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德行教育造就一代大师

发布时间:2024-12-13 03:04:54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德行教育造就一代大师

作者:黄威南

所谓“三岁定终生”,现代人大多对幼教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也知道应当要加以重视。那么,作为一个佛教徒,要引导孩子学佛,让孩子自小即接受佛法的熏习,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能够在佛法修行上有所成就,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关键在那里?我们不妨以近代佛门一代伟人弘一大师童年所受教育的范例来参考,是甚么样的幼年启蒙为他成年后在世间艺术、事业上多姿多彩的成就,而后又更上一层楼,成就佛法出世间,超凡脱俗的功业打下深厚的基础?

胡宅梵居士《记弘一大师之童年》一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位在家时是才子、俊杰,出家后是人天师范、佛子楷模的人物,其幼年时到底受到了一些甚么样的启迪,其父母、家人及童年经历又如何铸造了有利于其一生际遇的种子、根苗。

本文缘起于“民国十九年,亦幻和尚住持慈溪金仙寺”之际,这一年秋天,弘一法师也来到了这里。胡居士当时就居住在寺院附近,时常得以亲灸弘一法师。有一天,胡居士和法师谈起:“师父童年时候的事迹,世间很少有人知道,可否请您说来听听呢?”弘一法师答说:“当时年幼无知,小孩子的事不值一提!唯有我父亲乐善好施之行,颇有激励人心思善、带动世间善良风俗的作用,还可以传述,而且这与我幼年的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于是弘一法师乃条述他的幼年状况,胡居士即秉笔为记,记录完毕后呈上给大师亲自审阅,复经大师亲以朱笔改正,因而胡居士自己在文章开头记述作文缘起时宣称:“…则此篇可称其(按:即弘一大师)幼年之真实史也。”由此可知,本文确实可信,对于了解大师一生成就的基础根源,即其幼年生活的真实情形有极大的帮助。(按:此文收录在《弘一大师追思文集》中,原文全篇可在“报佛恩网-般若文海简体站”http://www.bfnn.org阅读。)

文中记述大师父亲“筱楼公精阳明之学,旁及禅宗,颇具工夫。饮食起居,悉以《论语》〈乡党篇〉为则,不少违”,说明老人家学而起行,学以致用,学儒、学佛,按照圣贤典籍所记载的教诲作为自己生活起居的守则,绝不违背,并非背诵、口谈经典,拾人牙慧而已,非常注重身体力行,下苦功去实证、体验书本上所记载的种种道理。老人家在自己勤奋努力获得酬报,生活渐渐稳定之后,并没有忘记那些尚在苦难中的人们,他“晚年乐善好施,设义塾,创备济社,范围甚广,用人极多,专事抚恤贫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每届秋末冬初,遣人至各乡村,向贫苦之家探察情形,并计人口之多寡,酌施衣食。先给票据,至岁暮,凭票支付。又设存育所,每届冬季,收养乞丐,不使冻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年斥资千万计,而不少吝惜,津人咸颂之曰李善人。性喜放生,所放鱼鸟不知凡几。”老人家通过种种社会公益事业利人利物,心怀博爱。值得注意的是:“放生”,现代的名词叫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目的在救护生命,企求人类与万物皆和谐地共同生活在这彼此共有的生态环境之中,对内则逐渐熄灭自己的嗔恨杀害之心,实现内心的安宁平静。

除了父亲身教对大师幼年个性形成所造成的影响之外,在父亲逝世之后,大师幼年所阅读的一些书籍和童年经历也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行为:“师至六七岁,其兄教督甚严,不得少越礼貌,并时以《玉历钞传》、《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等嘱师浏览。时有王孝廉者,至普陀出家返,居天津之无量庵,师之大侄妇早寡,常从王孝廉学大悲咒、往生咒等,并学袁了凡记功过格。时师年约七八岁,见而甚喜,常从旁听之,旋亦能背诵,且亦能学记功过格。师有乳母刘氏,能背诵《名贤集》(集为格言诗,四五七言递加),时教师习诵其词,如‘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又如‘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师虽在八九岁之间,亦颇能解其义。”从中我们认识到:大师童年接触的人物中有学佛的孝子及其守寡而虔诚持诵佛教咒语,并且每天依据“功过格”来检点自己言行及思想、念头的大侄妇,还有熟背格言的奶妈,童年的大师即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不少儒家及佛法的金句、典籍,接受佛家及儒家教育的熏陶。身负督导童年大师的哥哥非常注重教育他一定要有礼貌,而且丝毫不苟!身为兄长的他为童年大师提供的“儿童读物”又有那些呢?其中《玉历钞传》即现在也流通甚广的《玉历宝钞》,说的是因果报应,内容详述行善得福,做恶下地狱的种种情形,《百孝图》是教孝顺的教材…《格言联璧》是一些人生经验、待人处事的智慧言语,现在也还有流通。学习礼貌,了解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是大师童年时候身边的大人不约而同地对他所进行的重点教育,也是大师叙述此段往事时特别要启迪我们后世学人的重点:人格的淘炼、处事待人的智慧以及礼貌的培养,从孝顺双亲开始,到恭敬一切人。这是养成像大师这样一个才子,乃至后来学佛、出家后被尊称为“完人”、“大师”的一流人物至关紧要的奠基处!原来大师是先有好的做人态度,才有后来的才华洋溢,学甚么、做甚么就像甚么,多才多艺,样样都做得好:艺术家、老师、儿女、丈夫、父亲、法师…每一个人都尊敬他、怀念他,即使今天读他传记、听闻他的事迹的我们也对他深深仰慕!这一切从那里开始?自小懂礼貌,知道因果,有孝心,能尊重别人,是从德行教育培养起!



值得我们特别加以注意的是:当弘一大师在自述七、八岁的童年往事时特别一提自己也能学袁了凡记功过格,当然有其深意!弘一大师持戒精严,德风高尚,许多人都熟知,然而大家可有想过:他的基础是在那里打下的呢?“功过格”是每天检点自己生活起居中各种善恶行为,不论功、过都加以记录,自我评审、激励,作为改过反省,不断提升自我人格及勉励自己积极对人群社会作出各种贡献的学习方式。说学袁了凡这么做,意即是自了凡先生在其四篇训子书中所说的自身事迹中受到启发而见贤思齐。这四篇叙述自己以功过格改革恶习,提升品德的家训,现在称为《了凡四训》,流通很广,还有电影版、电视连续剧版,以及有声书!想想看:学佛人自称“修行人”,“修”是改的意思,“行”是行为,佛教术语为“业”-身、口、意合称三业,很显然,修行即是修正自己心念及言行的意思,若不每天检点、改往修来,日日提升自己:由恶转善、由迷转觉、由凡转圣,不断向觉悟的佛陀学习,以佛的身行示范及教诲-落实于行为守则即为戒律,那么修行岂非只成了做做样子、摆摆姿势的空谈及自欺欺人?这是大师一片慈悲的用心良苦,用心细读《了凡四训》,多多加以体会,里面还记载有云谷禅师的开示、中峰禅师的法语,可说是一部学佛人的修学笔记,详细记载了袁了凡接触佛法之后如何扭转习气,改变偏颇、急躁的脾气,放下怨天尤人的极端情绪,渐渐获得心境安宁,同时转变了自己人生际遇的心路旅程。这本书时下流行极广,可惜真正下苦功去读,并加以身体力行的人并不多,想想此书在大师晚年之际,仍特意在叙述童年往事时加以回忆说明,可见此书对大师一生的影响。真正仰慕弘一大师者必定极思一读、再读、深入去读!

“至十余岁,尝见乃兄待人接物,其礼貌辄随人之贵贱而异,心殊不平,遂反其兄之道而行之,遇贫贱者敬之,富贵者轻之。性喜蓄猫,而不平之心,时亦更趋偏激,往往敬猫如敬人。”猫是很弱小的动物,大师眼见世态炎凉,大多趋炎附势,乃至对动物亦如是,弱肉强食,捧高踩低,生起了对弱小族群的关怀,在与动物相处之后,对与自己不同的族类有所认识,对他们的苦乐感同身受,体认到了一切生命的本质其实是平等一体的,因此“敬猫如敬人“,绝非索隐行怪,显异惑众的标榜之举,一切皆是随缘随份中的自然真心流露。说是反其道而行,敬贫贱者而轻富贵者,那是因为不愿趋炎附势,不图献媚以求私利,是一种相对的形容,并不意味着刻意造作出一种特地要对富有之人流露轻视的怪态-贫贱者克勤克俭,自食其力,不应轻视,富有之人勤俭持家终于盈集成富,又有何罪过?为何要特地加以鄙藐?说“轻”,那是有别于一般人的偏“重”,说“敬”,那是一视同“仁”,以平等爱心,视若自己,拯济负荷,不同于世俗一般人的漠视、冷淡。

胡居士对弘一大师的童年生涯做了一个总结性的评述:“综观大师之生平,十龄全学圣贤;十二岁至二十,颇类放荡不羁之狂士;二十至三十,力学风流儒雅之文人;三十以后,始渐复其初性焉。”童年十岁以前全心、全力学习圣贤,效法完人,三十而立之后,还是学圣贤,时时检点、时时仰望学习,力求完成自己人格。至于中间阶段,“颇类放荡不羁之狂士”,那是别人眼中“好像是的”,其实当局者心中又何曾有一丝毫要与世间众人唱对台戏,标榜自己与众不同,不愿接受约束的狂放之心呢?只是因为能够同情、体谅弱者之无助,可以了解所谓强者之无奈,明白众生谁无苦?自然不像一般大多数唯利是趋、唯己是虑的人那样,因为这种“不同”而被称为“狂”。当他收敛了,知道隐藏,更加婉转,对于那些不能理解自己而以自己为怪之人能够更谦顺地一笑置之,甚至泰然接受而不以为忤,世人又觉得他仪态潇洒而形容他为“力学风流儒雅”。其实这一切也只不过是一个人,认真、诚恳地在生活着,并履行着尽量不愿伤害其他生命,尝试努力着让所有相遇见闻者皆能少一分来自他人的“压力”,多一分来自其他生命的帮助和依靠的自赋天职,行走着一条自己平静安稳,别人快乐安心的人生道路。甚么“狂士”、甚么“风雅”、甚么“大师”、甚么“传奇”,那都是别人眼中的看法,来自别人的评注,就如顺治皇帝赞僧诗中的那么一句:“我今撒手西归去,管他千秋与万秋!”责任是履行了,人生是走过了,千斤的重担是让自己流尽了血汗,而自己呢?自己在那里?在旅途中,在每一个有缘相遇者的笑颜上,在每一滴汗水之中,在因缘之中流动、流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