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佛教教育的传统 现状及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23 10:07:00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佛教教育的传统 现状及未来发展

  佛教是释迦牟尼一代时教。“佛”或佛陀,意思是觉悟者,而“教”可以理解为教育,意为佛陀是一大教育家,对大众有一种普遍而传承的教育。佛教着重律仪,律是止持,制止情欲,要求自己。仪是作持,有崇高品德,对人恭敬有礼。在佛陀的教育里,透过律仪,去恶向善,奋发进取,以慈悲平等济世的精神,超越生死苦海,断烦恼,成佛道。

  一、佛陀的教育与当时学生之成就

  佛教有他特有的教育传统,二千多年前,佛陀初成道,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随后更度了很多弟子出家,成立僧团,开始为僧团说略教诫,让出家人每天都要念四句偈颂: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略教诫是通禁身口意三业,依此修,证果位。佛陀常以四威仪教化,一位好的老师带领他的学生,有律可学,有仪可敬,往往事半功倍。

  佛法东来之后,诸师大德们,也跟着这个传统方向,承先启后,以戒为师,师徒相传授,随缘尽分,应机施教,创立各宗派,化导众生。以律仪为本,更好培训人格,造就有德行的僧人。

  二、佛教传统教育与律仪

  律是戒律:针对“身”不合规矩的举止动静和“口”所讲的是是非非,亦即是不让身与口放逸,去做不如法的事情。除了可以看得到和听得到的身与口外,还要收摄我们的“意”,将看不到的内心动态、思虑、情欲等都要制止,令妄念不生。

  仪是威仪:有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但也离不开身、口、意三业,三业清净的话,内心自然流露在外表上,反映出安祥的仪表,待人处事,一切行为,有崇高情操,符合规律礼节,表现一种良好品德,使人产生仰慕及恭敬心。

  律是理体,仪是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若能在身、口、意上有所改造,止恶向善,则有规有矩的仪态与道德行为,体用达到一致。所谓生于内,形诸外,这种规矩是内心修养所表露出来的气质及内涵,别人看到生欢喜心,可自利利他。

  佛教的基础教义是五戒,即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杀戒,除了是实质的杀害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侵害。盗戒,盗也可理解为对他人物资的侵害。淫戒,是维持一个社会正常伦理的大前题,人类若忽视淫戒,则必定社会大乱,人伦大乱,道德沦丧,这样的一个社会,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呢?妄语戒,信口雌黄,言而无信,也是过患。酒戒,是指一些能乱人心智的东西,例如现代的毒品等等,能乱心智的东西,一定会引发灾殃。

  由此可见,守五戒并不是自我约束,而是自我保护的金科玉律,因为当我们明白其义之时,才可以提高警觉。五戒是佛教的传统教育,没有时空限制。

  三、戒律不限时空

  佛教的戒律,看似是不合时宜的老古董教条!其实佛教的戒律,不受时空限制,不论古今中外,从不会过时,佛教在21世纪,离佛在世二千五百多年,不但不衰,而且越来越符合人心所需。佛法是药,能治一切众生的心病,自古至今,人心充满贪瞋痴三毒,为人带来无量痛苦。佛陀的教育是以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这些问题,戒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法则,因守戒而生定,因为心安定,自己拥有智慧来化解问题。

  四、佛教现状及未来发展

  从佛陀的时代,直至今日21世纪,随着时代前进,社会发展,科学不断突飞猛进,无形中给了原有佛教一个新的考验。自从有了文字记录,不用口传知识;有了飞机代步,人与人之距离缩短了;现在流行之互联网,消息传达之快速,不可同日而语,不用面对面,也可以互相对话;只要走进一所学院,甚么学科都可以去研究。不过,佛教仍须僧宝去弘扬传承,寺院仍是教育大众修行的学府。振兴佛教,涉及人才问题,佛教之未来发展,主要决定于僧伽教育及人才培养。当前佛教存在的境况,还是缺乏弘法人才及培训之环境。有些寺院注重经忏,忽视佛教的根本精神,修学及弘法也没有层次,往往随着大环境的转变,偏向世俗化、商业化或学术化。在佛学院方面,也偏重学位,追求的是知识,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整体佛教发展欠缺律仪人才及弘法制度,管理亦未能完善。现选择几项作一讨论。

\

  1. 出家要求:印光大师说佛教衰微的原因有“三滥”,即滥收徒众、滥传戒法、滥挂海单。三滥不除,佛法不兴,尤其是滥收徒众,没有律仪,僧格堕落;缺乏制度,教团散漫。所以若要重整佛教僧伦,应从不滥收徒众做起。

  师父收徒弟,先要考验徒弟,经过一段时期,去适应寺院生活,学习佛门规矩,习劳惜福,五堂功课以及待人处事,得到大众师的认可方能剃度。为确保出家后素质优良,有层次地,从沙弥(尼)十戒开始,(女众应先为学法女,受式叉摩那法两年),才正式受比丘(尼)戒及菩萨戒。取得僧人资格后,还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如法持戒,才能充分掌握作为僧人应有的行为准则和生活规范,何谓应作与不应作,成为一个有修养之出家人,为将来弘法利生,打下基础。

  2. 传戒之重要:担任戒师的资格,是要有一定的戒腊,学问及修持,持戒清净,能勉励戒子们发心,去学戒、受戒及持戒,令未来可从事弘法工作。除了演习,排班分班,跪拜唱念之外,最重要令戒子们领略到受戒的意义,才能得戒。祈望培养出德学兼备,具有高尚人格的律仪僧才。一位戒师在其传戒中,能培养一个两个、乃至十个百个,优秀的律仪佛教学子,各弘一方,净化社会,佛法自然兴隆。

  3. 普及修学:寺院可设立多元化之活动,如佛门仪规,佛学基本常识,佛事等。为使佛法普及信众,可从如何点香、礼佛,恭敬三宝,皈依三宝,亲近三宝,受持五戒,乃至菩萨戒,令深信因果,值此去培养律仪之人格,福慧双修,从正业中所获得之技能与财富,回馈社会,护持三宝。

  4. 传统佛教与现代佛学院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着重修持,佛学院教育则着重灌输知识。近代太虚大师提倡,把佛学院的教育模式与僧团的修持结合起来,学修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是要培养德学兼备的僧才。大师极为重视律仪,认为僧人教育必须建立在律仪之上,令将来更好弘法度众生。所以说佛教的人才,必须具备律仪,若离开律仪,纵使会讲经说法,也无法令人尊重,身教重于言教,律仪是品德之实践。要提高品德,才能以德服人,受人敬仰。总结:二千多年前,从印度萌芽之佛教,经中土之传承,时至今日,科技发达,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多元化之运作模式,如网络、电视、光盘、音乐艺术等,把佛陀及历代祖师留给我们的佛教遗产,传播到地球之每一个角落,与国际接轨,令佛法深入人心。贪瞋痴烦恼不分国籍,也不分时空,能解人烦恼,令人生活得快乐自在的佛法,都是大家所向往的。世间需要佛法,因为佛法之根本在戒律,如国家之法律,团体之规约简章,不可须臾远离。佛教的现代发展是乐观的,人间佛教越来越国际化,要运用佛教优良传统,配合现代的教育模式,使佛法真正发挥启迪智慧作用,净化社会人心,利益不同种族的人,这就是佛陀的本怀,是平等的慈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