往生论》说,持诵佛号即清净句,由清净句而产生净土的无量庄严。故一句佛号,可代表戒定慧三学,代表无量的修持法门,其义甚深,不能以凡情测度。
四、趣向净土的净业
(一)《观无量寿经》的三福业
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1、父母生养教育子女的恩情很重,孝养父母,是人伦道德的根本,所谓;德以孝为先。佛教是很重视和提倡这一点的。奉事师长,才能重道,才能如法行持,培养德性。本慈悲心,不杀众生,有悲天悯人的胸怀,才能济世救民。行此三种,结合修十善业道,就是人天乘的基础。
2、以上是世间善的道德,进一步必须具有出世的解脱善的道德。就是首先以三宝为身心性命皈依处,如法奉行。结合受持众戒,即居士、沙弥、比丘、菩萨所受诸戒,约束身心,清净三业,达到身不造业,不为业累——身解脱;心无虚妄分别,不为烦恼所障——心解脱;心远离无明,通达缘起性空——慧解脱。此种境界,就是阿罗汉的解脱道。
3、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深信因果,方能明彻心性,洞见三世。读诵大乘经典,有利于开拓心胸,悲智双修。并能策发其他修行者,同发菩提心,同证无上菩提,这是趣向佛乘的菩萨大行。
念佛结合三福业,循人天乘阶梯到发菩提心趣于佛乘,由渐修到顿超,顿渐是结合的。净行者积累福德智慧资粮,足踏实地,不存空想,不是一步登天。老实念佛,也老实修行。自力与他力结合,决生净土。
(二)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宗喀巴是西藏建立黄教的祖师,藏密自有宗喀巴整顿后,根据教理和戒律修持密法,才走上正轨。
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分道前基础、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共上士道。
1、道前基础指出欲学佛必须先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启发知见。
2、下士道说明要保持人身、不堕三恶趣,必须念死殁无常、皈依三宝、知因果、修十善。
3、中士道旨在修解脱行,必具出离心(愿离世间、不受轮回)、观十二因缘、勤修四谛。
4、上士道以发菩提心、具真空见为主,修持四摄、六度之行。在此段中,宗喀巴对引发菩提心的次第,修习止观法门,有精辟的阐述。
宗喀巴另著有《密宗道次第论》,即在上士道的基础上,建立密乘,故密乘的修持,仍不能脱离三士道。
(三)太虚大师的三级三宗、三依三趣
近代人生佛教倡导者太虚大师,学贯中西,融合诸宗,主张八宗平等。他判摄佛法,总括为;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
三期三系:指佛灭度后初五百年为小乘教盛行时期,形成上座部的巴利语系。次五百年为大乘显教盛行时期,形成空有诸宗的汉文语系。后五百年为大乘密教盛行时期,形成密教系统的藏文语系。
三级三宗:指佛教教理根据行持阶段分为三级,初为五乘所共的因缘生法;次为三乘所共的三法印;后为大乘不共的空有诸教法。依之而建立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
三依三趣指:
1、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佛住世及正法时代)。
2、依天乘行果趣发大乘果(像法时代)。
3、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末法时代)。
太虚大师认为:现在处于末法时代,依前二乘行果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机宜。今日的情况,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是确定在人乘行果,实行人生佛教。其中心思想是:阐扬因果道理,提倡五戒十善以化民,广修六度四摄以福利人群。
无论显密诸宗,遵循佛的指示,修持佛法不离三个阶段,而其特有的共同点是以人乘为基础,以大乘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得佛果,为圆满究竟的归宿。因此,趣向净土的净业,都是一致的。
五、以净业庄严国土,净化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五欲尘劳污染的世界,是人我纷争、战斗频繁扰攘不安的世界,是重重灾难、身心痛苦的世界,是一个无常变化、极不安宁的世界。
具有善良知见的人们的心理,需要光明,需要和平,需要安定,需要解脱。这就需要以佛法净化心灵,庄严国土,净化世界。
从上面净业修持的内容中,提取几项,作为医治众生疾病,转五浊恶世为人间净土的良药。
(一)明因识果
这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五乘共法,也是培养人生道德、提高人的价值的重要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人们能明于此,则能消灭罪恶于无形,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观。
慧远大师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印光大师说:;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图。又说:;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技术,如何高超,皆属虚设。若能明因果之事理,举心动念,唯善是从,决不敢有非分之念及举动,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
历代净宗大德弘扬净土,都要阐发因果道理。慧远大师写有《明报应论》、《释三报论》等;印光大师写有《印光大师文钞》及《嘉言录》,均处处提到因果。唯因果可以警惕人心,从而止恶行善。
(二)奉行五戒十善
五戒谓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十善谓身业有三,即不杀、不盗、不邪淫;语业有四,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有三,即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合身口意共成十种。反此十善,即成十恶。五戒是做人的道德和保持人身的基础。履行十善,则进一步可获生天趣,享受天趣的福报。
此五戒十善不仅是世间的善行,即出世三乘的声闻、缘觉、菩萨之菩提果,亦无不以此为根本而得成就的。故《十善业道经》中佛说:;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太虚大师说:;世界上凡有思想的人,无论是宗教家,或各种学问家,都希望构成相亲相善之安乐世界。只要能行十善业,则古今圣贤理想中的天国,如中国所谓的大同之世,和西洋人理想的黄金世界,皆不难实现。只要将十恶改成十善的行为,即可转五浊恶世成清净的乐国,这实是今日世界人类刻不容缓的要求。又说:;庐山慧远大师,谓十善业,若能从一家一乡推行到一国,立可成为‘风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净国家。如此推行于全世界,则可成为和平友爱的人间净土。
人们都希望趋吉避凶,转祸为福。但灾祸之来,推究其因,都是造十恶业所感。故欲避免灾祸的危害,乞求于神灵、或只是利用科学上的物质力量来救济,仅凭借外力是不行的,不彻底的。必须反求诸己、净化心灵、修行人类互相资助的十善业,使福报增长,则转灾为祥、转祸为福。行此人类本性的十善,不假他力,人人都可做到,这是解救灾难、净化世界的根本办法。
(三)实行四无量心,四摄之法
这是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所应修学的。学佛者能如此,推广而普及世界,则可以制止贪婪、杀机、欺骗,使人类心地善良,真诚相处,消灭战争。
1、四无量心
即慈、悲、喜、舍。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包括无缘慈,同体悲。
喜谓见善随喜。舍谓无分别计较心,对众生平等。2、四摄
以如下四法摄受众生,团结群众。
(1)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求经济文化、安宁生活之共享。
(2)爱语:说真实语、安慰语、和合语、正直语,求团体之和乐。
(3)利行:本利他精神,积极献身于公益事业,尽义务而不谋权利。
(4)同事:与群众同甘苦,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此四摄法,据报载,在日本有些企业单位,依此原则订章程实行,收效很好。
明因果,修持五戒十善、四无量、四摄,是净行者求生净土的主因,也是庄严国土、净化世界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