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法
发布时间:2022-08-02 09:56:47作者:普门品全文网练习16 择法 四 正念观法
彼有择法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有择法觉支”。 彼无择法觉支,心中了了分明,‘我无择法觉支’。彼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
起之择法觉支如何圆满。
无明(ignorance,或 delusion)是对事物的错误的想(perception)。为了修正我们错误的想,佛陀教给我们一个择法(discriminative investigation)的方法,它是与心念处和法念处相联系的。“心之对象”(the objects of mind)又被称之为“法”(dharmas)——一切能够想象得到的事物。它们包括六根、六尘和六识。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每一个概念和每一个属于记忆范畴和心灵体验范畴的事物)。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一切法都被包含在这十八界(梵文:dhatus)中,它们包括一切生理、心理和物理现象。这十八界,包括心所(mental formations),又被称之为法。以心观心的时候,心又成为一种法。
一切法的基本特征是缘起。诸法根据缘起的法则而成、住、坏、空。南传佛教《中部》(Majjhima Nikaya)中讲:“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佛教的缘起规律,极其简明,而又深不可测。根据这个教义,没有一法可以孤立地成、住、坏、空。一个法的形成,要依赖于其它法的成、住、坏、空,实际上,要依赖于其它一切法的成、住、坏、空。法不孤起。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认为事物是真实的、彼此孤立的。比如说,从我们眼前的树枝上取下一片树叶,我们也许会以为,这片树叶独立地存在于所有其它的树叶之外,独立于树枝、树干和树根;独立于云、水、大地和天空。实际上,没有所有其它这一切我们认为与这片树叶不同的事物,这片树叶就不可能存在。这片树叶与其它的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是一体的,与云彩、河流、大地、天空以及阳光也是一体的。如果这些事物中有任何一件事物不存在,这片树叶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这片树叶,我们就会从中看到所有这些事物的存在。这片树叶和这些事物是共同存在的。这就是互即互入的原则,也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原则。这就是《华严经》——对佛教缘起观表述得最完备的一部经典——所教导的内容。事物不是独立于彼此之外而存在的。它们是互含互摄、共同存在的。这就是佛陀说“此有故彼有”的原因。借助于定力,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原则来观察一切事物。我们要根据缘起的原则去观察宇宙中的一切法,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人的心念、语言或感受。
择法的方法首先是从诸法的分类开始,比如六根、六尘和六识,也即十八界。它们也可以根据色、受、想、行、识五蕴来分类。“色”是指一切生理和物理现象。“受”是指乐受、苦受和舍受。“想”是指基本的安立名相。“行”是指在我们心中生起和现行的心理状态。“识”是指心所具有的忆持、了别、分别和贮藏一切种子的功能。基础的阿毗达摩著作和佛教心理学唯识宗的教义,对于五蕴的本质和它们起用的方式,作了非常透彻的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通过对五蕴的观察,看到了诸法的缘起性,发现了它们不生不灭的本质,并因而超越了对生死的恐惧。同一部经典也提到了诸法的空(sunyata)性。“空”在这里的意思是缘起(相互依存)。诸法为了成、住,必须相互依存。没有一法能够脱离它法而存在。这就是我们说诸法本性是空的原因。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独立存在。
通过择法,我们认识到了一切存在着的事物的缘起性。也即认识到了一切事物的空性。借助空慧,我们就能够超越有无、生灭、一异和来去等概念,克服对生死的恐惧。当我们亲证一切存在着的事物之缘起性的时候,我们的有无、生灭、一异和来去等概念都会消解无余。能够消除生死概念,这是择法的关键所在。
在给孤独长者去世的前几天,佛陀派尊者舍利弗和尊者阿难去看望他,指导他的修行。尊者舍利弗坐在给孤独长者身边,开始指导他:“给孤独居士,你应该这样观想:‘眼睛不是我。我不会被这双眼睛所束缚。’”给孤独长者呼吸着,并根据这个指导作观想。舍利弗继续指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我。我不会被我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所束缚。”给孤独长者如是观察,逐渐地看到了一切存在着的事物的缘起性,看到了他自己不再被拘限于十八界(六根、六尘和六识)中,看到了既没有引领我们进入存在的“生”、也没有把我们从存在带向虚无的“死”。
给孤独长者就这样反复修习,他开始哭泣,眼泪从他的双颊滑落。尊者阿难问道:“怎么啦?你有什么后悔的事吗?你修观想没有成功吗?”给孤独回答说:“尊者阿难,我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的观想非常成功。我哭是因为我太感动了。我有幸为佛陀和他的僧团服务了很多年,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见过,有哪一个教法象今天尊者舍利弗传给我的这个教法这样深刻、精彩和宝贵。”
阿难说:“给孤独居士,难道你不知道佛陀一直在对比丘和比丘尼们宣讲这个教法吗?”
“尊者阿难,请告诉佛陀,象我这样的居士也有能力听这个妙法。有一些居士没有能力倾听和理解这些深妙之法,并且把它们付诸实践,但是,还有一些居士,他们有能力倾听和理解这些深妙之法,并且能够把它们付诸实践。”
关于给孤独居士的这段引文(南传佛教《中部》第143经)向我们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对于事物的缘起性和空性进行正念观察,而不仅仅是比丘或比丘尼。居士的生活还没有忙碌到使他无法享受无上佛法之妙味的程度。
《四念处经》也描述了那种脱离了无明状态的心,比如,当我们觉悟到无常、无我和缘起的时候;当我们的心安住于正见的时候。正见是被称之为“八正道”的八种修行方法之一。
在教导我们如何观法这一品中,佛陀在七觉支(梵文:saptabodhyanga)中首先提到了择法。择法的意思是指,仔细考察一切色法或心法的来源和本性。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层次上理解诸法的来源和本性,那么我们的心就不再处于无明的状态。
《四念处经》上述十五个练习中的每一个练习,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正念观察诸法来源的作用。最明显的例子是练习8——观察身体和宇宙间一切存在着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地、火、水、风,以及练习12——观察我们的受的来源和性质。
坐禅的时候,我们把心念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有时候是色法,有时候是心法。为了发现那个对象的来源和本性,我们对它进行深入地观察。有意识地呼吸,它的作用就是滋养和维持心注一境的定力。如果我们认真深入地观察,很自然地,我们就会看到,所观的那个对象的成、住、坏、空要依赖于其它的事物。最后,我们会明白,诸法本性不生不灭,尽管诸法不会永远存在,但是,它们也永远不会彻底消亡。因此,正念观察缘起,是引领我们超越生死束缚的大道。佛弟子如果不修习正念观察缘起,他就还没有得到佛法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