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行善,扭转恶运
发布时间:2024-07-01 03:02:51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努力行善,扭转恶运
这个时候,他忽然听到叩门的声音。俞先生拿着蜡烛,走去开门,看见一位头裹角巾(将四方巾折一角)、身穿黑衣的老丈,胡须及头发已经有一半变银白色了,老丈长揖就座,他说:「敝姓张,从远路而来,听说你家愁苦感叹,所以我特别来安慰你!」
俞先生觉得老丈与众不同,所以对他非常恭敬。俞先生说:「我平生读书积行,迄今尚未考取功名,不但无法保全妻子,而且三餐不继、衣物缺乏。我还曾经焚烧了好几张疏文给灶神…。」
说完,俞先生顺便叙述疏文的内容。
张老丈说:「我知道你家的事已经很久了!你的恶意太重,专务虚名,疏文中充满着怨恨,亵慢上帝,恐怕所受的罪罚不止这样!」
俞先生大吃一惊,说:「我听说:冥冥之中,鬼神必记录任何微小的善行,我发誓行善、遵守戒条已经相当久了,怎么全部属于虚名呢?」
张老丈回答:「例如就敬惜字纸这一项来说,你的朋友和学生经常用旧的书册字纸,来糊贴窗户和包裹物品,甚至还拿来擦拭桌面,你借口说,不要弄脏,而后立即焚化。你每天都看到这些现象,却不告诫或劝导他们。只是在路上,捡几张字纸回来焚化,好做给别人看,有什么益处呢?
文昌社每个月放生,你只是随着大家奔波,(只随喜而未尽力,不是真正的随喜),因为别人而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别人不做,你也不会主动去放生。其实,你的心中还没有萌起慈悲的心念,家中的厨房也常宰杀鱼虾和螃蟹等动物,难道它们就没有生命吗?
谈到言语的过失,你习惯强词夺理,说一些风凉和尖酸刻薄的话,使别人倾服。当你说出口时,你的心中也知道有损厚道,但是你习惯在朋友的谈笑声,随风毁谤和讥笑别人,而无法自制。你的话语已经触怒了鬼神,不知被记录多少过失,你还以简朴忠厚自居,这是欺骗自己或者欺骗上天呢?
你虽然没有做出邪淫的事情,但是你遇到别家漂亮的小姐,你一定仔细瞧看,你的心立即动摇,而不能驱除邪念,只是没有邪恶的因缘凑合而已,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你反省自己面对美色时,能像鲁国的男子(注)那样吗?你吹牛说终身无邪色,可以面对天地鬼神,真是胡说八道!
这些你发誓做到的戒条,尚且如此,何况其它呢?你每天所焚烧的疏文,我都转呈天庭。上帝派遣日游使者,考察你的善恶,发现你数年内没有一件可记录的善行,只是在你独居时,看见你的心中充满着贪爱、邪淫、嫉妒、急功好利、不公平、高傲而轻视他人、希求回报、报复旧仇的念头。这些不好的念头,都已经被日游神记录下来了。上天的责罚越来越严重,你逃避灾祸都来不及,怎么还在祈求福报呢?」
俞先生听了十分惊讶,惶恐地趴在地上,痛哭流涕说:「您既然知道我暗中所做那些事情,您一定是灶神,请您救救我吧!」
张老丈回答:「你读书明理,也应知道慕善为乐的道理。当你听到一句善言,心生激励劝勉;看见一桩善事时,非常兴高采烈,但是不久便忘记了。由于你的信根不深,没有恒心,所以平生的善言善行都是敷衍而随俗浮沈,何尝脚踏实地去做一件事情呢?你满腔恶意,起伏缠绵,还希望和责求上天给你美报,就好比种了遍地荆棘,却痴痴地等待稻米的丰收,那岂不是很荒谬吗?
从今以后,你应猛力摒除各种贪爱、邪淫、妄想等杂念,净化心念,时时存着善念,如果在能力范围内的善事,不希图回报,不务求名利。不论大小和难易,切切实实,耐心地做。如果力量做不到的善行,也要殷勤诚恳,充满着随喜的心,使善意圆满。第一要有容忍心,第二要有恒久心。切不可怠惰,自欺欺人。这样日子久了,自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你们家事奉我非常虔诚,所以我才特别告诉你这些事。只要你赶快勉励修持善行,便可能挽回天意!」
老丈说完,立即进入俞家的内室,俞先生随后跟进去。到了灶旁,那位老丈忽然不见了,俞先生这时候才明白他就是司命的灶神。
俞先生因此焚香叩谢,并且在次日(即农历元旦),拜祷天地,发誓痛改前非,实行善事。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做「净意道人」,以表示自己破除各种妄念和恶想的决心。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他还是杂念纷飞,不是怀疑就是懒惰,悠悠过日,心念依旧浮沈不定。因此,他在家中厅堂所供奉的观音大士圣像前,叩头叩到流血。他虔诚地发出誓愿,愿善念永保清纯,精进行善,如果自己有丝毫放纵,永远堕入地狱。
每天清晨,他敬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一百声,祈求菩萨暗中相助。从此以后,每一句言语、每一个举动、每起一个心念,都觉得好像有鬼神在旁,不敢欺心放肆。凡是对别人有帮助、对动物有利益的事,不论事的大小、自己的忙闲、别人的知不知、自己能力够不够,他都欢欢喜喜地去做,有时还委曲自己,直到善事圆满成就才停止。他随缘方便,广积阴德,并且逢人就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因果报应的道理,化导他们,不厌不倦。
每到月底,他便合计自己一个月的行为和言语,在灶神的神位前,上疏禀告。这样持之以恒,行善成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经过了三年以后,当时他已经五十岁了。这一年是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一五七四年),宰相张江陵会试完毕后,拜访同乡的亲朋好友,想为自己的儿子寻找明师。许多人都推荐俞都先生,于是他便应聘来到京师,并且携带着家眷。宰相十分敬重俞先生的品德,帮他进入太学。
万历四年,俞先生在京师参加乡试,而考取功名。次年,他又高中进士。
有一天,他进入宫中,拜谒一位太监杨公公。杨公公命令五位义子出来拜见俞先生。那五位义子都是杨公公四处寻找,选做为后嗣,以娱乐自己老年的。其中有一位十六岁的义子,俞先生看起来,似曾相识,问他的籍贯,对方回答:「我是江西人,小时候误入粮船,我彷佛还记得我的姓名和乡里!」
俞先生十分惊讶,叫他脱去左脚的鞋子,发现了两颗痣。俞先生大叫:「你就是我第三个儿子!」
杨公公也颇讶异,询问原由后,立即将这位义子送还俞先生,并且随俞先生回寓所。
俞先生急忙跑去告诉俞夫人,俞夫人抚着儿子大哭一场,血泪迸流,十六岁的儿子也哭了,他手捧母亲的脸颊而舐着她的双眼,俞母双目突然恢复光明。俞先生悲喜交集,不愿意再当官,想回故乡。于是,便向宰相提出辞呈。宰相非常赞叹他的义行,临别赠送许多厚礼,让他回乡。
他回到家乡后,行善更加努力。他儿子娶得贤妻后,一连生了七个孩子,个个抚育长大成人,而且都继承了他的书香门第。
俞老先生把自己遇到灶神,并且实行改过的事情写成文章,以训诫子孙。
俞老先生身心安健,一直活到八十八岁。大家都认为这是实行善事、挽回定数的果报。
这一篇传记是俞老先生的同乡后学罗祯所写的。
(《袁氏训子四书详注》附录第五十九页至六十八页、《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感应篇汇编》第一卷第三十四页至三十七页)
(注)鲁国的男子│《孔子家语》记载:鲁国有一位男子独自居住一间房屋,邻居有一位寡妇也独居另一间房屋。有一天夜晚,暴风雨来了。寡妇的屋子坏了,寻求庇护。鲁国的男子关着门而不接纳那位寡妇。鲁国的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同居住在一起!」
寡妇问:「你为什么不如柳下惠那样能坐怀不乱呢?」
鲁国男子答道:「柳下惠可以坐怀不乱,我却不行啊!我必须有自知之明,不可以勉强学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才能达到最好的成效,而又不抄袭他的行迹!」(《袁氏训子四书详注》附录第六十二页)
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都,字良臣。他博学多才,十八岁便考取秀才,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到了壮年,因为家境贫穷,而开馆教学生读书,与十几位同年进学的朋友,一齐创立「文昌社」,敬惜字纸、买物放生、戒邪淫杀生及各种口过。这样做了一年多,他前后考了七次试,都没有考上举人。
他生了五个儿子,四个生病夭折,第三儿子长得很清秀,而且聪明,左脚底有两颗痣,他们夫妇非常疼爱他。没想到:他八岁时在邻里游玩,失去踪迹。
俞先生生了四个女儿,只剩下一个。俞太太因为伤心过度,把双眼都哭瞎了。俞先生终年潦倒度日,生活非常贫困。
他心里想:「我平生并没有什么大过失,为什么却惨遭上天惩罚呢?」
过了四十岁以后,他每年除夕都用黄纸写上疏文,向灶神祈祷,请求代向天庭转达。这样经过了数年,也没有回报或反应。
到了四十七岁那一年的除夕夜,他跟哭瞎眼睛的妻子和一位女儿,围坐在凄凉的房屋中,满面愁容,对目相视。
这个时候,他忽然听到叩门的声音。俞先生拿着蜡烛,走去开门,看见一位头裹角巾(将四方巾折一角)、身穿黑衣的老丈,胡须及头发已经有一半变银白色了,老丈长揖就座,他说:「敝姓张,从远路而来,听说你家愁苦感叹,所以我特别来安慰你!」
俞先生觉得老丈与众不同,所以对他非常恭敬。俞先生说:「我平生读书积行,迄今尚未考取功名,不但无法保全妻子,而且三餐不继、衣物缺乏。我还曾经焚烧了好几张疏文给灶神…。」
说完,俞先生顺便叙述疏文的内容。
张老丈说:「我知道你家的事已经很久了!你的恶意太重,专务虚名,疏文中充满着怨恨,亵慢上帝,恐怕所受的罪罚不止这样!」
俞先生大吃一惊,说:「我听说:冥冥之中,鬼神必记录任何微小的善行,我发誓行善、遵守戒条已经相当久了,怎么全部属于虚名呢?」
张老丈回答:「例如就敬惜字纸这一项来说,你的朋友和学生经常用旧的书册字纸,来糊贴窗户和包裹物品,甚至还拿来擦拭桌面,你借口说,不要弄脏,而后立即焚化。你每天都看到这些现象,却不告诫或劝导他们。只是在路上,捡几张字纸回来焚化,好做给别人看,有什么益处呢?
文昌社每个月放生,你只是随着大家奔波,(只随喜而未尽力,不是真正的随喜),因为别人而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别人不做,你也不会主动去放生。其实,你的心中还没有萌起慈悲的心念,家中的厨房也常宰杀鱼虾和螃蟹等动物,难道它们就没有生命吗?
谈到言语的过失,你习惯强词夺理,说一些风凉和尖酸刻薄的话,使别人倾服。当你说出口时,你的心中也知道有损厚道,但是你习惯在朋友的谈笑声,随风毁谤和讥笑别人,而无法自制。你的话语已经触怒了鬼神,不知被记录多少过失,你还以简朴忠厚自居,这是欺骗自己或者欺骗上天呢?
你虽然没有做出邪淫的事情,但是你遇到别家漂亮的小姐,你一定仔细瞧看,你的心立即动摇,而不能驱除邪念,只是没有邪恶的因缘凑合而已,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你反省自己面对美色时,能像鲁国的男子(注)那样吗?你吹牛说终身无邪色,可以面对天地鬼神,真是胡说八道!
这些你发誓做到的戒条,尚且如此,何况其它呢?你每天所焚烧的疏文,我都转呈天庭。上帝派遣日游使者,考察你的善恶,发现你数年内没有一件可记录的善行,只是在你独居时,看见你的心中充满着贪爱、邪淫、嫉妒、急功好利、不公平、高傲而轻视他人、希求回报、报复旧仇的念头。这些不好的念头,都已经被日游神记录下来了。上天的责罚越来越严重,你逃避灾祸都来不及,怎么还在祈求福报呢?」
俞先生听了十分惊讶,惶恐地趴在地上,痛哭流涕说:「您既然知道我暗中所做那些事情,您一定是灶神,请您救救我吧!」
张老丈回答:「你读书明理,也应知道慕善为乐的道理。当你听到一句善言,心生激励劝勉;看见一桩善事时,非常兴高采烈,但是不久便忘记了。由于你的信根不深,没有恒心,所以平生的善言善行都是敷衍而随俗浮沈,何尝脚踏实地去做一件事情呢?你满腔恶意,起伏缠绵,还希望和责求上天给你美报,就好比种了遍地荆棘,却痴痴地等待稻米的丰收,那岂不是很荒谬吗?
从今以后,你应猛力摒除各种贪爱、邪淫、妄想等杂念,净化心念,时时存着善念,如果在能力范围内的善事,不希图回报,不务求名利。不论大小和难易,切切实实,耐心地做。如果力量做不到的善行,也要殷勤诚恳,充满着随喜的心,使善意圆满。第一要有容忍心,第二要有恒久心。切不可怠惰,自欺欺人。这样日子久了,自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你们家事奉我非常虔诚,所以我才特别告诉你这些事。只要你赶快勉励修持善行,便可能挽回天意!」
老丈说完,立即进入俞家的内室,俞先生随后跟进去。到了灶旁,那位老丈忽然不见了,俞先生这时候才明白他就是司命的灶神。
俞先生因此焚香叩谢,并且在次日(即农历元旦),拜祷天地,发誓痛改前非,实行善事。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做「净意道人」,以表示自己破除各种妄念和恶想的决心。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他还是杂念纷飞,不是怀疑就是懒惰,悠悠过日,心念依旧浮沈不定。因此,他在家中厅堂所供奉的观音大士圣像前,叩头叩到流血。他虔诚地发出誓愿,愿善念永保清纯,精进行善,如果自己有丝毫放纵,永远堕入地狱。
每天清晨,他敬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一百声,祈求菩萨暗中相助。从此以后,每一句言语、每一个举动、每起一个心念,都觉得好像有鬼神在旁,不敢欺心放肆。凡是对别人有帮助、对动物有利益的事,不论事的大小、自己的忙闲、别人的知不知、自己能力够不够,他都欢欢喜喜地去做,有时还委曲自己,直到善事圆满成就才停止。他随缘方便,广积阴德,并且逢人就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因果报应的道理,化导他们,不厌不倦。
每到月底,他便合计自己一个月的行为和言语,在灶神的神位前,上疏禀告。这样持之以恒,行善成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经过了三年以后,当时他已经五十岁了。这一年是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一五七四年),宰相张江陵会试完毕后,拜访同乡的亲朋好友,想为自己的儿子寻找明师。许多人都推荐俞都先生,于是他便应聘来到京师,并且携带着家眷。宰相十分敬重俞先生的品德,帮他进入太学。
万历四年,俞先生在京师参加乡试,而考取功名。次年,他又高中进士。
有一天,他进入宫中,拜谒一位太监杨公公。杨公公命令五位义子出来拜见俞先生。那五位义子都是杨公公四处寻找,选做为后嗣,以娱乐自己老年的。其中有一位十六岁的义子,俞先生看起来,似曾相识,问他的籍贯,对方回答:「我是江西人,小时候误入粮船,我彷佛还记得我的姓名和乡里!」
俞先生十分惊讶,叫他脱去左脚的鞋子,发现了两颗痣。俞先生大叫:「你就是我第三个儿子!」
杨公公也颇讶异,询问原由后,立即将这位义子送还俞先生,并且随俞先生回寓所。
俞先生急忙跑去告诉俞夫人,俞夫人抚着儿子大哭一场,血泪迸流,十六岁的儿子也哭了,他手捧母亲的脸颊而舐着她的双眼,俞母双目突然恢复光明。俞先生悲喜交集,不愿意再当官,想回故乡。于是,便向宰相提出辞呈。宰相非常赞叹他的义行,临别赠送许多厚礼,让他回乡。
他回到家乡后,行善更加努力。他儿子娶得贤妻后,一连生了七个孩子,个个抚育长大成人,而且都继承了他的书香门第。
俞老先生把自己遇到灶神,并且实行改过的事情写成文章,以训诫子孙。
俞老先生身心安健,一直活到八十八岁。大家都认为这是实行善事、挽回定数的果报。
这一篇传记是俞老先生的同乡后学罗祯所写的。
(《袁氏训子四书详注》附录第五十九页至六十八页、《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感应篇汇编》第一卷第三十四页至三十七页)
(注)鲁国的男子│《孔子家语》记载:鲁国有一位男子独自居住一间房屋,邻居有一位寡妇也独居另一间房屋。有一天夜晚,暴风雨来了。寡妇的屋子坏了,寻求庇护。鲁国的男子关着门而不接纳那位寡妇。鲁国的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同居住在一起!」
寡妇问:「你为什么不如柳下惠那样能坐怀不乱呢?」
鲁国男子答道:「柳下惠可以坐怀不乱,我却不行啊!我必须有自知之明,不可以勉强学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才能达到最好的成效,而又不抄袭他的行迹!」(《袁氏训子四书详注》附录第六十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