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贤崇·贤宗法师:禅修如何助益人生

发布时间:2024-08-02 03:00:18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贤崇·贤宗法师:禅修如何助益人生

一、觉当下改习气得大成

什么是禅修呢?禅修不是独独在此,局限于道场之中的;禅修也不是仅仅依靠打坐来维持的,因为它不是要求大家来练习腿功,增加脚力。禅修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这里禅修,应该感受生活的每一个奇迹,感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感受,每一个当下。如果你能够如是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阳光明媚,欣然自适;如果不能够做这样微妙的感受,时时在当下妄想纷飞,想着已过去的和未来到的,生活就是一片火海,令你如坐针毡。

为什么我们会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做家务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惰性在作怪。而实际上则是你那颗四处窜动、无法安住的心在作怪。读书的时候羡慕那些工作的人,工作的时候羡慕那些读书的人;做家务的时候想着要去逛街,逛街的时候挂念着家务还没有做完。如果不能收服自己的心,不能使它凝聚于当下,那便一件事情也做不好,一件事情也做不成。那么人生也就在莫名的担忧与烦躁中,日复一日,迅速地消失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呢!因此,学会接受当下,包容当下,安住当下是最为紧要的。

我们身上的习气,是无始以来积累起来的。比如人都喜欢安逸,人都喜欢名利,人都喜欢“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人都喜欢“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种惯性的思维与宇宙运行的规律是明显有矛盾的,但是人就是没有办法丢弃这种渴望居于极致而不更替,安于生活而不离弃的追求。

比如,你总是习惯于八点起床,我六点把你喊起来,你就会觉得很不高兴。觉得师父剥夺了你两个小时的睡眠。于是整天就想着这两个小时没有睡很不划算,因此浪费了一天的时间而处于游离和不高兴的情绪中。这就是习气。

大家来这里禅修以后,希望你们能够把禅修的思想带到生活的每一个时刻中。拖地板的时候就感受这个劳动的过程,感受汗如雨下,感受地板一点一点变得清洁起来,这时候,你的心也会慢慢地变得清洁起来。这样被清洁的地板,将是有史以来最干净的地板,会给别人带来愉悦,也会增加自己的修行。带着禅者的心去做每一件你所不愿意做的事情,痛苦就瞬间转化为喜乐。

人生莫不是由过程组合而成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未到来,只有今天,只有此刻,弥足珍贵。

如果我们一直把自己框定在固有的习气之中不能拔除出来,我们的人生就由此受到局限,因此裹足不前。当我们在哪一个自己认为饱满而完美的状态中停留下来,也就是我们开始迈向衰亡的那个时刻了。我们都知道,豆腐的营养价值很高,据说有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和脾胃,抗癌等一系列作用,甚至可以作为药材对某些疾病进行食疗。但是豆腐就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吗?豆腐性寒,常食豆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肾功能减退等疾病,因此老年人和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宜过多食用。无论是常食豆腐还是常食肉类,一旦过量,都会引起身体的某种不适,如果过度偏食,也都会在我们的器官上显现出来。因此,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某种习气,及时省觉自己的身体、精神状态,及时调整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凡事莫不相反相成。当一个人越是让你感到不舒服,他就越是你生活的导师,你要不断劝自己打开心量,接受他、包容他,这个过程你可以看作是磨难,也可以看作是修行。当你对治了对他的这种不舒服,你的心智就有了很大的超越,你的境界就会得到莫大的提升。

一个人想要有所小成,需要朋友;一个人若想有所大成,就需要敌人。敌人是你的逆增上缘,他通过打击你的方式使你成才。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这就是说,要成大事的人,必须先要经过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大磨难。因此,我们的日诵警策文第一条就要让你“赞美敌人”。在我们的生命中,什么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呢?不是大喜,便是大悲。因此,我们要包容一切悲,包容一切苦,涤除妄念,实现自身的成长。

二、知变异增灵性重实践

为什么在佛的世界中众生圆满,在众生的世界中众生污浊呢?我们永远以残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此万物残缺,绝无圆满之相。以此可见,我们应该改变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比如一个人在二十年以前欺骗了你,二十年之后难道他还是一个骗子吗?也许他已经改变了很多,提升了很多;也许他还不如以前。我们为什么不以客观的眼光去审视他呢?我们如果不以“变异”的思想来看待事物,也就违背了宇宙万物显现之真理。

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四季的更替;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地壳的产生;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万物的往来;如果没有变化,地球就不会灭亡。但天下皆知这种不变是不可能的,因此宇宙就用草木的枯荣、众人的生死向我们宣说着变化的铁则。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呢?我们四岁看到的东西,四十岁看到的东西,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如果我们的思想一直禁锢在以往,而没有前进,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只有器官的变化,年岁的增长,而灵性始终没有任何的提升。

如果每天都进行反思和总结,那么我们的心智就会不断地得到提升。这就是一个修行者应当坚持的生活方式。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看完一本书,书还是书,我还是我呢?如果书中的知识不能为我所用,那看书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本好书,要用一颗敏锐的心来吸收它,我们要用书中的道理来观照自己的人生,否则书就只是一堆字纸而已啊。为什么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还是因为一个职称跟同事过意不去呢?为什么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反而越来越自以为是,不能够宽容呢?这些基本的道理,难道《老子》没有讲,《圣经》没有讲吗?他们引经据典,俯仰即是,难道没有读过这些书籍吗?相反的,有些人因为一句话而开悟,将它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禅修就是要让我们的心与身真正共存。当它们同步而行时,我们就能够享受生活的每一个过程。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湿了身体,被领导指责,被同事排挤,都会因为心的接纳而变成一件益事。它们或者成为人生中不可复制的经验,或者成为一剂成长的良药,拔擢和升华了你。

在黑夜中,一人向天而问:“伟大的佛陀,你不是说处处都是光明么,为什么我这里确是一片漆黑,为什么我的生活就是一贫如洗呢?”他不知道,光明只是暂时地被黑暗遮蔽起来,而遮蔽它的东西,并不能够改变光明的实质。他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面,此时正是暖阳朗耀。他也不知道,窗外有萤火等待他去对话,有明月等待他去共舞。是他内心的黑遮蔽了光明,而事实上,光明、幸福、理想的人生都从未离开,关键就在于你自己见到的是什么,选择的是什么。

禅修就是通过慧眼的开启,来改变我们的人生,达到更高远的境界。

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者而言,如果永远只是考虑一己私利,而遮蔽了对于市场、客户需求的思考,也就远离了从商之道。这样的运行方式是有局限的,而且会导致你的企业快速地走向衰亡。因为天道是用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而很多人则一味索取,分明已经很有钱了,还是觉得不满足,以不足的来补有余的,这样不符合天道的做法,你的企业、事业能够长久吗?

当我们双拳紧握,能够拍出响声吗?只有当我们张开手掌之时,我们才能够击出响亮的声音。双手紧握,即使握无量沙,也终有放开的一天;相反,双手不执取于物,光风霁月,鸢飞鱼跃,万物尽在你的掌中。

我们看待问题,应该站在更宽广的角度来观照眼前暂时的、局部的问题,这样才能看得透彻,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三、种善因明自性常助人

有一个小伙子跑来对我说:“我和一个女孩子谈了七八年的恋爱了,今天她突然说没有办法接受我了,要和我分手。我应该怎么办?”我说:“首先你不可以责怪她。之前我曾多次告诫你要改变身上的一些习性,你没有做到。她今天离开你,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要知道,你今天得到的果,就是因为你先前种下的因导致的。其次,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今天你跟她分手,你能够以此为觉醒的开始,从此刻开始努力,从此开始种下好的因,那么今后你自然可以超越今天的自己。你的恋爱问题也自然会得到解决。”

佛教认为,因果绝非迷信。你早上没有吃饭,过一会儿就会饿;你一直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家庭,家庭自然不可能是美满的。这是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不是什么神秘主义的理论。

有一位女士,她依靠祖产,在杭州有四五套房子,开着跑车,过着优渥的生活。但是她并不快乐。她对我说,她的先生是一位公务员,要求她谋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她觉得很没有意思,一个月几千块钱的收入,甚至不够养车,因此她很不乐意,和先生闹了别扭。我对她说:“你不要责怪你的先生,你要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最终的追求是什么?你有那么多房子,但是自己却只能住在一套房子里。你有那么多的钱,但却只能花有限的钱。为什么不去做一点回馈社会的事情呢?这也是为你的后代积德啊。”

有一个童话说,有一只猫头鹰,它有一栋大别墅。可是它常常觉得很烦恼。因为它发现,当它的朋友在门外喊它:“猫头鹰,你在哪里?”它总是不得不回答:“我在一楼”,或者“我在二楼”。它不断在在一楼和二楼之间飞奔,希望有那么一刻,自己可以既在一楼,又在二楼。可是它从来没有成功过,最终累瘫在楼梯上。因为它没有办法同时处在不同的空间里,没有办法又在一楼,又在二楼。它在自己的大房子里,身体却只有那么小,不可能充满整个房子,那它要那么大的房子又有什么用呢?

汪曾祺也写过一篇散文,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有一个拾荒的老人,天天连饭也舍不得吃,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拾荒。最后他去世的时候,别人竟然在他容身的破席子下面发现了六千块钱。作家感叹道:他留着这些钱又是为了什么呢?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呢?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很容易被牵扯进世俗红尘之中。这个红尘世界,以金钱为衡量能力的标准,以地位衡量人的道德。我们很容易在追求这些物质时忘记了自己的宿命,一不小心就变成泼留希金,变成葛朗台。

我们常常会觉得,当我有钱了,就一定会幸福。

可是当你有了一千万的时候,发现亿万富豪多得是;当你有了一个亿的时候,发现李嘉诚还是遥不可及。结果越追求,越不幸福。这就好像我们开始立志要去北京,在去北京的过程中,我们遇水搭桥,逢山开路。造了几座桥,开了几条路以后,开心得不得了,天天找人来参观自己的杰作,结果忘记了去北京。一路行走,一路丢失梦想,结果把自己忙得团团转,却离我们澄明的自性越来越远了。

那么怎么防止这种由物质造成的异化呢?那就是要时时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我们身边有很多事业有大成就的人,都非常愿意以自己目前拥有的东西来帮助别人,愿意扶持、培养更多的人。他们利益别人而不图回报,结果被帮助的人却非常愿意来报答他们。这就是老子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四、四摄法利众生护慧命

佛教讲菩萨用四种方法引导人们的生活,使之走上大乘正道,这就是“四摄法”。四摄中,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

菩萨常行布施,施恩惠于众人,常怀利他心,众人以是乐闻佛法。由此可见,菩萨不仅以金钱布施,也用德化,用善行,尽各种能够想到的方式来帮助别人。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穷人问佛陀说:“我想要变得富可敌国,有什么办法呢?”佛陀说:“布施。”那人感到很奇怪:“我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去布施呢?”佛陀说:“你对人说话,可以用好的言语来赞美,这就是布施;你可以对人微笑而不怨怒,这就是布施;你看到别人有行动不便的,搀扶一把,这就是布施。时时处处,想到要布施,都可以布施。”的确是这样,大家在公交车上让个座,就是布施。不要认为什么东西是自己买下来的,是自己独有的,而要学会分享。

在新加坡,没有一个人会在室内抽烟;在日本,大家会主动收拾好自己的垃圾;这些为别人带来清洁的环境的行为,遵守公德的行为,也就是布施。

来到寺院里,我们会要求大家在吃饭时止语,不要说话。因为吃饭的时候如果说话就容易把食物喷到别人那里,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对于礼仪的教育,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现代注重分数的教育中,礼仪反而被忽视了。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朋友,正式场合用黑西装搭配一双白袜子,这就不大雅观了。如果我们的行为很高雅、得体,那就是一种布施。

布施甚至会关系到一国之和谐。比如做生意的应当要按时、按额交税,不要总是想着偷税漏税,有钱就有职责为社会的平衡做贡献。否则,如果你为富不仁,盘剥穷人,那你即使有千万名车,你敢开出去吗?有千平方的宅子,你敢住吗?

我们现在强调的“为人民服务”,不也是布施吗?

我们最大的弱点就是总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如果能够克服这一点,人际关系不用维持而良性运转,你的周围会汇集越来越多和你一样,愿意布施的人,那么你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顺利进行的呢?

自私心,越淡越好;布施心,越浓越好。这就是为人处世的诀窍,就是超越自身局限的秘诀。记住要把这种布施心用行动带进生活中,感染越来越多的人。

爱语是指菩萨常以善言抚慰众生、劝导众生,众生因此亲近他。我们在生活中也要依此勉励自己,常赞美他人,常以善言为他人解围,而不以恶语辱骂他人,不以两舌坑害他人,不以不实的绮语蒙骗他人。比如一个人分明长得非常一般,你见到他还一直夸他漂亮,别人会相信吗?一个人明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还要说他财不外露,他不会觉得你有企图吗?那是不是对于一般的朋友就不能赞美了呢?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的人很善良,有的人微笑很美,有的人牙齿很白。针对他的优点,针对他自己觉得最好的地方来施以爱语,对方才会觉得很高兴,觉得你很真诚。你也就很容易和他交上朋友。记住,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指责。如果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也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三是利行,就是不断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我们总是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让自己修行好就已经很不错了,却忘记用行动来帮助别人。其实,想到和知道是没有力量的,做到才有力量。

我们在生活中有几样东西必须坚守:首先是过有规律的生活。比如规定自己几点起床,到了时间无论如何都要起来。两个月以后,生物钟形成,想不起来也做不到。过有规律的生活,人身上的疾病就会少很多,负面的情绪也会少很多。其次是对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设定底线。比如夫妻间吵架,你要知道哪些言语是禁区,侮辱对方人格的,刺伤对方尊严的,以离婚相威胁的,提都不能提。这种语言一旦说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真的会有不好的结果产生。我们应该在某种可调和的状态中生活,符合中道,不要过激。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读书的时候,往往是在班上处于中上游的同学,比较容易在以后成才。因为既吸取了知识,但思维又没有被书本所禁锢,因此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得游刃有余。第三,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加以坚持,不被自己的业力所牵引。比如我们想要做一个博学的人,一旦规定自己每天看十页书,无论多忙都一定要坚持。你想一想,一天看十页,十年可以看多少书呢?否则,每天浑浑噩噩,一直被自己的习气所牵引,一生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应该要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这样才是既精进又随顺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同事呢?同事就是只有站在与别人一样的频道上来说服别人,别人才可能心悦诚服。这一点需要很强的定力才可以,否则为了教育别人,也去和别人一起搓麻将,上歌厅,弄不好就被别人给带坏了。同事还有一层是很难克服的,就是我们总是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地想要教训别人。这样做的话,越是对别人好,别人就越是对你避之不及,把心门关得紧紧的。所以同事这一点,是四摄法中最难做到的。

我们今天以四摄法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够将这些法门落实到生活当中,时时禅修,处处宁静。最终达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样宽阔无限的境界。

五、结佛缘情似赠兴如答

学员:请问师父,学佛与佛学有什么区别?修行与觉悟有什么关系,哪个更为重要?

贤宗法师:学佛就是我们以佛陀为导师,向他学习,来指导人生。佛学就是将佛及其后继者的思想当作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前者更注重实践,而后者更注重理论。我认为,佛学的真正落脚点还是应该在人生中,只有运用它帮助我们改变、提升自己的身心灵,佛学才是大有助益的。如果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践行,学问就会成为“所知障”,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从古至今,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莫不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够对社会有所帮助。否则,理论只是空中楼阁,必将速朽。

第二个问题,修行是觉悟的前提,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能够有所觉悟。就像烧水一样。前十分钟一直在烧,一直没有开,在十一分钟突然开了。那你说,是前十分钟重要呢,还是后一分钟重要呢?当然都是同样重要的。我们说顿悟是由渐悟达成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如果想要成为生活的智者,就要时时刻刻注意积累,注意观照,注意反思。这样才会有觉悟的那一刻。

学员:师父,现在常有心灵培训的课程要我们寻找心灵的上师,请问上师是什么意思呢?

贤宗法师:上师就是你最好的老师。这个上师就是光明,就是圆满。光明和圆满又在哪里呢?它们就在你的心中,就像佛一样。佛不是大殿里的金身,不是莲花座上雕塑,佛只在你心中。它是你内心圆满的自性。当你把负面的情绪修成光明和圆满的时候,佛就越来越清晰,你就越来越靠近佛的境界。

学员:我有一个朋友,她老公是做投资的,事业非常成功。但是她的老公两次出轨。这以后,我的朋友就再也不相信他了。只是因为有了孩子,才凑合着过下去。而她的先生只相信投资学习,从来不接受其他的知识,所以怎么劝也没有用。我的朋友感到十分苦恼。请问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贤宗法师:任何事情都有取舍。因为没有一件事情、一个人是完美的,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更重要的不是责怪对方,而是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上来解决问题。如果你的朋友选择离婚,她可能会失去孩子;如果选择给孩子保全住一个完整的家庭,就应该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在怨恨中过日子,不要因为抓住了对方的小尾巴而“相敬如冰”,甚至“相敬如兵”,否则只能使婚姻陷入更加麻烦的境地。我推荐大家看一本小说,叫做《“合理”出轨》。这部小说通过几个案例反思了当代婚姻中出轨的原因,有的女性用严防死守,结果反而更加导致先生的出轨。我并不赞同用计谋、策算来解决婚姻中遇到的问题。记住一句话,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无尽的包容。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