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断疑解惑凭真信
发布时间:2024-11-02 03:03:40作者:普门品全文网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疑」是我们凡夫的通病,我们心中经常都会存有疑惑,对宇宙、对人生、对他人,有时候甚至对自己也有疑惑;殊不知其实最信不过的,不是他人,正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心里有了疑惑,就不能安定,所以在佛教里说,贪、瞋、痴、慢、疑、见,这六种病都是我们障道的根本。如果我们对佛法心存疑惑,一有疑惑,便会犹疑不决,无法安心修行。《金刚经》上说:「佛是真如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我们应当相信佛所说的话,可是对讲经说法的人,却难免存有疑惑,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便应该依义不依语,唯有这样,才能坚定我们的信心。
试问众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不疑呢?一般来说,要到小乘的预流果,才能不疑;也就是到了罗汉境界的时候,才会觉悟:「佛法所讲的真是对啊!」阿弥陀佛、释迦佛乃至十方三世诸佛,都是真实不二的,唯有到初地以上菩萨的境界,疑惑才会断除。我们都知道,若有犹豫,就会做成精神上的扰乱,就无法安心办道。不过,其实疑也不全是坏事,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在禅宗里面,非常重视疑,只有疑我们才会去参;有了参,才会慢慢地了解;但这个疑不能犹疑不决,使我们失去了信心;没有信心的疑就会障道,无法前行。疑有时好像科学一样,需要理据、需要验证,可是现象界许多事物,有些可以验证,有些却无法验证,所以以佛法来说,有时必需用止观的方法,打破疑团;因疑惑会蒙蔽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无法对真正的道产生认识,容易产生退心。
有关「疑」的解释及说明,经论上有很多种说法,其中第一种比如说,像一个人遗失了心爱的对象,到处找都找不到,但是却念念不忘,反复思索地寻找,这就是「真疑」。另一种比如说,好像现代人怀疑古代人的经历:想象皇帝的经验不知是如何景像;只是凭空猜测,却没有办法彻底追查求证,这种疑叫做「模仿疑」,这也是障道的根本。所以如果我们现在是真疑,将来便能大彻大悟。要知道,我们修行要有大参,才能有大悟,比如说想要去一个地方要,却不知道怎样去,就会想方设法去找打听、去探路;有了这个疑惑以后,不断的寻找,慢慢就会找到头绪,就会增加我们的信心。
在一般传统的禅宗道场,都会供供奉古七佛;古七佛即是在释迦佛出世以前的七位佛: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其中第一位毘婆尸佛,衪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就常常有疑,衪首先疑自己,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最信不过自己;他疑自身犹如迷醉,怀疑自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迷失了方向,所以祂参自己。第二祂疑自己贪等烦恼越来越多,所谓烦恼炽盛,贪、瞋、痴、慢、疑、见等烦恼越来越多;有了这种疑惑之后,他开始思维缘生法,所谓缘生,即缘起、缘灭,依佛法所说,一切皆是唯心所造,所以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到了心亡罪灭两俱空之时,便万法皆空了,所以大家要断疑、要断烦恼,就要明这种缘生的道理。《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缘生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所以佛为我们开示一切都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故,一切皆空;因此而悟道,因此而得大解脱;这个疑,就是真疑,有了真疑才能证道。所以我们如果有疑,也不必害怕;不过这种疑并不是胡乱的怀疑,比如说,事实上明明是有的,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或看不见,便怀疑它没有,例如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的消息,已经公布了,还怀疑是否真实;又或者说,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已经降生了,还怀疑佛是否存在。这样的疑,就是自寻烦恼。所以我们不要自寻烦恼。还有我们要清楚,自己的业要自己了,不要疑惑,这个法门修不修呢?那个法师好不好呢?每天都在戏论中自我迷惑,甚至怀疑这个天会不会掉下来呢?这幢房子会不会倒塌呢?每天都在疑惑一些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东西;人生就在疑惑中渡过,却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而更可悲的是,在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便六道轮回去了。
「疑」和「信」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不要疑,而是要信,而且是断疑生信。因为净土的主旨就是信;信就是除袪我们的疑心;疑心袪除了,才能生起动力。《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这种信不是迷信,而是真信、是正信。佛教里有八正道,其中的「正见」就是要让我们袪去种种的偏见与执着。以前有人说,时间是验检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这句话,并不全对,因为很多事物,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解和知道的,也没有办法验证,唯有凭佛法来衡量。我们常称佛为「大医王」,不过,其实佛并没有说过一法;如果我们说佛曾说一法,其就等于谤佛;但是为什么佛未曾说一法呢?因为佛只是把众生的烦恼病源指出,并教导他们袪除烦恼的方法。疑就是烦恼,就是病,就是众恶之根,所以我们不要产生疑惑。《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它强调「信」是道源功德母;就好像我们把水比喻为万物之母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来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就没有办法断除种种的疑惑,脱三界、出爱河。「爱」是我们烦恼的根本,所以佛劝导我们要断除这个爱;我们为什么会有爱呢?就是因为愚痴的关系;所以佛便开示我们求生净土、求取涅槃,那里才是真正的快乐。经中强调「信」犹如我们的双手,有了双手,如得入宝藏,便可以随意拿除,但如果没有双手,即使入了宝藏,却无法取得任何一物;也就是入宝山却空手而回。所以我们要对佛法有信心,相信佛法能帮助我们解脱,并得到长久的快乐。我们不但要信,而且更不要生疑;信以后还要解,所谓「信解行证」相辅相成;若信而不解,就会增加我们的无明;所以单是信还不够,还要明白、了解;若解而不信,就会增长我们的邪见;所以要信解相兼,才能真正入道。大家有了信,再来听法师讲法,便能够与信解相应,而其目的亦只有一个,就是增加我们对念佛的信心。
佛在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所讲的就是开权显实的道理与大乘佛法真实之义。当时佛的座下,有非常多的罗汉;我们都知道,阿汉是自了汉,祂们执着于偏空;由于佛要说「甚深微妙难解之法」的时候,很多四众弟子都感到疑惑:为什么佛以前所说的和现在所说的,有些不一样?由于舍利弗深明四众心中的疑惑,所以便代众请佛解说。当时佛每次说法都是因应弟子请法而说,就好像我们现在请师一样,要恭敬虔诚,才能得到法益;不过我却愿给大家惠以真实之利,愿为大家作不请之友,愿为大家讲法,而且是非常愿意的讲。为什么我们要请法呢?因为以恭敬的心请法,听法的人才会恳切至诚;由于听法的人心中有疑惑,想求开解、求明白,所以对法便非常的珍惜,这就是人求法;但现在则不一样,讲经的法师要求人来听:「我给大家讲经,大家来听吧。」这就是法求人。大家可知道,以前请法师讲经说法作开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那时候没有科技的手段,没有咪,没有互联网,没有DVD,讲经时远处的或其他地方的人就听不到。所以古时讲经,要有大慧根、大福德因缘的人,才能听到。
所以当舍利弗代众恳请:「愿佛为解说」的时候,佛便告诉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此「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为什么不能说呢?是事究竟是何因缘?「是事」,指佛所成就佛道微妙之事,亦即是佛的权实二智。二乘四众,虽然心生疑念,但仍然愿意乐闻,可是佛又恐「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以及智慧不足的二乘,闻此妙法,皆惊疑不已。故再次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
不过,舍利弗再次恳请佛说:「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为什么一定希望佛说呢?原因是在此法会中,有「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此中众生,包括三乘四众,及天龙八部等众。此等其数众多的众生,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数诸佛,宿植德本,皆是「诸根猛利,智慧明了」的利根上智者,若「闻佛所说」妙法,必然「能敬信」不疑。故舍利弗再次坚决请佛演说。并用偈颂重请:「法王无上尊,唯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可是,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佛是担心其中还有很多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的增上慢比丘,由于对佛法已有一定的认识,心中便会怀疑,就会谤佛,将来就会堕落地狱。所以便说:「止!止!不须说,佛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当佛再三止而不说时,舍利弗再三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说明当时法会大众,久远劫前,生生世世,曾从佛学,受佛教化,今若得闻佛宣说妙法,「必能敬信」。「长夜」譬喻众生流转于生死,长期处于无明烦恼的黑暗中。「安隐」,譬喻佛说妙法,智光照耀,必令众生于生死烦恼的长夜中,获得安隐快乐,不致堕落,反而获得「多所饶益」。
最后佛经不起舍利弗的再三祈请,不得不说《妙法莲华经》,当时有五千弟子离席,他们给佛顶礼后便全部离开了。大家想一想,佛为什么让他们离座呢?佛说这一辈的修行人修行还未成熟,而且罪深业重,犹有增上慢心,未得说得,未证说证,所以佛准许他们离座。由于他们有慢和疑,且悟道的因缘未熟,听了之后,仍是不信,就会谤佛,将来就会堕落到地狱中去;所以佛非常的慈悲,让他们离去,是不想他们将来下地狱;如果下了地狱再去救他们,岂不是更辛苦、更困难吗?
由此可见,舍利弗之所以一再恳请佛说的理由,是认为当时集会于灵山会上的「无量众」,必然「有能敬信者」;意思隐含无量众中也许有不信者在,故佛及舍利弗,故意三止三请,目的无非是令欲闻法者,心益急切,而增上慢人,因此退席,免其因不信而谤法堕落,可见佛是如何的慈悲,处处为众生设想。
疑,确实是众生的通病。接着我们再讲一个公案,以说明众生多疑善嫉所造成的祸害。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以一个「?谋猴肝」的故事来教化大众:从前有一个暴志的比丘尼;暴志就是志向不坚定,突然信心非常之强,但是不一会信心又完全消失了。这个比丘尼虽然舍家而修佛道,但是却经常的犯戒,更毁佛谤法,谤佛、谤法、谤僧,时常对出家人讲些轻蔑的说话,所有的比丘,都觉得她很奇怪;大众都感到非常的疑惑。于是佛便为大众说了「?谋猴肝」的故事,道出比丘尼为何犯戒的原由:过去无量劫的时候,海上有一个鱼?,与林间一个猴王非常的友善,互通往来;这个猴王非常的有智能,也通晓一些义理,所以?便和猴王经常共论经义;但是?的妻子非常的多疑嫉妒,不愿意她的?丈夫外出和猴王聊天议论,所以想方设法,来谋害猴王。有一天?妇假装自己患了重病,这个病必需要猴子的肝才能治愈,若不得猴肝就无药可救;?夫为了爱妻子,就想办法谋取猴肝,于是一天便假装请猴王到家里作客,说准备了很多的美酒佳肴,请猴王食用;猴王不知内情,便欣然应约。由于?住在水里,但猴王不识水性,所以要到?
的家去,必须由?背着牠越过水面才能到达;在?背着猴王回家的途中,?还有一点良知,于心不忍,不自觉地说出请牠到自己家里作客的原因,说自己的妻子得了重病,一定要食猴肝才能治好,所以请牠吃饭是假,想要取牠的肝才是真。但是猴王非常的聪明机智,立即回答说牠的肝不在身上,刚出来的时候放在树上,所以要?送牠回去才拿得到。愚笨的?不知道猴王是这样的聪明,于是便送他回去;猴王返回树上便走了。从此便不相往来,再也没有见面了。前面说了,为什么暴志比丘尼,会这样的多痴惑、多嫉妒,并且谤佛、谤法、谤僧?原因是刚才提到的谋取猴肝的?妇,就是比丘尼的前身,?就是犯了五逆重罪的、后来跟佛作对的提婆达多;而机智的猴王就是我们的释迦牟尼佛。由此公案,可想而知,人的多疑,不只是今生今世,而是多生多世,都会累因积果去害其他的人,所以我们要以此为警剔,不要有疑惑,要充满正见、正信。我们念佛人,对极乐世界不要有疑惑;对自己能不能往生,也不要有疑惑,因为阿弥陀佛非常的慈悲,祂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发过四十八大愿,祂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给我们一个方便,可以带业往生,我们只要一念到十念便可以求生西方。试想,在座的善男子、善女人,念了这么多佛,怎会去不到呢?所以我们心中不要有疑惑,因为一有疑惑,便会生到「懈慢国」中去。
在《菩萨处胎经》里说到,我们生染着心就会堕入懈慢国中:「佛言,过此西方十二亿那由他剎有懈慢国,决乐安隐。人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若从此国过,人多染着,即愿生其中,遂不得到弥陀佛土。若人见此,不贪不爱。即得越过至安乐国。」《弥陀经钞》解释说:「此懈慢国,即《无量寿经》所谓『疑城』。佛恐众生念佛生疑。故现此国也。问:既云『懈慢』,何得快乐?答:若对极乐即为懈慢;若对娑婆即为快乐也。」懈慢国是前往西方极乐世界途中的一个国家;如果念佛人对极乐世界、对佛及佛的智慧产生疑惑,就会将自己的智慧善根消减,就不能生到极乐世界去,而当路过懈慢国的时候,心里便会染着,便会喜欢上这个地方,就会投生到这个国家去,可是这个国家并不是弥陀净土,不是究竟地方;因此我们要有信心,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话,即使我们去到边地夷城或懈慢国的时候,就不会动摇,就能一直往极乐世界的方向走。
以前香港有一个修行人,他念佛非常的诚恳,发愿一定要到西极乐世界去,在接近临终的时候,果然出现了很多极乐世界的景相,可是他却不肯去;他跟我的师父打电话说:「我已看见极乐世界了,但是我要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我才会去。」于是他就继续的念佛,念啊念的,念到阿弥陀佛真的来迎接他,他才随着阿弥陀佛去了西方极乐世界。这说明了,他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深信不移,他深信只要恳切至诚,阿弥陀佛一定会亲自迎接他往生彼国;与此同时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都来了,而且观音菩萨更用甘露水洒在我们的头上;此西方三圣并非化佛,而是真佛。通常西方三圣是不轻易来迎接的,只有上品上生,祂们才会出现。我们要像这个法师一样,深信不移,深信西方三圣一定会来迎接我们。如果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心,恳切至诚,一定能够上品上生;有了这种信念、这种信心,我们念佛自然就能精进,自然就能恳切,自然就能感动阿弥陀佛。希望大家都有这种恳切至诚的心,如此的话,西方三圣一定会亲自来迎接我们。希望在座各位都能上品上生,才不致辜负我们一生努力念佛。
今天时间又差不多到了,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