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修心七要》讲记(十六)
发布时间:2024-08-19 03:02:53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8月28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解《修心七要》。
莫学重义气
《修心七要》所涉及的是大乘佛法的教义,是修菩萨的精神,而世间意义上很多所谓的善法是应该断除的。
所谓的“义气”在世间人看来是一种美德,但是对大乘行者来说却是要断除的。并非学佛人不可以讲义气,而是要摈除狭隘的义气,不可过于执着,更不可为自己利益所驱使。
比如世间人讲有仇必报,否则,就视之为懦弱;但是以出世间的角度而言,以大乘佛法的教义来讲,有仇不能报。因为根本不存在仇人,众生皆是宿世的父母,都是恩人。如果自己有修行,则会视一切害自己者为帮助自己者。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伤害,通过这些对境,去修忍辱,修安忍波罗蜜;去锻炼自己的心态,坚固自己的信念……以此角度思维,都是恩人,没有仇人,何来报仇之说?
一名大乘修行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自己谋私利。在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做任何事都是有害于众生的。这样的要求对有些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困难,但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自己要达到的境界,起码要禁绝任何伤害他人的事。
但在有利于众生的前提下,允许某些看似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大悲商主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他杀害了短矛黑人,这看似一种伤害,毕竟杀了他,对他来说是最大的伤害,但实际没有过患。如果不去阻止他,不去杀掉他,他会杀害五百位商人,将来要下地狱。而杀他恰恰是利益他,同时也保住了五百名商人的生命,
对众生利大害小的情况下,允许一些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伤害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并且,此利益的长远意义超过了伤害,这样的情况下是可以的。
包括运用法力,密宗里也有这种修法,可以令他失去生命。至于何种情况下允许使用此方法,密法的续部里有明确的说明。
第一,具有超度他的能力,能把他的神识超度到清净刹土;第二,要么他会伤害很多人,要么会破坏佛教的事业等。共有十个条件,具备了才可以施法。发心非为利自己,而是为了佛教的事业,为了众生。
其实令人死亡轻而易举,通过某些仪轨和修法即可,但关键之处是要具有超度他的能力。这是一般人都没有的,除了真正的成就者,生死自在的人,才能有能力,才能超度众生。
不要说密宗,显宗里也有涉及这一点。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可以去伤害他人,甚至可以去杀害生命,大悲商主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密宗里还强调有超度他人的能力,这样的情况下是可以的。
这些行为看似在伤害他人、伤害众生,实际是在利益众生,救度众生。但是这些行为在小乘佛法里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小乘和大乘;显宗和密宗的境界不同。小乘强调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杀害众生,因为小乘有私心,还有自私自利。他是为自己求解脱,没有普度众生的愿望。那么如果做这些事情,纯粹是为了自己。这是不允许的。
利益自己是小乘。那大乘小乘是不是有矛盾啊?大乘佛法的利益自己,强调绝对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众生,但是为了他人,为了众生可以开许,但是要具有观察能力,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对众生的利大弊小。
为什么大乘佛法,身三种恶业,语四种恶业,都有开许的时候,而意三种恶业没有允许的时候?身和语的恶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许呢?
第一,不为自己,只为他人;第二,利大弊小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可以做。
所谓世间有仇必报的观念,在佛法里,尤其在大乘佛法里是不可以有的,也是不能存在的。
作为一名发菩提心的人,如果还心怀报仇雪恨的想法,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不是发菩提心的人,大乘修行人不可有这种想法,也不能有这种做法,这种仇人的意识都是不应该存在的。
至于世间人的知恩图报的观念,不过是一些做人的规则。他人帮助过自己,利益过自己,定会没齿难忘,日后有能力时,必有所报。而在佛法里,尤其是大乘佛法里,不但要知恩报恩,还要对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甚至对伤害过自己的仇人也要施与帮助,也要给予利益。
世间的知恩图报是有条件的,你帮助了我,我才会帮助你;你利益了我,我才会利益你;你恭敬了我,我就恭敬你;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是世间的做人原则。
在佛法里,他人的恩德肯定要记住,要报恩;甚至对没有帮助过自己,没有利益过自己,对自己没有恩德的人,也要无条件的帮助,这是二者的区别。
世间有条件,出世间没有条件。无条件的帮助、利益他人,包括对伤害过自己的,所谓的仇人也要包容、利益、帮助,跟恩人同样看待。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讲,众生都是我们宿世的父母,都是有恩于己的人,都是自性清净的佛。我们不仅是发菩提心的人,还是已经进入密乘的人,他们都是自性清净的佛,都是我们恭敬的对象。如果有这样的发心、见解,就不会太分别执着,自然就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能帮助所有的人,能无分别的利益所有的人。但这些众生之中,有的与自己的缘分深,有的与自己缘分浅,这种区别肯定是有的。
我们在发心见解上不可有分别,要平等,但真正去帮助和利益他人时,不能不随缘,肯定有缘分深的,有缘分浅的,我们先从缘分深的众生开始。归根结底世间是有条件、有分别的,大乘佛法的要求是无条件、无分别地利益、帮助他人。
因为利益、帮助他人是圆满自己的方法。我们经常讲做人的原则与规矩。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里讲过,做人是学佛的基础,在做人的基础上学佛,做菩萨、做佛。
如何在做人的基础上做菩萨、做佛呢?就是去掉自私自利。做好事,做善事,要真正的做。还有要改变,要从心态上改变,之前做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做菩萨就是要把自私自利去掉。有仇必报,知恩图报是世间做人的规则,恩将仇报则是伤害他人的行为,关于知恩图报,有些情况下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
在何种情况下去做呢?如前所述:知恩图报就是要去掉自私自利;还要有无分别、无执着的心态,这样去做好事,做善事。实际体现在行为上、做法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这是佛法里讲的。
《修心七要》宣讲的菩提心,包括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就是一种觉悟的心态,不堕落任何一边。自边与他边都是边。比如说,不利益自己,只利益他人,有自他的分别即是堕边。我们利益他人,实际就是利益自己;如果不利益他人,就不可能真正利益自己;如果不利益自己,也做不到真正地利益他人。
从发心的角度讲,首先如牧童般的发心,先让众生成佛,自己成佛。汉传佛法里,地藏王菩萨就是这样的发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也是藏传佛教里文殊菩萨的发心。他是童子身,之意即是众生皆成佛后,他才成佛。之前会以童子、以菩萨的形象来度化众生,但实际上不成佛不能度众生。
其次如舟子般的发心,自己与众生一起成佛。藏传佛教特指弥勒菩萨的发心,是自己和众生一起成佛。再者如国王般的发心,以藏传佛教的教理来讲,特指释迦牟尼佛的发心,先成佛后度众生成佛。实际修行时多见此等发心,前二者则闻所未闻。
心的力量越大越好,所发的心越大越好,发心的时候可以具有前二者心量。但实际上只有先成佛,才能度众生。先让众生成佛,自己再成佛。实际上有没有这种情况呢?没有!自己和众生同时成佛,有没有这种情况呢?也没有。实际上只存在如国王般的发心,自己成佛后,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
我不只一次地跟大家讲过,成就之后,才具有真正的度化众生的能力,因为成佛之后才能转法轮,才有属于自己的教法,众生才能在你的教法之下,在你的刹土之中成佛,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所化众生,你真正要度化的众生。
所以,不利益自己,就无能力利益他人;想利益自己,一定要利益他人,此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
我们先发菩提心,然后再去利益、帮助他人,这是圆满自己的方法。我们要怎样做呢?就是行持六波罗蜜:布施众生,修布施波罗蜜,积累自己的善根和功德;修安忍,特指在对境中修安忍,把众生做为对境修安忍,实际为自己积累善根,积累功德,其他修行依此类推。
这都属于发利他心,做利他事。即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们以此发心,继而行动,是为自己积累善根,积累功德。
若布施之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里就会有烦恼。修安忍时,如果对方不能体察自己,对自己继续有伤害的行为,心里就委屈:我这么让他、忍他,他还不明白,还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地伤害我……心里生烦恼。
其实对于一个真正明理之人,一个真正发菩提心之人来说,不应该抱有这种心态,应该以教理衡量自己。也许很多人认为,我学佛、出家这么多年,掌握了这么多理论,一打坐就能进入状态,很了不起!依教理衡量一下自己的内在、心态,有没有存在这种情况?
布施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对方也不知道感恩,你的内心是否在动摇?“这个人怎么这样啊?我这样无条件地利益他、帮助他,给他吃的、穿的、用的,他不但不感动,还恩将仇报!”心里有没有抱怨?
按大乘佛法的教理来说,这一切都是为自己做的。以前我给发心人员也讲过,你们的发心很好,确实付出了很多,但都是为自己而做,不是为别人而做。只有这样做,才可以积累善根和功德,才能获得成就。利益他人,实际就是利益自己!
我们的上师如意宝讲的很直接,如果想究竟利益自己,“暂时利他乃窍诀”。想究竟利益自己,就应该暂时的利益他人,这才是最好的窍诀,是圆满自己的一种方法!然而很多学佛人,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没有发出利他菩提心。当真正发出菩提心的那一刻,一切会当下圆满,命运会改变。
如果有目的,有所求,就不是清净法菩提心。虽然有利他之心,也有利他的行为,但掺杂了私心杂念,就不圆满了。因此,没有目的,没有要求,不为自己,也非为了积累功德、积累善根,纯粹是利益他人,才能积累功德。
在利益众生时,有些人抱怨:我如此这般去帮助他,不厌其烦为他讲解,他竟然还不明白、还不感动啊?很多人在外面结缘无果,最后失去了信心,感觉太难了:我给了他很多的结缘品,也讲了很多道理,他不仅不明白,还对我有看法。在没有成就、没有成佛之前,遭遇这一切都是正常的。
你这样做,都是为了自己,想要圆满,就要去这样做,无怨无悔地做。当你成佛之后,才会真正拥有能力,才能真正感化他、度化他!将来你成佛时,你结缘的这些众生可能都会成为你的首要弟子,这个时候就容易度化他们了。一位佛示现成佛,首先要修好自己的刹土。他的所化众生,还有他的愿。要无怨无悔地结缘,同时,要避免结恶缘。
有的一结缘就是恶缘。有的结缘另有目的,发心不纯也属于结恶缘。手段用得不恰当,也会结恶缘。最后导致生起厌倦心:这个人太难了,我再也不跟他接触了,再也不跟他结缘了。若你有舍弃众生之心,也是结恶缘。结恶缘就不好了,要结善缘。
有的人会想,也许轮不到我吧?等我成佛时,人家已经成佛了怎么办?人家先成佛,就会来度化你。也有这样的情况,人家成佛了,你也成佛了,人家就会来帮助你弘扬你的教法。我们学修的教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有很多佛、菩萨,帮他弘扬他的教法,可能他们以前跟释迦牟尼佛结过善缘!我们佛法里讲缘起,这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自利利他,二利圆满,我们所修的密宗其中殊胜的仪轨,都包含二利的修法。比如我们观想本尊,先观种子字,观种子字时就有二利,种子字发光先做二利,然后种子字变成了本尊,本尊的心间发光再做二利,所以称为二利圆满。自利他利,无论是落在“自利”的边上,还是落在“他利”的边上均不如法。自利他利,二利圆满、二利圆融,才是究竟的。
无分别、无执着,特指堕落有边是错误,堕落无边也是错误,不堕落任何一边,才是究竟的境界。而苦和乐,堕落苦边或堕落乐边都是错,都是边。
我们讲大空性、大光明,即是不落边的意思!不堕落任何一边称为大光明、大空性。若认为万法皆无,都空了,就落到了无边;认为万法都存在,即是堕落有边。不堕落有边,不堕落无边,才是最究竟的境地。我们才可以拥抱大光明,才可以进入大空性的状态。光明、空性,之前有一个“大”字,是不堕落任何边的意思,所以用它来形容、表示。
再者,苦和乐——苦边、乐边。我们现在学佛修行,状态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追求快乐,想得到快乐,顺境来的时候得意忘形,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其实这是错误的。只有远离了苦边和乐边才有大乐。我经常跟大家讲,普通凡夫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快乐,我们所追求、所了知的快乐是与“苦”相对的,与“苦”相对的快乐并不是快乐,是相对而言的,相对的都是虚假的。不堕落苦边,也不堕落乐边,这时大乐就出现了,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我们要追求快乐,最终要得到快乐,并且,此快乐非与“苦”相对,而是超越的快乐。为什么经常讲“不能有所求”,“不能求”?佛法里讲,求本身是一种苦,不求时才有快乐。我们现在的状态都是在求。我们学佛,参加共修,大部分人都有所求,这是不正确的。只有远离苦边、远离乐边,才是真正的大乐。与世间的观念相比,是矛盾的。我说世间、出世间,是心里的一种状态:前者是分别的,后者是平等的;一个叫做凡夫,一个称为佛。
凡夫和佛取决于心理状态,平等是佛,分别是凡夫。我们有许多的取舍,也许有些人认为达至超越了,就不再有取舍了,不是的。但这个“取舍”是什么?你超越了,就达至一个明了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所做的取舍,是无有障碍的,是自在的。在这之前是有分别的,凡夫取舍都是障碍。我们做取舍有障碍,不自在。
有时候我们也要做一些因果善恶取舍,心里会很不自在。你现在还是分别,一个凡夫的心理状态而已,此状态中的取舍都是障碍,都是不自在。当你真正开悟、成就之时,你处于一个明了的状态或者在一个觉悟的状态,然后再做取舍,这个取舍就是无有障碍,是自在的,二者区别很大,所以佛讲万法唯心。
密宗里心称为“普作王”(普遍),轮涅一切都是它所造的。显宗讲万法唯心,二者是同一个道理。不同的心理状态,有不同的现象,不同的结果。所以大家不要着急,也许你们现在做起来太难了,不做取舍不对,做取舍就有障碍,不自在。但是没关系,当你真正超越时,就不是这样了。那时是不是不必取舍了?是不是能为所欲为了?可以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了?不是!那时是在明了、觉悟的状态下做取舍,是没有障碍,完全自在的。
还可以这样理解,佛法里讲的戒律、取舍是活的,不是死的。跟其他宗教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其他宗教里讲的戒律,作任何的取舍,都是死的——不分年代、不分人、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任何时候都要这样!为什么是死的?因为他只局限于信仰的归宿,没有理智的追求。按佛教的说法,他们只有信仰没有智慧!而佛法不仅有信仰,还有智慧。信仰的来源是智慧,信仰源自智慧的摄持,由智慧栽培!所以是活的。
现在可能很多人不会明白,不可能做得到,所以肯定有很多的艰难困苦,刚开始学佛修行是很艰难的,但是没有关系,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
佛法中所讲的存在矛盾是不了义之说,实际在于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有问题,皆因有分别执着所致!佛法中包含诸多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
以上所讲“莫学重义气”,不但要了知如何做人,还要在做人的基础上做菩萨、做佛。学佛的人喜欢做好人、做好事,但这还只停留在做人的阶段,不是做菩萨,做菩萨是无怨无悔、平等、清净地去做,这是有区别的。
莫发粗恶语。
不可言说粗语恶语。即使在放逸的状态下也不能说恶语。我们讲断恶行善(断十种恶,行十种善)时,其中包括断恶语、断粗语,要说悦耳语。有的人一生气就骂人,对普通众生来说,被人骂是一种最大的伤害,因为普通众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弱,被人骂时心里特别不舒服,容易生起极大的嗔恨心。尤其修行人要重点保护的是心相续。
也许你只是顺口说了一句粗语或恶语,但对他人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藏地有句谚语:“恶语粗语不是刀,不是剑,却跟刀剑一样伤害众生。”所以要改掉此不良习气,严格杜绝粗语恶语。有些人在放逸的状态下,开玩笑顺口说恶语粗语,说别人有神经病等,这都是伤害他人的行为,也要断除。
若目的是为了调伏恶魔,也可以说。当面对有些人,只对他说悦耳语不起作用时,就要适当地说一些粗语恶语,以这种方式降伏他,但前提是你要具有此能力,只有发心是不够的。有的人只有发心,却没能力;而有的人则有能力没发心,能力及发心兼备者才可以说粗语恶语。
大乘佛法里身之三恶业和语之四恶业都有开许的时候,调伏恶魔需要这样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师父、上师为了调伏弟子可以这样做,多钦哲仁波切呵斥华智仁波切“老狗”的那一刻,华智仁波切就开悟了;帝洛巴呵令那若巴跳楼,那一刻那洛巴就开悟了。为了调伏弟子,适当使用一些极端的方法,对弟子来说,是有利益和帮助的,但一般情况下不可以这样做。
勿候除阻处。
世间人比较赞同此做法。若被人伤害,虽然当时没有反击的机会,但会记仇,会伺机报复。藏地、汉地都有这样的人,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功德,也应该这样做。但是从佛法的角度讲,不可以这样做,不能记恨,更不能报仇。
有些学佛人包括出家人也存在这类情况,记恨他人,对他人生嗔恨,更有甚者去报仇,比如杀人放火,肯定是不好的,是造业。在僧团里,大部分人还是凡夫,有点小摩擦,闹点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记恨,最好不超过三个小时,在三个小时之内忏悔;中等的是不过夜,在当天忏悔,忏悔后不可再记恨。
有的人虽然表面上忏悔,心里却还留有痕迹,不应该这样。作为凡夫不可能不犯错误,但不能拒绝知错改错。凡夫做不到不犯错,不犯戒,但是不能留痕迹。忏悔就是知错改错,允许你犯错误,但不允许你不忏悔,不允许你留有痕迹。
作为学佛修行人,留痕迹是成就最大的障碍,不可能有成就。忏悔就是不留痕迹,当痕迹消失后,才可能有成就的机会。最差的是不过月,若超过了一个月再忏悔的话,难度就大了,不容易清净。若过了一年后再忏悔,就更难了。
密宗里有一种说法,若触犯了根本戒,比如嗔恨金刚道友,超过三年很难恢复清净。若超过一年,要用自己的生命来忏悔,即要有布施生命,不吝惜生命的精神,并非真正要你断臂、砍头。二祖是以这种方式求法、忏悔的,虽无需每个人都要如此,但必须要有这种精神。特指忏悔要有很大的决心,这样业障才可能清净,这是区别之处。所以,忏悔越快越好,不留痕迹,尤其是嗔恨同修道友,若能立即忏悔是可以的,若留痕迹,不可能有成就。
我建此实修中心道场的时候,就反复强调,这是佛菩萨的加工厂,到这里来的每个人都要深思熟虑,观察自己是不是这块料。若不是,就不应该长期留在这里。今天为什么要说这些,就是想提醒大家,长期在这里的人中,若是有嗔恨金刚道友的人,而且是持续几年嗔恨,继续留有痕迹,应该自动离开。因为你不是佛菩萨的料,我们无法加工你,所以不要在这里影响大家,也不要耽误自己。我们也是为了道场,为了不影响大家,所以不愿意你继续留在这里。最初时就强调过,我不在乎数量,只注重质量。
世间人有仇必报,他会等待时机,伺机报复,比如下毒药、设埋伏,去害他、杀他。但学佛人不能这样做,应该无所嗔恨、不留痕迹,不记恨、不报仇。也许对世间的普通凡夫来说,难以做到,因为这是无始劫的习气。但是对学佛人来说不是太难,因为我们可以经由思维因果、无常的道理,或者思维空性,明白这都是自己造的业,自己的业力跟别人没有关系。从无常的角度讲,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从空性的角度讲,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因此没有必要记恨、嗔恨。
我们之所以讲这些,就是要你明理。若是你从各种角度去思维、观察,有智慧的去面对,就不会有困难,很容易做到,否则会很难。我反复强调要明理,若明理了就做到了。
十年前我们讲学《佛子行三十七颂》,其中的内容是一般凡夫无法做到的,都嘴上说的好听,自称没有问题,但是真正要做到就难了,一般凡夫不可能做到。只有明白了佛法所宣讲的因果、轮回、无常、空性的道理,就不难做到了。
现在很多人心里存有疑惑,观察发现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人,觉得学佛修行太难了,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啊?只有明理后才能做到;明理了,业障自然就清净了。若是不明理,没有觉悟和智慧,真的非常难,所谓的解脱都是梦想,不可能实现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