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发布时间:2024-09-12 03:01:58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所谓“乘”,是梵文 yana (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成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 “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在内的“菩萨行”。 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
在人我关系上:小乘只主张“自觉自利”,注重自我解脱;大乘则主张“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甚至要求“自未度先度他”。
与此相应,在追求的果位、理想上也有所区别:小乘的最高修行果位是阿罗汉,求得自己的解脱;而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并没有断惑,还必须有更高的修行果位,就是佛的果位。如果一下子不能达到佛的果位,至少应该先修得佛的候补者——菩萨。菩萨即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他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好事。
佛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佛教的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教派和宗派,它们共同构成了辉煌的佛教文化。接触佛教,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大 乘 佛教”、“小乘佛教”这样的名词。那么,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佛教?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区别呢?
所谓“乘”,是梵文 yana (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成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 “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在内的“菩萨行”。 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
在人我关系上:小乘只主张“自觉自利”,注重自我解脱;大乘则主张“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甚至要求“自未度先度他”。
与此相应,在追求的果位、理想上也有所区别:小乘的最高修行果位是阿罗汉,求得自己的解脱;而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并没有断惑,还必须有更高的修行果位,就是佛的果位。如果一下子不能达到佛的果位,至少应该先修得佛的候补者——菩萨。菩萨即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他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