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七

发布时间:2024-08-21 03:03:45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庚二、(接受令发心清净之教授)可分为二:一、总说教授;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

辛一、(总说教授)可分为四:一、开示修行自性之教授;二、开示所缘境四谛之教授;三、开示所依三宝之教授;四、开示修行圆满之因。

壬一、(开示修行自性之教授):

前面讲了道之自性——发心。虽然我们发了利他菩提心,但毕竟还是凡夫,有很多的不清净,为了令菩提心清净、功德圆满,就要亲近大乘善知识,接受大乘善知识的教言(教授)。传授开示之上师,即为接受教授之真实对境。

应该亲近何种善知识?何种善知识才可以传授教授?应当是从获得大资粮道法流三摩地直至佛陀殊胜化身之间的教授者。“法流三摩地”是一种等持(禅定)。在修到大资粮道的时候,就可以具备这种禅定。具备这种禅定的菩萨,一直到佛陀殊胜化身之间的教授者,这样的善知识是我们应当亲近的,因为他才可以传授真实的教授,教授大乘的修行方法。

这是比较殊胜的教授者。而普通的教授者,则是从小资粮道开始。处于小资粮道和中资粮道的菩萨,也可以传授教授。大乘的善知识都要具备菩提心。相续中产生了世俗菩提心,即愿行菩提心,就开始进入资粮道了。

资粮道分三个阶段: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为什么叫大资粮道?因为大资粮道可以具备禅定,即法流三摩地,具有这种禅定之人传授的教义、道理、内容,他都能记下来,一般不会忘记,如同录音笔一样。

其实小中资粮道也可以传授教授,但是可能由于不具备这种禅定,会有忘失、遗漏的情况。这里讲的是传授教言者,同时接受者也要具足禅定。

作为接受者,则应当是对教授之义具有意乐和希求之情的众生。听闻之因是什么?除了不可思议的佛陀之外,佛陀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圣者的听闻之因:是能连续不断地受持圣法词义的法流三摩地——他要具备这种禅定。凡夫的听闻之因,是具备正知正念。

教授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为了以前没有听闻过的人能够听到而传授,另一种是为了已经听闻过的人能够更了知、增上而传授。阿阇黎狮子贤认为,前者是教诫教授,后者是随教教授。阿阇黎解脱军的观点恰好与此相反。

以上讲了三个内容:传教授之人,接受教授之人,教授的分类。接下来是教授的本体。教授不一定通过言辞传授。比如,独觉佛以表情来传法,大乘里讲的“持明表示传”一般也是没有语言的。传达教授的内容主要是传达大乘的道,断证功德圆满的方法。无论哪种传达方法,只要教授者能传达,接受者能明白就可以。

修行及……

所听闻之教授可分为十法。

第一、修行自性:对于“发心等所学诸法,由于在名言中的如幻显现不灭,如幻如梦般存在,显现不灭,所以在世俗中存在;又因为在胜义中了不可得,如果以智慧去观察的话没有自性,故而为空性”的道理毫无畏惧,以二谛双运的方式传授道之修行。

这里讲的是二谛双运。传授的内容主要是大乘道,通达究竟涅槃的佛果的方法、道路即二谛双运。一切菩萨的所学法,自性是空性。在《般若经》里讲,照见五蕴皆空,都是这样说的,但也不是单空。

在世俗谛中,如梦如幻般地存在,二转法轮就是这样讲的,显现不灭,但却如梦如幻般地存在。“如幻如梦般”指自性是空性的,即现而无自性之意,并不是在世俗谛中不存在,在世俗谛上肯定存在。二转法讲现空二谛,二谛是双运的。显现不灭,但显现自性是空的。

前面我们讲了传教授者,受教授者,教授之本体,那么具体教授的内容是什么?是二谛双运,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以前我们学中观的时候也讲过,自宗的观点: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基道果都不离双运。此处所讲也是如此,无论修行的对境,还是修行的本体,都是二谛双运的。以二谛双运的方式,传授道之修行。

佛经里也如是而宣讲。如以“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正成菩萨之际而实不见菩萨”的内容,来开示三轮不可得的教授。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三轮是空性,都是不可得的。这里讲的也是二谛双运。

作为修行自性,因为是以六波罗蜜多之方便,并且是为了一切众生之利而获得所证法身的,所以比声闻缘觉之修行更为超胜。这里有六般若波罗蜜多,主要是有前行发心,为了三界如母众生有这种利他的菩提心,所以这种修法,远比声闻缘觉殊胜。

此处所说的二谛分基:是无有自性,或非二谛之反体。这里讲的是二谛,先讲二谛的分基。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以无有自性作为二谛的分基,仅仅无自性是分基。有些论师认为,除了二谛之外没有什么分基;还有些论师认为,二谛的分基仅仅是所知。

还有非二谛之反体,除了二谛没有他法。但“不是二谛之反体”以分别念可以假立,实际是不存在的。我们一般是以分别心安立分基的,非二谛的反体是二谛的分基,这样安立也可以。但此处存在着辩论,可以参考其他资料。

二谛的分类:可分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两种。

其中所谓的世俗,又可分为两种:即以六根无害的外境现象之正世俗,六根无害,没有损害的外境现象是正世俗;以及以六根有损害的而出现的混乱现象是倒世俗。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有量的害,所以不是正世俗谛。比如,眼翳者所见发缕等假相的倒世俗;患胆病的人,看白色海螺;有眼翳的人看空的容器里有很多毛发等。眼根有问题,从而导致所见有问题。

从世俗谛角度来讲,眼根无损之人看空的容器里没有毛发,但是有些患眼翳的人却看见有毛发,甚至能起到真实的作用。

以前有个人得了这种眼病,每次吃饭时看见碗里都是毛发,吃的时候也很难受,后来食道真的出了问题,堵塞了,最后死掉了。其实碗里没有毛发,但是他看见的都是毛发,而且觉得自己吃的东西都是毛发,结果也真起到了作用,因此而死掉了。

还有得了一种胆病之后,把白色的东西都看成是黄色的,比如看雪山、白色的海螺都是黄色的。实际雪山、海螺是不是黄色的?不是,是白色的,但是因为眼根出了问题,而看成是黄色的,从世俗谛来讲,这都是混乱现象,都是不存在的,不符合实际的,所以是倒世俗。

而胜义也可分为两种:即仅仅遮破生法等等的,尚未超离于无生戏论的相似胜义。我们讲中观的时候讲过,胜义谛有相似和真实两种,相似胜义谛是自续派暂时抉择的空性——单空,只遮破了有边,而没有遮破无边和有无边、非有非无边,所以是相似胜义谛。以及超离于生与无生诸边戏的真实胜义。这是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真实胜义谛。这是二谛的分类。

二谛的法相:法相是事物的特征,以特征来认知事物。经不起真实正理辨析的尚未超离心境之法,即为世俗谛;没有超离心境之法,是分别念的范围,也可以说是分别念的对境。这里讲的分别念和因明里的分别念有所不同。除了超越的——入根本慧定、佛的境界,其他的心识都属于分别念,属于分别念的对境。这些显现,以胜义谛的观察量都经不起观察,一观察都找不到自性。这是世俗谛。

远离戏论、寂灭所缘、超离心境之法性,即为胜义谛。都是超越的,不是分别心的对境。也可以说,具有能取所取的一切境与有境之现象,即为世俗谛;以圣者智慧来体悟二现泯灭之理的离戏真如,即为胜义谛。这个是远离能诠所取的离戏真如,没有任何以分别念假立的,本来的状态——真如,为胜义谛。以圣者的智慧来体悟——菩萨入定的时候,能体悟到;佛一直在那样的境界中,其他人无法体悟。

作为宣讲者以音声开示,以及听闻者所闻思之对境的二谛,只是在观待有境心的情况下,才可以分别安立为二谛。如果观待圣者的根本慧定的真实胜义谛而言,则二者都成了世俗谛,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详加分析。

我们安立二谛,都是言思的范畴。其实言思的范畴都不是真正的胜义谛,但是观待我们的有境分别心时,可以安立二谛。真正的胜义谛是菩萨入根本慧定的状态。如果观待圣者的根本慧定——真实胜义谛而言,这都是世俗谛。菩萨的入根本慧定才是真实的、远离言思的,无法以逻辑推理,也无法抉择的,只有通过修行,以禅定的力量才能体会到。

麦彭仁波切在讲中观的时候,对这些观点很重视,也分析的特别多。这些都很重要。其实我们心里很多疑惑,并没有真正搞清楚,所以是这样的。

下面针对二谛一体异体的问题分别进行推断:

二谛是一体还是异体?有些人认为,二谛在胜义当中是异体的。这是不合理的。麦彭仁波切在这里讲,如果二谛在胜义谛当中为异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则应成如下过失:

一、胜义不是现象之法性。胜义谛是法之自性、法性,但是如果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他体,此胜义谛就不是该世俗谛这些缘法的自性了,这是不应理的。比如说柱子和柱子的自性,二者是法和法性的关系,实际也是这样的关系。但如果二者是他体,就不能成为法和法性的关系了。

二、即使证悟胜义,也不能断除对现象的实执增益。证悟胜义谛的时候,应该能够断除对显现的增益。照见无实有之空性,就可以断除对显现的实执增益。但是按你的观点,如果是他体,就无法断除对显现的实执增益。

三、以世俗正理不可得的真如法性并非胜义。世俗的显现,通过正理不可得,这种真如法性应该是胜义谛,但是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二者是他体,就不是胜义谛了。

四、杂染与清净二者在同一时刻位于同一个补特伽罗相续的情形也可以成立。因为二者是他体的,是互不相违的,这样二者可以同时存在、成立。因此,二谛在胜义中不可能为异体。

如果二谛在世俗中为一体,则应成如下过失:

一、以现见世俗即可以现见胜义谛。比如我们看见柱子的同时,也能看见柱子的空性。如此一来,普通凡夫也现证了空性真谛。

二、如同缘于世俗即可以增上烦恼杂染一般,缘于胜义也可以令烦恼杂染增上。缘这些显现,比如看见美色,同时贪心就增长;同样,见胜义谛也令烦恼杂染增上。

三、在世俗之外不能找到胜义。

四、如同世俗谛具有种种戏论分别一般,胜义谛也具有种种戏论分别。

由此可见,在胜义中,包括二谛一体异体的所有戏论之相都不可承许;在胜义中不能说一体,也不能说他体;在名言当中,之前讲了胜义谛有相似的和真实的。从相似胜义角度而言,二谛之间则为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意指一个本体两个反体。实际没有两个,但是以分别心可以安立为两个。

二谛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差别,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异体的关系。如果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只是观待有境心,才像以有境心而将无为法虚空分成东方与西方等不同方向一样,而将二谛分成了异体之法。以我们的分别念来安立,可以把虚空分为东南西北,但虚空是什么也不存在的状态,怎么分呢?以我们的分别念可以分。观待我们的有境、心识,可以安立二谛。讲这种一体,而且多体也不是真正的多体。因为不是一个,故而安立了多的名称。

以上内容,是从所抉择的角度宣说了二谛。

为什么讲二谛?因为传授的道是二谛双运的。我们总是讲要亲近善知识,因为善知识传授的内容是道。这个道是大乘之道,是成佛的方法,通达究竟涅槃之道,即本体是二谛双运。

壬二、(开示所缘境四谛之教授):

诸谛

这是偈颂的后半部分。从取舍角度而开示四谛之教授如下:刚才从抉择的角度讲,现在从取舍的角度讲。从抉择的角度讲的是二谛——空即是现,现即是空。现空不二的真谛。从取舍的角度讲是四谛。

为什么这样定数呢?

四谛数量之确定:以希求解脱为准绳,从取舍的角度而确定出四谛之数量。一个修行人,要超脱轮回获得究竟的涅槃,是要做取舍的。对轮回和涅槃做取舍,所以是四谛。四谛有小乘的四谛和大乘的四谛,这里讲的一般都是大乘的四谛。

第一,想远离轮回,先要了知轮回之苦。第二,要了知轮回之根,轮回从何而来。去除了轮回的根,就可以超脱轮回。第三,要获得究竟涅槃,就要了解何为涅槃之因。第四,通过修持涅槃之因,进而获得涅槃之果。所以四谛的数量是决定的。

四谛之次第:如果与现证道之次第相应,则如同病人依止医生治疗疾病的四个过程一样,而有所知苦谛、所断集谛、所获灭谛与相续所依之道谛四者。

一个病先要感觉到痛苦,感觉到生病,这是所知苦谛。然后找一个明医,经过诊断把病源找出来,是哪出了问题,是肺还是胆?找到了根,找到痛苦的原因,这是所断集谛。医生给他开药、治疗,他接受治疗,按时服药,这是所修道谛。通过服药,最后病痊愈了了,这是所获灭谛。这样的过程就是四谛的次第。

同样,我们先要知道六道轮回中只有苦没有乐,这是所知苦谛,这是真实不虚的。很多学佛人,不了知苦谛,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苦,没有真正了知轮回皆苦的真谛。

我们讲轮回过患时讲轮回充满了痛苦,但简单讲,轮回即业力牵引之意。如果有业力牵引就无法获得自在,这样也无办法掌握命运,这就是轮回苦。

何谓轮回?即处于无明的状态,没有明了诸法的究竟实相。我们就像盲人,心里的恐惧无法消除,所以轮回皆苦。

希望大家先从所知是苦谛入手。我们讲轮回皆苦时,讲地狱有何种痛苦,饿鬼有何种痛苦。但是因为没见过地狱,也不知道什么叫饿鬼,都不相信,包括学佛人都不相信。很多学佛人都是凡夫,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所见,别的都不相信。说是信佛实际没有信佛,信的是自己,所以也没有真正学佛。

集谛。即找到病根。同样,我们为什么轮回,为什么这么痛苦?要找到这个根。根即集谛,集谛即业和烦恼。痛苦是从业和烦恼中产生的。业和烦恼在,痛苦肯定在,肯定要轮回,无法超脱轮回。

我们知道,一切祸根是业和烦恼,那怎样解除业和烦恼?怎样去除根?业和烦恼是从我执中产生的,是要对症下药的。然后就是道谛。道谛即无我空性的见解。以这种修行,把无我空性——无我的智慧,空性见,弄明白了,不断地修炼,最后可以破除我执、放下我见。我执我见没有了,业和烦恼就消除了;业和烦恼没有了,痛苦就消失了,轮回没有了,显现的就是寂灭,解脱的状态。

这就是苦集灭道,它们的次序也是这样的。

四谛之释词:为什么叫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呢?因为是诸佛所宣说的无常等真谛之教言,又因为诸大圣者能如是现见,所以称之为“谛”。佛宣说的,佛语无欺,佛无有欺惑,所以佛说的是“谛”,即真实之意。

四谛之自性:

一、苦谛:不清净的器情世间,也即由业与烦恼之力而产生的一切有漏之果的部分。属于世间的缘法、有漏法分为果法和因法,它是果法的部分。

轮回苦是真实的,一切的痛苦都是从业和烦恼中产生的,这也真实的。要解除业和烦恼,要靠无我空性见解,这还是真实的。最后一定能获得寂灭,可以获得永恒的安乐,这都是谛,即真实之意。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都是真实的,因为是佛所宣说。还有因为诸大圣者如实现见的,亲自体会的,也可以说是教证,但是我们通过理证也可以说明它是“谛”,是真实的。

苦谛有四种行相:痛苦、空性、无常以及无我。一般凡夫将属于苦谛的一切法执着为常有、快乐、实有、有我;但这都是颠倒的。诸佛菩萨亲见的是何种状态?何种自性?即无常、刹那迁变,痛苦的。

1、痛苦。有漏皆苦,三有轮回中的一切都是不离痛苦的。有情众生由无明而烦恼,由烦恼而造业,受业力牵引而流转轮回,为各种显现束缚,这一切都不离痛苦逼迫的本性。

2、空性。以智慧观察,诸法都找不到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实有之法一无可得。

3、无常。因缘刹那生灭,诸法无有刹那停留。

4、无我。诸法看似有实有的显现,但都找不到本体,无一实体得以安立。

二、集谛:这些有漏轮回的诸蕴,并非由无因,或者非因的他法而生,而是由作为因法的业与烦恼而产生的。有漏法有因法和果法,它是有漏的因法部分,也具足四个行相:产生轮回之因、集、生、缘。业和烦恼为因,产生这些不清净的器情世间。能产生业和烦恼的就是集谛。

此处也有四种颠倒。有的宗派认为轮回之因是通过身体所造。数论外道承许诸法自性恒常,以这种形式存在。也有宗派认为,轮回是由唯一的造物主所造等等。集谛有四种行相:因,集,生,缘。

1、因。业和烦恼是轮回之根,因为有业和烦恼所以产生轮回。

2、集。业和烦恼也是痛苦的源泉,令诸般痛苦显现。

3、生。使痛苦相续不断,继而产生轮回。

4、缘。也是轮回的增上缘。

三、灭谛:以作为因法的道谛之力而产生的真如果位,也即轮回之因果永不再生的、相续阻断的恒常、殊胜之果位——具足四个行相有灭、静、妙、离四种形相的涅槃;

1、灭。即息灭一切痛苦。

2、静。即远离一切痛苦,无烦恼扰乱。

3、妙。获得恒常的善妙安乐。

4、离。获得解脱而不退转,远离一切灾害。

四、道谛:即通过道而现前所证、所见之五道。具有道、如、行、出四种形相。

1、道。获得涅槃的方法、道路。

2、如。契入正理。

3、行。趋入涅槃。

4、出。永远超离生死轮回。

这里讲的是四谛每一谛都有四种形相,四谛共有十六种行相。

关于诸等四谛十六形相,在佛经中也曾宣说的。这也不是弥勒菩萨的杜撰臆造,佛经中也宣讲了:“若精勤于色法空性……”并同样以“宣示色法无有生灭,空性不生不灭,依与不依,杂染与清净,自身精勤与非精勤于布施……”而开示了色法等外境。这都是佛在般若经里讲的,很多都略了,因为很多都讲完了,佛经中也有记载之意。而开示了色法等外境以及般若有境无别的道理,因此,我们应当尽力遮破对世俗当中的四谛——所知苦谛、所断集谛、所获灭谛与所依道谛的耽着。

佛经里讲了四谛,而且讲了要断除对四谛的耽着。前面我们也讲了四谛,要断除对四谛的耽着之意;这里是从取舍的角度而讲的四谛的教授。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7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