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天龙八部》:其中有佛理,他们的是非恩怨,都是不懂情

发布时间:2023-09-06 03:02:42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天龙八部》:其中有佛理,他们的是非恩怨,都是不懂情

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众生幻化,随轮回而来,随轮回而去。孽缘孽缘,无缘不孽,此为孽缘,彼为解脱。在金庸的小说中,天龙八部以佛理入小说,既描摹传奇又警示人心,逐渐回归到中国传统小说的路数上。书名就是取自佛经,言非人的八部天神,以龙与天为首,是谓天龙八部,其实是喻众生。小说中王图霸业、血海深仇、销魂一刻,种种为人世间醉心的痴心的刻骨铭心的都如镜花水月。千秋功过是空,山盟海誓亦是空。这与其说是劝善的写法,不如说是提供世人一个关于超脱的视角,毕竟有佛理但并不是佛理小说。

小说中没有所谓主人公,宛如浮世绘的群戏,善恶是非一如走马灯,情感纠葛悲欢离合,让人唏嘘也令人思量。佛理以孽缘释情,不是对情的贬斥,而是另外的解读。红楼梦中情天情海随波逐流,其实是人欲交织的挣扎,情与欲的混合冲突和妥协,人于是在此间辗转反侧。天龙八部有点武侠版红楼梦的意思。情欲情欲,无非情和欲这两个字,但欲火煎熬情波激荡,欲中有情,情中带欲,人在其中又如何辨识如何进退。段誉一心倾慕王语嫣,只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阿朱与萧峰两心相悦,到头来塞上牛羊空自许;玄慈与叶二娘一情定终生,也铸就终生的悔恨;康敏和段正淳,一夜销魂却带来恶毒的报复。孰对孰错孰是孰非,身在情欲迷局中的人又怎么能拨云见日?只有跳出情欲,才可能有所洞察,这就是佛理想要告诉世人的。

情欲和功利一样,既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人的纠结之路,舍之不可谓人生,陷之亦不可谓人生。我一直强调佛理而不说佛家,也是不否定红尘的意思,并不是要落发出家一了百了,而是有所勘破。佛理讲色空之辩,色非色空非空,并不是单纯要否定色也不是单纯要肯定空,而是由色中悟空,由空中入色。转换到情欲之辩,就是要懂情识欲,不能因情而深陷欲望囹圄,也不能因恐惧欲望纠缠而无情。佛理的智慧还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活。无论段誉和王语嫣、阿朱和萧峰,还是玄慈与叶二娘、康敏与段正淳,都要仔细去体察这中间是情是欲?情有几许,欲有几分?为情所扰还是为欲所困?亦或是真情假欲,还是真欲假情?当事人可能迷茫,旁观者还是要清醒的。

段誉之于王语嫣,到底有多少情在里面呢?段誉一见到王语嫣就惊为天人,但这个天人说来说去也只是一个长得漂亮,即佛理所谓形具皮囊,徒然的外表。即便单就外表来说,长得漂亮其实也是一个不值得推敲的命题。人的形态各异,高矮胖瘦各个不同。不同的人对外表审美完全会不同的认识,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莫名其妙的觉得好看。这与其说是这个人真长的好看,不如说是对了观看者的眼。而既然外貌审美很难有什么固定的标准,观看者的感受则只能从自我出发,牵涉到自我审美的种种影响因素。

一个受社会青少年流行文化影响大的人,自然会去喜欢所谓偶像明星,但在对这种流行文化反感的人眼中,这些偶像很不好看。除了社会世俗的影响,审美还会和个人内在心理情结相关,一个具有恋父情结的女孩子,就可能更容易喜欢威严庄重的男性形象,因为这种形象背后往往代表着所谓成熟。

具体就段誉而言,他看到石洞中神仙姐姐的雕塑在先,遇到王语嫣在后,而王语嫣的长相颇似神仙姐姐。别小瞧这里的先后次序,很巧妙的反映了段誉隐秘的内心世界。段誉真正倾慕的是神仙姐姐,是超凡脱俗冰雪灵姝。因为段誉自己贵为王子,已经达到世俗的巅峰,与此同时世俗的羁绊、家国的期许又让他很不舒服,所以超脱成为他最大的梦想。喜欢神仙姐姐与其是喜欢她的美,不如说是喜欢她的仙,而王语嫣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幻想替代。这样推敲下来,段誉对王语嫣情的成分能占多少呢?这还只是其一。

其二王语嫣是神仙姐姐的替代物吗?显然不是。王语嫣一点仙的味道都没有,她恰恰是个胭脂俗粉。段誉的幻想变成了彻底的空想。有意思的是,段誉从头到尾也没有弄明白这一点,从头到尾表现出来的都是对王语嫣的痴心。作为旁观者,谁都可以轻松嘲笑段誉,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自己身在其中呢?在现实情感中,又有多少人追求的理想与追求的对象完全吻合呢?又有多少人把一个美幻的梦嫁接到一个与美梦完全无关的具体某个人身上,而很难醒悟呢?

佛理讲贪嗔痴三毒,痴是其一。世俗把痴意为表达美好感情的情感载体,痴心的爱痴心的等每每被谱成歌曲传唱。段誉对王语嫣的痴又美在何处?世人大量所谓关于痴心的故事很多都与爱情无关了,又美在何处?其实很多人留恋痴,并不是借此感怀爱情,而是害怕失去了痴就失去了迷醉,失去了迷醉的快感。六祖慧能在说法的时候用过一个比喻,如果月亮是那最终追求的佛法,以手指月只是揭示追求的对象,但往往很多人光留意手指了,而忽略了月亮本身。对于真正领略爱情本质的人,是否迷醉真的那么重要吗?而真正领略爱情本质的人,会因为爱情生发出各种美妙的体验,或者迷醉或者宁静,又怎会执迷于单纯迷醉的快感呢?段誉的痴恰恰是不懂情的结果。

如果萧峰早点懂情,而不是痴于和阿朱的美妙憧憬,对阿朱的良苦用心早一点感悟,阿朱还至于死在自己的掌下而遗憾终生吗?当然,很多人会说此时的萧峰苦于血海深仇,阿朱不用这种方式是没办法让萧峰明白的。是呀,一段悲壮凄美的爱情就此成就了,一个美好的生命也就此消陨了。血海深仇难道不是另外一种痴吗?难道不是萧峰在这上面的痴迷最终害死阿朱的吗?萧峰最终的自杀,也包含着他对于失手杀死阿朱的悔恨解脱。但世人的苦就在于,美好的爱情非要走到悲剧才能带来美感?人何必自虐?佛理并非否定情,而恰恰在于不能因痴害情。

叶二娘是个具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可她偏偏又是所谓四大恶人之二。按理说有情生爱,爱是最具有感化能力的,爱可以让恶人向善,可我们在叶二娘身上却似乎看到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是爱的过错吗?或者是一种爱的迷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