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无量寿经 第十九课
发布时间:2024-07-03 03:03:18作者:普门品全文网第十九课
思考题
1.请介绍极乐世界菩提树的功德。
2.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众生见到菩提树后能获得三种安忍?
3.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的环境高低不平、粗糙不堪,而极乐世界的环境非常平坦、细柔悦意?
4.既然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那极乐世界的四天王天与三十三天的天人依何而住?
5.请介绍极乐世界河流的功德。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在《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中,佛陀详细宣讲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以及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大家要生起信心和欢喜心,进而认真修持净土法门。
佛法非常难得,大家每时每刻都要有这种难得之心。我经常这样想:佛法不仅是自己得到就可以了,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每个佛教徒都要有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发心,这种发心是不可缺少的。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弘法利生,这并非个别高僧大德的责任,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每个人对此都有一份责任!
在有生之年里,大家一方面要尽心尽力地学修佛法,另一方面要尽心尽力地弘法利生。我觉得这两点对大乘佛子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学修佛法,那人的生命不可能长存,到头来就会虚度宝贵的生命。《大庄严论经》中说:“人身如电光,暂发不久停,虽复得人身,危脆不可保。”意思是,人身就像闪电一样短暂,即使得到人身也极其脆弱,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所以,从我们自身解脱的角度来讲,精进学修佛法很重要。
其次,如果光是自己学修佛法,天天都是想着自己的成就,从来没有想过让其他众生分享这么好的佛法,这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大家不要有这种观念:只有某上师或者法师才能弘扬佛法,我们这些人不可能弘扬佛法。如果每个人都是这种想法,恐怕佛法在很多地方就没办法弘扬开了,因为现在不可能有法师二三十年一直呆在某个地方弘法。
以前我有这样的想法:今后我应该到汉地各个城市,今天在这里讲课,明天在那里讲课,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弘扬佛法。但后来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很微弱,单靠自己弘扬佛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在我的想法是:我应该发动各个地方的人,让每个人都产生弘法的自觉性,让每个地方都有一团智慧的火焰,这样的话,火光所及之处的无明黑暗就都能得以遣除了。
如果仅仅靠出家人弘法,那不要说我一个人,即使将我们学院的出家人都分散到各地,这也没办法广弘佛法。现在出家人本来就越来越少,而且老一辈的法师纷纷示现圆寂,年轻一辈的法师又没有成长起来,所以完全指望出家人弘法是很困难的。很多刚出家的人连佛教的基础都没有,加上现在网络、电视、手机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外境特别多,这些年轻僧人内在的修证不够,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转,再加上又没有前世的因缘,所以很难真正在各地弘扬佛法。即使出去讲经说法,最多也只能“红”一两年,然后就没有力量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另一种办法来弘扬佛法——各地的居士要组织起来,采用团体方式学习佛法。这就是当前最好的弘法方式。所以我希望各地的居士多建立学佛小组,也希望有人能提供学习的道场。如果在某个城市里,有人能把自己的住宅作为大众闻思修行的场所,实际上他的家就成了一所寺院。修建寺院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传播佛陀的精神。既然你的家能起到传播佛法的作用,那不管有多少人在里面学习,二十个、十个乃至两三个人都行,你的家就成了真正的寺院。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大家提供闻思修行的场所和修建一座寺院,二者的功德是一模一样的。总而言之,每个人都要为弘扬佛法做出应有的贡献,有财富的人应该出财富,有能力的人应该出能力,有智慧的人应该出智慧。
现在人们常说,当前社会的主导力量是官、商、学,这三者相当于一个三脚架,对社会产生着最主要的影响。换句话说,官员、商人、学者的思想就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弘扬佛法就要重点针对这三种人,既要对官员传授佛法,也要对商人传授佛法,尤其要对知识分子传授佛法。如果这三个阶层的人对佛法有所了解,那么佛法就有希望在社会上弘扬开了。
现在我们弘扬佛法的方法不能像古代那样。古人基本上过着分散的生活, 以前的农民自己种庄稼,吃自产的粮食,和其他人没有很密切的联系。但现在的社会已经完全变了,拿吃的食品来说,首先要从地里种出来,其次在食品厂里加工, 然后拿到市场上销售,在这些过程中都要牵涉到集体的合作,只有最后吃的时候才是纯个人的行为。穿的衣服、用的物品也是如此,都牵涉到集体的合作。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弘扬佛法也要结合实际,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佛法怎样才能继续生存在人类的思想中?每个对佛教有责任心的人都应该在这方面思索。经过一番思索,我们便不难发现,只有在各地采取学佛小组的形式,有组织、有管理地进行闻思修行,这才是延续佛法的最好方式。在这样的弘法方式下,我们就需要多方面的发心人员。在此过程中,每个发心人员都是弘扬佛法的一员。比如一个人在弘法部门打字,表面上他只是打打字,他可能也会怀疑:我这样算不算弘扬佛法?实际上,这完全是在弘扬佛法。再比如我今天讲一堂课,如果没有很多发心人员的共同努力,学院内外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听到,正是依靠很多发心人员的努力,才能让很多人听受。所以,这些发心人员都可以说是弘法利生者,他们发心的功德跟我讲经说法的功德没有两样。
不过,虽然发心如此重要,可是个别佛教徒却缺乏发心的热情。有些人虽然不完全拒绝发心,但只愿意在有出头露面机会、能得到别人认可的情况下发心,对于默默无闻地做事情则没有兴趣。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好。对于大乘佛教徒来说,以清净的意乐从事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是不可缺少的。不管你年轻还是年老,有财富还是没财富,有学问还是没有学问,既然已经受过菩萨戒、学过大乘佛法,就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条件地为佛法发心,而且,应该长期发心,不能一天两天短暂发心。
从总体上看,我觉得现在我们弘法的效果是很好的:很多地方的佛友都在有组织地学习佛法,课前课后的念诵也很如法,通过学习佛法,大家也明白了很多佛理, 不像以前那样对佛教是一种迷信的状态。其实,如果佛教徒都是迷信的状态,那佛教就不可能在世间长存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所说的语言、所做的事情既不符合真理,也不符合人们的正常思维,刚开始也许人们觉得你这样的神神道道有点稀有,但最终人们会看不惯的。所以,我们说话做事应该依循佛陀的慈悲和智慧,这样一方面世间人没办法破斥我们,另一方面原来误解佛教的人也会理解甚至通达佛法,原来不信佛的人也会被逐渐引入佛教。从世间角度来讲,这对世界的和谐是一个大贡献;从出世间角度来讲,很多深陷轮回的可怜众生也有了解脱的机会,哪怕在一个人的相续中播下一点善根,最终善根成熟时也一定会解脱,这个功德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回到前面的话题:依靠谁才能让佛法如意宝长期存留于世间呢?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家佛友们不能想:你是堪布,你是活佛,你是出家人,只有你们才能弘扬佛法。我刚才也说了,要完全靠出家人弘扬佛法,在现在这个时代确实有点困难,所以居士们也应该承担起弘扬佛法的责任。其实居士完全可以弘扬佛法,在藏传佛教中,阿底峡尊者最得力的弟子仲敦巴是居士,萨迦五祖中前三祖也是居士;在汉传佛教中,有黄念祖、李炳南、郭元兴等居士大德,他们对佛教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在家佛友们要有弘扬佛法的发心。
现在各个地方都有一些居士团体,这些团体的佛友们应该在无有自私自利心的前提下承担起弘扬佛法的重担。只要不是利用佛教来养活自己,不是利用佛教搞自己的世间法,居士弘扬佛法没什么不可以的。如果是把佛教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不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不良心态,谁都有资格弘扬佛法。
如今各地都建立了菩提学会,这就有了弘扬佛法的良好因缘。我希望各地的佛友们不要总是依靠管理人员天天督促,要自觉地参与到弘法工作中。其实到了一定时候,各地的学会应该自行运转,这样才比较好。就像世间的一个企业,刚开始需要老板开创,但是到一定时候这个企业就可以自行运转了,企业自身就可以盈利养活员工,那时老板就不需要事事操心了,他就可以到处游玩了。我们的学会也是如此,刚建立时主要依靠管理人员,但到一定时候就不能依赖管理人员了,每个学员都应该发一份心。这样的话,佛教的事业就能遍地开花。这不仅对众生有利益,对自身也有极大的意义。
下面开始讲《无量寿经》。昨天讲到了极乐世界的菩提树,今天继续介绍菩提树的功德。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见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由此因缘乃至涅槃五根[1]无患心无散乱,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再者阿难,如果有众生见到菩提树,听到树上铃铛、璎珞、金锁的声音,嗅到树花的香气,尝到树果的美味,触到树的光影,忆念树的功德,以这些因缘,乃至获得涅槃期间,他们的五根无有过患,内心无有散乱,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不退转。
在我们这个世间,眼耳鼻舌身意缘色声香味触法后,只会产生烦恼和痛苦。不管看到的色法、听到的声音、嗅到的香味、尝到的味道还是触到的东西,始终会给人们带来不快乐。现在很多人整天闷闷不乐,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是内在修行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就是外境太恶浊了,以这两个原因他们始终处于忧愁苦恼中。而极乐世界不是这样,接触菩提树等外境时,人们的心不会散乱,可以说一直处于禅定中,而且相续中的功德蒸蒸日上,都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不退转。因此,一想到娑婆世界的过患和极乐世界的功德,我们为什么不羡慕极乐世界?为什么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呢?
在轮回中,不管是多么有钱财、有势力、有才华、有相貌的人,内心真正快乐者其实很少。虽然有些人自认为是乐观主义者,经常说自己很开心,但说归说,实际上只要身处这个娑婆世界,真正的乐观主义者恐怕不多。这一点,我们通过自身的感受也会明白。比如早上我心情还可以,可是刚过了一会儿,听到不悦耳的声音, 看见不悦意的东西,或者身体突然生病,马上就变成另一种心情了。就像早上起来时天空万里无云,可是过一会儿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天气完全变了一样。所以,只要是在娑婆世界,就不可能有真正恒常的快乐,到处都是烦恼和痛苦,欲离苦得乐者确实不得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复由见彼菩提树故获三种忍。何等为三。一者随声忍,二者随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依靠见到菩提树又能获得三种安忍。哪三种安忍呢?一是随声忍,二是随顺忍,三是无生法忍。
这三种安忍在讲四十八愿时已经介绍过了,下面对此再略加解释。
一、随声忍。即听闻真实之法后,不惊不怖不畏,能够信解受持。
在我们这个世间,听到般若空性法门、因果不虚之理或者极乐世界的功德后,很多人心里无法忍受,产生怀疑、恐惧的心态,总是觉得不是很好受。而在极乐世界,看到菩提树就能获得随声忍,再也不会有接受不了的心态,不管听到什么佛法都很容易接受。
对听闻佛法的人来讲,能够安忍所闻之声很重要。有些人福报比较大,不管善知识讲任何善法,听到以后马上就能信受;而有些人福报比较小,听到善知识讲善法很难接受,要么对这个地方起邪见,要么对那个地方生怀疑,总是有一种不满的态度,而听到恶知识讲恶法则马上能接受。这就是经论中所谓的善法器和恶法器:前者是善法器,可以接受一切善法;后者是恶法器,恶法全部能接受,而善法马上就漏掉了。
二、随顺忍。即以智慧思维观察诸法,从而随顺了知、平等趣入。
世间的真理有深有浅,有复杂有简单,只要我们获得了随顺忍,不管对什么样的真理,都能通过思维观察进而随顺趣入。
三、无生法忍。即真实证悟诸法无生之实相。
一切诸法的实相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的,远离了有、无、二俱、双非四边。如果我们具足了无生法忍,对于这种实相就完全可以接受。
如果没有获得无生法忍,则很难接受诸法实相之理,尤其有些初学佛的人,遇到甚深的空性或者密法时往往接受不了。[2]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众生见到菩提树后都能获得三种安忍呢?世尊紧接着解释道:
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威神见所加及往修静虑,无比喻故,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受故,善成就故。
这都是无量寿佛的本愿力、威神力而现前加被以及往昔修持静虑之故。由于他的发愿无可比喻,无有缺减,善巧修习,善巧摄受,善巧成就,故而才能如此。
为什么往生者见到菩提树后马上能获得三种安忍呢?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阿弥陀佛往昔的发愿力,二是阿弥陀佛的威神力,三是阿弥陀佛往昔修行静虑的功德力。尤其阿弥陀佛的发愿非常不可思议,他的发愿在世间无可比喻、无有缺陷、极其圆满。法处比丘经过五个大劫的深入思维才发下四十八愿,所以,他对利益众生之事考虑得非常圆满,可以说没有任何缺陷(凡夫人考虑问题则不是很圆满,很多人事后都觉得自己的考虑有不周之处),他发的愿善巧摄受无边刹土的无量众生,而且他发愿后长期善巧修习,最终善巧成就了一切所发之愿,由于具足了这些因缘,所以见到极乐世界菩提树的众生都能获得三种安忍。
对于娑婆世界的不清净众生来说,要像极乐世界的清净众生一样获得三忍确实有困难,但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后,无论如何也要得到相似的三忍。如果听闻上师宣讲佛法后,内心不愿意接受,甚至口出诽谤之辞,这说明没有得到第一忍。如果某个道理本来符合真理,可是因为自己的分别妄念作怪,一直不能随顺了知、平等趣入,这说明没有得到第二忍。如果遇到宣说胜义实相的显密法要时,自己一直产生分别心,以恶心进行揣度,甚至将其舍弃,这说明没有获得第三忍。大家要避免这些过失,在接受佛法时要尽量信受佛陀和高僧大德的金刚语,尽量随顺胜义中万法皆空和世俗中业果不虚、前后世无欺存在等道理,尽量了悟诸法实相。
复次阿难,彼极乐界无诸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妙高山等。
再者阿难,极乐世界没有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3]、妙高山[4]等山。
娑婆世界的环境有很多高低不平。《俱舍论》中说,在四大部洲的中央有须弥山,从须弥山至持边山的七个间隔处有七海,七海之外是四大部洲,其中南瞻部洲的中央是印度金刚座,自此向北越过九座黑山有大雪山。四大部洲的外围是铁围山,在铁围山的外围有大铁围山。而极乐世界则不同,那里没有任何凹凸不平,既没有高山也没有大海,整个大地就像手掌一样平坦。
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的环境存在高低不平呢?这是众生的心高低不平造成的。娑婆世界的众生有骄傲、自卑、嫉妒、脆弱等各种心态,有些人特别傲慢,心态像须弥山那样高,走路的时候趾高气昂;有些人特别自卑,好像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再没有更可怜的人了,走路时也垂头丧气。以这些高下不同的心态,所以感召了高低不平的外境——高的山太高了,低的平原太低了,整个世界凹凸不平,非常不悦意。
佛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娑婆世界的众生心很粗暴,所以感召了沙石荆棘等粗糙的外境;极乐世界的众生心很调柔,所以感召了七宝所成的细柔外境。所以,人的心和外境确实有密切关系。在娑婆世界内部也存在这样的差别:在一些发达国家,众生的心态比较平静,自然环境也很优美;而在个别落后国家,众生的心态比较暴恶,自然环境也和发达国家大不相同。
听说极乐世界没有高山,阿难尊者在显现上产生了怀疑,于是对佛陀提出一个疑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其四天王天三十三天既无诸山依何而住。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既然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山,那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依何而住呢?
在我们这个世界,须弥山的山腰住着四天王天,须弥山的山顶住着三十三天。既然极乐世界没有山,以娑婆世界的世界观来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极乐世界的天人依靠什么而住?
佛告阿难:于汝意云何,妙高已上有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及色界诸天等,依何而住。
佛陀告诉阿难:你是怎么想的?从妙高山往上,依次有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欲界诸天以及色界诸天[5],这些天人依何而住呢?
佛陀在此是以同等理[6]破斥阿难:既然你怀疑极乐世界因为没有须弥山,所以天人没有住处,那娑婆世界只有三十三天以下的天人才依须弥山而住,三十三天以上的天人怎么住呢?
佛陀这样一反问,阿难尊者有点明白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这是不可思议的业力所致。
我们学院原来有一个法师,他每次辩论输的时候也说:“哇,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业力!”不管别人怎么问,他都不正面回答:“这些我都不回答,反正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
众生的业力确实不可思议。我的窗前有一棵树,每天晚上都有小鸟栖息在树枝上,如果人在树枝上睡觉,半夜可能会忽然掉到地上,可是这些小鸟却睡得特别香。我经常隔着玻璃观察这些小鸟,有时候用手电筒照它们,这些小鸟的“手”一直紧紧地抓着树枝,怎么样也不会掉下去。到第二天早上,它们醒来后就开始念“百字明”。(这些小鸟有时候起得比我早,在睡梦中听到它们的叫声,我就以为它们也在念百字明。)人类做不到的事情,这些小鸟却能做到,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业力吧。
虽然没有依靠须弥山,可是上界的天人却能安住于虚空中,这是为什么呢?阿难在这里回答得很对,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业力所致。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答言:不也。佛告阿难:诸佛及众生善根业力汝可知耶。答言:不也。
佛陀问阿难:不思议业的道理,你能知道吗?阿难回答说:不知道。佛陀又问阿难:诸佛以及众生的善根业力,你能知道吗?阿难回答说:不知道。
在康僧铠译本中,这段内容的说法比较简单,没有往返很多次问答,阿难最初询问佛陀后,佛陀就直接告诉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方便的时候,希望你们也参考一下康僧铠的译本。这次发给你们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后面附有康僧铠的译本。我感觉个别道友好像一直没有翻阅这个译本,其实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看看这个译本。这两个译本虽然有些说法略有不同,个别经文的位置也有所不同,但意义没有太大差别,可以互为参考。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发愿力现前的,而且极乐世界的众生有不可思议的善根力,以这两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所以那里有很多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在某些特别偏僻的地方,如果对当地人讲起上海的高楼大厦是什么样、美国的现代建筑是什么样,因为那里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小天地,所以不管怎么讲他们也搞不清楚。和这个道理一样,娑婆世界的众生由于心胸特别狭窄,一听到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功德,很多人也会觉得难以接受。
对于如来或者清净刹土的功德,一般的世间人确实很难接受,佛经中对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如《菩萨念佛三昧经》中赞叹如来说:“如来不思议,神通亦复然,智定诸功德,皆不可称量。”意思是,如来的智慧、禅定、神通等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都是凡夫人不可揣度的。《往生礼赞偈》中赞叹极乐世界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意思是,极乐世界的庄严之相胜过娑婆世界,它就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
不仅佛教徒承认世界上有很多不可思议的道理,其实很多科学家也是这样承认的。不管在物质领域还是非物质领域,古今中外的很多科学家都感觉越探索越模糊,包括现在很多研究量子力学的人,他们研究到最后都只能说一句“深不可测”。
世尊,我今于此法中实无所惑,为破未来疑网故发斯问。
阿难说:世尊,如今我对此法其实没有怀疑,我是为了破除未来众生的疑惑才提出这个问题的。
实际上,不仅在此处,包括前面向佛陀提问:阿弥陀佛是过去佛、现在佛还是未来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有多少时间?这些问题的答案阿难都是知道的,他也是为了众生而提问的。
当年佛陀在世时,很多弟子向佛陀提问,现在很多知识分子也经常在各种场合向善知识提问,其实这种提问是很重要的。我们也欢迎这种提问,既然佛法是真理, 就不怕被人问倒。《菩提资粮论》中说:“佛及诸佛法,不应分别疑。”因此,既然佛法是不应该产生怀疑的对境,如果对佛法有怀疑时,就要通过提问、辩论来遣除怀疑,最终要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
佛法是极其深奥的,在探索这种真理的过程中,很多人最初都会遇到困惑,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但只要人们不断地努力,迟早会遣除一切困惑。很多佛教徒都是如此,刚开始问题特别多,到最后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藏传佛教特别强调闻思修行的次第:学佛者首先要广泛地听闻;然后要深入地思维,如果自己一个人很难思维进去,就要通过和别人辩论来树立正见;当对佛法遣除一切疑惑后,就不需要再依赖上师和道友了,那时独自在寂静处修行就可以了。
不过现在有些人的次第有点颠倒——最初没有听闻思维,一上来就到寂静处实修,在修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了,这个时候才开始思维,可是又不知道如何思维,于是再去寻找上师:“我闭关了三四年,可是出的问题太多了,实在不行了,我现在还是在您身边好好听几年法……”本来是闻、思、修,可是他们却是修、思、闻,我感觉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佛告阿难:彼极乐界其地无海而有诸河,河之狭者满十由旬,水之浅者十二由旬,如是诸河深广之量或二十三十乃至百数,或有极深广者至千由旬。
佛陀告诉阿难:极乐世界的大地上没有大海,却有很多河流,这些河流最狭窄者十由旬,最浅者十二由旬,如是诸河深广之量渐增至二十、三十乃至一百由旬,最深广的达到千由旬。
世间的大海非常恐怖,经常会发生海啸等灾难,卷走很多人的生命。日本人以前很喜欢大海,听说他们现在不太喜欢大海了[7]。大海中还有很多凶猛的动物, 而且海水也非常咸涩。极乐世界没有世间的大海,那里有很多深广的大河,在我们这个世间看来,这些大河可以称得上大海了,可是它们没有大海的过患。
其水清冷具八功德,浚流恒激出微妙音,譬若诸天百千伎乐,安乐世界其声普闻。
河中的水很清冷,具有八种功德,河水恒时激荡,发出微妙的声音,就像天人的百千种乐器声一样,在极乐世界到处能听到这些水声。
其实河水的“哗哗”声听起来很舒服,有些人可能不喜欢流水声,但我特别喜欢这种声音。有时候我在河边睡觉,河水流淌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心中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有诸名花沿流而下,和风微动出种种香,居两岸边多栴檀树,修条密叶交覆于河,结实开花芳辉可玩。群生游乐随意往来,或有涉河濯流嬉戏,感诸天水善顺物宜,深浅寒温曲从人好。
河边有很多名花,这些名花顺流而下,微风吹动河面,散发出种种香气。河的两岸边有很多旃檀树,这些旃檀树枝条修长、树叶密布,枝叶交相覆盖在河面上,树上开着花、结着果,花果芳香扑鼻、光辉映人,足以令人赏玩。众生经常到河边游乐,有些人在河中随意往来,有些人下到河里,在河中沐浴、游泳、嬉戏。以极乐世界众生的福德所感,这些河水如同天界的河水一样善顺人心,深浅冷暖都随从人的喜好。
极乐世界的水非常人性化,想要水多深多浅都可以。康僧铠译本中说:“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而娑婆世界的水则不是这样,有时候人们愿意水浅,可是水却特别深,一跳下去差点淹死。
极乐世界的水温也随顺人的心,如果你想要热水,当下就可以热,如果你想要凉水,当下也可以凉。如《极乐愿文》云:“彼等甘露池溪流,冷暖适度随所欲。”其实这个道理应该不难接受: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以前谁都无法想象依靠电器来调适水温,而现在人类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既然在娑婆世界都能实现这种人性化,在极乐世界一切都能随心所欲也是很正常的。
阿难,大河之下地布金砂,有诸天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杂水流馚,天曼陀罗花、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华、芬陀利花弥覆其上。
阿难,这些大河下面布满金沙,有世间无法比喻的天香随风散发香气,香风熏入水中使得河中也流淌着香水,天界的曼陀罗花、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覆盖于河面上。
极乐世界的河底非常柔软,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河底都是坚硬的砾石和玻璃片,光脚下河会把脚弄伤。不过有些地方的海边是金黄色的沙滩,虽然不是真正的金沙,但是这种沙子很细,比较适合人们游玩,类似于极乐世界的河底。
从某些方面来看,娑婆世界的有些花园和公园的设计跟极乐世界还是很像的。两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就宣说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庄严,有时候我看到有些花园和公园,不管树、水、沙滩、怪石还是七宝所成的装饰,都特别适合人们的喜好,感觉它们好像是按照佛经的描述设计的。
此处说,极乐世界的河面上遍布曼陀罗花、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芬陀利花等名花。曼陀罗花是天界的一种花,优钵罗花是青莲花,波头摩花是红莲花,拘物头花是黄莲花,芬陀利花是白莲花。在极乐世界的河上,到处都是美丽的鲜花,这确实是一道悦目的风景。在人间也有类似的美景,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江湖,上面也覆盖着悦目的莲花。当然,人间的景色和极乐世界的美景是没法相比的,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发愿往生到无比庄严的极乐世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 康僧铠译本中说是六根。
[2] 据有些论典的观点,这三种忍可以依次对应闻慧、思慧、修慧。
[3] 即围绕三千大千世界之大铁山。据《彰所知论·器世界品》记载,以阎浮提等四大洲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其外有一铁山围之,称为小铁围山;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其外亦有一铁山围之,称为中铁围山;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其外复有铁山围之,称为大铁围山。
[4] 即须弥山。
[5] 色界共有四禅十七天,其中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第四禅有八天,在色界十七天中最高的是色究竟天。
[6] 同等理:因明中的一种破斥方法,即用对方的理路反过来破斥对方。
[7] 不久前日本发生了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