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三、心的具足义

发布时间:2024-08-03 03:00:25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三、心的具足义

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

三、心的具足义

吴汝钧

上面我们论智顗的清净心体和凡心即法性的思想,可以总括地看到智顗所论的两种性格的心。对于这两种性格的心,他有时也不太很清楚地分开它们,却是夹杂地说。在这点上,似不如他在三大部时期论染污的心与清净的心时分得那么清楚。至于心的具足义,他在《维摩经》疏时期也是有论及的;但这是妄心具足诸法呢?抑是净心具足诸法呢?在这点上,他很多时仍是两者夹杂地来说,也不如在三大部时期那么清晰地分开妄心具足诸法与净心具足诸法来说。
智顗在他的最晚年著作《观心论》中,重提心具足诸法之义,提出“破一微尘中,出大千经卷”(23)又谓心“具一切佛法,无一法出心”(24)。但这心是染是净,是未分清净的。不过,心所具足的诸法的性格,智顗却交代得很清楚,他认为其中有虚妄的,也有清净的。他设观心三十六问,把心说成是一切的根源,这一切包括虚妄的魔行、外道,使人生起种种烦恼,流转于三界六道,以至清净涅槃、六度、十力,而能成就一心三智、别教、圆教等等。(25)
当说一念心具足诸法时,这一念心是一时难以直截了当地确定是染污或是清净的,理由是智顗在这个阶段说心,说得比较复杂。他基本上以心本来是清净的,但在表现上,却常为无明法所覆盖,因而便倾向于染污。关于这点,智顗在《维摩经玄疏》中有相当清晰和详尽的阐述,同时也交代心何以能具诸法一点:
不思议之观境者,即是一念无明心,因皆所生,十法界以为境也。问曰:一人具十法界,次第经无量劫,云何止在一念无明心内无妨阂也?答曰:此经明不思议,须弥入芥子,不相妨阂。无情之物,尚得如此。心神微妙,一念具一切三世诸心诸法,何足致疑?譬如眠法覆心,一念之内,梦见一切诸心诸事。若正眠梦之时,谓经无量劫,如法华经说。梦见初发心乃至成佛无量诸事,比其觉时反观,只是一念眠心也。心譬自性清净心,眠法覆心譬于无明,无量梦事譬恒沙无知覆一切恒沙佛法。(26)
这是说一念心具足诸法。此中又可分两点来说,第一,一念心本来是自性清净心,但由于“眠法覆心”的关系,而成为虚妄心。这眠法好比后天的无明因素,能覆盖着心的清净性,使它在一念之内,梦见一切诸心诸法,梦见初发心乃至成佛无量诸事。这便引出第二点:一念心具足一切诸心诸法。一念心这样小,如何能具足广大的诸心诸法呢?智顗除提出这有如一念眠心梦见种种事物之外,更提到十法界之大,在一念无明心中是无妨阂的,有如偌大的须弥山彻入微小的芥子中,不相妨阂那样。这种大小的不相妨阂,当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观法的结果,这便是观不思议之境。关于这两点,智顗也曾以一简单而明确的话语作总结,他说:
一念眠心具一切梦法,譬一念无明具一切法。(27)
一念无明心具一切法既以一念眠心具一切梦作譬,则人在梦中,可以见到任何情况出现,包括想像之外的事情,则一念无明心所具的一切法,自然也可以无所不包该了。
由上可知,当智顗说一念心具足诸法,这一念心之为染为净,一时难以决定。至于一念心所具足的诸法,上面曾说,其中有虚妄的,也有清净的。关于这点,若从更多的晚年资料看,则可见智顗是较倾向以一念心具足诸法这一说法的。这在《维摩经玄疏》中如下的一段文字,表示得很清楚。
一切万法皆从心起。若心即是经,即诸法皆是经也。故华严经云:欲知严经云:欲知如来心,但观众生心。譬如一微尘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经卷,无人知者。有人破此微尘,即见三千世界经卷。若破众生一念无明心者,则一切诸佛所说之经,皆显现也。若行人能用观心寻读心经,即见佛性,住大涅槃也,于一切顿、渐、秘密、不定诸经,皆得明了。所以者何?观心生灭,见一切三藏教横竖分明。观心不生灭,见一切通教横坚分明。观心假名,见一切别教横坚分明。观心中道,见一切圆教横坚分明。(28)
这里首先说一切万法皆从心起,即点出具足万法的意思;从心生起,自然是为心所具足了。关于这点,智顗在三大部时期有较详尽的说法。(29)于是便可以说,破开一微尘心,即可看见三千大千世界的整个内涵。这便是一念心具足万法。智顗继续说,若破开一念无明心,便有诸佛所说之经显现出来。这诸佛所说之经,无疑是象徵清净法;诸佛的所说,应该是与觉悟、得解脱与成道有关的清净的事项。再进一步说,若能细察此心,则可见其中含有佛性、大涅槃等宗教理想的东西,并一切顿、渐、秘密、不定等清净的修行方法。另外,对这一念心的不同观法,更可看出其中含有藏、通、别、圆四教的内涵。关于这点,我们会在本文最后一节三论与四教中作详细的探讨。
关于心的具足诸法问题,智顗更就圆教明修行阶位而引发心住的说法,以表明心具有三种发,而成缘因善心、了因慧心和正因理心。这三种心都具有清净的功德,能成就法身、般若与解脱。
所言发心住者,三种心发,故名发心住。三德涅槃名为住也。云何名为三种心发?一者缘因善心发,二者了因慧心发,三者正因理心发。

一缘因善心发者,众生无量劫来,所有低头合掌、弹指散华、发菩提心、慈悲、誓愿、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一切善根,一时开发,一心具足万行诸波罗密也。二了因慧心发者,众生无量劫来,闻大乘经,乃至一句一偈,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观行、修习,所有智慧,一时开发,成真无漏也。三正因理心发者,众生无始已来,佛性真心常为无明之所隐覆,缘了两因力,破无明闇,朗然圆显也。此三种心开发,故名之发心也。……真实心发即是法身,了因心发即是般若,缘因心发即是解脱。(30)
智顗以为,我们的心,能引出三种心发,分别相应于解脱、般若与法身这三德。这三德是《大般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备的,其中,解脱德能使入远离一切系缚,而得大自在。般若德是使人能如实觉了诸法的真理的智慧。法身德则是佛的本体,以常住不灭的法性为身体。这三种心发,其一是缘因善心发,它表示众生无始时来所有善根,包括发心求道、生活仪容、慈悲的怀抱、誓愿的意志,以及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波罗蜜多,都能从其中生发出来。这很有一心具足万种善行的意味。另一是了因慧心发,此中含藏一切照了真理的智慧,亦与日常的修行如闻经、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观行等有密切关连。由此可生起一切无漏善行。至于正因理心发,则是指我们的最高主体,它是与最高真理成为一体的,故称为理心。智顗特别强调,这正因理心发正是我们的佛性真心,它一方面是佛性,是成佛的依据,一方面也是真心,是最高主体。但这佛性真心在现实的情境中,常为后天的无明因素所覆盖,致不能显现。这则有赖缘因善心发与了因慧心发的助力,俾能破除无明的黑暗,使这佛性真心朗朗显现出来。
一念心的具足诸法义,是智顗的心灵哲学的重要内容。就他在《维摩经》疏中所展示的来看,这种说法显然不如他在三大部时代的《摩诃止观》中所说的来得整齐与具有系统性。《摩诃止观》明确地提出一念三千的字眼,而且显示这一念是妄念。《维摩经》疏则只说具字,也未明确交代作为能具的一念心,是妄心抑是净心。日本学者佐藤哲英因此怀疑《摩诃止观》的一念三千之说,不是智顗自己提出的,而是灌顶加上去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