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结善缘之法
发布时间:2024-12-23 03:04:21作者:普门品全文网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巡探访民瘼,到一古庙忽觉口渴,有一农夫适时奉上一杯茶,明太祖感激之余,赐农夫为县令。当地一名书生闻晓,心里极为不平,便于古庙作一对联:‘十年寒窗下,不如一杯茶。
’翌年,明太祖重游此庙,见此对联,知道是针对自己而题,遂提笔写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佛教以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懂得广结善缘,才会有人缘,才能得道多助,如同农夫,也是先有一杯茶与明太祖结的善缘,而后才有获得官位的果。在做人处事上,广结善缘很要紧,如何做到?有四点意见:
第一、关怀他人要多赞美:赞美是世间最好的语言,无人不欢喜获得赞美。尤其别人失意时,你对他适时的关怀、问候,如同寒冬送阳,能激发对方的信心,让他振奋心情,重燃希望。常言:‘口边就是缘’,对他人施予关怀,也为彼此结下好因好缘。因此,关怀赞美是结缘的最佳妙方。
第二、面带微笑要常问好:中国人重视‘见面三分情’,既然有缘相见,经常保持笑容,真心问候,给人感觉如沐春风。好比处在陌生环境,一个微笑,能化解不安的心绪;人我间有了芥蒂,一声问好,能驱散阴翳。所谓‘嗔拳不打笑脸人’,微笑代表友善与沟通,能相处融洽,减少磨擦;常常与人问好,对方得到你的安慰、鼓励,彼此间,即已结下一份善缘。
第三、言谈举止要能温和:与人来往,态度气势凌人,或语带讽刺,容易令人心生畏惧而不愿亲近。佛门教导学人爱语才能和众,‘爱语’即是以体贴温和的语言待人接物。前秦时代,僧伽提婆大师来中土,译出许多佛教典籍,也开启南方译经的风潮。他尤以开朗的气度、温和的举止和悔人不倦的精神,感动当地许多人心,无人不乐于与之亲近。可见言谈举止温和有礼,能广结善缘。
第四、有事相求要不推托:人际之间是相互成就的,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他人有所困难请求相助时,不轻易推托,花一点时间,吃一点亏,发心与对方结缘。如果自己真的力有不足,所谓‘拒绝要有代替’,也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如语带和缓婉拒,对方自能感受我们的善意。愿意为人付出,播下的善缘善种,久而久之,自会开花结果。
人我相处,只要愿意为人服务,那怕是一个点头、一脸微笑、一句赞美、一臂助人,都是结缘。所以,如何广结善缘?四点意见希望大家参考:
第一、关怀他人要多赞美,
第二、面带微笑要常问好,
第三、言谈举止要能温和,
第四、有事相求要不推托。
因果明镜论---布施篇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著
行持布施,能得到人天善趣的富足安乐,不受贫苦,不会转生于饿鬼界,究竟获证菩提果。
舍卫国有一穷人,供养一串葡萄给比丘。比丘说:“你已经作了一月的布施。”穷人问:“我只施一串葡萄,为何说我已布施一月?”比丘开示道:“这一串葡萄,你在一月前就有布施之念,此后念念不断,难道不是布施一月?”
所以布施之行完全安立在舍心上,舍心是布施的根本,布施所生福德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舍心的状态。
拘留沙国有位恶生王,看见一金猫,从园堂的东北进入西南角,就命人挖掘,结果得到铜盆三重,里面装满了钱,而且五里之内都是如此。王甚觉希奇,就问尊者迦旃延此事的因缘。尊者答道:“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当佛涅槃后,曾有一比丘乞食,置钵于路边,告诉行人:如人以财置于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火不能夺去。当时有一穷人,听后踊跃欢喜,恰好他有卖薪钱三文,随即取钱布施。在返家的五里路上,穷人步步发欢喜心,当他到家要进门时,又遥向比丘所在地顶礼发愿,当时的穷人就是您的前身。”
经云:“若布施之时,能以欢喜心与,恭敬心与,清净心与,不望报与,或所与者值菩萨圣僧(即所施的对境是菩萨圣僧),如彼良田,下种虽少,所收甚多。”穷人施钱,因为生起了踊跃的欢喜心,并且施后一直沉浸在对善法的喜悦之中,这种行善的欢喜心十分难得,因而显现的果报尤为希奇,因地于五里路步步对布施生欢喜心,结果福业成熟时五里路上处处都现前装满钱的铜盆。所以行持善法之后要懂得随喜自己,使善心的意乐得到增上,这是十分善巧的增上善业的方法。如果我们能象好色一样汲汲好善,则福德成满也并非难事。
昔年有位长者,名阿鸠留,不信有后世。一日经过险道,三四天都未见水草,将要饿死,遇一树神,告神饥渴。树神即于指端,化出饮食,济其同伴。长者问:“尊神有何福德,手指竟有如此神力。”神言:“我在迦叶佛时,本是一贫人,平时在城门外磨镜,见沙门来乞食,必定举右指为人指示有斋之处,常常这样予人方便。所以今生受用,全靠这指。”长者听后心悟,大修布施,每日饭供多僧,后生第二天,为散华天人。
人身十分珍贵,被称为如意宝,只要有智慧,随时随处都可由此如意宝流生出无量福德,象此树神因地即是以举手之劳来种植福善,推而广之,如同《安士全书》所说:指示于人,福田从手而广;赞叹劝勉,福田从口而广;奔走效力,福田从足而广。所以人之口、目、手、足都可用来作福。佛法无主人,唯勤者得之。在菩萨戒的摄善法戒中要求行人在一切时处都要尽己所能、竭尽全力积累包括一丝一毫在内的一切善业,可与此处之理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