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得
发布时间:2024-06-17 03:04:38作者:普门品全文网1、笔者自民国七十三年起陆续出版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一、二、三集以来,由于各地读者阅后纷纷加以支持,以致该书不断的再版,目前由笔者出版的部分,第一集已经印到第三十版,第二集要怎样收获就要怎样栽已经印到第廿四版,第三集我怎样改造了自己的命运已经印到第十七版,三集的合订本也印到第六版,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杂志社及出版社陆续翻印这几本书,其出版的数量,根据笔者粗略的估计,大概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两百万本以上。俗语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当时为了鼓励学生和提供友人行善的经验而出版的这几本小册子,出书后居然受到社会一般民众如此热心的回响和支持,他们不仅不断的加以助印,而且还纷纷参加实际的行善活动,使得这几年来为数极多的偏远学校及贫苦的家庭,遭遇不幸的民众、清寒的学子甚至许许多多的孤儿院都受到更多的照顾和温暖,看到这些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笔者深深感到无限的安慰,笔者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所作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2、有关因果方面的看法,笔者曾经在拙作: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一、二、三集中,尤其是每集后面的部分,均有详细的阐述,现在谨将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分别补充说明如下:
目前社会大众有人所以不相信因果,最主要的原因乃是有许多的反证或矛盾,因此怀疑因果的真实性,关于此点,笔者在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第一集中对林博士来信质疑的答覆一文里面已有详细的解说,现在再补充说明为什么这些反证或矛盾事实上并不成立,而是一种误解。第一,一个好人,尤其是大家公认的好人,有时却遇到车祸,病痛或重大的意外,这时许多人就认为好心没好报因此就不信因果,这实在是一种武断的偏见,试问一个好人难道就不可能犯过错?放眼古今中外,请问有那一个人在虚心检讨和扪心自问之下能认为自己一生中所有的作为都百分之百的正确,所言所行的一切绝对都是符合道德的善行,而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或害人利己?纵然这一生都没问题,那么请问前生曾不曾犯过错?每年政府公开表扬推崇的好人好事代表,请问那一位敢大胆的说,他过去从来没有做过一件错事?因此一个人,不管是多好的人,如果曾经犯过错(尽管这些人错误比较少),然而基于恶有恶报的原则,他们理当必须接受应有的恶报,一俟这些恶报受尽后,才享受应有的善报,那么这有什么矛盾呢?至于恶人没恶报的道理也一样,我们知道一个坏人,不管如何的作恶多端,相信他在过去以及前生中也必定多多少少的曾经作过有益家人、社会或众生的善事,他所有一切的言行,相信也不大可能百分之百都是不道德的罪行,既然如此,基于善有善报的原则,他也理当享受这些应有的善报才是,等到这些善报享尽之后,才开始接受应有的恶报,唯有如此,才是公平合理的现象,因此佛经云:为善必昌,为善如不昌,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如不殃,必有余昌,昌尽乃殃,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不能随便根据一个人一时的、短期间内的遭遇就立即武断的表示没有因果现象存在。
第二,所谓善报或恶报应有更一步的看法,我们应该知道,善报并不一定全都是积极的,明显的喜事例如升官、发财、登科、得子等等,有时减轻恶报(或劫数)的程度,例如车祸受伤变得很轻微,病痛程度减轻或期间缩短,生意亏本减少,意外灾害减少,苦恼的程度减低等等,也都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善报。此外,所谓恶报也不一定全都是消极的,明显的劫数,例如车祸、病痛或种种令人伤心苦恼的事,有时减少善报的程度,例如本应享受高寿的福报,结果却提早去世,本应享受美好的功名,结果却名落孙山,本应享受美满的婚姻,结果却无法白头偕老这些也都可以说是另一种方式的恶报,因此我们也不应以一个好人或坏人一时没有遭受到一般公认的,应有的喜事或坏事,就武断的认为没有因果报应的现象,这些都是很明显的道理。
3、在所收集的资料和个案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民众都认为要行善必须要用钱,以及有钱才能行善,而且捐出的钱越多,功德就越大。换言之,捐款的大小与所获的功德是绝对呈正比例的,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十分正确,因为捐款是财施,只是各种善行项目中的一种,佛教认为布施有三种,一种是财施,用金钱或食物或其他物质救助别人;一种是法施,教人明了各种道理,劝人为善,使其改过自新,获得智慧;另一种是无畏施,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力量去服务大众,安慰别人,使其免除痛苦或危险。此外星云法师曾说:布施法门多,初品钱财与物质,中品发心力供养,上品随缘说好话,上上品欢喜与恭敬,由此可见用钱布施只不过是最初步,最起码的善行而已,而其他不花钱而且更有意义的善行可说非常多,因此一般民众行善的观念确实需要改进。高雄有一位黄小姐曾打电话给笔者,她说母亲身体不好,脾气很暴燥,很难侍候,因此家里的气氛常常令人很难受,而她自己也因为男友的问题情绪很低落,意志很消沉,甚至常常想要自杀,但是目前又没有工作,因此没有钱布施,要怎么办才好,笔者建议她不妨帮忙分发善书,后来她每一个礼拜都将笔者送给她的好几箱因果的善书设法分别送到各地的寺庙、医院、车站、邮局及其他公共场所,几个月后她打电话来表示,作了这些工作后由于觉得心理很愉快,心情很开朗,现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的消极和悲观,此外她的母亲健康也比过去改进了很多,脾气也变得好些,因此觉得非常奇妙。
有一位周姓老师曾向笔者表示,她的父亲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兄弟姊妹与亲戚朋友也非常关心和仁慈,对服务的公司不但极其认真负责而且不贪不取,非常清廉自持,因此被大家公认为大好人,后来他的子孙个个都非常杰出,而且也都非常孝顺,成为人人称羡的模范家庭,可见百善孝为先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矣,由此可知,能实践孝顺友爱和廉洁的工夫比只是捐款行善的功德还大。
4、用财物布施行善虽然很有功德,也非常方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由前面无数的实例可以证明)。不过我们必须强调,财施并不是万能,它不能帮我们解决所有的一切的问题,原因是一个人如果过去所犯的业障非常严重,例如谋财害命、贪骗别人钜款、或虐杀生灵,以致与众生结成血海深仇,造成极大的怨恨,则来生尽管经常布施财物,甚至将此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然而这些被害者如果由于结怨太深而不愿轻易和解,或者这些布施份量与过去的罪过根本不成比例,这时便无法发挥将功抵过的弥补作用,那么这些布施自然就很难(或不足以)帮助问题的解决。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同样的捐款行善,有人很快就有明显的福报,有人却效果不彰,甚至毫无感应,其道理在此。因此我们千万不可做伤天害理的坏事,以免与众生结成深怨,否则将来不仅要受国法的制裁,以后来世也绝对难逃可怕的报应。
5、行善一事可以说是愿或不愿的问题,而绝对不是能或不能的问题,因为一个人只要具备善心或助人的意念,那么只要对于需要帮忙的人施予援手,则不管是用物质或精神,只要使这些不幸的人得到温暖、安慰、喜悦或智慧,便可以说是一种善行,因此对一个饥饿的灾民施予面包、衣物、医药、金钱固然是善行,给他一个亲切的微笑、关怀、握手、鼓励、希望、信心和理想,等等精神方面的支援,也同样是善行,这种善行甚至比前者更可贵,更有意义。因此行善不一定要用财物,何况要从事财施,每次也不一定要用很多的钱。目前有很多人都误会,认为要行善必须要有很多钱,因此认为应该等到将来赚了大钱以后再来考虑行善,这种想法实在是似是而非,因为行善不一定要一次布施很多的金钱,只要量力而为一次一百、两百,甚至五十元、十元都可以布施,而且都有相当的功德,事实上功德的大小并不一定与布施金额的大小成正比例,而是视布施者的发心程度而定的。一个出卖劳力的工人,平常生活很困苦,这时如果看到一个比他更不幸的人,那么他只要节省一百元或五十元来救助对方,或者拨时间去照顾对方或服务大众,这种功德也要比那些腰缠万贯日进斗金的富豪动辄捐款几千或几万,要大得多。此外,我们千万不要存有善小不为,为之亦无用的错误想法,须知许多小善足以累积成为大善,无数的小功德足以累积成为大功德,所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因此千万不要忽视平常点点滴滴的努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发心每月或每周甚至每日都能日行一善,则长期累积的结果,将来必定极为可观。因此行善乃是一个人肯不肯做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
6、有些人长期参加行善的工作,常常感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回馈,内心也觉到很愉快,不过如果一旦遭遇到一些很不如意的事时,则往往令人信心动摇,甚至怀疑一向所作的善事是否妥当,是否值得继续下去,这种想法可以说是人情之常。不过如果经过冷静的检讨,结果认为这些善事确实对社会人群或世道人心有益处,则应当坚定信心,千万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就心灰意冷,否则为德不瘁,功亏一篑,那就太可惜了。记得两三年前,笔者有一次出差时忽然发生车祸,当时笔者驾驶一辆一九七六年份的裕隆老爷车在嘉义至新港的途中,一辆幼稚园的娃娃车为了抢越车道忽然由侧面冲到车前,由于一时措手不及加上汽车老旧,刹车效果不佳,因此竟然撞上了对方的车子,而且将它撞倒在路旁。车里的小孩出来后个个吓得哇哇大哭。当时目睹自己撞烂的车头,以及对方人车一片混乱与哭叫的场面,心中感到无限的歉疚与难过,幸亏不幸中的大幸则是娃娃车上的十几个小朋友和护送的老师,除了头部和手部有点擦伤之外,都没有骨折或内伤,他们经过两三天的住院观察后也都没有脑震荡的现象,而笔者的眉毛处除了缝了两针之外,也没有其他的问题。事后在开和解会议的时候,对方的代表向笔者表示,这一个肇事地点可以说时常发生车祸,而且很多次都造成命案,所以他们当时接到消息说是幼稚园的车子在该处出事后,心里就十分担心事情可能不妙,后来据随车的老师说,校车在被撞后翻转时,路旁刚好有一根广告的大柱子,车子也就刚好倾靠在这柱子的半腰,后来由于柱子支持不住才与车子一齐倾倒下来,由于倾倒的速度非常缓慢,因此车中的乘客伤势也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这实在是一种奇迹,如果不如此,那么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这次车祸,由于受伤的小朋友和老师都有平安保险或劳保,因此笔者也就免除了一笔可观的医药费的负担,后来汽车的修理,除了保险公司的理赔之外,笔者一共也只负担了两万元,说起来大致可以说是有惊无险逃过一劫。事后有些人曾经表示,笔者曾经写过三本非常风行的善书,劝化无数的世人,平时又主持一个慈善团体协助了许许多多偏僻的学校和不幸的家庭,照理说功德相当不小,但是怎么还会发生车祸,因此感到很怀疑。笔者对于此事也曾经一度感到耿耿于怀,无法感到平衡,后来一位法师向笔者开示:一个人不管做了多大的善事,积了多少的功德,一旦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劫数,大都还是无法完全逃避,不过这时候,却可以使受苦的程度依其功德的大小加以酌量的减轻,因此行善绝对不是没有效。试问,如果不是平常做了不少的善行,那么这一次的车祸能够如此奇迹似的化险为夷,平安无事吗?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做了善事就可以永远不会有意外或劫数发生。过去唐朝玄奘大师到西方取经,回国后又将这些经典全部翻译成为十三部经典;这种了不起的弘法事业,功德之大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然而大师在临终之前却也浑身病发,痛苦万分,后来忍不住痛苦,就开始怀疑自己翻译的经典内容是否有错误或不当,后来佛祖显化向他指示,他所以会有这种可怕的果报并非翻译的经典有问题,主要还是因为他在过去生中有一次当国王,在位时向老百姓征税过重,使百姓的生活困苦,因此现在必须接受这种痛苦的报应,这件事足以提醒我们千万不要随便做出害人或有违道德的坏事来,否则将来必定要自作自受,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也不要认为只要行善,则过去所有的恶因便会一笔勾销,这是不可能的,正如一个人如果曾经向银行借钱,事后难道能够借口说我现在已经作了很多善事,就可以要求银行将这一笔借款勾销,或者可以赖帐不还吗?职是之故,佛经上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是有相当的道理的,不过话说回来,一个人如果热心行善,对社会贡献特多,人人感动佩服,则纵然曾经向人贷款,则期限到时,债主也大都会对他很客气,不致于严厉催讨,可以通融延期归还,或分期付款,甚至债主在感佩其善心之余,还可以减少债款,甚至进一步完全放弃这项债权,以示尊敬。行善的结果所以能够消解冤孽,减少恶报的程度,而长期热心行善的结果,可以逢凶化吉,使劫数消弥于无形,其道理也可说与此相似。
7、英国哲学家休姆在一七三九年曾发表一篇人性论的文章,文中指出普遍为人接受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常认为是因的事件总是发生在我们认为是果的事件之前,而且两者在时间上接近,事实上两事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思维习惯而已。今天有不少的社会人士,尤其是高级知识份子对于因果的观念也都抱同样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认为因果观念根本就是一种迷信,不值一提。笔者认为一种观念或看法是否能够成立,并不能完全根据纯学理的判断,或只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加以推论,而应该根据更客观的求证和更多方面的探讨,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笔者根据这几年来的观察研究,以及长期体验的结果,现在深深感觉到宇宙间因果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越加以研究,就越觉得它的真实性。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大科学牛顿为什么会说:有限的知识容量常使我们远离上帝,增加知识的容量后又常使我们回到上帝的身边。为什么爱因斯坦在年轻时并不信神,但年长后却愈来愈相信上帝的存在。他在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宇宙是神秘的,上帝是存在的。为什么达尔文在去世前会说:我观察这个世界,尤其是人类的特质,我不赞成世界是任由无目的的力量来支配这种武断的看法。事实上,这个世界,无论是善或恶,必然有一个无所不在,巨细无遗,遍及宇宙的定则存在其间,此外,我也深深体会到为什么柏拉图在其不朽的名著理想国中会指出:凡人在世有一罪者,在死后当受十倍的惩罚,凡人在世公道而勇敢者,在死后每一项亦受十倍的报酬。此外还有许许多多伟大的智慧人物,他们为什么都几乎不约而同的相信宇宙间冥冥中,有一个维持秩序与正义的主宰和力量存在。今天世界上主要的一些宗教莫不一致强调不可做害人利己的事,以及人死后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的因果观念,而且全世界超过五十亿的人口中,一大半以上均相信宗教以及上述死后赏善罚恶的说法。此外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来也一再的谆谆告诫后代子孙积善之家庆有余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教训,由此种种看来,因果报应的现象,相信是很正确的,而不是迷信的或错误的。
8、最近几年来,笔者接触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以及众多因事求助的个案,后来发现一个人如果有长期困扰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则除了本身应努力加以克服之外,如果能够发心作一些善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大都发现困扰的情况会有明显的改善,有些甚至戏剧化的迅速获得解决。(例如患有两个癌症的人后来都透过努力行善而得救,详见拙著因果第三集)因此我们可以由此得到一个宝贵的教训:人的命运是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来加以改善的,因此千万不要相信宿命论,不要事事都听天由命,逆来顺受,认为这是命中注定无法逃避的劫数。相反的,我们应该坚信人定胜天天助自助自助人助的道理,进而凭著自己的努力来开创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才是。根据这几年来的经验,笔者发现行善的结果非常奇妙,一个人如果能够长期热心行善,并注意修持,则由于无债一身轻,无罪自由身,没有冤亲债主的纠缠,能轻松输快,消遥自在,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实现各种的心愿。由于这方面的证据实在太多,而且极为真实,基于相信证据的科学态度,实在令人对此不得不相信。因此,如果你想婚姻要更美满,孩子要乖巧,身体要健康,外出要更平安,学业要更进步,事业要更顺利,生活要更快乐,凡事要更理想,那么,除了多多用心,努力以赴之外,希望同时能够多行善,多奉献,多做些有益社会的事,相信不久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行善实在可以说是开启快乐幸福和改变命运的一把钥匙。这是笔者这几年来最大的一个心得。不过话说回来,行善一定要发挥雪中送炭的功能,同时对慈善团体应该先调查了解,只有组织健全,信用卓著的慈善团体才应该加以支持。此外,如能资助具有劝化民心,导正观念的出版或文教慈善活动,以发挥救人先救心的作用,则更有意义。
9、近年来,社会风气日益恶化,政府只好施展铁腕,大力加以整顿,这种大魄力的措施固然可以收效于一时,然而却很难收到治本的效果,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以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光靠政与刑的严格取缔措施和刑罚,结果被抓到的人可能只有自认倒楣而已,不会感到违法是羞耻,因此根本无法消弥犯罪的风气。笔者认为根本之道,必须全面整顿社会上各种不合理的制度,而且赶紧改变目前以升学挂帅的畸型教育,彻底改善教育与社会的环境,大量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负担,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同时认真而彻底的脚踏实地的实施生活伦理与道德的教育,使人民真正明了道德的观念和因果的重要,使每一个国民都不仅不敢(也不愿)做害人利己的坏事,以免将来自己和后代子孙受到可怕的恶报,而且知道如何修身养性,能够不贪(不签六台彩,不帾齤搏,不偷,不抢,不骗)不嗔(不怀恨不嫉妒,不乱发脾气)不痴(不沉耽毒品或恶习,不执迷不悟),此外还会进一步去布施行善,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唯有如此,目前的治安才可能获得彻底的改善,安和乐利的理想社会才可能早日获得实现。
10、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费洛成为亿万钜富之后,由于未能获得社会的敬重而常常闷闷不乐,后来一位顾问告诉他,如果要世人尊敬和肯定,应当对社会要多加奉献和回馈,洛氏听了之后即大量散财,不断捐助公益文教事业及慈善团体,对社会人类作出极大的奉献,因此后来也就逐渐嬴得人们普遍的推崇和盛誉。由此可知一个自私自利对慈善活动一毛不拔的人,不管他的财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而且不管他相信什么宗教和如何的虔诚,都不可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反之,如果能够对社会人群作出贡献,则不管他信什么教,或有没有信教,那么这种善行也会博得世人衷心的景仰和称赞,而且如果奉献愈多,就显得愈伟大,一个伟人伟大的程度可以说与其奉献的程度成正比例,而与其财富的多寡和权势的高低可以说毫无相关。古今中外有无数声势显赫的帝王贵族,及富可敌国的财阀巨贾,试问其中有几个人是被世人所推崇和怀念的?而世上大家所公认的伟大人物,例如国父、林肯、居礼夫人、史怀哲、裴斯塔洛齐、德兰修女、证严法师、卡内基、爱迪生等等,那一位不是奉献最多或最不自私的楷模?一般人大都只会羡慕伟大人物的成就和荣耀,然而却都忽略了他们成功的背后所作的牺牲奉献,默默付出和长时间勤种善因的过程,这是一般人的通病。事实上这些长期奉献和默默付出的善行正是所有伟大的人物他们共通的特质,因此他们的成就绝非得自侥幸或偶然,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穆罕默德曾说: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乃是他在人间的德行,老子说:唯其不私,所以能成大私,因此对社会奉献最多,行善最力的人,将来必然最为富有,这时不仅可以获得世人的钦敬,而且可以享受最大的福报。朋友,你想,这是不是人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11、最后笔者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行善虽然很重要,但是了解应该怎样去行善,何种善事最有价值,为什么要行善,以及如何去修持来配合行善以便获得最大的效果,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也是极为重要,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德行,可见要行善必须先由知识或智慧来引导,有智慧才能表现出真正合理的善行,如果没有智慧,则其善行很可能是盲目的,冲动的,是无法持久的。因此实践善行与学习智慧两者应当兼顾并进同样重视,倘能如此知行合一福慧双修,则他日必可超凡入圣,成为最理想的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