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戒禅师:幸福快乐的指引
发布时间:2022-03-11 10:16:09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幸福快乐的指引--《吉祥经》开示
喜戒禅师 著 香光庄严杂志编译群 译
什么是吉祥?看到想看的、听到想听的、尝到想尝的,就是吉祥吗?
佛陀提出38种修持能够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无上的吉祥,
不靠祈愿或等待,透过修持佛陀所教示的38种吉祥,就能得到最大的安稳与幸福。
吉祥经( MaGgala Sutta)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沙瓦提城附近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夜深时,一位天神降临在世尊的前面,他的身体光明灿烂,遍照整个祇树林。天神缓步前进,向世尊恭敬作礼并站立一旁,接着以偈颂向佛陀请问:「诸神与众人,渴望得利益,思惟于吉祥,愿示最吉祥。」
「远避愚痴者、亲近智慧人、敬应尊敬者,此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地、过去积善业、置身于正道,此为最吉祥。
广学长技艺、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此为最吉祥。
善能养父母、珍爱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此为最吉祥。
净行行布施、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此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谨慎勿饮酒、于法不放逸,此为最吉祥。
恭敬而谦卑、知足且知恩、适时闻正法,此为最吉祥。
忍耐而顺从、参访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此为最吉祥。
克己净生活、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此为最吉祥。
于心不伤悲、安稳无污染、世事不动摇,此为最吉祥。
如是修诸行、所到无不胜、随遇而安稳,此为最吉祥。」
什么是吉祥
今天要讲的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经,说明什么是「吉祥」的经典。这部经名的巴利语为 MaGgala Sutta,如同《慈经》(Metta Sutta)一般,《吉祥经》也常在供养僧侣、出家戒坛、庆生等等祥瑞的典礼上被持诵。然而,这部经不单只是用来背诵而已。实际上,经上所说的吉祥应该被作为一种修持。
佛陀传诵这部经典前的12年,一直存在着什么是吉祥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在家人之间引起讨论,他们彼此问着:「吉祥是什么?」某个人提供了一个答案,另一个人又提供了其它的答案。一些人说看见想要看见的事物是吉祥:当看见对你而言是瑞相或吉兆的某些景象时,他们说那是吉祥。其它人则认为听到你想要听的声音,或听到被说成是吉兆的声音时就是吉祥。
人们认为有些声音代表吉祥的预兆。人很迷信,而且这些迷信不容易破除,各地和各家都有它们的迷信,佛教国家也不例外。在缅甸,人们认为猫头鹰的声音是吉兆。如果一只猫头鹰光临你的房子,并且制造些噪音,那么你隔天就将得到某些东西,那是个吉祥物。因此,有些人说这就是吉祥。
其它人说:闻到想要闻的;尝到想要尝的;碰触想要碰触的;就是吉祥。如此,好味道是吉祥;好品尝是吉祥;有柔软触觉的事物是吉祥。当一个人给了答案,另外一人又有其它答案时,将会有争议产生。如此,人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吉祥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这个问题持续被讨论着,并且传到神和天人之间。然而,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吉祥。他们彼此讨论,互相问答,然而,还是没有一个结论产生。
每当天神们被问题一直困扰着时,他们便前往他们的国王—帝释天王处,并将问题告诉他。帝释天王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人可能知道吉祥是什么,我将去请问他。」
夜晚时分,他下到人间,乔装成普通天人,走近佛陀并询问什么是吉祥。帝释天王选择晚上的中夜时分谒见佛陀,大约是现在说的午夜。午夜是天神接近佛陀,向佛陀请教问题,或听佛陀说法的时间。
在家人可以在下午去见佛陀,下午的时间是属于在家人的。午后、傍晚和初夜时分则保留给比丘僧。僧侣在这段时间面见佛陀,并提出问题请教等。第二夜分或中夜是天神的时间,那时人们已熟睡,所以,佛陀的周围就不会聚集太多的人。据说,实际上天神并不想到人间,他们无法忍受人类差劲的味道或恶臭。他们大约在离人类100由旬—也就是数百哩远—即能闻到人类的恶臭。
当时,佛陀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揭达林给孤独园位于沙瓦提城的附近,是由大银行家给孤独长者所建造的来供养佛陀的道场。当佛陀附近没有人环绕时,天神们才降临人间。这位天神来到道场,缓步前进,向佛陀恭敬作礼并站立一旁。他并没有坐下,只是站立着,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如此。有些人说因为讲道结束时,天神会想赶快回去,所以不坐下。又有一说法是,天神身体的物质特性是非常微细,他们不坐着,他们不能着地,像柔软的布料落在地面一样,所以,他们没有坐在地上,而是站着。
他如此地站着,向世尊提出他的疑问:「诸神与众人,渴望得利益,思惟于吉祥,愿示最吉祥。」这么多的人们和天神们都在思索什么是吉祥,却没有一位可以提出一个被所有众生认同的答案。因此,天神请求佛陀告诉他最高(上等)的吉祥。于是,佛陀告诉天神什么是真正的吉祥。
「吉祥」是巴利语MaGgala的翻译。MaGgala 被定义为断除邪恶、断掉不善法。凡是吉祥的(MaGgala),一定在本质上是健全的,也就是善的(Kusala)。
远避愚痴者、亲近智慧人、敬应尊敬者,此为最吉祥
远避愚痴者—这里的愚痴者意指做坏事,说坏话,存恶念的人;或会引我们入歧途,做错事,犯罪等的人。这些人在这里被称为愚痴者,我们不要与他们为伍作伴。如果远离他们,你就不会做出邪恶与无益的行为。这就是一种吉祥。
亲近智慧人—「智慧人」意指做好事,说好话,存善念的人;并且会给你忠告,是引领你在修行上成长,帮你学习得到功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因此,亲近智慧人也是一种吉祥。当和有智能的人接近时,你不会犯过失,不会学习到不健全的行为,造作恶业(Kamma)。因此亲近智慧人也是一种吉祥。
敬应尊敬者—「敬」在此意指供养东西给他们,表示尊敬等。像佛、法、僧、父母、老师和年长者都是值得尊敬的,敬爱如此的人也是一种吉祥。因为当礼敬佛、法、僧、父母、老师和年长者时,你将得到功德。功德能断除过失,这就是吉祥。所以尊敬值得尊敬的对象是一种吉祥。
居住适宜地、过去积善业、置身于正道,此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地—居住在适宜的处所是吉祥。「适宜地」是指能使你学得功德的地方。在那里你能行善、闻法和禅修,这样的地方才称为适宜地。对于想修习佛陀教法的人,住在适宜地是很重要的。
当缅甸人开始离开缅甸来到这里(指美国)的时候,那些留下来的人告诉或责骂他们:「你正要去的是一个没有佛、没有法、没有僧的地方,那是一个不适宜居住的地方。」所以,那时离开缅甸的人很灰心沮丧,抑郁不乐。但是,当他们来到美国后,发现这里有佛、法、僧,甚至在缅甸的僧侣来到之前,这儿就已有斯里兰卡、泰国和其它国家的僧侣。因此,他们能向留在缅甸的人说,这里也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国家。住在这里,他们同样也能修得到功德,并且禅修等。因此,住在适宜地是一种吉祥。
过去积善业—过去所积的善业,也是一种吉祥。你现在无法修持这个吉祥,但是你正在享受这吉祥的果实。一个在过去积下善业的人,来生将出生在适宜地。因此,过去曾积下善业,也是一种吉祥。当一个人在过去已积下善业,由此过去善业的果,他今世降生在适宜地中,他遇见有智慧的人,而且能修得功德。
置身于正道—意谓合宜的行为举止,端正的行为表现,不要有错误的行为,这也是吉祥。一个人应该藉由行为、语言和心念,设定自己朝向正确的方向。
广学长技艺、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此为最吉祥
广学长技艺—学习或增广知识在佛教中是被赞许的,任何类型的知识都适合学习。广学,是说你应该学习一部经典中的每件事物,无论它是高深、普通或浅显的。你应该知道每件事物,但却不应使用你所知的全部,应该只用合适恰当的知识。拥有学问或知识是一件好事情,它真是一种吉祥。当你有了渊博的知识,它甚至能帮助你处理世间的事,你将变得成功富足等等。同时它也能帮助你了解法并进而修持它。「长技艺」也是一种吉祥。当你熟练技艺时,你能制做各式物品,以此维生。所以熟练技艺也是一种吉祥。
严持诸禁戒—意指一个人一定要行为正确而端正,一定要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一个人必须要持戒谨严,要遵循在家人的行为规范;如果是僧侣,他应该遵循僧团的律法。
言谈悦人心—和颜悦色地谈话也是一种吉祥。有很多人讲话并不和颜悦色,甚至使用刺耳或辱骂的字眼。当一个人使用刺耳或辱骂的字眼时,那人将造口业;相反地,一个谈吐和颜悦色的人,说话总是伴随着善(健全)的想法、善的观念。因此,言谈悦人心也是一种吉祥。它本身就是一个善的行为,而且带给周遭的人们爱或慈悲。
善能养父母、珍爱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此为最吉祥
善能养父母—奉养父母也是一种吉祥。父母亲将孩子带来这个世界,养育、培育他们而且给予他们好的教育,因此孩子有责任奉养他们的父母亲。他们一定要帮忙父母做家务,供给食物,替他们添购衣服,给予庇护所,以及自己的关爱。也一定要注意他们其它的需要,例如:按摩他们的身体等等。这些事物应该由孩子们替父母亲做。
这些行为仍然可以在佛教国家中看到。可惜的是,这类吉祥几乎在这个国家失去了。当孩子长到18岁时,父母不想要孩子与他们居住。孩子们也不想和他们的父母同住,他们想要独立。亲子间的关系很冷淡,孩子们不会奉养他们年老的父母,许多父母被送到安养院和其它的地方。在我们的国家,送父母到安养院是一种耻辱。孩子们从未这么做,孩子们将尽可能地与父母住在一起。我的父亲93岁时往生,母亲89岁往生。直到他们往生,我一位兄弟和三个姊妹都和他们住在一起,并且照顾他们。根据这部经上所说,他们拥有了这种吉祥—奉养父母亲的吉祥。
珍爱妻与子—一个人应该照护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父母亲有责任照顾或培育他们的孩子;丈夫们有责任照护他们的妻子。在这部经中,我们也可说妻子有责任支持她们的丈夫。珍爱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是一种吉祥。
无害的职业—是指不要从事会引起伤害或伤害他人的职业,这也是一种吉祥。
净行行布施、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此为最吉祥
净行行布施—宽大、慷慨或称为布施也是吉祥,因为一个人藉由布施将得到功德。而且当布施时,你也正修持慈悲与不执着。当行布施时,你送走某物,那意谓你对所持有的事物不执着。因为你不会把任何事物给予不是你至亲或所爱的人,所以布施是不执着的修持。布施是宗教或教法得以维续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人们的慷慨布施,佛教就不能存在。在这个国家里,如果我们没有民众的支持,我们将不能够住在这个国家,也将不会有僧团或佛教在这里。布施非常重要,世界各地都有人行布施,尤其在佛教国家中。「净行」是指人应该有正直的品行,清清白白的行为;或者人的行为举止应该表现合宜。
帮助众亲眷—护持亲戚们也是一种吉祥。无论何时,只要你能力做得到,你都应该帮助你的亲属们。
行为无暇疵—指的是那些不存邪念,不会遭人责难的行为,这些都是吉祥。
邪行须禁止、谨慎勿饮酒、于法不放逸,此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谨慎勿饮酒—禁止邪行是吉祥,戒除邪行也是吉祥。一个是不要做,一个是以后将不再做。不饮酒也是吉祥。这里所指的不单是酒,还包括海洛英、古柯碱等毒品。戒除这些麻醉品也是一种吉祥。
于法不放逸—意谓随时准备做好事。随时准备修持佛法。于法不放逸是最高的吉祥。
恭敬而谦卑、知足且知恩、适时闻正法,此为最吉祥
恭敬而谦卑—恭敬意谓敬意,我们应该尊敬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我们应该向我们的父母、老师和那些比我们年长的人致上敬意。向年长者或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致上敬意,在这个国家已不多见。然而,在亚洲国家,恭敬却是根深柢固的风俗。一位年轻人不会将他的脚朝向比他年长者,或碰触他们的头;当年轻人走路经过年长者面前时,会向长者鞠躬或致意。对值得尊敬的长者致上敬意有许多方式,对父母或老师也都会表示尊敬。
我们在慈经和这里都发现谦卑。今天我将告诉你们关于罗目侯罗(Rahula)的故事。佛陀的儿子罗目侯罗7岁就出家。当罗目侯罗最初遇见佛陀时,他的母亲和祖父教他要去向父亲要求遗产,他靠近佛陀并握住他宽松长袍说:「父亲,给我的遗产,四大金瓶等的宝物在哪里?」此时没有人敢阻止他。佛陀于是起身回到寺院,这男孩追随佛陀,不断地向佛陀要求遗产。当这男孩抵达寺院时,佛陀对尊者舍利弗说:「罗目侯罗正向我要求来自我的遗产,我将给他法的遗产,剃度他出家。」因此罗目侯罗出家成为沙弥。
那时佛陀的父亲非常沮丧与失望,他请求佛陀开恩。他向佛陀说:「我想向你请求一个恩惠」。佛陀说:「我不施给任何的恩惠。」净饭王说:「不,这是正当的!」佛陀问:「你需要什么恩惠呢?」净饭王说:「不接受没有得到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佛陀答应了净饭王的请求,制定了未得到父母同意的孩子不许出家的规定。罗目侯罗成为沙弥或称为初学者,后来他在佛陀的教导下,成为阿罗汉。
罗目侯罗非常谦卑。佛陀是他的父亲,他应该非常骄傲才是,然而他却是非常谦卑。无论他被告诉要做什么,只要一句话,他都会去做。有一次佛陀曾规定比丘与沙弥、在家人不可同宿。当这条规定制定时,比丘们告诉了罗目侯罗:「罗目侯罗,我们不能够帮助你,这一条规定是你父亲所制定的,请为自己另找地方休息吧。」因为罗目侯罗没有时间去找另一个地方,所以,他跑到佛陀的厕所,在那里睡觉。晚上,佛陀去上厕所时,才发现了罗目侯罗,问他:「你在这里做什么?」罗目侯罗说:「我没有地方睡觉,因此,我将这儿当作我睡觉的地方。」隔天,佛陀便修订了规定,而且允许比丘能和沙弥、在家人同宿3个夜晚。如此,仅仅只是一句话,罗目侯罗便离开平常睡觉的地方而屈身在佛陀的厕所中。
他是如此地谦卑,以致于他从不对比丘们回嘴。无论比丘们说什么,他仅会回答:「是的,是的。」一天有2个比丘决定考验他。这些比丘远远看见罗目侯罗走来,其中一位比丘把一些废弃物丢在地上。当罗目侯罗接近时,他们假装说:「这废弃物从何处来?以前这里没有,是谁带来这些废弃物?」另一个比丘回说:「我不知道,但是我看见罗目侯罗在这里。」罗目侯罗只是说:「哦!真是对不起。」然后拾起废弃物并且将它丢弃。就是这样的态度,罗目侯罗是如此谦卑,而且他总是准备好接受告诫及忠告。
据说每个早晨罗目侯罗会装满1碗沙子,并发愿将会有和沙粒一样多的人给他忠告,他觉得这样是非常幸运的。因此,谦卑是一种吉祥。
知足且知恩—知足也是吉祥,感恩也是吉祥。我们一定要随时准备谢谢那些利益我们的人,没有任何的犹豫。我们一定要表达出我们的感激。
适时闻正法—有机会听闻正法,听闻法是吉祥。当聆听法时,你能听到以前所没有听闻的,并且能澄清以前所听到的,你就能摆脱怀疑,而心也变得澄澈。听闻法的利益很多,因此,这是一种吉祥。
忍耐而顺从、参访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此为最吉祥
忍耐而顺从—佛陀说忍辱是最好的苦行—对气候、食物、人们的闲言闲语和不同状况的忍耐等等。因此,忍耐、耐性、承担是最高的吉祥。顺从、和颜悦色的谈吐、随时准备好接受忠告也是吉祥。人们应该像罗目侯罗一样 。
参访众沙门—参访沙门或圣者被认为是吉祥的,因为透过参访圣者,你能获得功德。
适时论信仰—有时你应该参加宗教性的讨论,这将使你对所获得的知识能有更清晰的了解,将能让你知道以前所不知道的。适时论信仰也是一种吉祥。
克己净生活、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此为最吉祥
克己净生活—克己是吉祥。清净的生活意谓禁欲的生活。
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觉知圣谛意谓体悟圣谛。当了悟四圣谛,也就了悟涅槃,这是最高的吉祥。我们不需要评论这最高的吉祥,当你理解四圣谛,了悟涅槃时,你成为圣者—一个真正达到涅槃的圣者。
于心不伤悲、安稳无污染,世事不动摇,此为最吉祥
这里指的是阿罗汉,当世间变化无常时,他的心不会动摇。我们每天遇见的事物,有好有坏,巴利语称这些是世间法(Lokadhamma)。有时我们拥有许多,有时却一无所有;有时追随者众,有时却少;有时被批评,有时被赞扬;有时快乐,有时伤悲。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这8种生活中的真实相貌。当一个人不被世间无常变化所动摇时,对他而言那就是吉祥,能够抵御这世间好或坏的变化,这就是吉祥。
有时遭遇到的是顺境,我们一样无法抵御,我们被这些好事或好的情境带着走,所以顺境比逆境更难抵抗。处逆境时,我们战战兢兢;处顺境时,我们总会得意忘形、骄慢、自满。所以,面对世事变化无常时,心不动摇,这是一种吉祥。
于心不伤悲、安稳无污染、世事不动摇—假如遭遇世间变化无常时,我们的心仍能保持不悲伤,或者我们的心没有染污,心是安定的,那就是吉祥,那是最高的吉祥。
这些是佛陀所教的吉祥,我们应该修持或尽可能地让这些吉祥实现。这部经不只是用来背诵而已,实际上它是用来修持的。这里所提到的吉祥应该被修持,应该在我们身心中存在。
这部经中总共谈到38种吉祥。审视自己,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拥有这些吉祥的大部分。所以,我们要为自己已经具有这么多的吉祥而感到喜悦。
如是修诸行、所到无不胜、随遇而安稳,此为最吉祥。
那些依此准则修行的人,所到之处都不会被击败,到处都能随遇而安,对他们而言,这些是最高的吉祥
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这些吉祥,他在那里都不会被击败,他将能随遇而安,拥有快乐。对于这些人而言这是最高的吉祥。吉祥经中教导了38种吉祥,有时称这些吉祥为福气或福报。
让世界深受祝福
这些吉祥不会自动或仅仅借着祈愿而来,你一定要身体力行。当经典说远避愚痴人时,你一定要避免和愚痴人亲近。如果我们身体力行,试着持有这些好品行,我们就拥有这些吉祥。这些吉祥是在家人与比丘们所值得拥有的品质。
这部经在佛教的国家中非常受欢迎。这部经典中的教法被并入做人的习惯和日常规矩中。实际上,因为这部经并不难理解,也是佛陀的基本教义,所以在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的学校中传授。
在我国会举行吉祥经的考试,我们称它为吉祥经考试。年轻人参加考试,当通过时,会授予他们一些文凭或奖赏。他们被鼓励将经典的学习运用在实际的行持中。
这部经就像是对于人的好品性、幸福与快乐的指引。愈具足这些吉祥,我们将愈快乐。当更多吉祥被修持,这世界将愈适合于居住。也因为社会中缺乏这些好品德,以致于社会风气是如此败坏。当缅甸的前总理乌努在缅甸国内的各大学演讲时,他都会谈到五戒和吉祥。
一次在他演讲之后,一个人起立说:「如此说来,缅甸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国家,将再不会有坏人,没有罪犯等等。」乌努回答:「缅甸也有小偷、抢匪、罪犯,不是所有的人依照佛陀的教义而行,即使他们都宣称自己是佛教徒。甚至在佛教的国家中也有抢匪、凶手和那些邪恶者的同伙人。」
如果我们全体都能修持这些吉祥,这世界将深受祝福。如果我们缺乏某些吉祥,我们更应该努力去实现它。
禅修也是最高的吉祥
那禅修呢?这部经中并没有提到。难道它不是吉祥吗?在这部经中所提到的是四圣谛和涅槃的了悟,这是禅修的果。当果被提到的时候,得到果的方式或因就被提到了。所以,我们这样说:禅修在这部经典中是以果的方式被提到。事实上不可能不透过禅修而能达到对圣谛与涅槃的了悟。
你可能已经读过许多经典。在许多经文结语的部分,时常提到许多人证得涅槃,就彷佛是即刻顿悟一般。就算如此的了悟是可能的,但在悟道证悟真实相之前,一定有修习观禅(毗婆舍那)。佛陀对某个人说法,而且那位闻法者因此开悟,那表示当他坐着听佛陀说法的时候,一定也修习观禅。没有观智就不可能悟道。
佛教有所谓的心路过程。当你看见某物时,就有「看的心路过程」;当你听到某事的时候,有「听的心路过程」。同样地,当你了悟涅槃的时候,也有「证得道果的心路过程」。在此心路过程中,先有观智的生起,然后才是道智(证悟)的生起。没有观智就没有证悟。所以,根据心路过程,当提到证悟时也意谓修观(毗婆舍那)。虽然在这部经中没有明确提到禅观,我们也可说观禅也被提到了,因为果被提到。当果被提到的时候,得到果的方式也被提到了,它不能被忽略。如此禅修也是很重要的吉祥。
唯有禅修能净化心中染污的烦恼。这是没有人能为你做的,你必须自己来。仅仅只是读禅、谈禅,将不会净化我们心中的染污。我们自己一定要修持。佛陀说:「你们自己一定要努力,佛陀只是你们的老师。」如果我们跟随这个忠告,如果我们能持续修禅如同现在的修持,我们将能使自己的心清净。即使我们无法完全地成功,然而我们仍可能暂时地去除心中的染污的烦恼;如果我们成功,我们将能够断除所有的烦恼。所以,禅修也是最高的吉祥。
--------------------------------------------------------------------------------
喜戒禅师简介
◎一九二七年生于缅甸。
◎一九四三年剃度出家,一九四七年受具足戒,一九五四年接受马哈希禅修系统的训练;同年并担任佛教第六次结集的编辑委员。
◎一九七九年跟随马哈希禅师至美国传法,之后经马哈希禅师指定留在美国指导禅修,推广禅法。
◎目前担任美国加州半月湾的美国南传佛教组织(Theravada Buddhist Society of America)住持,及缅甸的国际南传佛教传教大学(The 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校长。
◎着有《四念处》(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业的法则》(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等多部英文及缅文著作。
喜戒禅师 著 香光庄严杂志编译群 译
什么是吉祥?看到想看的、听到想听的、尝到想尝的,就是吉祥吗?
佛陀提出38种修持能够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无上的吉祥,
不靠祈愿或等待,透过修持佛陀所教示的38种吉祥,就能得到最大的安稳与幸福。
吉祥经( MaGgala Sutta)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沙瓦提城附近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夜深时,一位天神降临在世尊的前面,他的身体光明灿烂,遍照整个祇树林。天神缓步前进,向世尊恭敬作礼并站立一旁,接着以偈颂向佛陀请问:「诸神与众人,渴望得利益,思惟于吉祥,愿示最吉祥。」
「远避愚痴者、亲近智慧人、敬应尊敬者,此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地、过去积善业、置身于正道,此为最吉祥。
广学长技艺、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此为最吉祥。
善能养父母、珍爱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此为最吉祥。
净行行布施、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此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谨慎勿饮酒、于法不放逸,此为最吉祥。
恭敬而谦卑、知足且知恩、适时闻正法,此为最吉祥。
忍耐而顺从、参访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此为最吉祥。
克己净生活、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此为最吉祥。
于心不伤悲、安稳无污染、世事不动摇,此为最吉祥。
如是修诸行、所到无不胜、随遇而安稳,此为最吉祥。」
什么是吉祥
今天要讲的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经,说明什么是「吉祥」的经典。这部经名的巴利语为 MaGgala Sutta,如同《慈经》(Metta Sutta)一般,《吉祥经》也常在供养僧侣、出家戒坛、庆生等等祥瑞的典礼上被持诵。然而,这部经不单只是用来背诵而已。实际上,经上所说的吉祥应该被作为一种修持。
佛陀传诵这部经典前的12年,一直存在着什么是吉祥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在家人之间引起讨论,他们彼此问着:「吉祥是什么?」某个人提供了一个答案,另一个人又提供了其它的答案。一些人说看见想要看见的事物是吉祥:当看见对你而言是瑞相或吉兆的某些景象时,他们说那是吉祥。其它人则认为听到你想要听的声音,或听到被说成是吉兆的声音时就是吉祥。
人们认为有些声音代表吉祥的预兆。人很迷信,而且这些迷信不容易破除,各地和各家都有它们的迷信,佛教国家也不例外。在缅甸,人们认为猫头鹰的声音是吉兆。如果一只猫头鹰光临你的房子,并且制造些噪音,那么你隔天就将得到某些东西,那是个吉祥物。因此,有些人说这就是吉祥。
其它人说:闻到想要闻的;尝到想要尝的;碰触想要碰触的;就是吉祥。如此,好味道是吉祥;好品尝是吉祥;有柔软触觉的事物是吉祥。当一个人给了答案,另外一人又有其它答案时,将会有争议产生。如此,人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吉祥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这个问题持续被讨论着,并且传到神和天人之间。然而,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吉祥。他们彼此讨论,互相问答,然而,还是没有一个结论产生。
每当天神们被问题一直困扰着时,他们便前往他们的国王—帝释天王处,并将问题告诉他。帝释天王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人可能知道吉祥是什么,我将去请问他。」
夜晚时分,他下到人间,乔装成普通天人,走近佛陀并询问什么是吉祥。帝释天王选择晚上的中夜时分谒见佛陀,大约是现在说的午夜。午夜是天神接近佛陀,向佛陀请教问题,或听佛陀说法的时间。
在家人可以在下午去见佛陀,下午的时间是属于在家人的。午后、傍晚和初夜时分则保留给比丘僧。僧侣在这段时间面见佛陀,并提出问题请教等。第二夜分或中夜是天神的时间,那时人们已熟睡,所以,佛陀的周围就不会聚集太多的人。据说,实际上天神并不想到人间,他们无法忍受人类差劲的味道或恶臭。他们大约在离人类100由旬—也就是数百哩远—即能闻到人类的恶臭。
当时,佛陀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揭达林给孤独园位于沙瓦提城的附近,是由大银行家给孤独长者所建造的来供养佛陀的道场。当佛陀附近没有人环绕时,天神们才降临人间。这位天神来到道场,缓步前进,向佛陀恭敬作礼并站立一旁。他并没有坐下,只是站立着,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如此。有些人说因为讲道结束时,天神会想赶快回去,所以不坐下。又有一说法是,天神身体的物质特性是非常微细,他们不坐着,他们不能着地,像柔软的布料落在地面一样,所以,他们没有坐在地上,而是站着。
他如此地站着,向世尊提出他的疑问:「诸神与众人,渴望得利益,思惟于吉祥,愿示最吉祥。」这么多的人们和天神们都在思索什么是吉祥,却没有一位可以提出一个被所有众生认同的答案。因此,天神请求佛陀告诉他最高(上等)的吉祥。于是,佛陀告诉天神什么是真正的吉祥。
「吉祥」是巴利语MaGgala的翻译。MaGgala 被定义为断除邪恶、断掉不善法。凡是吉祥的(MaGgala),一定在本质上是健全的,也就是善的(Kusala)。
远避愚痴者、亲近智慧人、敬应尊敬者,此为最吉祥
远避愚痴者—这里的愚痴者意指做坏事,说坏话,存恶念的人;或会引我们入歧途,做错事,犯罪等的人。这些人在这里被称为愚痴者,我们不要与他们为伍作伴。如果远离他们,你就不会做出邪恶与无益的行为。这就是一种吉祥。
亲近智慧人—「智慧人」意指做好事,说好话,存善念的人;并且会给你忠告,是引领你在修行上成长,帮你学习得到功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因此,亲近智慧人也是一种吉祥。当和有智能的人接近时,你不会犯过失,不会学习到不健全的行为,造作恶业(Kamma)。因此亲近智慧人也是一种吉祥。
敬应尊敬者—「敬」在此意指供养东西给他们,表示尊敬等。像佛、法、僧、父母、老师和年长者都是值得尊敬的,敬爱如此的人也是一种吉祥。因为当礼敬佛、法、僧、父母、老师和年长者时,你将得到功德。功德能断除过失,这就是吉祥。所以尊敬值得尊敬的对象是一种吉祥。
居住适宜地、过去积善业、置身于正道,此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地—居住在适宜的处所是吉祥。「适宜地」是指能使你学得功德的地方。在那里你能行善、闻法和禅修,这样的地方才称为适宜地。对于想修习佛陀教法的人,住在适宜地是很重要的。
当缅甸人开始离开缅甸来到这里(指美国)的时候,那些留下来的人告诉或责骂他们:「你正要去的是一个没有佛、没有法、没有僧的地方,那是一个不适宜居住的地方。」所以,那时离开缅甸的人很灰心沮丧,抑郁不乐。但是,当他们来到美国后,发现这里有佛、法、僧,甚至在缅甸的僧侣来到之前,这儿就已有斯里兰卡、泰国和其它国家的僧侣。因此,他们能向留在缅甸的人说,这里也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国家。住在这里,他们同样也能修得到功德,并且禅修等。因此,住在适宜地是一种吉祥。
过去积善业—过去所积的善业,也是一种吉祥。你现在无法修持这个吉祥,但是你正在享受这吉祥的果实。一个在过去积下善业的人,来生将出生在适宜地。因此,过去曾积下善业,也是一种吉祥。当一个人在过去已积下善业,由此过去善业的果,他今世降生在适宜地中,他遇见有智慧的人,而且能修得功德。
置身于正道—意谓合宜的行为举止,端正的行为表现,不要有错误的行为,这也是吉祥。一个人应该藉由行为、语言和心念,设定自己朝向正确的方向。
广学长技艺、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此为最吉祥
广学长技艺—学习或增广知识在佛教中是被赞许的,任何类型的知识都适合学习。广学,是说你应该学习一部经典中的每件事物,无论它是高深、普通或浅显的。你应该知道每件事物,但却不应使用你所知的全部,应该只用合适恰当的知识。拥有学问或知识是一件好事情,它真是一种吉祥。当你有了渊博的知识,它甚至能帮助你处理世间的事,你将变得成功富足等等。同时它也能帮助你了解法并进而修持它。「长技艺」也是一种吉祥。当你熟练技艺时,你能制做各式物品,以此维生。所以熟练技艺也是一种吉祥。
严持诸禁戒—意指一个人一定要行为正确而端正,一定要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一个人必须要持戒谨严,要遵循在家人的行为规范;如果是僧侣,他应该遵循僧团的律法。
言谈悦人心—和颜悦色地谈话也是一种吉祥。有很多人讲话并不和颜悦色,甚至使用刺耳或辱骂的字眼。当一个人使用刺耳或辱骂的字眼时,那人将造口业;相反地,一个谈吐和颜悦色的人,说话总是伴随着善(健全)的想法、善的观念。因此,言谈悦人心也是一种吉祥。它本身就是一个善的行为,而且带给周遭的人们爱或慈悲。
善能养父母、珍爱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此为最吉祥
善能养父母—奉养父母也是一种吉祥。父母亲将孩子带来这个世界,养育、培育他们而且给予他们好的教育,因此孩子有责任奉养他们的父母亲。他们一定要帮忙父母做家务,供给食物,替他们添购衣服,给予庇护所,以及自己的关爱。也一定要注意他们其它的需要,例如:按摩他们的身体等等。这些事物应该由孩子们替父母亲做。
这些行为仍然可以在佛教国家中看到。可惜的是,这类吉祥几乎在这个国家失去了。当孩子长到18岁时,父母不想要孩子与他们居住。孩子们也不想和他们的父母同住,他们想要独立。亲子间的关系很冷淡,孩子们不会奉养他们年老的父母,许多父母被送到安养院和其它的地方。在我们的国家,送父母到安养院是一种耻辱。孩子们从未这么做,孩子们将尽可能地与父母住在一起。我的父亲93岁时往生,母亲89岁往生。直到他们往生,我一位兄弟和三个姊妹都和他们住在一起,并且照顾他们。根据这部经上所说,他们拥有了这种吉祥—奉养父母亲的吉祥。
珍爱妻与子—一个人应该照护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父母亲有责任照顾或培育他们的孩子;丈夫们有责任照护他们的妻子。在这部经中,我们也可说妻子有责任支持她们的丈夫。珍爱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是一种吉祥。
无害的职业—是指不要从事会引起伤害或伤害他人的职业,这也是一种吉祥。
净行行布施、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此为最吉祥
净行行布施—宽大、慷慨或称为布施也是吉祥,因为一个人藉由布施将得到功德。而且当布施时,你也正修持慈悲与不执着。当行布施时,你送走某物,那意谓你对所持有的事物不执着。因为你不会把任何事物给予不是你至亲或所爱的人,所以布施是不执着的修持。布施是宗教或教法得以维续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人们的慷慨布施,佛教就不能存在。在这个国家里,如果我们没有民众的支持,我们将不能够住在这个国家,也将不会有僧团或佛教在这里。布施非常重要,世界各地都有人行布施,尤其在佛教国家中。「净行」是指人应该有正直的品行,清清白白的行为;或者人的行为举止应该表现合宜。
帮助众亲眷—护持亲戚们也是一种吉祥。无论何时,只要你能力做得到,你都应该帮助你的亲属们。
行为无暇疵—指的是那些不存邪念,不会遭人责难的行为,这些都是吉祥。
邪行须禁止、谨慎勿饮酒、于法不放逸,此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谨慎勿饮酒—禁止邪行是吉祥,戒除邪行也是吉祥。一个是不要做,一个是以后将不再做。不饮酒也是吉祥。这里所指的不单是酒,还包括海洛英、古柯碱等毒品。戒除这些麻醉品也是一种吉祥。
于法不放逸—意谓随时准备做好事。随时准备修持佛法。于法不放逸是最高的吉祥。
恭敬而谦卑、知足且知恩、适时闻正法,此为最吉祥
恭敬而谦卑—恭敬意谓敬意,我们应该尊敬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我们应该向我们的父母、老师和那些比我们年长的人致上敬意。向年长者或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致上敬意,在这个国家已不多见。然而,在亚洲国家,恭敬却是根深柢固的风俗。一位年轻人不会将他的脚朝向比他年长者,或碰触他们的头;当年轻人走路经过年长者面前时,会向长者鞠躬或致意。对值得尊敬的长者致上敬意有许多方式,对父母或老师也都会表示尊敬。
我们在慈经和这里都发现谦卑。今天我将告诉你们关于罗目侯罗(Rahula)的故事。佛陀的儿子罗目侯罗7岁就出家。当罗目侯罗最初遇见佛陀时,他的母亲和祖父教他要去向父亲要求遗产,他靠近佛陀并握住他宽松长袍说:「父亲,给我的遗产,四大金瓶等的宝物在哪里?」此时没有人敢阻止他。佛陀于是起身回到寺院,这男孩追随佛陀,不断地向佛陀要求遗产。当这男孩抵达寺院时,佛陀对尊者舍利弗说:「罗目侯罗正向我要求来自我的遗产,我将给他法的遗产,剃度他出家。」因此罗目侯罗出家成为沙弥。
那时佛陀的父亲非常沮丧与失望,他请求佛陀开恩。他向佛陀说:「我想向你请求一个恩惠」。佛陀说:「我不施给任何的恩惠。」净饭王说:「不,这是正当的!」佛陀问:「你需要什么恩惠呢?」净饭王说:「不接受没有得到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佛陀答应了净饭王的请求,制定了未得到父母同意的孩子不许出家的规定。罗目侯罗成为沙弥或称为初学者,后来他在佛陀的教导下,成为阿罗汉。
罗目侯罗非常谦卑。佛陀是他的父亲,他应该非常骄傲才是,然而他却是非常谦卑。无论他被告诉要做什么,只要一句话,他都会去做。有一次佛陀曾规定比丘与沙弥、在家人不可同宿。当这条规定制定时,比丘们告诉了罗目侯罗:「罗目侯罗,我们不能够帮助你,这一条规定是你父亲所制定的,请为自己另找地方休息吧。」因为罗目侯罗没有时间去找另一个地方,所以,他跑到佛陀的厕所,在那里睡觉。晚上,佛陀去上厕所时,才发现了罗目侯罗,问他:「你在这里做什么?」罗目侯罗说:「我没有地方睡觉,因此,我将这儿当作我睡觉的地方。」隔天,佛陀便修订了规定,而且允许比丘能和沙弥、在家人同宿3个夜晚。如此,仅仅只是一句话,罗目侯罗便离开平常睡觉的地方而屈身在佛陀的厕所中。
他是如此地谦卑,以致于他从不对比丘们回嘴。无论比丘们说什么,他仅会回答:「是的,是的。」一天有2个比丘决定考验他。这些比丘远远看见罗目侯罗走来,其中一位比丘把一些废弃物丢在地上。当罗目侯罗接近时,他们假装说:「这废弃物从何处来?以前这里没有,是谁带来这些废弃物?」另一个比丘回说:「我不知道,但是我看见罗目侯罗在这里。」罗目侯罗只是说:「哦!真是对不起。」然后拾起废弃物并且将它丢弃。就是这样的态度,罗目侯罗是如此谦卑,而且他总是准备好接受告诫及忠告。
据说每个早晨罗目侯罗会装满1碗沙子,并发愿将会有和沙粒一样多的人给他忠告,他觉得这样是非常幸运的。因此,谦卑是一种吉祥。
知足且知恩—知足也是吉祥,感恩也是吉祥。我们一定要随时准备谢谢那些利益我们的人,没有任何的犹豫。我们一定要表达出我们的感激。
适时闻正法—有机会听闻正法,听闻法是吉祥。当聆听法时,你能听到以前所没有听闻的,并且能澄清以前所听到的,你就能摆脱怀疑,而心也变得澄澈。听闻法的利益很多,因此,这是一种吉祥。
忍耐而顺从、参访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此为最吉祥
忍耐而顺从—佛陀说忍辱是最好的苦行—对气候、食物、人们的闲言闲语和不同状况的忍耐等等。因此,忍耐、耐性、承担是最高的吉祥。顺从、和颜悦色的谈吐、随时准备好接受忠告也是吉祥。人们应该像罗目侯罗一样 。
参访众沙门—参访沙门或圣者被认为是吉祥的,因为透过参访圣者,你能获得功德。
适时论信仰—有时你应该参加宗教性的讨论,这将使你对所获得的知识能有更清晰的了解,将能让你知道以前所不知道的。适时论信仰也是一种吉祥。
克己净生活、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此为最吉祥
克己净生活—克己是吉祥。清净的生活意谓禁欲的生活。
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觉知圣谛意谓体悟圣谛。当了悟四圣谛,也就了悟涅槃,这是最高的吉祥。我们不需要评论这最高的吉祥,当你理解四圣谛,了悟涅槃时,你成为圣者—一个真正达到涅槃的圣者。
于心不伤悲、安稳无污染,世事不动摇,此为最吉祥
这里指的是阿罗汉,当世间变化无常时,他的心不会动摇。我们每天遇见的事物,有好有坏,巴利语称这些是世间法(Lokadhamma)。有时我们拥有许多,有时却一无所有;有时追随者众,有时却少;有时被批评,有时被赞扬;有时快乐,有时伤悲。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这8种生活中的真实相貌。当一个人不被世间无常变化所动摇时,对他而言那就是吉祥,能够抵御这世间好或坏的变化,这就是吉祥。
有时遭遇到的是顺境,我们一样无法抵御,我们被这些好事或好的情境带着走,所以顺境比逆境更难抵抗。处逆境时,我们战战兢兢;处顺境时,我们总会得意忘形、骄慢、自满。所以,面对世事变化无常时,心不动摇,这是一种吉祥。
于心不伤悲、安稳无污染、世事不动摇—假如遭遇世间变化无常时,我们的心仍能保持不悲伤,或者我们的心没有染污,心是安定的,那就是吉祥,那是最高的吉祥。
这些是佛陀所教的吉祥,我们应该修持或尽可能地让这些吉祥实现。这部经不只是用来背诵而已,实际上它是用来修持的。这里所提到的吉祥应该被修持,应该在我们身心中存在。
这部经中总共谈到38种吉祥。审视自己,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拥有这些吉祥的大部分。所以,我们要为自己已经具有这么多的吉祥而感到喜悦。
如是修诸行、所到无不胜、随遇而安稳,此为最吉祥。
那些依此准则修行的人,所到之处都不会被击败,到处都能随遇而安,对他们而言,这些是最高的吉祥
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这些吉祥,他在那里都不会被击败,他将能随遇而安,拥有快乐。对于这些人而言这是最高的吉祥。吉祥经中教导了38种吉祥,有时称这些吉祥为福气或福报。
让世界深受祝福
这些吉祥不会自动或仅仅借着祈愿而来,你一定要身体力行。当经典说远避愚痴人时,你一定要避免和愚痴人亲近。如果我们身体力行,试着持有这些好品行,我们就拥有这些吉祥。这些吉祥是在家人与比丘们所值得拥有的品质。
这部经在佛教的国家中非常受欢迎。这部经典中的教法被并入做人的习惯和日常规矩中。实际上,因为这部经并不难理解,也是佛陀的基本教义,所以在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的学校中传授。
在我国会举行吉祥经的考试,我们称它为吉祥经考试。年轻人参加考试,当通过时,会授予他们一些文凭或奖赏。他们被鼓励将经典的学习运用在实际的行持中。
这部经就像是对于人的好品性、幸福与快乐的指引。愈具足这些吉祥,我们将愈快乐。当更多吉祥被修持,这世界将愈适合于居住。也因为社会中缺乏这些好品德,以致于社会风气是如此败坏。当缅甸的前总理乌努在缅甸国内的各大学演讲时,他都会谈到五戒和吉祥。
一次在他演讲之后,一个人起立说:「如此说来,缅甸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国家,将再不会有坏人,没有罪犯等等。」乌努回答:「缅甸也有小偷、抢匪、罪犯,不是所有的人依照佛陀的教义而行,即使他们都宣称自己是佛教徒。甚至在佛教的国家中也有抢匪、凶手和那些邪恶者的同伙人。」
如果我们全体都能修持这些吉祥,这世界将深受祝福。如果我们缺乏某些吉祥,我们更应该努力去实现它。
禅修也是最高的吉祥
那禅修呢?这部经中并没有提到。难道它不是吉祥吗?在这部经中所提到的是四圣谛和涅槃的了悟,这是禅修的果。当果被提到的时候,得到果的方式或因就被提到了。所以,我们这样说:禅修在这部经典中是以果的方式被提到。事实上不可能不透过禅修而能达到对圣谛与涅槃的了悟。
你可能已经读过许多经典。在许多经文结语的部分,时常提到许多人证得涅槃,就彷佛是即刻顿悟一般。就算如此的了悟是可能的,但在悟道证悟真实相之前,一定有修习观禅(毗婆舍那)。佛陀对某个人说法,而且那位闻法者因此开悟,那表示当他坐着听佛陀说法的时候,一定也修习观禅。没有观智就不可能悟道。
佛教有所谓的心路过程。当你看见某物时,就有「看的心路过程」;当你听到某事的时候,有「听的心路过程」。同样地,当你了悟涅槃的时候,也有「证得道果的心路过程」。在此心路过程中,先有观智的生起,然后才是道智(证悟)的生起。没有观智就没有证悟。所以,根据心路过程,当提到证悟时也意谓修观(毗婆舍那)。虽然在这部经中没有明确提到禅观,我们也可说观禅也被提到了,因为果被提到。当果被提到的时候,得到果的方式也被提到了,它不能被忽略。如此禅修也是很重要的吉祥。
唯有禅修能净化心中染污的烦恼。这是没有人能为你做的,你必须自己来。仅仅只是读禅、谈禅,将不会净化我们心中的染污。我们自己一定要修持。佛陀说:「你们自己一定要努力,佛陀只是你们的老师。」如果我们跟随这个忠告,如果我们能持续修禅如同现在的修持,我们将能使自己的心清净。即使我们无法完全地成功,然而我们仍可能暂时地去除心中的染污的烦恼;如果我们成功,我们将能够断除所有的烦恼。所以,禅修也是最高的吉祥。
--------------------------------------------------------------------------------
喜戒禅师简介
◎一九二七年生于缅甸。
◎一九四三年剃度出家,一九四七年受具足戒,一九五四年接受马哈希禅修系统的训练;同年并担任佛教第六次结集的编辑委员。
◎一九七九年跟随马哈希禅师至美国传法,之后经马哈希禅师指定留在美国指导禅修,推广禅法。
◎目前担任美国加州半月湾的美国南传佛教组织(Theravada Buddhist Society of America)住持,及缅甸的国际南传佛教传教大学(The 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校长。
◎着有《四念处》(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业的法则》(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等多部英文及缅文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