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十八

发布时间:2024-08-22 03:05:08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十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己二、(广讲能得之道智)可分为二:一、道智之支分;今天是二、道智之整体。

庚二、(道智之整体或能依道智之特征)可分为三个:一、声闻之道智;二、缘觉之道智;三、菩萨之道智。

之前讲的是道智支分,比如法器、本性、作用。今天讲道智之本体。

道有三种: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这里说的道智,是通达并证悟道之自性的智慧。即通达,同时又证悟它的自性。智慧的自性也是空的,以无缘的方式缘取这些道,这样的有境的智慧叫道之智慧。

辛一、(声闻之道智)可分为二个:一、道之本体;二、道智之因法——顺抉择分。

壬一、(道智之本体):

这里主要讲声闻的道智,阿罗汉所具备的现观。菩萨通达阿罗汉所通达的一切真理,这是所知。能知,是把道视为空性、无缘。道之智慧是菩萨相续中具备的智慧,也是菩萨的境界。但此处所知是阿罗汉通达的真谛,他的境界。

道相智理中 由诸四圣谛

行相不可得 当知声闻道

相关的佛经中直接宣说的,是无缘离戏的大乘之道,也就是菩萨的智慧、境界;而间接宣说的是阿罗汉的境界,是为了摄受声闻道的其他种姓者。作为菩萨,也要了知阿罗汉所证悟的境界,通达阿罗汉所通达的真理,并超越声闻之道。

菩萨智慧的所缘是轮涅一切法,包括涅槃以及声闻缘觉的境界,所以他要以了不可得的方式证悟这些境界、智慧。

首先他要通达阿罗汉所通达的真理。第一,为了摄受众生,众生里有很多阿罗汉种姓的,菩萨也要摄受他们,所以他必须要通达阿罗汉通达的这些真理,才有能力摄受小乘种姓的众生。第二,他也要了知阿罗汉的境界,因为他知道了阿罗汉的境界,了知声闻道之后,就可以超越他。阿罗汉虽然是超脱轮回的,但是他堕入了寂灭边。所以对超越的对境——阿罗汉的境界及其所通达的智慧要了知,才可以超越他。也可以这样理解:菩萨的境界、智慧,涵盖了阿罗汉和辟支佛所通达、获得的智慧以及具备的功德。比如,菩萨缘取声闻道的时候,远离一切边戏,所以缘取的时候以无缘的方式,将这些境界、智慧也视为空性。

在菩萨的道相智中,首先便是四圣诸谛的十六行相。关于十六行相,佛经里也讲了,经书中也分别与“寂静”……“病”、“痈”……相结合而作过分类与汇总的论述,可见声闻与菩萨的行相外境是一致的。

另外,不可得的行相也是此等道智的特征。菩萨不仅能如实了知并通达“声闻之道也就是如此”,还能进一步现见不可得也是无有自性的,这就是(菩萨)自证的殊胜之处。比如声闻断除十六种增益,菩萨要断除三十二种增益,二者是有区别的。阿罗汉证悟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但是对此他可以断除恒常和有我的增益,但是不能断除无我和无常的增益,还是不离分别。而菩萨不仅要断除恒常和有我的增益,同时还要断除无我和无常的增益。在将色等一切法证悟无常等方面,菩萨与小乘没有什么区别,而菩萨对小乘的境界、智慧,比如证悟无我、无常,对这个增益也是要断除的。

我们应当了知,不可得的加行发心、正行无缘与结行回向三个殊胜,便是圣者的声闻之道。

菩萨把声闻的道相以及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以三个殊胜的方式摄持,以这样的方式修行。他要断一切增益,远离一切边戏,所以正行是无缘,对任何法,有境、对境、物质、精神,所有的增益都要断除,以无缘的方式缘取一切法,所以是正行无缘。

前行是发心,后行是回向,二者均属于世俗谛的菩提心。前行发心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讲的是做事开始的时候,要保持什么样的心态,结束的时候要保持什么样的心态。所谓“善始善终”,都不离菩提心、大乘道。

正行无缘,即不执着于任何法,远离一切边戏。中间的过程是无缘,缘取任何法都以无缘的方式缘取,也就是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以这种智慧去面对事物。缘取任何法都一样,以无缘的方式缘取。

我们在加行里讲的“三殊胜”,其实出处就是在佛讲的《般若经》里,尤其是在《现观庄严论》里。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也是以般若经的内容来宣讲的。所以,对于大乘的修行人来说,三个殊胜很重要,做任何事,闻法、修法都不能离开三个殊胜,这也是菩萨在修行时的心理状态——缘取任何法都是以无缘的方式缘取。无缘就是不执着、放下的意思。菩萨对无常、无我、不净,也要放下,也要以不可得的方式去缘取。所以,菩萨要断除三十二种增益。阿罗汉以十六行相来断除十六种增益。

接下来讲十六行相。四谛是苦集灭道,每一个都有四个行相,共有十六个行相。以前讲过十六行相。

在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的行相包括):

(一)由于为因缘而生,所以是无常;

阿罗汉了知了一切法是无常的。任何法都一样,如果是依靠因缘的,就都是无常的。因缘和合而生的都是无常的。

(二)由于被业与烦恼所控制,所以是痛苦;

一般凡夫,将苦当成乐,认为都是快乐的。其实没有快乐,都是被业力和烦恼所控制。有业力的牵引,就不会有快乐;内心有烦恼,也不会有快乐。为什么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恒常而是无常?我们把一切法都视为了恒常,我们认为都是恒常的,一旦有了变化,就难以接受,甚至开始造业。

色等一切法都一样,都是无常的,不是恒常的,因为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痛苦的。我们视为快乐,然后去追求这个那个——都当作快乐,否则不可能追求。如果了知是痛苦的,还会追求吗?不会的。我们执着、追求各种世间的利益,就是没有了知诸法的究竟实相,所以都是愚痴的,都当作是快乐,开始执着,去追求。这是一种颠倒的思维。其实都是业和烦恼控制的,都是痛苦的。没有业力牵引不会痛苦,没有烦恼控制你不会痛苦。所以我们要摆脱烦恼,远离业力的牵引。

(三)由于以他我而空,所以是空性;

一般普通凡夫认为我与他都是实有的,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然后开始分别,继而引发各种烦恼。通过中观里讲的理证去观察,都是找不到自体的。人和法都一样,都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都是如梦如幻般的存在,所以都是空性。

(四)由于自体之我不成立,所以是无我;

我们都认为有我,有我就有我见。认为有我就是我执,有我执就有我所执: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有我所执就有分别、烦恼。我的车子别人不能碰,碰我心里就不舒服。我的房子里不能随便进人,随便进人我就生气。开始“我”的这个,“我”的那个,“我”的孩子,“我”的爱人……都出来了。有我执就有我所执,有我所爱的人,一锁定我所爱的人,就不允许别人看,否则我就不舒服。我的孩子如果不争气,心里就不舒服,也非常烦恼。有我执才有我所执,没有我执不可能有我所执。但是有没有这个我呢?没有我,我也是假立的,不是实实在在的。

因为经书中认为空性和无我应当算一个,所以才会说“空性之相乃无我”,“彼等之相为寂灭”。按大乘的教理来讲,无我和空性是一个意思。但小乘里讲的“无我”和大乘里讲的“空性”不是一个意思。

小乘里讲的“无我”,仅指人无我,也是了知自我自性空的证悟与智慧。但大乘里讲“无我”,不仅指人无我也包括法无我,一切法皆为空性,无我和空性的含义是一样的。

上述讲的四种行相都是苦谛的行相。

集谛(的行相包括):

(一)如同爱染之病的因相;

为什么说因相?痛苦之因,会产生痛苦。爱染是贪欲,贪欲之染,就如同病,生病了就肯定有痛苦。

(二)如同疮痈的集相;

不但生苦,甚至还会生种种苦,如同疮痈。

(三)如同毒箭的,能产生剧烈痛苦的(生相);

产生种种痛苦,并且极其强烈又漫长。如同毒箭,能产生剧烈痛苦的(生相)。这个剧烈也是强度大,时间又长。

(四)如同罪恶并成为后有[来世轮回]之等无间缘的(缘相)。

“缘”是来世还要继续轮回的无间缘。轮回是连续而没有间隔,是痛苦的。

这是集谛所具备的四种行相。

另外,苦谛与集谛的共同七相则包括:

小乘里不讲这些,但是大乘里也讲共同的七种行相。共同的七种行相都是哪些?

(一)遭受还击的逼切;

(二)相续败坏的有法;

(三)不住的变动;

(四)刹那的速灭;

(五)因为是今生来世遭遇伤害之处,苦谛和集谛是伤害之处,所以可畏;

(六)因为没有远离苦谛和集谛,非人(鬼神等)之侵害有机可乘,所以染病;

(七)因为是四大紊乱等等的损害处,所以为死相。

这七个行相是苦谛和集谛共同的行相。苦谛和集谛各自都有不同的四种行相。但是也有共同的七种行相,共有十五种行相。

藏地的荣顿论师认为:在见道之际,就能以厌离之相来断除苦集二谛共同的前两相,即逼切和有法。见道之后是修道,在修道之际,就能以离贪本体来断除接下来的动和灭两相;在无余涅槃之际(无余涅槃是佛的境界,无余涅槃之际是十地末尾),就能以所灭之本体来断除可畏、染病和死相三种行相。这是在三个阶段当中,所断除的七种共同的行相。

灭谛的行相包括:

(一)痛苦灭尽的无我(净相);

(二)烦恼息灭的(灭相);

(三)功德圆满的妙相;功德圆满叫妙。

(四)远离不净等等的离相。

其中出离于所断的离相,又包括了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此三种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其实表达的都是空性)以及无行四相。前面的净、灭、妙、离,加上三解脱,一共为七相。

道谛的行相包括:

道谛共有四种行相。

(一)涅槃之道相;

(二)作为烦恼种子对治之如相;

(三)现证内心实相之行相;

(四)能永息痛苦的出相。

这样一来,(四谛之相就包括了)经中所说的苦谛、集谛分别有四种行相,加起来共八种行相,还有共同的有七个行相,共十五相,加上灭谛的七相,以及道谛的四相,一共为二十六相。这与小乘《俱舍论》中所说的十六行相之间,除了分别与汇集的程度不同以外,其实际意义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菩萨对阿罗汉的境界、有境智慧,也都证悟空性,以不可得方式缘取。

壬二、(道智之因法——顺抉择分):

顺抉择分,抉择指的是见道,抉择分指的是加行道,加行道是见道的因。声闻道的智慧,也是从大乘的见道开始安立的,之前不存在。这里讲的是因法,也叫抉择分、加行道。先讲了出处,佛经里也阐述了相关的这些内容。

经中以“色……空,无二无别”所诠释的,就是了知声闻道的道智因法之一——暖位;

色代表一切法。色声香味触法叫五蕴,五蕴包括一切法。色等一切法,空是法的自性,无二无别。

以“色(等一切法)……不可得”所诠释的,即为顶位;不可得指本体不可得。

以“破色(色等一切法)……以常与无常等等之理而住”所诠释的,即为忍位;

这些特法也空。色是常的还是无常?色是清净的还是染污的?都不住,都是空。

以广说“色(色等一切法)……不依于十地而住”所诠释的,即为世第一法,也叫胜法位。

十地是有境。不要说对境法,有境也是不存在的,十地的境界也是空性的。

以上先讲了一下出处,佛经里也阐述了相关的内容。

圣声闻道中 由色等空故

空无别为暖 由彼无所得

许为至顶位 忍位于色等

破住常等理 依于十地等

由广说无住 即名第一法

加行道有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

了知圣者声闻道的道智在相续中生起之因是:

(一)在大乘加行道之际,以共相的方式缘于无常等四谛,因色法等以色法等之自性而空的缘故,所以彼等空性诸法相互之间无有差异分别之相,即为加行道暖位。加行道时还没有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所以是以共相的方式来缘取的。色等一切法和法的自性,都是空的,是一味一体的。证悟这种境界叫暖位。

(二)色等彼法各自之本体无有所得之相,即承许为修行抵达极至或者顶位。

一切法不可得,无有自性,本体是空的。彻底了知色等一切法自性空,这种证悟境界叫顶位。

(三)对于色等彼法,以于恒常以及“等”字所概括的无常、恒常无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均不分别之理,而遮破以住于边际的方式所进行的修持,即表示加行道忍位。

色等一切法既不是恒常也不是无常,不是清净也不是染污,没有好与不好、美与丑等等,远离一切边戏的方式进行修行。一切法都不住任何边戏——有无、染净、恒常无常等等,以这种方式进行的修持。证悟这种境界叫忍位。

我们应当通达以此所表示的,远离三十二种增益的方法。小乘堕入了寂灭边,他了知的是无常、清净,就以这种方式进行修持。但菩萨不同,认为无常和清净也是不可得的,是空性的,不住任何边戏。

小乘要远离十六种增益。十六行相有对境和有境,两个都加起来就是三十二种。菩萨不会堕入无常边和清净边等边戏,不堕入任何边戏,远离所有的边戏。

无常、恒常都是分别心假立的,有分别才有无常和恒常。如果没有无常就没有恒常,没有恒常就没有无常,都是相对的法,都不成立;净和不净也是如此,观待不净安立清净,如果没有不净就无法安立清净。都是增益,所有的增益都要断除。

快乐与痛苦也是如此,观待痛苦而安立快乐,如果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快乐。我们追求的是远离分别的大乐,用“大”来形容,意思是远离分别,是超越的。其实语言表达的都是边,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形容。戏是戏论,分别的法都叫戏论。

(四)经中以广说“对于从依于十地等直至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一切万法,均不以实有耽执而住”所诠释的,即是所谓的世第一法。

一切法包括菩萨的有境、十地菩萨的境界,也是空性、不住、不可得的。《般若经》里讲了,如果有比无余涅槃更殊胜的法,也是空性的。不会有比无余涅槃更殊胜的法,即使有,也是空性的。无论属于轮回还是属于涅槃,无论是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都是分别心假立的,所以都不离空性。我们追求的境界、超越的解脱,都是远离分别、远离边戏的,只能用真心来体会,不能用分别心。当我们真正远离能取所取时,用自证自觉的方式去体悟,自然会现前。之前,言思的范畴都是分别的,但是只能这样,没有别的办法。

以上讲了加行道的暖、顶、忍、胜法位。此处说的四加行不是四外加行,而是属于大乘的道,大乘修行人的一种境界——加行道。加行接下来就是见道——现证诸法的究竟实相,它的因或前提条件,之前的境界叫加行道。加行道之前还有资粮道,是以闻思为主,可以通过理论、逻辑去抉择,属于闻慧和思慧。加行道是以修证、修慧为主,但还是以分别心比量见,不是现量见。此时可以用以毒攻毒、以妄止妄的方法来修持。

一般的学佛人根本没有入道——资粮道。入资粮道的标志是什么?相续中真正生起了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是特意发,也不是通过仪轨发。发和产生不一样,真正有了,不通过仪轨受,不用特意发这样的愿,相续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你的相续中产生世俗菩提心的同时就进入了资粮道,但还属于小资粮道。资粮道有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一般情况下,以离一多因、大缘起因等中观里讲的逻辑去推理,抉择诸法的究竟实相为大空性,对此产生了定解之后再去修行。抉择、产生定解的阶段是以闻慧和思慧为主。虽然有智慧,但要么属于闻慧,要么属于思慧,修慧很少。

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的内容后面会讲到:这三个资粮道是何种状态,每个阶段都要修行什么。接着进入加行道,加行道有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到暖位时,才会产生修慧,才能感受、体会到诸法究竟的实相,但不是现量,还是比量。修到顶位时相续中的善根才会稳固,再也不会断善根,之前都有可能。即使在资粮道,若是不小心,善根也会断掉,还会变成一个普通的凡夫,修到忍位时才会有保障,再也不会堕入恶趣。

到胜法位的时候,即将要见了——现证诸法的究竟实相。胜法位在世间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殊胜之法,所以叫胜法位,也叫世第一法——世间第一的法。

所以学佛修行没有那么容易。不要以为念了几部经或者学了几部论典,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已经到见道了。不可能的事!你的相续中有没有产生世俗菩提心?如果没有产生世俗菩提心,不可能产生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在见道时才产生的。相续中产生世俗菩提心时才刚入道——大乘的小资粮道。但也有特殊的人,这种人是先证悟,再产生菩提心。但这样的人很少,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的,除了特别的利根者、具有大福报的人,一般人都是这样的次第。

由佛以现智 不见诸法故

以什么证明?通过正量可以证明,但此处是通过佛的智慧证明。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不住呢?大家都读过《金刚经》,里面也讲不住。不住任何边,也就是空性的意思。

其理由是:由于量士夫出有坏佛陀以现证遍知智慧,并未现见所知诸法谛实的缘故,所以(住法等等)不存在。

以佛究竟的智慧观察时,发现轮涅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没有找到一个有实质性的法。所以这是究竟的智慧。佛的遍智、究竟的智慧通彻一切法,任何实有的法都没有现见,都是不可得、空性的,所以不住。此处没有通过理证,而是通过佛的智慧,以佛的境界来说明的。

我们念发愿文的时候,最后几句是:“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佛所见到的,是不变的法性,也是不退转的僧宝所证得的,这些都是谛实的。我们生起了定解,这就是加持。加持是什么意思?是证明。为什么?有什么正确的理由?因为佛就是这么证悟的,法性是不变,法的自性就是这样。不退转的僧都证得了,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现证。这都是加持。通过这些加持,以此证明这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

很多都不懂其中的含义,以为“佛法僧都给我加持,让我如愿以偿,让我的家庭平安,让我身体健康,晚上中大奖……”这样,法的意义就变味了,变成了世间法,你把佛法误解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7月10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