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陈宇廷 |读万卷

发布时间:2025-01-25 03:04:59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陈宇廷 |读万卷

手把青秧插满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静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读万卷·五·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

图书提供者:优雅仪态导师:蕙如

作者:陈宇廷

读者:方塘

没有人能修成佛

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本体

这个佛性的一部分

只是我们忘了,不熟悉了

这两天身体不适,在家中休息,不过思维意识还在,于是翻读了朋友介绍的一本书《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不能说断断续续,也算是一口气读完。因为里面有太多第一次接触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态度,而给我介绍这本书的人,本身也是修行中人,一个纯粹而不失烟火的人。在过往的人生经验里,修行似乎高不可攀,似乎要远离凡尘外,不在五行中,似乎只有在庙堂之上方是修行。在她的耳濡目染之下,再加上书中所说,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是在烦恼中,是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对自己的修行考验。

就像书中所说“人不会因为把头剃了而突然业力烦恼就减少了,突然变成了好人,善人了;也不会因为信了佛教而突然生起了慈悲之心和智慧;更不会因为拜了大师摸摸头,而突然证悟心性脱生死了,这一切必须建立正确的知见,再经过自己的亲身禅修才能得到”

话不多讲,来谈一些书中的内容,由于本人修行有限,所以尽量引用书中得到观点,最主要的是做知识普及,了解修行的一些陌生术语

禅七:起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理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又名打七,打掉第其中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再加上第七识末那识(执我识)第八识含藏识,即所有生生世世的因果和记忆。

禅七的目的:“开悟”悟后起修,方是真修,也就是说开悟之后才是修行的开始,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起点,然后回归帮助众生。

忏悔:七周缘慈,万佛忏:七周缘慈:思考自己对曾经帮助过或者伤害过的人进行感恩和道歉。万佛忏:念佛经,就是在每一段忏悔和感恩的文字之后,有几尊佛的名号,每天念一段文字,然后念一尊佛号就五体投地跪拜一次,一共一万尊佛。

饿七:第一天,只吃一碗白饭,第二天,吃半碗稀饭,第三天到第九天,共七天,只喝水,第十天从新吃半碗稀饭,十一天吃一碗饭,十二天少吃一点菜

轻安状态:不只是感觉每一个人都善良可爱,连看到一只鸟,一只虫,一只蜘蛛,都觉得可以写出一首诗。这类现象不是开悟,不是证悟,只是你在这条路上转换中的自然现象,如果有老师带你去生起这种现象,你要很感恩。但也不代表可以是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把知识和见解搞清楚,不能糊里糊涂的走上修行的道路。

汉传佛法四念处:观身不净:用几种方法观察自己的身体,逐渐体会到身体是不清净的,借以放下对身体的执念。观受是苦:观察心里的各种感受,逐渐体会到时间是没有真实的快乐。观心无常: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逐渐体会到心念是一直变化的,无常的。观法无我:法是指万事万物,不是佛法的法帮助修行人体会到一切事务中,并没有一个长存不变的自我。

皈依:第一层皈依,就是外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第二层皈依,是内皈依,皈依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第三层皈依,是密皈依,皈依见,行,修。

闭黑关:闭黑关就是坐在小山洞里,外面完全封死,没有光线,只留一个小洞,以便食物和排泄股送出去。

四不共加行(皈依发心,消除业障,积聚功德,自心相应):金刚萨垂法:金刚的意思是坚不可摧,萨垂的意思是度有情,度众生,也就是菩萨的意思。止观禅修:止:停止,心静下来,观:观察和想象,认清自己心的功能和本质。萨曼达:修十万遍积聚功德,修法时不停的想着把最好的给别人,想了十万遍之后,心量就会变大。洛六法:拙火瑜伽,幻身瑜伽,光明瑜伽,梦瑜伽,中阴瑜伽,迁识瑜伽。

四共加行:人身难得,生死无常,业报因果,轮回皆苦。修行主要是修心,修心就是带着觉性,看得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久了自然会转变。

灌顶:就是合一的意思,师傅讲的弟子完全懂了,体会到了,真这就是相应

帮助众生离苦得乐,那什么是苦:苦苦:因苦而生的痛苦比如病痛。坏苦:每次我们得到快乐,内心就想重复,下次无法重复,就会产生苦。行苦:不苦不乐,荒废时日,是人生空过。

上师(上师是有资格传授修行法教的老师):1,上师必须本人严持戒律,有很高的道德情操;2,必须清楚他们的教派和传承;3,必须精通经论,并且深入禅修,证悟心性,具备教授弟子的善巧方便,才能带领弟子证悟;4,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心性和觉性是自己的最究竟的上师,上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帮助我们找到心中的老师

慈悲心的几个层次:同情心:同情心是自上而下的“我很幸运,他很苦,我要去帮他”。同理心:对别人的痛苦能够感同身受,觉得有机会帮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觉得被帮助的对象是平等的,有同理心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反而会觉得我们以金钱或者行为去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身心灵也获得了成长,反而会有一种感恩心。慈悲心:慈悲心更加平等,会觉得帮助别人是本身应该做的事情,只要看到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不会想太多,自然而然的就会去做。菩提心:有称之为智慧,其实更是一种”自觉,他觉“的心,自己觉悟了,生起了智慧,离苦得乐了,然后希望帮助他人觉悟,生起智慧,离苦得乐。

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做利于别人的事情),同事(和人一起平等的工作)

执着:执着是指禅修有了境界,心中得意,总想重复,或者是觉得自己修的不错了,更严重的是以为自己修成了,比别人高了。执着境界,不但是修行的障碍,还容易走火入魔,害人害己

了解了上面枯燥难懂的文字之后,我们来介绍一下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修行的见解。作者本身是从普林斯顿再到哈佛的MBA然后去到人人都幻想的麦肯锡工作,并且他是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长孙,台湾前监察院院长陈履安的长子,但就像书中他所说,我不希望别人尊重我们是因为我们的父辈,那是他们的荣誉,不是我的。他最终能放下一切执念,出家修行,实属难得,并且因为他的经验,他的修行更多的是需求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论,不是空空的吃斋念佛,所以给读者另外一个新的视角来了解修行。

作者在文中说到自己,我这种类型的人,是从智慧入门。不过,这样说仍然是有一点往自己脸上贴金,其实就是左脑太发达,有聪明而无智慧,只能从理论和道理入门。这类人的修行一般比较慢,另外一种人,是从慈悲入门,一开始也不算慈悲,先是同情心,同理心,对人的关心,有爱心,之后就满满的生起了慈悲心。慈悲和智慧是修行的两个必要的翅膀。作者对佛学的认知是我最赞同的,他说到:佛法·常被人误解,佛的意思是觉,有觉察,觉观,觉照,觉悟,觉醒。法指方法。佛法其实是一套教人如何觉悟的方法,是方法,不是信仰。佛法和禅修不是宗教,也只是一套修心的科学方法。作者几乎访问了世界上所有修行圣地,里面有一段关于轮回的讲述:修行最重要的是要从轮回到磐涅,但是大多数的佛教信徒不是真正的轮回和真正的磐涅,而是心中想象出一个地方,想象在那个轮回里非常痛苦,然后心中幻想要去一个地方叫做涅槃,认为那是一个很美丽,很舒服,很快乐的地方,这是永远达不到的

那什么是真正的轮回

就是现实世界你每天的生活,你需要认知这个世界和生活的本质是痛苦的,才能够生出真正的出离心。

作者在书中一直强调真生的修行是在生活中:完全不需要去寺庙修行,但是必须把一些基本方法学会,而且一定要先体会到觉性,或者说初步有了悟境“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没有悟之前,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如果没有体会到“觉性”,容易成口头禅,自欺欺人。而且他还直接指出打破了现代的修行观念:很多人以为做个皈依,捐钱,每天修修法,读读经,有一天就修成了,那是不可能的,修行需要投入生命,经历很多的烦恼,突破障碍和困难,才能有成就。完全不需要去寺庙修行,但是必须把一些基本方法学会,而且一定要先体会到觉性,或者说初步有了悟境“悟后起修,才是真修”没有悟之前,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如果没有体会到“觉性”,容易成口头禅,自欺欺人。

禅宗达摩和梁武帝对话,梁武帝建设了几百个寺院,布施了无尽的钱财,还时常讲法度众生。他是一个皇帝,能做的当然比我多千百倍。他问达摩祖师:“我做了这么多事,功德是不是很大?”达摩祖师很干脆的回答道:“没有功德”梁武帝听了一肚子气,再也不理达摩了,最后挺可怜,做了那么多好事的梁武帝,被部下关起来,活活俄死。如果你有慧根想必从这个故事中也能领悟到真谛一二。我们总是想要给自己加以不凡,但是作者指出一个人是不是活佛转世不重要,如果他知道以佛菩萨的方式终其一生,利益一切众生,他就是转世活佛,如果故作佛装,他也不必然是成就者。所以,做一个真正的人要比去模仿另外一个人更重要。

在生活中修行

在尘世间顿悟

在烦恼中菩提

南无阿弥陀佛

内容原创 版权保留

欣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利用,请联系本平台

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