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净业三福之戒福:受持三皈 具足众戒 简析受持三皈的内涵

发布时间:2023-11-06 03:00:48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净业三福之戒福:受持三皈 具足众戒 简析受持三皈的内涵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受持三皈很重要,虚云老和尚说,譬如投生帝王之家。然而,观察现在社会,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皈依某法师,如果只是随世俗说,当然没毛病。但假如心里认为只是皈依某法师,而不是三宝,这就有问题了。皈依的是三宝,师父是代表僧团传授三皈的。另,有的人,自己看佛经,学修行,虽然受了三皈,但眼里没有僧众。大概自以为自己的看的三藏经书比师父多,见地还高超,或者是看到不少不如法的现象等等原因,这大概就是二宝或一宝居士吧。等等现象,不一而足。三皈依,也是三皈戒。此为戒福。戒为菩提本,能感菩提果。希望已受三皈的,要时常注意自己身语意的是否合乎三皈,有时失了三皈戒体而不自知。未受的,了解一下三皈是什么内涵意义。本文仅仅援引佛门善知识的说法,简单地加以阐述分享,不敢有所僭越也。

一:先讲两则真实的故事,以为启发:

1.唐太宗即位时非常拥护佛法,建寺四百多间,供养僧人无数。对出家人十分敬重,曾与人言:出家真乃大丈夫,尤胜公侯将相。惟不久后,常见僧人不守法规,修行不如法,心生不悦,供养渐少。帝尝问玄奘法师,供养凡僧也能得福否?大师答曰: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宁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

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

意即是说昆山良玉,难免混杂泥沙,丽水生金,难免有瓦砾,恭敬用土木造成的罗汉可以生福,铜铁铸成的佛像,虽然不是真身,但毁之都有罪,泥龙虽然不能降雨,如大旱时望天降甘霖,求龙王下雨,还是要焚香礼拜泥做的龙王。有假像方能引起至诚心,凡僧虽不是真罗汉,但有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衣披搭在身,人天供养必获其福。

(按:所谓三宝门中福好求,供养三宝,毋起分别心。佛说别请五百阿罗汉,不如以清净平等心依次供一凡僧,可得无量福,心无极限,则福遍十方,财无多少,则心该法界也。)

2.方东美先生,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八大家之一。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始终能以开放的胸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他把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新儒学看成中国哲学的四大传统。其哲学思想在世界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誉海内外。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主任查理摩尔教授曾认为方先生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有人评价为“冠绝一时,允称独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方东美先生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偏见,引起了西方学界对中国哲学的重视。他毕生致力于学术事业,圆融佛儒道,会通中西哲学与文化,建构了以生命为本体、统摄万有、兼容并包的宏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达到了前人未有的理论高度。先生研究佛学,平日亦爱静坐,但并未皈依。1977年3月26日,方东美身患不治之症,痛苦异常,然而内心仍然清醒,发心皈依,便由林苏民医师与其门人刘孚坤副教授,护送至土城承天禅寺,参拜同样由大陆来台湾弘法、不识字的大修行人广钦老和尚,虔诚接受皈依仪式,法号为“传圣”,从此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一般人只知道他中西学问至为渊博,而不知道他最后仍然归结到佛家信仰,口念佛号,发愿往生,解行相应。成为一代哲人的典范!而一个善讲华严事事无碍法界的大哲,临终之时,却在一位大字不识、整日劝人念佛的老和尚座下皈依,也给后人留下无限启示。

二:虚云老和尚释三皈:诸位须知现既皈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励行,不被摈逐,则凤阁鸾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须照佛门遗教修持。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瞋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到了最后镬汤炉炭,自堕三途。诸位既属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来没甚稀奇,但能循心顺理,思过半矣。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神通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学佛人,当明心见性,解脱生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皈依也。

所谓三归依者:第一归依佛,第二归依法,第三归依僧。

何以先当归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归依佛。

次当归依法者,是我佛法门,三世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无量清净功德。今日既欲返本还源,净除心垢,舍佛法无由,故次当归依法。

三当归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须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从闻思修,证果成佛。况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难了之法,既藉僧得闻,此恩莫极,故当归依僧。又名归依三宝。

三宝之义,分别有三:一者一体,二者别相,三者住持三宝:

(一)一体三宝者,即一心自体,法尔具足佛法僧三宝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当人一念灵明觉了之心,即自性一体佛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即此觉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体僧宝。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是名一体三宝。众生迷此,向外驰求,流转生死,诸佛悟此,即证菩提。释一体三宝竟。

(二)别相三宝者,佛法僧三宝名相各别故。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觉彻心源,究尽实相,是名自觉;将自证法门,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觉他;自觉已圆,觉他亦竟,是名觉满。三觉已圆,万德俱备,究竟成佛。初菩提树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于华严会上,现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别相佛宝。如来随机设教,五时所说权实诸经,三藏十二部,所诠教、理、行、证、因、果、智、断,各有不同,是名别相法宝。禀教修行,从行契证,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阶次,各各不同,是名别相僧宝。释别相三宝竟。

(三)住持三宝者,佛灭度后,无论泥塑木雕、五金铸作、纸画布绘,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难思,住持不绝,是名住持佛宝。无论黄卷贝叶,所诠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使见闻者,依之修行,皆离苦得乐,乃至成佛,化化不绝,是名住持法宝;剃发染衣,弘宗演教,化度众生,绍隆佛种,是名住持僧宝。释住持三宝竟。

而住持、别相、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论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今言皈依三宝者,不特皈依住持三宝、别相三宝,亦复皈依一体自性三宝。落于言说,虽名三种三宝,其实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举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无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等,终不云归依于他。六祖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

夫“归”者,是还原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本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一心之源,故曰归命,故归依亦即归命义。

“依”者,是依止义,以诸众生一向随诸色声,逐念流转,苦海漂沉,无依无止,不知何处是归宁之地。

今归依三宝,则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从是以后,以三宝为师,三界迷途从此可出,发菩提心,佛果可期,释归依三宝义竟。

南无地藏菩萨

三:印光大师释三皈义:

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无救无归,无依无托,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盲无慧目,不能自出,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为其说法,令受三归。为翻邪归正之本。令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源。令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业既净,然后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尘合觉,转凡成圣,断贪嗔痴烦恼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无量法门。又欲令速出生死。顿成佛道。故为说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使其不费多力,即生成办。噫,世尊之恩。可谓极矣。虽父母不足譬。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实深。报恩无由!

今汝等谬听人言。不远数千里来。欲以我为师。然我自揣无德。再四推却。汝等犹不应允。今不得已。将如来出世说法度生之意。略与汝等言之。并将三归五戒十善。及净土法门。略释其义。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谛。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书。汝等若能依教奉行。便是以佛为师。何况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则尚负不慧之恩。何况佛恩。

三皈依:一归依佛。 二归依法。 三归依僧。

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

既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既归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

既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结按(当代法师开示):皈依其实是一个很深的法门,不是一个简单的法门;它也是一个很高的法门,不是一个很低的法门。很多人常常认为口中念一念就是皈依了,好像很容易。事实上,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呢?最主要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恐惧感,第二个是求庇护。

如《大方便佛报恩经》说:“所归以救护为义。譬如有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求无畏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就像经中的比喻,比如有人有罪于王,在这个国家犯了罪,然后逃到別的国家去,求那个国家的保护,于是那个国家的国王就告诉他:“你要皈投我免除你的恐惧,可以!怎么办呢?你不要离开我这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法,你一定要照着我们国家所制的法律,好好地遵守,自然可以得到保护。”其实我们人生也是同样的情況,拿这个比喻来说:众生本来也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在三界之內生死轮回,无非是苦,所以一心想跳出来,去寻找皈依。

皈依的意义:

第一,皈依以后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果没有皈依,即使佛教知识懂得再多,也只是门外汉,或者是佛学家,不能算是佛教徒。

第二,皈依以后才可以受戒。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受戒前都要皈依,没有皈依不能受戒,因此皈依是戒律的基础。

第三,皈依以后,凭藉佛法僧三宝的力量,我们的罪障会逐渐得到消除。

第四,因为内在有三宝力量的加被,皈依以后我们就不会被其它的魔道鬼神所伤害。

第五,皈依以后,能够让我们拥有一种高远的志向和宗教的情怀。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真正地皈依,他就没有什么志向,也没有什么愿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宗教情怀和宗教情操。佛教的信仰与情怀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伪装出来的,偶尔装一两次或许可以,但怎么能一生一世装下去呢?一个人内在真正具有慈悲的情怀、三宝的情怀,才会如说而行、如行而说。

第六是皈依以后,我们的功德就一直能够得到累积。

第七,皈依以后不会堕三恶道。

第八,皈依以后学佛会比较容易进步。

由上可知,皈依对佛弟子非常地重要。

知道皈依具有这么多的利益,那我们如何去做才能得到这些利益呢?我们经常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这只是皈依的文词语句;真正的皈依,应像上面所说,是对三宝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佛法僧三宝的救护。我们自己内在的信心如果不具足,外在的佛法僧三宝功德就不能进入我们心里。就如同一个人掉到了泥潭里,如果希望被人救护,首先自己的手要往上伸。同样,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要想得到救护,首先要把自己的手伸出来,这样,佛的手才可以把我们拉起来。我们自己信心的手如果不伸出来,那佛也无可奈何。

内在信心的力量是最重要的,这需要慢慢去培养、累积。我们打念佛七,无非就是培养这种信心。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应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种种苦的恐惧、怖畏,另一方面是很强烈地希望得到三宝的救护。如果说有什么苦我忍一忍就过去了,好象不会出什么大事,就和皈依的内涵相违背了,就不是我们学佛的基本动机,也不是皈依的基本心态和标准。因为没想要得到三宝的救护,我们就很容易以自己的意志去理解佛法,这样往往会依据只言片语断章取义,难成系统,也很难使佛法成为自己内在心田的流露。

《菩提道次第广论》将佛法修行分成三士道,下士道皈依因有两个:第一是畏惧三途苦,第二是信三宝能救护。中士道皈依因有三个:第一是畏惧三途苦,第二畏惧生死苦,第三信三宝能救护。上士道皈依因有四个:畏惧三途苦,畏惧生死苦,具有大悲心,信仰三宝能救护。这些内涵都非常重要。在传授皈依的仪轨里我们会念:“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乃至命缘亦不舍弃。”这“三皈三结”为什么被反复强调?其实,它正说明了皈依内涵的重要性。对佛教徒来讲,皈依三宝比色身肉体的延续还重要。

看看我们的皈依心到底有多少?因此平时对于三宝的功德和皈依的利益需要经常思维、忆念,并且要恒常精进地用功修持。佛世时有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为什么要这样忆念?因为我们凡夫有很多内在的烦恼,如果不经常忆念三宝,功德就不能累积——内在都是烦恼障、业障,会有什么功德、有什么法?没有功德,内心里现起来的都是烦恼和恶业,自然而然皈依心就生不起来。所以我们信佛也好,皈依也好,面对的都是三宝,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核心、根本。我们学佛,皈依三宝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如法修行的第一课。三宝具足无穷无尽的功德和内涵。

修行就是要转化我们内心非常强烈的烦恼和业的力量,要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去扭转,使之同佛法僧三宝相应。

最后谈一谈在家居士修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第一,皈依三宝需要有对三宝的信任,包括对佛的信任、法的信任和僧的信任。其中对僧的信任主要是相信他能够帮助、引导我们去修道、修行。我们要相信出家人真正能引导我们解决修行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障碍,而不仅仅是彼此结个缘而已。反过来说,出家人必须有修行方面的经验,要真正去修持。否则,如果没有内在证悟的功夫,也是不足以引导别人的。

第二,出家法师是代表僧团来举行皈依仪式的,所以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而是皈依三宝整体。如果皈依某一个人,这个人去世了,那皈依的对象就没有了。事实上三宝、寺院是常住的,因此皈依的体能够常住,伴随自己的一生。

第三,我们皈依,是皈依整个佛教,这是很重要的。佛教里面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藏传佛教又有红教、黄教、白教、花教等种种教派。但是不管哪个语系、宗派,佛陀都说要皈依三宝,没有说皈依哪个宗派。因此不管是什么部派、什么语系、什么宗派,皈依的都是三宝,在这一点上彼此是共通的。

第四,虽然我们皈依的是佛教整体,但在个人修行上必须找到相应的法门,一门深入。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八万四千法门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修。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类,这类人修这个法门,那类人修那个法门,大家分别都好好修行、好好用功,这样才能够解决我们生命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这种情况:学某个宗派,学某一部经论,结果学来学去变得很执著,这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佛法没有真正学到心里面去,就很容易在经论上分别,在文字上分别,在人我上分别,在寺院上分别,以为只有自己学的才对,别人学的、修的都不对,于是无意中就会造很多谤法的恶业,无形当中自己就会障碍重重。

文竟。南无十方三世常住三宝!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