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瞋痴
发布时间:2024-11-01 03:02:12作者:普门品全文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贪所引起的种种业报的例子,实在是非常之多。我们经常说,贪多一点,就会变成贫。而且贪心是我们成就道业的一大障碍;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古德说:「一句弥陀一块金,多念结成净土因;各须勇猛不退转,菩提根生万法明。」这首偈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每念一句六字洪名,就好像金块一样;只要多念,必能成就往生净土的资粮;如果能勇猛精进不退转地坚持下去,我们的菩提根性就会显现,万法都会通明。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就会一通百通,融合到念佛的方法上;我们经常说「如母忆子,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唯有这样念佛,才能把我们的妄想、杂念伏住,所谓「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唯有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才能真正的念念清净。
我们今天接着讲「瞋」。为什么我们会有「瞋」呢?就是因为不顺心的缘故,就是对不如意的事起了怨恨;怨恨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就会产生一种热恼,内心就会不平安。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皆以瞋为体,是六根本烦恼之一,是障道的根本。其中「瞋」是最首要的,我们一有瞋心,就没有办法修行、念佛,并会影向我们内心正常的活动。「瞋」,是我们意念上的错误,而导致行为上的斗争与攻击。最明显的例子是阿修罗王与帝释天的对敌,两者经常的打仗、搏斗;原因就是他们的瞋恨心都很重,经常互相嫉妒;嫉妒些什么呢?因为诸天有很多美食,食物都非常的丰盛精美;而阿修罗王处,却有很多美女。所以,前者为争美女,后者为争美食。因此,我们一讲嫉妒,就必讲到阿修罗王;衪的名字叫做「罗睺」,性格善妒好斗,经常生起瞋恨心;佛讲三十七道品,而祂却偏要多加一品,讲「三十八道品」,总是给别人制造种种障碍,就是因为嫉妒的缘故。《地藏经》说:「凡夫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要知道一切种种的恶业,都是从我们的意念生起的,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必须以此来警戒自己,要控制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要怎样来控制呢?就是要「意业行善」,做到起心动念都是好的、善的、不是损人利己的。比如说,我们对佛菩萨要有恭敬心、信仰心、要恒顺众生、恶心不起。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不起恶心、起善心,自然就会天下太平。相反地,如果我们每天都想着如何去害别人;其实,「害人者返遭自害」,内心又怎会得到安宁呢?如果我们心存善意,所谓「安稳者物我俱安」,别人和自己都会得到平安;与人为善,利他最终就是利己;若不利他,如何能利己呢?要知道,唯有在利他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自利。
因为我们都是有情众生,在亲近圣人贤人,甚至自己崇拜、喜欢的人的时候,都会生起欢喜心;但是当面对恶人、坏人的时候,我们就难色生起瞋恨心,但佛陀教我们不要这样做,因为瞋心一起,我们的内心就会躁动不安,就会热恼;这时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生起慈悲心,所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我们要起慈悲的调伏心来调伏自己;佛陀教导我们,以怨报怨是不行的,我们要以德报怨;如果我们以怨报怨的话,就违背了忍辱行;如果我们没有忍辱行,我们就很容易失去道心。在佛陀制戒的时候,就已经说过,只要我们瞋心一起,其实就已经犯戒了;犯了什么戒呢?就是轻垢罪。所以说,只要我们想一想也是罪过。因此,我们要慎防自己的起心动念。佛在《长寿王经》里面说过:「以怨报怨,怨终不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天天以怨报怨的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呢?是没有了期的。相反地,如果我们以德报怨,我们宽恕别人,这个业就自然转轻了。
以前倓虚大师曾经说过:「大居士不言僧过。」即使我们看见出家人犯错了,我们都不要去说他、去中伤他;而是应该去顶礼他、去劝告他,好言好语地去跟他说,让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唯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所为。可是,如果他真的不接受的话,那有什么办法呢?佛说可「默摈之」。什么叫做「默摈」呢?就是不理他,甚至转头就走,不再说了,因为再说也改变不了他。所以说「佛不度无缘之人」。
佛教主张「菩萨以不争为勇」,不是以「争强好胜为勇」;所谓「不起瞋心是第一勇」;因为能忍方为大丈夫,就是能屈、能伸、能忍耐,才是大丈夫;不是争强好胜,才是大丈夫。在戒经里有谓:「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意思是说忍辱是修行的第一道;忍辱在修行上来说,其重要性是第一位,修行人必须能忍辱,忍辱是最大的修行。如果一个修行人,经常起瞋心,对别人稍有不满,便生恼害想的话,就没有资格被称为修行人。由此可见,忍辱是何等的重要;不但出家修行人要忍辱;在家居士也要忍辱;所谓「居士」即在家修学佛法之士,都是皈依了三宝、受了五戒或菩萨戒的佛弟子;因此,必须能够持忍辱,才算是真正的居士。
我们都知道,「娑婆世界」的意思就是「堪忍」,如果我们不能忍的话,烦恼就会更多,就会障碍我们的修行。由于世间上的众生一向安于「十恶」,安于种种的烦恼,所以不肯出离,这就是此世界被称为堪忍的原因。据《六度集经》所记载,佛在过去生中曾为忍辱仙人,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而丝毫不起瞋恨心;所以,佛之所以成佛,就是由于忍辱波罗蜜的圆满无缺。
普通人要做到毁誉不动,那是绝不容易的,尤其是面对恶意诽谤的时候;比如有人在我背后说:「这个法师呀!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不太好啊!」又或者是:「我觉得他这样做好像有问题,这样做是不对的!」无论如何,我的反应是既不回应,亦不解释、也不争辩。我对所有是非、诽谤,就是不理、不睬、不反驳。就像弘一大师所说的,面对谤言诽语,如果我们跟别人去解释、去争辩,就好像白纸上染了一滴墨水,我们越想把它刷掉,就只会越描越黑;其实只要等到这个墨水干了,它自然就会脱掉。所以忍辱就是对付诽谤的最佳方法:不回应、不解释、不争辩,是非自然就少了。我们看见报章上,经常有很多八挂新闻,当时人一有回应,就会更加的纠缠不清;若不回应的话,是非很快便过去了。
佛教里有一个常不轻菩萨,他修忍辱,见人就拜,你打他也拜、骂他也拜、向他吐口水,他还是拜;他对所有欺负他的人都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衪就是以这种方法来修忍辱。所以我们要以常不轻菩萨为榜样,别人对我们不好,甚至是侮辱、加害于我们,我们都不要生瞋恨心,不但不瞋、不恨,而且还要保持愉悦欢喜;不只欢喜,还要原谅包容──为什么他会这样对待我呢?那是因为他愚痴的关系;他贪瞋痴太多了,他实在太可怜了,我要帮助他──唯有这样想,我们心里才会平衡,才不会难过。
不过有些人在顺境的时候不瞋,但当逆境来临的时候,他就瞋了。就像《中阿含经》里所说的一个公案:从前有一个居士,叫做「北陀提」,他是一个大富之人,他有很多树木、产业,而且善名远播;大家都说他脾气好、对人也温和;他家里有一个非常能干的佣人,叫做「黑皮」;黑皮从小就喜欢行善,每天除了把自己本份的事情做好以外,还帮助别人。当他看见所有人都赞叹他的主人的时候,他心里想:大家都说我的主人脾气又好、禀性又纯良,我想试一试他是不是这样的名不虚传,如果是真的话,他就不会起瞋心,不然的话,他的好脾气还是有限度的。由于这个佣人,平常每天很早便要起床,为了要考验他的主人,一天,他就故意卧床不起。主人见不到他起来工作,就开始生气了,大声地呼唤:「黑皮为什么你还不起床呀?」黑皮听到主人在怪他,心想,自己平时把所有的家务都处理好,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自己经营,主人不需动脑筋,亦不必操劳,所以他心情很好,不瞋、不发脾气,今天我一定要试一试他。于是主人越大声叫,他就越装作听不见,依然卧床不起。这个时候,主人忍不住了,终于发起大瞋,找来一根大木棒,狠狠的打黑皮,把黑皮打得满身都是鲜血;黑皮带着满身鲜血直往街上跑,目的就是希望让其他人知道,他的主人亦有大发瞋心的时候。大家想一想,富人的名声本来非常的好,就是因为打了佣人,所以在外的好评一下子便变坏了。这就是瞋心之害。我们很多人家里都有佣人;因为我们都学佛,都是修行人,所以不要随便对佣人呼呼喝喝、打打骂骂,这样家庭才会和谐、才会平安;我们要尽量用爱语、软语,如果他们不听,我们要有方法,但是千万不能体罚。
佛教中常说有八苦,除了生、老、病、死,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其实,爱别离、怨憎会都是由于瞋心的关系,都是意念上所犯的毛病。因此,释迦佛在《无量寿经》里对这两种苦,作了详尽的解释;如果我们想不瞋的话,应该怎么办呢?经文是这样说的:「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意思是说:世间的人,特别是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及所有的内外眷属,都要相敬如宾,要互通有无,和颜悦色,好言相待,不要互相起嫉妒心;如果起了嫉妒心的话,就会互相残害、互相违戾;佛陀劝导我们不要因瞋嫉心而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如果我们不把瞋心调伏好的话,就会衍生出种种的苦恼来,有些时候,因一时的相争、一时的意气,而起了瞋恨或嫉妒,如是地不断的累积,将来就会成为大怨大敌;我们经常说「怨家宜解不宜结」,如果彼此互相伤害,时间久了,慢慢就会变出大事来,这样的话,无论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都会令我们的苦恼增加,而且这种苦恼,会生生世世伴随着我们,变成大仇大恨,所以是非常的不值得的。
刚才说,爱别离和怨憎会都是因为瞋恨心的关系;怨憎会固然是苦恼,相反地,如果相爱的人,一旦要别离,也是非常的痛苦,但是这些苦都必须我们自己去承受,无人能代替。所以在同经中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常言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我们无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应该尽量将情执断除,唯有断却情执,我们才会有了生脱死的机会。否则的话,再亲的人,可能将来都无法碰面;因为,在六道轮回之中,彼此就很难再相认了。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修行,将来才有机会在极乐世界中相见。如此,才能把现在亲情之爱,转化为将来永久的相聚。记得曾经有一位信基督教的女孩子跑来问我,她说很担心,担心将来死去之后,不能跟她的母亲相聚在一起。我说:「为什么呀?」她说:「由于母亲信佛,将来死后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而自己信基督教,将来的归宿是天堂;天堂和极乐世界距离很遥远,如何能相见?」因为她很孝顺,所以就倍母亲来到寺院念佛,于是我便劝她:「依佛法来说,天堂和地狱之间其实只是一念之差,我们佛教徒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在那里继续修行,如果你母亲将来真的往生极乐世界,而你却去了天堂里的话,那是没有关系的,你们彼此之间,只要一念便能相往来,便能相见面了。」后来这个女孩子不但不再信奉基督教,而且还跟她的母亲一起学佛,希望将来能在西方极乐世界一起修行。
大家想一想,瞋恚的害处是多么的大、多么的可怕,它是障碍我们修行的根本;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如果我们贪、瞋、痴都断除了,相信我们去极乐世界就绝对没有问题了。希望大家都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