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提升修行,庄严国土
发布时间:2022-07-03 17:56:44作者:普门品全文网三、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纷纷扰扰,物欲横流,树立勤修不懈的进取观对于现世的修行者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或者就像很多人所疑惑的:现代社会中修行佛法有什么好处呢?
其实好处是很多的。佛法修行造福十方,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对宇宙都有不可思量之功德。只是就一个佛法修行者自身而言,你要“施恩勿记”,要求你对此不要很在意。
对现代社会中的佛法修行者自身而言,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地修行,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平凡而快乐,幸福而健康。勤修不懈地修行,可以让我们对五光十色、纷纷扰扰的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泛滥的物质追求有一份恬谈的笃定,迈出的每一个脚步都带着从从容容的自信。“慎勿放逸、勤修不懈”会给我们真正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人格。我们与古今圣贤无限的智慧相沟通,自然享有无限的乐趣而流连不返。
所谓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实际上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佛教的进取思想和进取实践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契理契机地发挥自身潜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二是佛教的进取思想和进取实践可以帮助解决和处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哪些新问题。
佛教进取观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就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大力提高僧尼修行,需要不断加强对现代社会的关注和关切,需要对现代社会出
现的很多问题作出全方位的助益和改良。佛教进取观无疑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而佛教进取观的现代意义的真正落实和充分展示,离不开广大信众的努力,其关键在于每一个佛法修行者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努力。
c
佛教崇敬的对象是我佛释迦牟尼,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是先觉和导师,更是修行实践的楷模。在佛教看来,人虽然是不完美的生命形式,但这并不是由某种神意决定的,而是人自己的迷惑不觉造成的。人只要觉悟明理,只要修行实践,人就可以变为佛。所以成佛是人的真正意义,而这个真实意义能否实现全在人自身的努力。释迦牟尼正是由人经过长期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修行实践,最终实现圆满成就的典范。所以每一个佛法修行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修行,要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地寻求自己真实意义的展现。
提升修行不意味着要搞理论研究,搞佛学理论研究也不一定就是在修行佛法,重要的是“实践”而不是“知识”。否则就像是虚云老和尚说的那样:“到了腊月三十,仍然手忙脚乱。满肚子知解议论一点也帮不了你!”许多人,特别是很多知识分子,带着求学正法的初心却走入了歧途,在名相里面打转转,甚至终身难以出离,这是十分令人哀怜的事情。《老子》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三章)佛法修行是要反求自身自性,不是仅仅以知识为最终目标。
人要真正认识自我,诚非易事。现代人对于现象世界的认识已有飞速的发展,大而至于外空星系的宏观,小而至于量子真空的微观,在今天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可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认识,则并没有什么进步。而随着现代生活对物欲追求的膨胀,人类自我异化的加剧,以及生存的竞争、名利的羁绊等,更为人们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更多的障蔽与系缚。更有甚者,现在已经是末法时代,正如《愣严经》所说:“未法世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人们要听闻正法,要皈依正法,这样才能破除现象世界的障蔽与系缚,不为物所役,做自我的主人翁。人必须通过佛法实践才能够找到自我的本来面目,进而了悟自我的清净本性。那么,要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地提升修行,这就是关键。
虚云老和尚(1840—1959)是中国近现代的禅宗大德。他的禅功修行受到广泛推崇,是当之无愧的一代高僧。他的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修行实践,为我们后学树立了一个绝好的榜样:提升修行,庄严国土。
根据其弟子的回忆,虚云大和尚在一百一十七岁的时候,“双目炯炯有神,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报纸的小字从不戴眼镜。牙齿三十六只,整整齐齐,没有缺损,听他说是九十岁后才生的。他的声音非常宏亮,有时在禅堂里讲开示,声音一大,把禅堂里的报钟震动得嗡嗡作响。”在云居寺重建的时候,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有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复。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山居修行艰苦,但是老和尚体力极好,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大石头,他“独自一人就把那块大石头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他常常训导弟子:“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
虚云大和尚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为世人垂范。当弟子们吃饭时把又苦又
涩的红薯皮“拣出来放在桌边上”的时候,“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当有人“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在口里吃下去。 ”
佛教是修行宗教,修行是佛教的核心内容。佛教的兴衰,关键是有没有一批修行深湛而为万众景仰的高僧大德。这些高僧大德是庄严国土、顺化众生的基础,没有他们,庄严国土、弘化众生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从历史上看,这一点非常明确:在佛教人才济济的时候,即修行得到果位、得到见证的人越多,佛教就越是会兴旺发达。所以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都是足以为僧俗万众之楷模,他们这些佛界大德,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舍身忘死,在所不惜,众生以何因缘趣向佛法,则以何方便度化之,接引之。这时候才是佛法昌隆、弘化四方,这时候的佛教才真正称得上是国土庄严,宝相卓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