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实相之体,非寂非照

发布时间:2024-05-25 03:04:39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净土法门法师:实相之体,非寂非照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这是为我们说明不落两边的意思。“寂”跟“照”可以互为体用,实相就是心性,心性之体是寂,它起作用是照;也可以说,心性之体是照,它起作用是寂。什么叫“寂”?寂是清净,就是一念不生。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这是寂。“照”是明了,心里头确实本来无一物,但是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实相之体,非寂非照’,本来说不上寂与照,为什么?落在寂跟照上就有分别执着。它确实是这个事实,万万不可以起分别执着。体一定有用,一定有作用。用,佛法教我们用“中”,儒家也教我们用中,可见得世出世间的圣人,教我们都用中,这是很了不起的。“中”是决定不偏在一边,会用中的人就是佛菩萨。小乘人偏在空,他用“空”;我们凡夫用“有”,偏在有,执着有;空有两边,他不知道用中,唯有佛菩萨晓得用“中”。‘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就是用中。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寂,清清楚楚是照,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又清清楚楚,我们要学这个,这太重要了。

这一段的意思很深,不仅是净宗的经典以实相为体,也就是根据事实真相为我们说的,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根据实相而说的,这不但使我们建立清净的信心,同时我们也真正明白,所有一切大乘经论是平等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是平等的?因为都是依实相理体而说的。由此可知,大乘法门,无论哪一个法门,到最后的结果是教给我们去证实实相,把这个事情要证明、亲证,这就是佛门讲的成佛。成佛,就是亲证实相。这说明不仅是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是圆融的,更显示出出佛佛道同。体,是很勉强、非常不得已这个说法,为什么?因为它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不但它是言语没有办法表达,说不出来,就是思惟想象都不能到达,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已经不是实相之体了。实相的样子,这几句话描绘得很好,它虽然寂照都用不上,这些名字都加不上,事实上它确实有这个意思。

“寂”是寂静,“照”是明了,像水一样,水在非常澄清的时候没有风浪, 在非常干净一尘不染的时候,我们从水面可以看到水底,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它的寂静,一尘不染。从水面上像一面镜子一样,能把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它确实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它也没有意思照,也没有意思寂,寂照都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它确实有这个现象。

这是给我们说明真实的人生,真正的受用。心清净,清净是寂的意思,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不明了,不但眼前一切事情通达明了,还有过去的事情,还有未来的事情,还有他方世界的事情,统统都能够明了,这是照。这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神通,“通”就是通达没有障碍,通达十方,通达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通达,这是通的意思。“神”是神奇,不是我们凡夫常识所能够理解的,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能力。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并不是诸佛如来专利的,不是他专有的,佛说一切众生个个都有,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虽然我们有,但是我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掉了,丧失并不是全部的丧失,不是的,丧失了大部分。我们今天,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就是这个能力的起用,但是我们现在这个能力很小,小到我们眼见隔一张纸就看不见。如果依照佛在经典上说的这个能力,我们见的能力是任何物质都不能够障碍的,听的能力也是如此。尽虚空遍法界的音声都能听得到,十方世界过去未来都能够见得到,这是我们的本能,就是寂照。

我们这个能力怎么丧失掉的?佛在经上常说,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不明,本来是明,明就是照,无明就是照的能力失掉;诸位要记住,照的能力失掉是一念无明,心里面起了念头。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有了一念,真心就起了障碍,这一念就是障碍,这一念就叫做无明,这一念是迷。迷的一念起来之后,决定是愈迷愈深,麻烦就从这里来的。像这些道理,佛在大乘经论里面的华严、法相唯识宗的经论,说得非常详细。佛告诉我们,究竟怎样迷的,迷了之后,又如何能把这个迷打破恢复到清净心性,这在法相唯识典籍里面,著名的有六经十一论,其它大乘经里面说得少,没有讲得那么透彻。所以,清净心就起照的作用。

用现在话讲,迷就是感情、迷情,智是理智,照就是理智,情愈深,迷得愈重,就很难见到事实的真相。我们世间人害怕,世间人都喜欢情要深才好,要是情没有了,这个人还有什么意思?大家都怕这个。其实诸位不晓得,世间人的情是从迷妄里面生的,那种情它的真相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会变当然就不是真的。唯有从理智生出来的,那是真的,永远不变,这就是真情。诸位要记住,世间没有真情,你们千万不要上当,世间都是虚情假意。我们不会被人欺骗,自己也不要欺骗自己,这才叫有智慧。到什么时候才会有真情?佛在大小乘经都说过,你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才能相信你自己;换句话说,阿罗汉的情就比较真,就不是假的。为什么?不会变,不会随着自己感情变,不会随着外面境界变,那是真的。真的情,佛法不用这个字,换个名词叫“慈悲”,慈悲是真的情,不会变的。所以我们用一个慈悲,用一个情与爱来辨别真与假,情跟爱都是假的,都是会变的,都不是永恒的。慈悲是不变的,为什么?慈悲是从寂照里面生出来的。

“寂”就是清净心,“照”就是清净心起作用。佛法常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就是寂的意思,本来无一物,它怎么会变?有一物才会变,无一物当然就不变了。所以照就是随缘,像一面镜子一样它不变,但是它照时会随着外面境界,中国古人比喻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的是中国人。胡人是外国人,外国人跟我们面貌不一样,外国人照这个镜子,镜子里面现外国人。镜子它随缘,虽然随缘它不变,不变就是不留迹象,境界去了,它里面不落印象,这叫随缘。我们今天随缘做不到,为什么?会落印象。不落印象才叫随缘,落了印象算什么随缘!那是生烦恼。所以,要有这个能力,心地永远清净,能随一切境界之缘,随缘要知道绝不落印象,就是决没有分别执着。

《无量寿经》经题上,其实也把这些重要的理论境界为我们说出。经题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是寂的意思,“觉”是照的意思,从清净平等觉里面生出来就是大慈大悲,这是经上教给我们的。我们要从什么地方下手,才能够真正契入这个境界?古来大德教人,从“看破、放下”下手,你心要能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你的妄想,妄想就是念头,所有的念头都放下,分别、执着、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你心才会清净,你才能够见到你的真心。你现在真心为什么透不出来?就是这些东西障碍住了。这些东西都不是真的,全都是假的,你要把真妄辨别清楚,把这些假的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掉。世间人听到这个话,这个好难!他放不下,好难,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他不肯把它放下,这是他不知道,迷惑!一天到晚想自己自在,想自己有智慧,想自己有能力,其实自在、智慧、能力你统统有,就是被这些拉哩拉杂的东西障碍住,你果然把它放下,你的智慧、自在就现前了。自己得到真正的自在,在生活当中能够随缘度日,这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我们下手要做的,要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才能够真正契入清净、平等、正觉、大慈悲的境界,也就是此地讲的“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