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在这一糊涂的时候,就把这个清净的本心转了
发布时间:2024-11-20 03:05:05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大乘起信论浅释》
◎马鸣菩萨造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1971年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在前边这个论文上说,有本觉,有不觉,又有始觉。这本觉,就是我们人的本有的佛性,也叫实相,也叫真如,也叫如来藏,那么很多的名词。它是本来清净,是不垢不净的,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增不减的,这是本有的佛性。本有的佛性,因为这一念不觉就生出三种的细相,所以说:“一念不觉生三细。”因为生出这个三细相,就迷了。
这三细相,第一个就是生相;生相,它名字又叫业相。那么生相也是这个业相;业相也就是这个生相。因为这个无明的力量很大的,无明就无所明了了,不明白了;不明白就是糊涂了。在这一糊涂的时候,就把这个清净的本心转了。这个清净本心本来是不动的,因为这无明的力量,就把这个清净心动了。因为这个清净心动了,所以就生出一种的妄念来。在这个妄念方才开始生的时候;这时候,也没有分别出来这个相分,和这个见分的时候。这相分,有相,就有相的这一分。见分就是能看见的这一分。
为什么你能看见呢?就因为有相了。为什么有相了呢?因为你见着相了。但是在这个业相的时候,这个相分和见分还没有分别开,也不知道哪个是相分,也不知道哪个叫见分;在这个时候,这就叫业相。这起惑了;这起惑就造业;造业将来就是受报的。
我们这个人,为什么他造罪业?就因为他不明白了,才造罪业。等造出来罪业了,将来就受果报了。那么这第一。这个业相,这时候是最微细的,很微细很微细的。一般人觉察不到这种的微细的妄念,所以叫生相。那么这种生相的无明,也就是这个业相,祇有佛才知道。那个等觉的菩萨,还不完全知道,所以说等觉的菩萨,也就是这个法身的菩萨。法身的菩萨,还有一分生相的无明没有破;他要把这一分的生相无明破了,这就成了妙觉佛果了。所以前边讲这个始觉、本觉、不觉。那么因为在这个无明的力量,一念的不觉,就生出这么多的麻烦的东西来。
这个相,有四种相,就是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就是这个业相。这个住相分出四种来,有转相住,有现相住,还有智相住,还有相续相住。因为这个无明的力量,他不了解,在前边这个动相,本来不动的。他一见着这个动相了,就随着动了;随着动了就把本来那个智光--智慧的光明,转成这个见分了,转成这个妄见了。
怎么叫妄见呢?这种见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所以这叫转相。现相,现相也就因为这个无明,不觉,不明白前边这个妄见。他不明白这个妄见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他就生出一种执着,有这个染和净:染污法、净的法。在这个晦昧空中--晦就是黑闇的;昧也是黑闇的--所以这个黑闇的空里,结闇为色。啊!一结闇为色了,这色里头又掺杂这个妄想;色里头参杂着妄想,想像为身;在这个妄想,由这个想像就成这么一个身体。有这个身体了,于是乎就生出这个身和这个境界,这种妄现。身也现出来了,这个境界也现出来了,所以这叫现相。
前边这个业相,和转相,和现相,这叫三细相。为什么叫三细相呢?因为它非常的微细,不容易觉察到,所以叫三细。“一念不觉生三细。”在《楞严经》上讲过这三细相,也讲过这个六粗相。可是,我现在不知道有人记得这个六粗相不记得。如果记得呢,就提出来讲一讲。这个讲《楞严经》,把这个六粗的相讲一讲。你们谁讲《楞严经》呢?你不记得?那你怎么样讲法?
弟子:没有方法。
上人:啊?
弟子:没有方法。
上人:你说什么?你记得吗?拿出来讲一讲,六粗相、三细相。唉!那都不记得怎么办?说什么,说一说。
弟子:一个是智,智慧的智。一个是相续,最后一个我不记得,是bundleofsuffering,是因为系业受苦,这个苦bodybundle,三个业。
上人:先用中文说,然后再用英文讲,把那意思要讲出来,好像这个三细这个意思。
弟子:师父!在《起信论》讲的三细相的那个名字不同。
上人:什么?叫什么?
弟子:第一个是业相。
上人:啊!
弟子:第二就是他就是能见相。
上人:嗯!
弟子:第三个是境界相。
上人:嗯?
上人:第三个是境界相。那么谁说的,这是?谁说的,这是?
弟子:在《大乘起信论》。
上人:是谁说的?是注解,是那个正文呢?
弟子:我想是正文。
上人:嗯。
弟子:这个三细相是说无明,根本无明。六粗是讲尘沙无明。这个六粗是从这个三细生出来的,所以第一个是这个业相,是总相。以后有一个能见,和一个所见,然后有一个能见。这个能见;能见,因为他有一种……知,这个知,不是真正智慧,就是世间的小小的聪明。这个知道是久而久之,是相续不断,这是一个相续相。
好像一个人先知道有过去、现在、未来一念的相续。以后这个人想了,生出一种知觉;知觉他所知道的,这是或者是好。如果是对他好,他熟习就爱惜;对他不好,他生出一种讨厌的心,所以有这种不知道。知道以后,有这种的思想,想要给他一个名字,就是,是什么?是我应该着这个东西,要不爱,这个东西是好,怎么样要执着什么。
所以在世间上,不但……有那个东西,每一个东西有它自己的名字。本来这个东西是假的,又起给它个名字就是头上安头;一种执迷,就是这个名字,起给它的名字。所以这个世间你本来的清净无染的佛性是好像……,有一个人,再有这个世间,所以这个愿做什么是他造业。或者他做好事就……,或者他做坏事就受苦。无论他做什么就一定会受业,所以这是第五个。
第六个是业苦相,是虽然他生在世间有受苦,或者是享福,都是一样是苦,因为是不究竟。享福是消福,受苦是了苦。所谓样样都是苦,你造什么业,你就要受苦。
上人:有人对她讲这个六粗相,有什么意见?她讲得对不对?要不对呢,现在就提出来研究;要对呢,那么你们就各位要再往深了研究。那么这个研究佛教,必须要把它真正了解了,真正明白了;不是像那个风,从耳边哪刮过去就不管了。我们研究一切的佛法必须要深深地了解,然后这才算明白佛法了。不能说似是而非,囫囵吞个枣,那么食而不知其味的,就过去了。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来研究。
果修!她讲这个对不对,六粗相?我记得,讲得差不多。(果修:嗯,差不多。)啊!你也觉得差不多啊?(果修:讲得差不多。)好!你也研究研究,能今天晚间你把它讲一讲;不是讲笑话,这是大家要懂才算的。听了这么多经典,三细相、六粗相都分别不清楚,那研究一个什么佛法?
你记不住,太多了,你就记得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报。起惑就是生出迷惑来。怎么样生出的迷惑?本来我们人和佛是一样的,是觉而不迷的。
可是就因为这一念的无明妄动,就生出迷惑来了;生出迷惑就造种种的业;造种种的业就受种种的报;受种种的报,其中就有苦报、乐报、不苦不乐的报,这种种不同的报。我们要能一念回光觉,在这个不觉的上又生个始觉;始觉,这个就觉的一个开始。这觉的开始就是返本还原了。我们好像到外边去,漂流各国,离乡背井,把自己的本有家乡失去了。那么有一天想起来,要回家了:这叫一个始觉。那么要回家,就向家里走;走到家里了,这又回到这个本觉上了。所以在这个《大乘起信论》前边那个论文上,有这个本觉和始觉,和不觉,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对你们所讲的这个佛法,无论哪一个地方,你们不明白或者没有了解,随时都可以提出来讨论的。我随时都准备答覆你们这些个问题。在过去,讲经的法师,他不准人来讨论,不准人来问这个问题,就是他讲;你明白也算了,不明白也算了。
我们现在,在西方这个佛教一个开始的时候,必须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学得似是而非的。你学得似是而非,现在就似是而非,将来传下去更似是而非了。那么在这一个基础,没有正式建立起来,我们一定要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就把它做好了它。这是我对你们各位来讨论佛法的一个期待。
在今天还有一个消息,告诉各位。就是金山寺这两位比丘三步一拜,已经拜有多一半了,这个功德已经有多一半了。有的人就说,他们两个人是学中国虚老三步一拜。不错,虚老也是三步一拜。可是,他因为生来没有见着他母亲,他为的报母亲,报父母恩,三步一拜,拜这个文殊师利菩萨;现在我们这三步一拜的,不是为的报父母恩,不是为的拜一个菩萨。那么他们是为的什么呢?他们是为的祈祷世界和平三步一拜。这可以说是超过虚老这种愿力。
虚老他为拜报答父母恩,和拜文殊师利菩萨。这可以说是私人的事,是自己个人的事,不是为一切众生。我们金山寺这三步一拜的这两位比丘,他是为的祈祷世界和平,为众生来祈祷平安幸福。这可以说是为公的,这可以说是为人的,不是为自己的。这比较虚老这种愿力,又超过不止百千万倍。这一点,你们各位应该注意的。你怎么就知道,这个世界要不是有这两位比丘这么样去祈祷和平,或者战争早就爆发了,末日或者就快到来了。那么因为他们祈祷和平,这在默默中,十方诸佛来放光加被我们这个世界上平安,所以这和虚老又有多少不同的。
恭录自《大乘起信论》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