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大乘与六度

发布时间:2022-04-07 09:54:17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大乘与六度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一代时教,各有所判,最简单的则分大、小二乘。实际上佛法是一味,无有高下之分,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第一。《金刚经》中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武汉归元禅寺大雄宝殿之联云“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捨法、非法、非非法”,这都有是说明佛法实是一乘,无有二乘。

  既然如此,何以有大乘、小乘呢?简单扼要地说,法无有大乘、小乘,只是因有修学佛法人的不同才有大小乘的区别。前面对联的下联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一般说,四谛、十二因缘是小乘佛法,四摄、六度是大乘佛法。这是仅以本身法而言,不论修学佛法个人的因素,如果我们学的、修的是四谛、十二因缘法,而同时以四谛、十二因缘去教化他人,那么你是仍然行的是大乘道,修的是大乘法、菩萨法。如果我们美其名曰修的四摄六法,而心中一心一意为的是自己,那么我们依旧是小乘人。

  比如我们修六度的布施法,以财施他人,甚至有的人一生修了好多的布施法,广行善事,并且努力不懈,自己也省吃俭用,但是在做这些的时候,可是他心里想的是自己修了福好生天,或者说为了以后别人还报给自己,或者为了自己得一个好的名声,有了这些想法,他所行的就不是六度的布施法。就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与他心的出发点(佛教常说的发的什么心)来看,他修的只不过是天人之福,如果不贪图名利之报而自顾及自己的解脱,充其量也不过得个小乘罗汉果而已。

  因此,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在于我们修学佛法者的“发心”,发的是自度的心则是小乘,发的是自度度他的心则是大乘。大小乘的根本区别在于慈悲心:小乘人慈悲心小,所以只顾自利;大乘人慈悲心大,所以广行利他,利他的同时即是自利。佛菩萨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广大心量。

  所以从根本上讲我们要明白菩萨与罗汉的区别,他们的心不一样,这是从根本上来说。那么,就现象来说,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也是菩萨生活的六条原则、规范。过去我们解释六度,以为只有学佛的人,或者皈依过、受过戒的人修持财、法、无畏施等行为才是布施等六度,当然这个说法不错,但是它还有更深更广的意义。我们要只道,佛法广大无边际,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遍尽虚空法界(即宇宙),这个解释只是佛法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依此义作多方面的诠释,只要不违佛理就行。

  佛的经论是永恒不变的,而解释是随着时代、地区,而有所不同。佛法与世间书不一样,世间书只有一种解释,不能做第二种解释,比如1+1=2、水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组成(H2O)等。而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如《金刚经》一经,其释论、疏、注达千种之多,各家之注重点不同、说法不同,不同时代、不同宗派之解释也不同;虽不同,然均不违《金刚经》之理,所以我们常说“佛法广大无边际”。因此,佛法是灵活的,不是死的、呆板的。

  譬如一棵树,年年发新枝,年年长新叶,但它的树根、本干不会变。经典如同树根、本干,注释、讲解犹如树叶、树梢,年年抽新枝、发新叶,但决定不会离开根本。我们可以继承古人讲解的义理,从此基础领悟,推陈出新。不能用过去的讲法,若用过去的讲法,就等于叫现代人去做古人。如果讲经给美国人听,那是叫美国人做中国人,不但如此,他还要做中国古人。所以,佛经的义解一定要推陈出新,二十一世纪有二十一世纪符合现代人的解释,才会令大众普遍接受。

  下面就六度的意思作简要的说明。

  1、布施:就是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用我们的财力、劳力、智慧,为人民、为社会、为众生服务。

  2、持戒:的意义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遵守每个地区、每个族群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风俗。我们才能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人,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3、忍辱:是耐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要有耐心慢慢的将之革新;善法,要有耐心慢慢的来推广,不能操之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不好的,想要赶快改,有时由于业习,不但改不了,还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想要积极推展,做好事也有时会产生许多障碍。愈是大事,愈要有大耐心。《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成就是要靠耐心和忍力。

  我们学佛与弘法,时节因缘未成熟,就充实自己,深厚培植自己的德行、学问、能力。一切因缘成熟后,才能抓住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帮助社会大众,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切为众生、为佛法,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真正的菩提心。佛法是觉悟一切众生的教导;佛是觉悟,法是方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方法,称作佛法。一切众生的苦难是从迷惑而来,幸福快乐是从觉悟而来。苦乐是果报,觉迷是因素,要离苦得乐,就一定要破迷开悟。破迷开悟需要教学,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现在很多人将佛教看成迷信,这是错误的观念,这是不了解佛教,才会误会佛教。

  4、精进:就是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不但进步,而且是精纯的进步,不是杂乱的进步,是有秩序、有条理的。就是做任何事情要一心一意,脚踏实地,才是精,只有这样事情才能做好。不但要做好,还要求进步,这就是进。所以,真正的一个学佛人是不保守的,不是落后的,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永远领导时代走向正确光明智慧的方向。

  5、禅定:外不著相名为禅,内不动心名为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决定不受外面境界(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自己内心不生好恶,见到好的没有贪爱之心;不好的,也没有厌恶之心,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受任何诱惑。只要有自私,就会受境界的诱惑,禅定功夫就不能成就;必须舍弃自私自利,才能成就。《金刚般若》修学的基本原则-远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禅定就很容易修成功。禅定波罗蜜,就是自己心里有主宰,不会受外境诱惑,也不会受烦恼干扰,永远不起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的念头。

  6、般若:是智慧,对于内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不迷惑。

  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波罗密”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通常我们翻译为“度”。其实它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修行的果位,是把这六个方面做得十分的圆满,到了终极的地步,这是指佛,也就是到达了圆满的究竟彼岸。一层意思是指做的过程,即修行布施持戒等六个方面,乘此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作为学佛的人,我们着重在第二层意思上用功,第一层意思是目标或结果。

  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不论是何种身分,从事于哪个行业,遵守这六条原则,就是行持的大乘佛法,就是菩萨。

  我们了解了六度的含义,关键在于要实行、要真于、要实践。古人说得好“能解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行又能解,国之宝也”,这里的解是指的下知正见,如果是邪知邪见则不能称为解了。比如,我们给大从讲布施度,叫别人出功德修福,讲对了,符合经义,自己不去做,这是能解不能行。如果叫别人布施,供养三宝,结果是供养给了自己,为自己贪欲的生活找财路,这是邪知邪见。我们在寺院里修行的僧众、在佛门里的居士义工和工作人员,如果不注意因果,其罪加一等。因为佛门的财,来自于十方(即全世界、全宇宙),我们虚耗一分、贪赃一分,这一分自来于十方,十方的每一个众生都有一分,我们还也还不清,所以其过无穷;另外,佛门的财物,是众生为了修福而供养的,如果不用在正当处,或我们没有修持功德、没有福回向给众生,不但我们欠他的财物,还要欠他的福,其过加倍。

  总之,对于经义、佛理不但要正确理解,还要有行持,古人判《华严经》以“信、解、行、证”为准,其中以解、行为重点,特别以行持为关键。学佛的也称修行的人,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人总结得真好,修行才能成就道业,成就佛果菩提,得无上大智慧。

  能利

  2002年5月于归元禅寺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