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长老:心念虽难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
发布时间:2023-09-27 03:04:45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寺庙里常有专门组织的茶汤会,用来招待施主和香客,这种活动被称为“普茶”,就是让大家都来喝茶的意思。当然了,大家专程来寺庙里饮茶,不是因为寺庙的茶特别好喝,而是为了借庙里边的清静环境,借饮茶一事,让自己清心、静心,领会禅的真意。
归根结底,吃茶是启发我们参悟禅境的一种机缘。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茶禅一味”。品茶与参禅这两件事,滋味、意味很接近哪。你们看,一个“茶”字,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既包含了大自然的“草木”之灵气,也包含了“人”对它的认识和品鉴。从色、形、味到观、闻、品,从用水的讲究到茶具的选择,从茶艺到茶礼,再到茶道、茶文化,“茶”可谓包罗万象,涵盖了所有,就像禅的境界一样。
在2000年正月初一的一次普茶会上,曾借吃茶一事向众人开示参禅之道:“我们今天以这种机缘在这里吃茶、吃饼,会得这意思不呢?会得就好!会不得,就得参这吃茶的是谁?吃饼的是谁?就这样参下去。”
吃茶时参禅,就是去品味、领悟茶里的乾坤,在喝茶的当下去品,启发自己念念在心地上用功夫,时时刻刻用心参究。我们平日里修行就是这样,不只是在念佛的时候参念佛的是谁,走路时也可以参走路的是谁,吃饼时可以参吃饼的是谁,吃茶时可以参吃茶的是谁等等。念念在道上,时时刻刻处处都是话头,都可以参,这就是举办普茶会的本意。
这些话大家可能没办法立刻理解。其实参禅是什么呢,不妨把它想得简单一点,只要这一刹那静下来了,心定了,那么在这一刹那,就已经无限接近了禅道。
平时在广济寺,每有居士来访,急匆匆地要向我倾诉烦恼或请求开示,我都请他们先坐下喝茶。常常是,坐下来端起茶杯以后,大家的言谈语气就会和缓许多,原本在他们心里像天一样大的烦恼,这个时候再讲出来,也不会显得那样严重。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自我,追求安宁,佛告诉你一切在心,心定了就是禅。
2007年正月初二,在洗心禅寺丈室,有一个长沙居士来问:“念佛有妄想怎么办?”我就反问他:“妄想从哪里来?”居士回答:“念头中来。”我又问:“念头从哪里来?”居士答:“从心里来。”我继续问:“心在哪里?”居士顿时不知所措。
心在哪里,你当下去观照,心就存在于观照的这一刻;当下制服了心念,心就能够安定。昔日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慧可说:“弟子无法找到。
”达摩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这才恍然大悟。“心”并非拿在手上的实物,无法“拿来”、“找到”。“安心”也并非是安住胸中的这颗“心”,而是安住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念头。我说的“心定”,其实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大家可以借任何事情、在任何时机下获得身心的安定,只要能够把时刻向外追求的眼光真正收回来,用心去创造、感受内在的和平。
具体来讲,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轻易动心起念。心念虽难受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这颗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缓思考,少欲少求,念头就不至于满天飞。
然后,是观想。所谓观想,就是找一个物体,比方说一个小小的佛像,将它放在眼前观看,然后将脑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经常训练观想,让心灵入定,就能有效驱除杂念。
还有一点,要学会平衡情绪。过分的快乐喜悦,过分的痛苦烦恼,这都会影响心灵的安定,所以说要平衡好,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别太过头。
内在的状态调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够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当中。要是心是乱的,那么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为你没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够明确自己在世间所处的位置,而且你也没有处理好身心内外的关系,这样一来,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败就越多。而一个时时心安气闲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游刃有余,环境和遭遇的变化不能动摇他,自身的得失成败也无法左右他,因为他的内在有安定的力量。
本文内容摘自一诚法师著作《平常心:简约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