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想的要领
发布时间:2022-08-18 11:10:02作者:普门品全文网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什么是日轮观呢?今天早上起来,看到太阳没有?我一提太阳,有没有太阳的影子?有没有?有。哦!就定住这个境界就是观嘛!用不着另外再去想办法。懂了吧!一般人起心动念“另外去想个办法”,错了。释迦牟尼佛叫你作日轮观,是最妙的方法,因为每一个人都看过太阳。我一提太阳,你心中就有太阳。你意识中的太阳有了没有?有了,就定在这里,不增不减,(啪!)就定住了。就是止,就是观。懂了吗?你还可以讲话,也会点头,可是,意识中的太阳影像还是有。都懂了没有?此中有止也有观,观中也有止,止中也有观。但是,妄想有没有呢?有。妄想尽管飞来飞去,但是,你心中意识中的太阳影像还在,不受影响,对不对?就这样子定住。
这个道理懂了,你做其他的观想,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观“观世音菩萨”也是一样。把“观世音菩萨”的影像,就定在心中,无论你走路,吃饭,都可以一面观想,一面做其他的事。随时随地都在观想,很自然地观。懂了没有?
所谓观想,并不是用第六意识的妄想去观哦!而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境,是第七识的根,第八识的功能的影像。念佛修净土的更要注意喽!你现在光念佛号,到临命终时--临死的时候,这口气不来,你想念佛号念不出来。所谓念佛并不是叫你嘴里念啊!而是一个念头、一个影子。现在你观“阿弥陀佛”也好,观“观音菩萨”也好,你只要迷迷糊糊有这个影像就好,先不要求清晰。先把它练习熟,到临命终时,念头起不来,妄念起不来,这个阿赖耶有识种子所形成的这个影像依然在。那个时候四大要分散,这个肉体要死亡了,这个影像更清明,等于梦中身体一样。所以你现在练习惯了,到时候自然往生西方,往生净土,这就是念佛。所以一般人跟我说:“哎呀!你是禅宗,我是念佛的。”去你的!你懂得净土?这就是净土初步的修法,你翻开《观无量寿经》看看,你看我的话错了没有?平常你看不懂,我却看懂了。就是你不修持嘛!不证得就不懂。
我在四川时候遇到一个学密宗的大居士,不得了,在茶馆中都在摇铃子,是北大地质系毕业的,我问他学密宗学什么?他说:“大威德金刚,你也晓得?”我说:“我晓得大威德金刚在仪规上第一步就叫你刹那之间变成大威德,你观不观得起来?”他说:“啊!观不起来。”我问他修了几年了?“九年了。”我说:“那你不是白搞!”他问我观不观得起来?我说:“我早就观起来了,我现在和你讲话,就已经观起来了。”他就:“咦,这是佛法,不能打妄语。”我说:“谁和你两个打妄语啊。”他问怎么观的?我说:“你曾在北大念过书是不是?”他说:“是,当年在北大念书。”我问:“你去故宫玩过没有?”他说:“当然去玩过。”我说:“我现在告诉你,现在我讲故宫,你马上想到吧?”他说:“当然想到了,玩过的,我一边谈话,一边就现出来了,在意境上就有这个!”我说:“你刹那之间就把那么大的故宫观想起来了,何以刹那之间不能转成大威德金刚?”吓!欢喜赞叹,他问要怎样修?我说:“你先要把禅宗了解才对,如何呢?”他说:“啊,那不行,修密宗的人一天停止了修法,有无间地狱之罪。”我说:“你把铃子和杵交给我,有罪我替你负担,行不行?我先在佛前为你顶礼,我为你负责。”结果那个家伙还算胆量很大,将铃子与杵就放下交给我。我说:“你参话头,参什么?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为什么叫他参这个话头,因为他是学密学观想的,万法不能归一,所以他不能定,不能观得起来,所以叫他参这个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呀!这些道理刘女士昨天她都会了,她真会了?是假会。现在我再告诉她,她才懂了,万法归一,喏!就归在这一点上,一切念提起到这一点上,可以忘了外缘。一归何处?这个一也就在动静上,一无归处,提起便用,放下便休。这才真正懂了一点。一个人定在这上面,久而久之,就发天眼通了。
《圆觉经略说》‘广发大愿’,还要发愿,发什么愿?譬如修念佛法门,你必须知道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是舍己为人,是利他,而不是自私的欲望。愿不只是心愿,还要变成行为,才是真正发愿。若不广发大愿,观想不会成就。
观想的道理在那里呢?为什么要观想呢?‘自熏成种’。观想是利用第六意识来观,例如观想四臂观音,先在意识上有个模模糊糊的影像就可以,慢慢地让他越来越清楚,如同真的菩萨在前面,再进一步,把自己观想成四臂观音,四臂观音就是我,无二无别。利用第六意识观想来慢慢熏习第八阿赖耶识,这就是观想自熏成种的道理,利用第六意识的现行,形成第八阿赖耶识的种性,死后生生世世,以前所观想的佛菩萨仍然现前。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如果以观想忆念法门修行的人,因为这种修法是有相的修法,如果不通教理,盲目迷信,很容易走上岔路,走上神经之路。不合教理的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要明白什么道理呢?能观者是我,所观者是佛,即使真佛来到前面,与我讲话,都不予理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如忘了能观者是我,看到佛菩萨现前,自己忘了我,那就着魔了。
观想为密宗修持法门之一种,其原理与天台宗三观略同。所谓观想,即是将意境上的影像投射在意根上,然后运用各种观想方法起观,逐渐配合身心的变化,而进入系心一缘的“止”境,由此而达成生起次第的成就(假观)。再次,进而舍去系心一缘的止境,由此而达成生起次第的行持(空观)。最后通达中观明慧,由此而证成菩提。观想方法也有八万四千种,其起用乃因人之根基而异。例如不净观、白骨观以及密宗各法门之观想,及净土宗念佛法门之观想等等。但观想之法,论其微细程序,应该说是先想后观。
概分而言,前者为想相,属于动态,较为粗略;后者为观用,属于静态,较为精细。
例如修持净土观想法门,先当想像阿弥陀佛三十二种庄严相、八十种随形好,然后依次按赞佛偈起观想。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成令登彼岸”
观想清明,则妄念顿消,刹那净土即现。如果初学者观想不起,则可先学习另一种简要观想法。先观看某一明体(如水晶球、荷叶上的露珠、佛像额上明珠,或者太阳等),然后取该明体某一亮光点之映像而作系心一缘之用,依此摄想此亮光的影像常在意识里,即定住此一亮光点而不变不动,是为止境。但在止境中一样可以做事,因为止是属于意根,而做事则是分别心的意识之外用而已。不过,这样只是方便,并非“奢摩他”的正三昧。
二六时中,心系一缘的清明影像现前,是为得止。例如欠人钱,债主急着催讨,不论做何事,时时挂碍在心。又如谈恋爱,单相思时,茶里饭里都是她。再由得止而循序渐进,渐使身心的本能变化而到达定境。再进达于心风自在,则可由定发起神通。即也是因观想功能而生起心力的作用,故能化形转物。如于禅定中的道人,为避免人扰,乃化现老虎以吓访客。或于一念之间,呈现自身为光明透体等境界。
须知观想成就。还属于生起次第的作用,仍是假有。因此不以相似五通等意识境界为满足,不贪不着,进而达于圆满次第之空境。但须知此空如似无念,还是意识所呈现的清净现量,仍然是虚妄的,所以,空也不应执着。
既不住空,也不住有,继续参究,进而能体悟真空妙有,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就是真正中观正见的成就。此时,可以做到提起便用,放下便休的真如境界,念念之间,净土现前。
现在再告诉你们,好好的听清楚。一般人的作意观想往往用生灭的,分别的,第六意识去观,硬要把它观起来,却观不起来。不管是有分别或无分别,都是先存有意识的作意影像,这是错误的,起观想作用的作意之“意”,并不是第六意识之意,而是所谓七识的意根。
我也曾经比方告诉你们,影像如何留住?就像你回忆小时候所住过的老家一样一提就有那个影像,就这么容易,你看过最喜爱的佛像甚至白骨架,一提就有影像。这个影像的出现,纵然意识还在思想、讲话,仍然依稀存在。必须先止在那个影像中,才能渐渐进入情况。若用心止,是止不住的,应自然任运的止住,不可太过刻意。
准提法由性空作意起观,自前际性空中,作意起观生起妙有之用,因此而口密念咒,身密结手印,意识观想,一心多用,以证百千法门具足于当念。但这都是作意观想,生起妙有之用,最后还归到圆满次第:“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后二句更要注意,那是大三际托空,不空而空,托空只是名词,连这句话都要丢开,那才是正止正观;了解影像留住与否,就是慧观,真留住了,行、住、坐、卧都在其中,即是真止。
譬如你心中有事,无论父母、朋友、兄弟、夫妻之事,偶然影像现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种影像怎么会如此的分明呢?尤其情绪不好,或是女性受到生理周期的影响,总是特别明显,这就是业力使然,但此业力之来,来不知来处,去不知去处,此乃无明,必须与此参透。
你们诸位在家的道友们,在家里修持这个法门,散修,平常随时随地以恭敬心在心里默默地念,乃至观想佛母的像。大家说:“我观不起来”。怎么观不起来?那容易的很。这个佛母的像大家都看过,你眼睛闭起来,就是这个影像,就有了;你先留这个影像,就叫做观想起来了,懂了吧,这很容易的嘛。你真到了哪个境界,就不是这个像,那真的菩萨现身,就不是影像,是菩萨跟你来合一了。所以,你初步观想就是这个影像留住,就好了。念念之间有这个佛母的影像,你心境就不同,自己每天身心健康也不同了。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
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而是造善业,进而修造成佛的菩提大业。观想就是转业的方法,因为观想也是“见”“思”的境界。在凡夫的“见”“思”上,未曾明道,一切皆在无明杂染中乱起“见~思”,所以叫做“见思惑”。明道以后的“见”则转为般若智的见地;“思”则转为“正思惟”的观照成就。一念之间,转识成智的关键即在此,只要将此一念转过来就行。可是多少修行人,最难得的便在此无可着力的一转啊!
观想念佛有许多方祛,将来如有机缘,再作详细讲述,现在先简略说~容易做到的方法。
首先,应请一尊庄严相好的佛像。或雕、或塑、或画、或磁造、或铜质都可以。修习者,自身或立、或坐---跏趺坐,须面对佛像。但佛像的头面,必须略高过于自己的头额,佛相的双目与自己双目平视而略高些许。自己看着佛的眉间,或清净妙目,这样长留影像。不管他是真身佛或塑造画像的佛,初步只须存念观想清清明明习惯性所见的影像,“系心一缘”,念念不忘。但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刹那间是不容易观起来的。因此,初修者,或者只观佛像眉间的一点亮光,或观佛的清净妙目也可。这样也就是“系心一缘”的念佛法门。但有人看见佛的双目笑了.自己也笑了,这却不可以。因为,动了散乱心念。此时仍应一心不乱,系心一缘的观想下去。观好以后。有了深刻印象,不须太加着意,渐渐的,随时随地,都有“阿弥陀佛”一点亮光的深刻印象现前,而此心念中的“阿弥陀佛”,念念不忘。乃至观佛全身,以及极乐世界的净土境界,一一历历分明.这样便是初基的观想成就。在开始修观的时候,也可以直接观佛的全身,或观佛像胸前的“卍”放光。
在修此观想念佛的法门中,真的看见“阿弥陀佛”现前时,切莫乱动欢喜心,或种种散乱心,这只表示你观想对了。所以这时,不要欢喜,也不要恐惧,只是澄心止意,一念不乱,我在佛的心中,佛也在我的心中,了了分明,无有差射。但也不是说好像投胎一样,投在佛的身中,而是觉得我心与佛合而为一,佛我一如,了无分别。既不我慢贡高,也无欢喜也无悲,一心清净自在,一念“阿弥陀佛”。所谓“万年一念,一念万年。”如此即可。
如果有时候观到自己身体内外充满光明,心中不要起分别,不要问此光是真是假,是佛是魔。是真的佛光也很平凡,是魔光也没有什么可怕,即使放光动地也不希奇。这些境界,都是自性心光的偶然显露而已。一切众生,本来就具备了这些功能,现在只是回复了白性心光,不希奇、不执着就好。如果一生执着之心,就自起魔障了。有时观想念佛下去,自己头顶会呈现光明。但要注意,头顶放光,同样也不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见的。如果是用眼睛看见的,则两眼必已上翻,那样会影响眼神经与脑神经。凡是念佛念得好的人,外面的形貌,更显得慈祥、可亲、活泼、和蔼、清净、庄严。心身更健康,头脑更清楚。是一个活活泼泼的平凡人,慈悲喜舍的平凡人。稍有怪异,即不是佛,而是糊涂的“糊”了。所以说,头顶放光,身体内外放光,都是自己观照而知的,不是肉眼所见。肉眼看见的光影,必须小心求证,是否是眼病现象。如在灵明中,见一片光明,常时修习,永不退转,将来临命终时,从顶囟门蓦直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就有把握。但年纪大的人,平常日子念佛观想,如无真正定力功夫,切切不可随便就观想头顶,否则,很容易走掉,或者引起血压升高。所以密乘传法时,往往同时传授药师佛的长寿法,观想药师佛的法门,是从头顶下降,不致虚脱。强健的人也可以修此法门,因为年青人寿元充沛,未来的日子还长的很,须知一个人求生不易,求死也很难,所以要真能修到来去自在,可不容易。
专心系念一处”是修行作工夫的绝对指标。但这“一处”却不是指某一固定处所,许多传授观想的都教人们把明点或其他佛像观想在身上的某一部位,或者观想在头顶上的虚空。这种初步的办法不能算错,但却只适合某一部分人;因为各人生理、心理禀赋的不同,所以观想处所的部位也因而不同。
普通人的观想,固然要专心系念于所观想之处,但这一处却不要摆在身内,也不要摆在身外。譬如观想菩萨,只要意境上维系着菩萨的影像就好,不要有意的把菩萨观想在什么部位。
现在释迦牟尼要我们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对这未谋一面的乐园,我们从何想起呢?让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作何说法。
众生们差不多个个都有眼睛,也都看过太阳,所以第一步释迦牟尼要我们端身向西正坐,留心观想一颗像悬鼓般将要下山的太阳,使心念就定在这影像上 。 在观想这颗太阳的同时,难免心里还有其他杂念出现,不要介意,也不要理会,只要尽可能使太阳的影像存留在心念上就好。久而久之,杂想越来越少,太阳影像就越来越清楚。最后不论开眼闭眼,这颗太阳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心中。这就叫做“日想”,也就是“初观”。
意念中的“日轮”生起后,就观想而言只是“生起次第”,到这一步,还必须再把“日轮”乃至整个身、心都空掉,才算进入“圆满次第”。初观成就了以后,下面的观想就都轻而易举了。
圣吉同事:一 前,我在美国闭关一月,每天打坐四次,每次二小时。其他时间读经、经行、念咒、观想,想念咒一百万遍,当时很紧张。听了老师的话,心想自己的注意力是否用得太厉害了?
南师:注意力太厉害了,观想就起不来;放松了,观想就起来了。而且第一步观想,不要观实际的,你就先观白度母也好,大日如来也好,先观那个画图的影像,留个印象,初步这样就可以了。你观得起来吗?
圣吉同事:观不起来。
南师:这样不对,你太用心了。你是哪里人?
圣吉同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南师:我现在一提,你对家乡有没有印象啊?
圣吉同事:有。
南师:对了,这就是观想。所以你看了佛像那个图案,这个印象你一留心就观想起来了,越放松,越容易。你想把佛像观成人一样站在你前面,你太用心了,不行的。心越放开,他越清晰。你们一听观想,就拼命在那里用心,那不对了。你心里有你女朋友吧?你不想,也有那个影像,这就是观想。六世DL有首情诗: “若把此心移学道,即身成佛又何难。"他观想佛菩萨如你们观想情人一样,那个影像随时留在心里,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他的经验。你轻松些了吧?
圣吉同事:是的。
密宗的修持方法从观想来,观想的道理在这次禅七中已说得很清楚了。这次年轻同学们有报告,证明很用功,都有心得,不过程度参差而已。观与想的理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作功夫不上路,搞不清楚是因教理不通,要特别注意!
观不是用眼识去观,是用心念来观,以唯识道理来讲,是妙观察智(想蕴)呈现的道理来观。为什么说呈现?若妙观察智完全达到了,就是佛境界了。换句话说,观是观察的观,想是思想的想。(注:按梵文正译,观想者,殊胜的见地也。)
唯识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触与受不同,普通经教上称觉受。密宗法本上用觉受是感觉的觉,也包括了一小部分的知觉。受,完全是感受,包括了生理的部分。大家讲气脉,气脉完全在觉受这一部分,并非究竟,气脉是用功的象征,属于觉受的范围。想与思有差别:想是第六意识开发(分别)作用的现象。思是第六意识根本作用的现象,也是第七识意根的现象。所以一切的显教,修止观的法门包括了不净观、白骨观和数息观等等,拿“观”来作代名词,实际上包括了“观”与“想”两部分的作用,开始入手都是从想入手,所以观想实际上的次序是想、观。
现在做一个实验,什么叫做想?大家都看过圆山大饭店吧?现在我一提,你们马上就有印象来了,这就是想。用不着去想它,它就来了,很容易。所以想诸佛菩萨的像,想什么境界,都非常容易,并不难。你们白骨观观不起来,想不起来,那都是用功错了路,想是很容易的。比如大家想要钞票,我一提钞票,你们的印象中就有钞票的影子,把这个印象定住,心念永远定在那里不变去,这就是想的成功,有什么难呢?你们会问:“这不是妄想吗?”妄想也非空非有!妄想也不错。但若因妄想而引起烦恼痛苦就不对了。想发财,发不了财而烦恼就不对;想作官,作不了官而烦恼就不对;想男女之念,而引起生理、心理的苦恼就不对。所以想阿弥陀佛或准提菩萨像,想起来就对了。先利用止的功能。把这个影像定住,因为你知道这是个影像,你没有着迷,也没有发神经。换句话,你训练自己的心理思想的作用,使自己心理思想的作用不乱跳动,就对了。
甚至整个准提佛母的法像想不起来时,只想一只手,或者一只眼睛,或者准提菩萨身上、额上带的一点宝光、亮光,定在那里就对了,这就“止”了嘛!但是如果你这样想起来很用力、头痛,那就不对,你不是观想,你错了,不要用力的。我提一个圆山饭店你就有影像,这个时候不是用力的,要在这个同样的情况之下,把这个佛像的影像止住,想成功了,这是密法的修持重点。
这个想成功了,其他的妄想还有,没有关系。等于很多的灰尘残渣中,你止在其中一颗灰尘上,以这个作为标的,慢慢的,其他的妄想会如灰尘一样澄清下去。澄清下去了以后,这个想的佛相慢慢定久了,不知经过多少时间,气脉自然起变化了,感受作用自然来了。生理上有各种境界、各种变化起来,你一概不理,专定这一点,这是想的成功。
那什么是“观”呢?由于想的程度变深了,你所见的这个佛像变得很明历,忘了他是真的,还是假想的,永远在这里,乃至你与人讲话、做事、走路,这个所观的佛像在意境上不动了,永远不动,讲话、做事都一样,乃至打坐时也一样,这个意境永远不动,这才叫做“观”。所以想是粗的,观是细的。
观和想的境界,属五遍行中的“思”,禅宗讲“思惟修”正是这个“思”。这个是“正思惟”。你们以为从道理上作研究叫思惟修,错了!念念不动才叫“正思惟”。因此,真止观成就,同样的能够处理事,外界六根、六尘的应用更明亮、更安详,身心也更健康。观想都没有成就,修密法也没有用。
比如修净土,同准提法一样,也是念佛,念的本尊不同而已。这一念成就,即显教的“制心一处”,心念住,真止观。真止观了,即真思惟修,能通一切法,一切都贯通的。想成功了,定力越来越深,但有一点,拿五蕴来讲,五蕴,色、受、想、行、识,一切密法的修持以中间这个想蕴起修,就是拿“意”起修。从意起修很快,因为所有的物质世界是众生的共业想蕴所形成;我们人的报身也是想蕴所聚集维持的,想蕴构成一切精神、物质的万有作用,想蕴的本身就联系了精神、物质两个功能。但想蕴成就有个毛病,马上给色身气脉的感觉牵引走了,脱离不了受蕴的作用。感觉一来,你们就以为有效果了,实际上你们受骗了,感觉是四大肉体存在所发生的,感觉一牵动,产生想蕴的功能,精神的力量给肉体一牵动了以后,产生肉体的功能生生不已,因此会引发你生理上的欲念增盛。
密宗的修法如何来解决呢?于是观想气脉、观想双身等解决之,不利落、不究竟,而且毛病更大!只有释迦牟尼佛亲传的白骨观最好。万一碰到觉受太厉害时,一转入白骨观,白骨一流光,身体化空了,很快进入人空境界,所以《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所走的路线完全正确,你们要仔细去研究。这么好的著作,却被忽视了一千多年。
华严离不开唯识,唯识离不开般若,又同华严的境界相通,所以《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教你首先修华严法界观,由华严法界观起修来得快,而且华严法界观的修法几乎要失传了,作者没有传华严法界观的修法,因此后世越弄越不懂,把这样好的法本也埋没了。
现在告诉大家,原理上要弄清楚。这次参加禅七,有几位对白骨观有相当基础的,更需要转到密法的修持,因为白骨观修到白骨流光,人我空了,身体也化空了,进入小乘的空境界可以,当然目前大家还没得果。但永远空住还不行,还要转识成智。把意观空的功能到了,而由真如空性变昭朗万有,报身、化身的成就作不到,还差一步,因此必须要修准提法,由修密法的观想来达成。
由白骨观的人空确实证得了以后,然后修到密法意生身的观想成就,意生身成就了,报身与化身的成就便会很快。法身的圆满就更容易到达了。所以为了大家的修持需要,再传准提修法。
不要以为学了准提法,又参禅,又学止观,又是白骨观,反而搞不清楚了。学的人要悟道,就要去参究,这许多方法都联在一起的,就是一个方法。如果真拿菩提来讲,这些都是对治法门。换句话,都属于调心的方法。佛说:“我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真到了一切无心之地,已经成就了,什么咒语、观想、白骨、不净、止观,都不需要了。但你说真不需要?有时也可以拿出来玩玩,拿出来调身修持。
事实上大家身不能了,心不能安,没有成佛证得菩提以前,此心不安,就需要八万四千对治的法门。至于什么时候用这个方法,什么时间用那个方法,要自己晓得调整。在《禅秘要法》中也讲过,佛再三吩咐,用功到某一种时候要“易观”,自己要“知时知量”,学佛修持的重点佛已告诉你:“知时知量。”所以学佛始终是智慧之学!要自己知道。白骨观与准提法的关系与重点,就在这个地方。至于白骨观与准提法配合,修往生西方的愿力,也都在其中,《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一书中也指示了,要自己去参悟。准提法的修法,这次已讲过与白骨观配合之法,禅、净、密、止观等统统包括在内,要自己去开发。
你们现在体会一下,闭着眼看看有无准提菩萨的影像?不是脑子里头想影像,这样错误很大,影响脑神经发胀,会出毛病的。现在闭起眼测验。在意识境界上,不在身体上,不在脑里头,也不在心窝子,不在上下左右,似睡着非睡着,似梦又非梦,有这个意境在,这才是真正的密法观想。所以我常说,密法是真正的心理科学的修法。(大众观想佛相,接受甘露灌顶。)
意境上观想,把头脑忘掉,甚至觉得迷迷糊糊的,在这个中间的想,有时佛像变样成妄念来都不管。乃至准提菩萨的像不能明晰,一只手,一只眼都可以,就是把它定住。有心去定住,是定不住的。有这个印象,不用心去定,不用心去想,就有了。知觉、感觉都照旧,只是把握这个影像的境界,影像起来后,不但把脑袋忘掉,连身体也整个把它忘掉。
什么叫忘掉?不理就忘掉了。这样观想的道理把握住了,晓得了,才可以修一切密法的观想。密法的观想要在理上透彻,才能修到这个境界,这个也包括了止观、思惟修,前面已讲过。假定有人在这境界上一直定下去,自然头顶有光,有清凉灌进来,有这感觉时不要放弃,也不要执着,这时定住是得到佛母灌顶的现象,乃至回去修法时,灌顶现象自然会来的,你要好好把握这一点经验。
“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此中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智见。由寂静作意故。生长轻安。”(十一卷)……《瑜伽师地论》332页,还是讲修定,做功夫,修定的方面。上次讲到“具分修”,止观双修。止观是定慧的因,定慧是止观的果。上次讲到“二分双修,无间作意。
“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此中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智见,由寂静作意故,生长(zhang)轻安。(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由无间殷重作意故。于诸结中。心得解脱。)”
“殷重作意”就是我们修行要非常郑重……第一就是上次给你们解释的,但还没有详细解释的“有分别影像作意,”与“无分别影像作意,”这是基本的。上次我们讲到影像作意,大家修念佛……比如观佛像,观阿弥陀佛佛像,应该怎么观起来?你们观不观的起来?……全体都观不起来?我不相信,有很多人观得起来的。观不起来的举手,我看有多少,搞清楚一点。(同学举手)哦,没有多少嘛,其他是都观起来了。因为你们对“影像作意” 没有搞清楚,经典上都告诉你了。比如这个佛像你看了没有?看了。你不看它的时候,这个影像有没有?影像有嘛,影像作意。第一步先要把这个影像留着,你不管它是泥塑的、木雕的、画的,假想的,都可以。
你们为什么观不起来佛像呢?一观佛像的时候,就想到那个阿弥陀佛是活的,如我们肉身一样,站在那里,最好是抱着我们,还会讲话呢,摸摸你的头呢,对不对?所以观不起来。你想你的爸爸妈妈不是活的身体吗,你现在隔得远了,妈妈不在你身边,你想妈妈也是那样活着抱你、骂你、打你,做不做的到啊?做不到。现在想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乃至你们在家的想你的情人,是不是只有一个影像啊?对不对?把这个影像转过来,世间法的影像摆掉,就是一个佛像,你不管是泥塑、木雕、画像都可以,把这个影像留住,这是意识境界。当你打起坐来,意识境界这个影像,这不是第六意识的境界,是独影意识的境界出现了,懂不懂?你们学过唯识吗?独影意识境界的影像出现了,出现了就是留住这个影像,也不管它是在外、在内、在上、在下,都不管,影像留的住。
止住这个影像的时候,等于一个画家构想一幅画面,根本在幻想中,但是他有这个影像。影像留住了,这个画家想那个东西,自己都忘了;一个诗人想一首诗,“云淡风清晴无天……”头在摇啊,人都到了那个“云淡风清”中了,就进人那个幻想境。把这个影像永远留住,心念得止,慢慢第六意识止了,止了以后,止止止止——等到意识清明了,自然身心两个会配合的。白骨观也是这样,念阿弥陀佛也是这样,什么都是这样。
懂了没有?你们试试看,影像作意,行不行?一用心就不行,很自然的。(师问某)哎,你想过女朋友没有?有啊,那个影像一想就来了,对不对?根本不用力的,对不对?你想过爸爸妈妈没有?对啊,那个影像就出来了嘛。如果爸爸妈今天不舒服,你晓得了,你那个影像始终留着(一直担心),对不对?这是影像作意,懂了没有?都会了没有?试试看。不要瞪起眼睛看我,我没得影像。会了,这下到十一楼,修不好要打香板的哦。
所以观佛像眉间白毫光也可以,观这个光。哪个晓得我的那个“法宝”在哪里?大球、小球。**知道吗?小球放在哪里了?快,两个手捧上来。那么眉间白毫光影像作意,这个一止,妄念有没有呢?有,不相干。那么,禅宗的夹山禅师有两句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啊,懂了吧?影像作意,止在这里。那个妄念,思想有没有?有,那是游鱼,不顾,始终一个(影像作意)。懂了吗?大家笑的肩膀直抖,是肩膀抖,还是影像作意发抖啊?会不会?会了啊,你不会我也当你会好了,不然我很伤心。
这个影像作意有了,那么你们跟着就要有问题了,为什么不问我问题啊,你们想想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你们问问题都不能问,佛经里这些佛弟子们问了那么多问题。所以会问还是不错的,问都不能问,怎么学么?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啊。你看,老师我请问:这种神经病的,进入那种精神状况的境界(与这)有什么两样?那种精神病境界:“哎呀,我看到鬼了……你看,就在前面……哎哟,我怕死了,哎哟……”同这个有什么两样?是不是一样?(有答,不一样。)怎么不一样?(答:……神经病是潜意识做祟,下意识产生的幻想。)那么影像作意呢?(答:影像作意完全是心念,不含半点杂念邪念的,而且是由佛像产生的,所以不一样。)“云淡风清晴无天”,“净无天”,差不多,你没有讲清楚。简单明了:一个是做得了主的,我要造作的;一个是被动的,他不晓得,莫名其妙,自己不晓得这个就是自己捣鬼了,就是这一点。等于是:一个是瞪眼上当;一个是闭起眼睛在做梦,莫名其妙的,被它所动的。懂了吗?是这个道理。我给你讲的下个结论:“云淡风清净无天”,差不多。
比如你们现在修光明点,眉间白毫光点,我给你们留个影像作意。如修密宗的方法,密宗黄教,红教、白教、花教都一样,黑教叫笨教,四川人叫乌教。所以四川人骂人啊:你这个人乌教,乌教就是很糟糕了,邪门左道。都用这个(师示水晶球),大的水晶球,还有个小的。你们现在注意看,你们都看到反光的亮点吧,看清楚啊,这点反光的亮点闭着眼睛看现在有没有?对,影像有,这就是影像作意,就定在这一点明点上也可以。等于阿弥陀佛眉间白毫光相。永远在光明中,乃至比丘在睡眠的时候,依据戒律,这个亮点在心中。
此亮光非真非假,缘起性空,明点。心越细明点越小,心粗明点就大。我现在不用手端着,哎,我就把手当成龙的爪吧,五龙捧珠。心粗的时候,这个明点观大点,心细的时候,观明点越来越小,然后忘我忘身,这就是影像作意。现在你们试试看,这点明点有没有?不管是在头顶、在额上、在心中、在身外都随便,有没有?影像有没有?影像,就是这个影像,不求实际。容易吧,有了,那就行了。一用力就不行,你第六意识太作意,就不是影像,懂了吗?太放松了,没得影像。影像作意,第一步开始修。把这一点止住了,“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啊,久久自然心念止,得奢摩他,懂了没有?都懂了?好了,这叫做“无分别影像作意”,这个明点用不着去分别,亮光,管它是什么亮光,我晓得是影像,对不对?
怎么叫“有分别影像作意”呢?比如修净土宗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么你的分别影像就来了: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叶莲花,七宝行树等等等等,都加上了许多的观想,然后,心里还参:“念佛是谁啊?”“谁是我啊?”“所念的是什么?”“能念的是什么?”然后又有“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念即不念,不念即念。”等等,那些都来了,这就叫做“有分别影像作意”,懂吗?所以禅宗参话头,“念佛着是谁?”“谁?”,“我是谁?”,“吃饭的是谁?”“走路的是谁?”都是“有分别影像作意”。懂了吧?我这样解释你懂不懂?不是说你们不高明啊,是我明不高啊,讲的不清楚啊。
所以“有分别影像作意”和“无分别影像作意”,包括一切修法。比如说念咒子,嗡嘛呢叭咪吽……南无吧啦爷爷……爸爸……都一样,即你无法注解的就是“无分别影像作意”。有分别影像作意呢?比如心经“揭(jie)谛揭(jie)谛”,这是现在普通念,真的照梵文音念是“揭(ga)谛揭(ga)谛,婆罗揭(ga)谛,婆罗僧揭(ga)谛,菩提(da)娑诃(ha)”。我们现在念“揭谛揭谛,婆罗揭谛,婆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有答:……)他能解释的。“揭谛揭谛”就是“自度自度”,“婆罗僧揭谛”就是“度一切众生”, “菩提娑婆诃”,快快的觉悟,娑诃是快、快、快,就是很快的成就,快快的觉悟,般若成就到彼岸。那么你懂了这个咒语的解释,这个咒语就变成了“有分别影像作意”。所以密咒多半不给你解释,因为人一“有分别影像作意“,你来了:“揭谛揭谛,婆罗揭谛,婆罗僧揭谛……”哎哟,快快自度……我不晓得几时度得起来啊……我这样念不晓得诚不诚恳啊,好象我没有专一哎……糟糕,我再念一遍……“揭谛揭谛,婆罗揭谛”……哎哟,揭(jie)谛好啊还是揭(ga)谛好啊?(众笑)然后啊,(jie)谛(ga)谛,(ga)谛(jie)谛,两个就在那里打了半天仗。“有分别影像作意”变成散乱心了。所以一切咒语不告诉你解释的原因(是这个)。咒就是叫你念,念的时候,你没有办法解释了,一念清净,“无分别影像作意”可以得止。
由此法门即可了解百千万亿法门,一概通透,懂了没有?那么有些人说:我上座一念清静,万事不管。你不管啊?你两腿酸了你就要管,两个腿麻了你就要管,这个时候是什么?有分别。那么你说,我假使把这一点亮光明点定住了,光明点定住了,腿麻不麻呢?照麻不误,那么照麻的时候,照酸的时候,背上照难过的时候,我这个明点在,这算不算修止呢?算修止。那麻的是什么呢?那是受阴。我这个明点在的是想阴,意识清净,这一念不动。受阴跟想阴是两回事,懂了吧?所以,你身体上的血液还在流动,呼吸还在往来是行阴,明知自己的想阴在作意的就是识阴,五阴俱全。慢慢等到得止以后,做观,止观双运以后,一路下去,得解脱以后,是五阴清净,那个时候才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若厄”,知道了吗?修持之路是如此。
懂了吗?只此一回,第二遍我不会再说了。你们也没有拿供养,也没有哄我一下:老师好,老师早都没有叫,我随便就传了,划不来。(大家笑)希望从此一路,好好修去。那么,“有分别影像作意”“无分别影像作意”,都懂了啊?比如修止观,数息、止息、随息,你说这个是“有分别影像作意,”(还是)“无分别影像作意”的法门?(答:有分别。)对了。“有分别影像作意”易学而难成;“无分别影像作意”的修法,难学而易成。都了解了。
“殷重作意”, “殷重”就是很尊重这个事情。
“谓不慢缓加行方便。”这告诉我们用功的时候,你不要着急。不要上来就想得定,就想证果,然后就象证到一个苹果一样的大,美国苹果一样的好,好大好大的一个果,然后完了——求急。所以佛说,用功像弹琴一样,你把琴弦上的太紧了,“嘣”断了;太松了,弹起来没有声音。佛拿弹琴来比喻,叫弟子们用功不快不慢,不求急进也不怕迟。你说:哎呀,人家七天开悟!我来个七十年开悟好不好?开悟了都一样嘛,管他迟早呢,对不对?所以不急,这就是乌龟跟兔子赛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要自己称量自己的心性,不快不慢,修一切“加行”的方法。加行的东西多了,比如今天身体不舒服,感冒了,吃药也是加行,运动出汗也是加行,修各种瑜伽术也是做加行。就是说,你专门选一个法门修一种止观的时候,其他帮助你修定的都是属于加行,“谓不慢缓加行方便”,方法。那么,“加行方便”要怎么样修,得止怎么样修呢?
“此中,”这个里头包含的,“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智见。”比如,你们打坐观佛像,并不是叫大家都观这个明点啊,这是拿一个东西给你做样子。比如密宗的修法,观佛像,我们这个佛像很有福气,胖胖的,像个发财的老板一样,很好,又白又嫩又胖。或者你找一个铜像,藏像,很庄严的,有亮光。所以真正的修法,你单独修的时候,大众修持的时候,为什么前面摆个佛像?假定你们自己有佛堂,回家单独修,座位,打坐在这里,前面一个桌子,摆的距离,看你佛像有多高,这个佛像刚刚对着眼睛,看清楚了,观好。开眼也好,闭眼也好,一定,影像留住,就观这个影子。乃至(全部)观不起来,观眉间一点,就是佛这里的亮光……我没得亮光,只好拿他来替代,就这么一点亮光,眉间的光。或者你观佛的鼻间,或者观胸口的万字,先不要下部观,先做上部观,这个道理将来再说。慢慢地你把这个影像作意观好。然后,在此中,定住了这个境界,“胜解思择作意”,不是说不可以用思想,三藏十二部经教的道理,在定境界中慢慢开发,有许多不懂的道理,因为定久了,定久静极就慧生,智慧开发了,懂了。所以有许多人,一得定,一辈子没有读过书的,忽然会读书作文。很多出家人,比如八指头陀,也没有读过书,他的诗是第一,做的那么好,是他定中的智慧开发了。
“胜解”,因为“思择”,思维修,作意来的。这个时候,一边在这个佛像的境界定住了,“净修智见”,正思维修,加上八正道,四念处,都变成观明点这一点,观佛像这一点加行了。乃至禅宗的话头,禅宗的公案,乃至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个时候,你修某一个法的时候,其他八万三千九九九个法门都是它的加行。当你修禅的时候,净土、密宗一切一切法门都是它的加行。等于我们这一堂人坐在这里,我在中间一坐,其他人都是附属的,对不对?你坐在中间,是不是别的人都好象帮忙你的?陪你坐着,是不是?还是你陪他坐着?主观立场不同。所以一切法,皆是一切加行,这懂了吧?
所以,修这个“净修智见”故,那么,“胜解”,有许多平常经典道理理解不通的,理解通了。“思择作意”,正思维当中,就晓得自己怎么样修,这条路怎么样走。所以,到这时候,学问越好经典越读的多,智慧越开发,越快。但是一个字,一本书都不会,一个字也没有读过,智慧真开发了以后,什么都懂,一通百通,定慧之力。(有问:智慧开发是多生累劫以来读过的,还是没有读过的?),包括一切,一切不管你多生,前生、后生,来生都包括进来了,这叫一切,三世因果都包括进来了。来生事若不知,那还叫一切啊,那半切。
“由寂静作意故,生长(zhang)轻安。”你假使观想明点或者佛像,静到了极点,这个时候,慢慢……当然你们现在没有轻安,你们现在打坐啊,只有轻安相对的两个字:粗重,又粗又重。腿酸、腿麻,那个屁股坐在棉花垫上,我的妈呀,好象石头压在上面一样,身体也轻不起来,粗重。那么,慢慢慢慢忽然有一天,头顶发生清凉,或者,头顶好象和尚剃了光头,夏天,那个刀刮得光光的,像那个西瓜皮一样,发青,然后拿一点温水一冼,在风口一吹,那个凉快!那个时候:“南越王不做矣。”让你当皇帝你都不想,就是那一刹那,那个清凉。得止得定的人,昼夜都在那个境界中。这还是一点点,这是轻安的粗相。头顶发起轻安,一直到全身。如果你说,我觉得很凉哎,里头如薄荷一样,那是有病。轻安的凉快是形容舒服清凉,你愣是觉得身体内部有股凉气,伤风了。懂了吗?此中有差别,这就要智慧。伤风了,赶快要吃药。那么清凉一来以后,头顶先发起清凉的轻安容易退。用功不对,或者上午这一堂坐的很好,得轻安,头顶发清凉。中午一看,豆腐,青菜,菠菜,好哎,油炸的,多吃了两口,饭也多吃了两口,饮食吃坏了,轻安变成了粗重,乃至头发胀发闷,然后肠胃也鼓起来了。下午打两堂座,上面“呃——”,下面“噗——”就来了,消化不良,轻安都变成粗重了。所以饮食、衣服……或者刚刚发轻安,清凉以后,身体也发暧:哎,好,你看人家都感冒,都穿那么多,你看我不怕。然后再脱一件,或者不脱,坐在风口上吹一吹风,感冒了。下午不但粗重,还加上鼻涕溜溜。那么鼻涕一溜溜,又完了。这一转转过来,不晓得一个月、两个月、一礼拜、三天,不知道。所以修行用功啊,同发财一样,同世间事业一样,同房子一样,建筑起来,难啊,毁坏是一时的,什么都要调整,这叫修行。
“由寂静作意故”,静到了极点,可以得到“轻安”,头顶发清凉是轻安的前象哦,真正轻安到了,也就是密宗道家所讲的气脉,奇经八脉,三脉七轮了,一下通了,轻安。整个的身体觉得像是一片树叶子在虚空中飘,一切都是轻灵的,没有哪个地方不轻灵,不舒服。轻而安,在磅秤上一称啊,你要多重就多重,算不定变成二十几斤了。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由无间殷重作意故。于诸结中。心得解脱。又由无间作意故。终不徒然而舍身命。由殷重作意故。速证通慧。随顺作意者。谓由此故。厌坏所缘。顺断烦恼。对治作意者。谓由此故。正舍诸惑任持于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顺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修六随念。或复思惟随一妙事。顺观察作意者。谓由此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十一卷)……轻安是慢慢地生长出来的,一得了轻安以后,并不是修成功了,这个时候的气脉大部分就通了,但是还没有到脉解心开的程度。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一分”或者“具分”,“一分”就是只修止,只打坐修定;“具分”还修观,止观双运。懂了没有?
“于诸盖中,心得解脱。”因为打坐修定以后,贪嗔痴慢疑这些心理的坏毛病就转过来了,没有了。看你们现在的行为,我经常观察你们:五盖啊还加上两层,五盖重得很,尽管在修行,盖是越来越盖得重。棉花盖了以后,加上石灰盖,石灰盖了以后,现在再加上水泥盖。所以真做功夫到了这个时候,这五盖都是考验自己的,你记住了,晓得自己有没有……不要走邪见的路,心就真的得解脱了。比如,你看我们同学里有许多人,非常聪明,万事都知道,因为太聪明了以后,有个什么盖呢?疑盖就重,“咚”听到一个声音:“什么声音啊?”一边要看老师,一边(四处寻找声音)太聪明了,疑盖。换句话,也不够聪明,真聪明,坐在这里如如不动,一听,“咚”,那是答录机(的磁带)该换了,什么声音就知道了。定能生慧,那是慧聪。普通的聪明就是这样,眼睛咕噜噜东转西转,身体东凑西凑。你看,很聪明的人疑盖就越重,对不对?世界上的笨人少怀疑人家,聪明人特别爱怀疑别人,一天饭吃饱了,专门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耗子就是老鼠,狗去抓老鼠,多管闲事。这个是疑盖。
越聪明人贪盖也越重。说:我什么都不看,我只要看书。看书不是一贪啊?告诉你,看书也是一贪,我就恨死了自己的这一贪。一天到黑躲在书虫中,有时候气起来想都把它丢掉!但等到有人问:“我借这本书。”“哎,你不要给我弄坏了,看看就拿来啊。”我就是对书舍不得,什么都可以,书不能动。叫做“无药难医书史淫”啊。所以宋朝的辛稼轩有两句名作:“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淫。”(原文)写不写的出来?你们听过的都会写,没听过的就盖住了,这是第六盖。“不负溪山债,”名山胜境都走过了,“百药难治书史淫。”爱读书。这个瘾也是很顽固的,太过了,这个毛病去不掉,我经常引用他的这两句,非常有感慨。看到书就爱,到现在看到有新书出来,就跟同行的同学说:“哎,买一本,买一本。”“老师啊,这本书很贵。”“哎,管它什么价钱,买买。”就是这个。所以说,贪嗔痴慢疑一切盖,唯有得定,“心得解脱。”
“由无间殷重作意故。”由于“无间殷重”,行住坐卧都在修这个定,都在这个观里……哎,你们修定有时候越用功啊,越观不起来,为什么?第六意识的明了意识把它加重了,影像跑掉了,放轻松,它就来了。所以这个快慢要“不慢缓加行”,要你自己调整。道家把这个东西叫做“火候”。等于师傅教你炒菜,火候的老嫩,炒的咸,炒的淡,那是你自己的本事,师傅没有办法教的。所以,同样是做菜,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材料,每个人做出来的口味不同,就在这一点。做功夫也是这样,这个调整在于你自己。所以,“无间”,行住坐卧都在这个定境界中“由无间殷重作意故”——“于诸结中,心得解脱。”真得了定,你心中的八十八种结使,贪嗔痴慢疑,这前五盖在唯识中叫什么?(有答:五钝使,根本烦恼。)对,根本烦恼。那么,加上哪五个后就变成结使了?(有答:见。)对,邪见、边见、身见等等,结使也叫见,见就是观念,思想观念。习,习气就是贪嗔痴慢疑。所以,三界中的(这些见、习)合起来,就是八十八个结使,或论九十九个结使,去了十个根本的,故只算八十八个。那么,心中要如何解开这些结呢?无始以来我们的习气就是个结,像一条绳子打的结。所以修行求解脱,这个结永远解不掉。所以结使也翻译成结习,习气的习。你看爱漂亮的人,我经常在街上看到,爱漂亮的小-姐,一边走路,一边照橱窗玻璃,领带(正一正,师学做动作),爱漂亮爱美的结习。结,碰到镜子非照一下不可,这是爱美的结,不是爱镜子的结,这个观念要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