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

发布时间:2022-03-10 11:08:20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有史以来观音信仰一直流传,菩萨显灵感应事迹亦多不胜数,很多人认为是迷信及神化,包括不少出家人及佛弟子,都不全都认同观音信仰的事实,其理由是「没有科学根据」。
  其实,无常世事,千变万化,科学亦不能预测所有事实,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灾难。就以今次日本因地震引发的核危机便是很好证明,未发生此事之前,如果有人预言核能将会造成灾难,相信很多人会说是「杞人忧天」;未发明视像电话之前,如果有人说以后可以通过大气电波,能与你相隔万里的亲友面对面交谈或开会,会被骂为「白痴」或「神经病」。如果所有科学家都信佛所说,他们的研究可以事半功倍。
  今天是观音菩萨生日,现在就根据煮云法师编着的《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讲讲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的缘起,及一些菩萨显应之事。   相传普陀山以前是一座蛇山,山上有一大蛇王与牠的子孙住在那里,蛇王把山头当是牠的私家产业,不许任何外人入住。有一天,观音菩萨化作一老比丘,向蛇王借山开道场,度化娑婆迷昧的众生。蛇王认为此山是我开的,此树是我栽的,是我将来万代子孙的根据地,不能随便让人侵入,于是坚决拒绝。菩萨见蛇王蛮不讲理,亦很不客气的说:「山河大地是大众所有,你凭甚么本事独占而拒绝外借呢?」蛇王说:「我能现出原形,围绕此山三匝。」菩萨笑说:「若你真能现形围绕三转的话,我就不向你借山,但如果不能,你就要答应借山给我。」蛇王说:「我几乎天天都在绕山三匝,怎么会不能呢?如果我的身体真不能围绕此山三匝的话,我就借山给你开道场吧!」菩萨说:「好的,一言为定,不可失信啊!」蛇王挺起胸脯地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完便摇身一变,现出千年怪蟒的原形,粗大的蛇身慢慢在蠕动,观音菩萨亦运用神通,把这山慢慢地放大,蛇王拚命地围围围,菩萨轻易地放放放。蛇王奇怪,怎么平时很容易围绕的,为甚么今时却老是绕不完的呢?最后,筋疲力尽,不得不投降放弃,对菩萨说:「今天真倒霉,不知为甚么一转都围不上。愿赌服输,山是可以借给你,但你也该显点神通给我看看,使我甘心情愿。」菩萨笑说:「那很容易,只要我手一指,这个地下的一块石头马上能够现出紫竹林来。」说完用手一指,忽然地上的那块白石就现出无数的紫竹来,成为以后普陀山紫竹林的出典。当地居民亦因此把紫竹林印在小石上,经加工打磨后,做成纪念品供游客购买作为纪念。
  话再说回来,蛇王领教过菩萨的神通后,虽然很佩服,但想到全家将流离失所,仍是心有不甘,便问菩萨甚么时候归还。菩萨说:「那一天全山听不到我的弟子敲木鱼的声音,或者千步沙前的海潮音声不响了,那时我便把山归还给你。」
  现在的普陀山,已发展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更是四大菩萨丛林之首,有八十余家院庵,一百六十多个茅蓬,每天木鱼音声不绝。而千步沙的「海潮拜浪」不因为风向而浪转,无论吹甚么风,千步沙的潮水依然是一波一波的向前扑,似乎在朝拜观世音菩萨。而千步沙这里的潮音,声若雷轰,又似万马奔腾,响遍全山,住在附近的更是震耳欲聋。《普门品》中说:「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学佛最难是信,因此,大家对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护众生的心,要深信不疑。   煮云法师在《普陀山传奇异闻录》中揭开一件普陀山普济寺内鲜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该寺的前寺山门为甚么永不打开的呢?为了此事,老法师作了大搜查,数次翻阅《普陀山志》,问过普陀山上大小寺院的当家及知客,都无人能提供具体答案。最后,只有一个住寺的老人对他说:「这山门要当今天子,皇帝万岁,御驾亲临本寺,方才可以开山门迎接圣驾,平时甚么人来也不许开的。」这种语焉不详的答案,煮法师迫得在神话传说里找出原因。   话说南海普陀山的观音大士,有一天登上佛顶山,遥见天台山国清寺风景幽美,很多头陀在那里川流不息地往还,菩萨立即想到该处走一遭。心才起念,步即起飞,跨过「观音跳」抵达天台山(按「观音跳」在紫竹林那边,现仍留有菩萨跳过的足迹,印在石上,传说观音菩萨是由此跳过海而抵达天台山的)。菩萨来到天台山,看见如茵绿草,如画风景,真是不奕乐乎!又见国清寺的罗汉,三五成群的聚在门外,东张西望,在找寻来山进香的大心檀信,希望与大众结缘。这时的观音菩萨,化身为居士,混在人丛中,不料却被那些罗汉团团围住,要向他化缘。菩萨以佛眼观见他们都是证果的阿罗汉,知道是一家人,但罗汉不在禅定之中,不知他是观世音菩萨,倒是方丈大和尚道德高尚,另具慧眼,知悉这不速之客定是大菩萨降临,于是连忙出来招呼,请问是那座名山的大菩萨,观音菩萨亦不隐讳身份,说:「我是南海普陀山的观世音,今天特来贵山一赏名山胜境。」那些罗汉听说观音菩萨来了,高兴得不得了,忙着请大菩萨住下来,接受供养,成为后来俗人说的:「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观音菩萨在天台山国清寺住了几天,接受罗汉们的供养后,想为在此地作点贡献,才不枉此行,于是提议在天台山建一座宝塔。有罗汉马上提出没有宝塔不要紧,最急切的是本山少了一座贯通东西的交通桥,好让香客往来毋须绕大圈。观音菩萨为了满足罗汉及自己之愿,于是说:「造塔是供养佛的,众生见了礼拜旋绕,有莫大功德;桥虽重要,可是塔也不能少。现在我们分头工作,你们五百罗汉共同造塔,我一个人来替你们造一座桥,好吗?」罗汉连声叫好。菩萨再说:「我们不妨来一次竞赛,限定在一夜之间,把宝塔和大桥造好,看谁先把任务完成。」此时,神通具足的阿罗汉非常雀跃,认为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于是都欢喜答应。   协议达成后,彼此心中各自盘算。菩萨心想,要建筑一座高大宝塔,耗用的材料不少,他们那里来那么多的砖头木材呢?而阿罗汉这边亦在疑惑,千丈岩这地方,既高且阔,想造一大桥,任你有通天本领,亦不可能于一夜间完成,在彼此轻视的时候,观音菩萨在夜里暗中偷窥阿罗汉们,运用神通在忙于搬砖运石,不多久,宝塔差不多建到顶了,菩萨才猛然发觉,现在已差不多四更了,自己造桥的工作仍未开始,再不动手就要输给阿罗汉了。于是菩萨亦大显神通,两脚踏住千丈岩的两岸,双手拉着两边山头,往中间一合,说也奇怪,山上的石头像面粉一样柔软,两个山头随即合成一起,转眼间变成历史上千古有名的天台山「石梁桥」。菩萨再去看阿罗汉们,宝塔的顶还没有盖上去,于是菩萨生起跟他们开玩笑的念头,学雄鸡喔喔地叫起来,罗汉们听到金鸡三唱,是五更时候了,为了保存信用,虽然未完工,大家都停了手,这座宝塔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五百罗汉一夜建成的「通天塔」。因此有人说:「罗汉的功德没有菩萨圆满,所以宝塔不能完工。」   说到这里,补充一下罗汉一夜间从那里要来那么多的造塔材料呢?
  第二天清早,天台山附近城市里的民居,无论大屋小屋,屋上的烟囱都不翼而飞,经地方官调查结果,天台山国清寺忽然多了一座高大的「通天塔」,大家涌去看时,发觉宝塔的砖头很不整齐,砖头的大小与颜色都不一样,煞是奇观。这时大家明白家里的烟囱无故失踪,是因为阿罗汉们用来建造宝塔,大众非但不瞋怒,而且非常之高兴能参与建塔功德,对国清寺罗汉的神通力,更加敬重,亦不在屋上重建烟囱。以此因缘,天台山附近城市的民屋,没有烟囱的风俗,流传至今。   五百罗汉因为所造的宝塔,功亏一篑而成为千古遗憾!后来知道是观音菩萨暗中开的玩笑,于是非常懊恼,心怀报复!大众经过商议,决定以牙还牙,于二月十九观音诞日,齐到普陀山闹他一个天翻地覆,以泄心头之愤。
  五百位大阿罗汉化身为穷和尚,来到普陀山挂单,他们衣服破烂不整,毫无威仪,甚至有些化成五体不全的瞎眼哑口跛足的疯颠丑相,在普陀山上到处向人化缘,看见香客就把破海青兜起来向香客要钱,然后声称:「南无阿弥陀佛,结结缘」,目的是要破坏观音道场的整齐庄严及清净美观。   观音诞这天,有大斋主来到普陀山供千僧斋,五百罗汉亦来过堂应供,他们互相协议,今天过堂,把肚子放下来大吃一顿,总要叫他斋堂的饭不够吃,也教观音菩萨失失面子,倒倒架子,也算报复他一下。罗汉们在斋堂念过供养咒后,就似饿虎星下凡似的,狼吞虎咽大吃特吃,三碗不够,五碗不饱,七碗八碗仍然不肯休,不消三五分钟,把斋堂的饭吃得一乾二净,结果五百人吃了五千人的饭还是不肯罢休,弄得大众不得不知如何是好,下不了台,他们还是在斋堂闹着要饭吃,同时还说出好多不堪入耳的话来:「甚么四海闻名的普陀山,连我们这几个和尚来吃饭都不够吃,还称甚么大菩萨道场呢?不把饭给我们吃饱,我们不走!」他们七言八语的闹成一堆,最后还是纠察师父说好说歹,请他们暂时出去,今天已经临时煮了好几大锅的饭拿来,还是不够你们吃,现在时间也不早了,明天打斋一定给你们吃饱。罗汉们才悻悻然说:「好,明天饭再不够我们吃,我们就老实不客气的把你们的千僧大锅打掉。」说罢恨恨而去。   被这五百罗汉一弄,全寺的僧众一筹莫展,纷纷议论:「这些和尚不知那里来的,他们真是罗汉肚子,吃得这样多,如果这样下去,我们普陀山被他们吃穷了。明天打斋,他们又要来吃,不知需要多少米才够他们,不够还要闹,饭头师现在辞职,不敢烧饭了,怎么办?」
  这时,忽然有一个和尚来说:「我愿当饭头,不怕他们有多少罗汉大肚皮来吃,我都教他们吃不下。」第二天,这班饿虎似的穷罗汉,又在斋堂里打起冲锋来,可是他不知道菩萨已有了准备,这里的饭菜源源而来,无有缺少,吃得他们「大腹便便」的不能再吃了,饭桶的饭仍然未曾见少。纠察师这时胆子也大起来,提高嗓子大声说道:「请大家发心吃,开了一个饭店,决不怕大肚子,你们昨天没有吃饱的,今天尽量的吃,不怕你有多大的肚皮,我们的饭菜,你们是没有本领吃得完的!」五百罗汉这时也知道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广大,明知斗不过菩萨的,因此也就不声不响地走了。   罗汉们走后,菩萨吩咐把山门关起来,不许他们再来取闹,罗汉看见菩萨把山门关起来,不准他们进来就说:「好!我看你山门关到甚么时候,你那一天山门开下来,我们就来要饭吃!」这就是前寺大门永久不开的原因。   罗汉走后,饭头师也不见了,大家才知道这一位饭头师是观音菩萨现身,才能把这些罗汉送走,同时亦害怕这些罗汉会再来开玩笑,因此,就把菩萨烧的这一锅饭,及罗汉们吃不了的陈饭,留下来渗进第二次的新饭中。果然,不论临时添多少人都够吃,从无粥少僧多之虑。就这样,这新新相陈的习惯,一直留传千百年,直到现在,还是如此,这就是普济寺渗陈饭的原因。
  ------------------------   普陀山上,观音菩萨感应的事迹很多,触动历代皇帝不是圣驾亲临,就是御赐敕奉。因此,普陀山很多有道德的和尚都得到帝王的恩泽,御赐紫衣龙袍,直到现在,普陀山内仍珍藏着不少历代帝王的圣旨和御赐的宝物。   然,树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儿。因为普陀山名气太多,和尚亦很多,其中难免龙蛇混杂,良莠不齐,不少行为不端的和尚以传说中的罗汉闹普陀为鉴,故意衣衫褴褛,不具威仪地在大街小巷向香客化小缘。当然,我们是凡夫,肉眼分不清楚谁是真罗汉。   例如济颠和尚,相传是南宋高僧道济,出生时国清寺罗汉堂内第十七尊罗汉(降龙罗汉)突然倒下,于是人们便以济公为罗汉投胎。济祖一生充满传奇,出家后先投国清寺,后依灵隐寺受具足戒,常穿着褴褛,貌似疯颠,嗜好酒肉,不喜诵经参禅。民间常流传其形像为披戴破帽、破鞋、破扇,穿垢衲衣之颠僧。实际之济祖却是学问渊博,深懂医术,济世扶危,治愈不少奇难杂症,活人无数之高僧,更常在市井化缘,修复破寺。其实,穿着破烂是表无欲无求;与顽童在市井斯混表与世无争;疯颠是借嘻笑为怒骂;救死扶弱,拯危济困,是普度缘人,是真正的大阿罗汉。   传说乾隆王三下江南,便衣私访民间时,亦曾顺道到普陀山三次。
  有人说乾隆皇帝是佛教徒,其实他不见得是真正的佛教徒,有很多名山道场皆被他破坏了风水。他每到一处地方,都美其名赐一御碑,立一御碑亭,结果这一块好地方的风水就被他破坏了。这不但是佛门中人说,就是世俗人也这样在谈论此事。
  普陀山的前寺,过去前面的地方没有御碑亭,海里的潮水涨时,东西两边海水的波浪,能够涌到前寺山门外,连接起来。后来,经过乾隆皇帝的御碑镇压以后,就渐渐的水退地现,现在东边退至千步沙,西边退至西方船,同时山上也很少有德高道隆的祖师出现。大家都知道雍正皇帝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佛教徒,据说在乾隆儿时,有国师进宫,雍正皇帝都命乾隆对国师顶礼下拜,而乾隆想他是千乘之尊的皇太子,为甚么要向一个穷和尚下跪行大礼?但逼于父皇严命,真是敢怒而不敢言,那时他就这样想,如果我将来权柄在手时,一定对这些坏和尚不客气。后来登上皇位后,却不极力破坏佛法,是因为他的国母皇太后是一个忠诚的佛教徒,他不敢违背母后慈意,故对佛教没有太大的打压而已。以下是他三游普陀山的经过。   因为是私访,所以普陀山并无人知道乾隆皇帝要驾临,就像平日一样,街上的和尚坐满山门外,或坐路边石上,或坐树下谈笑,很没威仪,看见人就向人化缘,化到几个钱便聚在一起赌钱,甚至有些在抽烟,听到打板就齐集斋堂应供吃饭,饭后依旧坐在外面谈天说地。这些情景给不太敬仰佛法的乾隆皇帝看见,心里很不舒服。想起上祖顺治皇帝说出羡慕出家人的话,「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时,很不服气。乾隆心想,怎么这些懒和尚,不务正业,终日游闲,无所侍事,还在赌钱抽烟。我在宫中常听母后说普陀山的和尚是如何如何的有道德,有威仪,那知道原来是这么坏的,回宫一定奏明母后,发兵来捉拿他们。   乾隆回宫后,一五一十的向母后报告实情,并且说要派兵去杀这些坏和尚,毁灭普陀山。国母见他对佛教起了如此的反感,就很慈祥的劝他说:「皇儿呀!你的父王及祖父以及我,都是忠实的佛教徒,你不能因为看见几个不俱僧相的和尚,就想把名山毁灭,那是千万动不得的。再说,你知道那些坏和尚是甚么人吗?也许他们是菩萨化现,试试你的心理也未可知。总之,你要听为娘一句话,佛功德是不可量的,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啊!」   乾隆第二次再下江南,又想起普陀山的坏和尚来,想再去看看,是否依然一样。皇帝来到普陀,那些和尚好像跟他过不去似的,一见他来,一齐把他围起来要钱,钱拿到手便吆五喝六起来,吃烟吃酒,你拉他拖的到处吵闹,一点出家人的样子都没有,而且不只一处,整个普陀山都有这些坏和尚在走动。乾隆问他们为甚么如此时,他们说是海外家风,罗汉境界,你管不了他。
  微服的皇帝不禁勃然大怒,真是此可忍孰不可忍,立誓说:「哼!我管不了你?我回去就发兵来杀你们的头,看我能不能管你们!」这些和尚吃得醉醺醺的,并不管他说甚么,竟然鼓掌大笑而去。   乾隆回宫后,怒气未遏,母亲见他神情不好,温柔细问。皇帝说:「母后,别说了,那些坏和尚简直把我的肚皮气破,他们甚么坏习惯都有,无所忌惮,说是海外家风,罗汉境界,我管不了他们。我就要发兵去杀他一个痛快,一个不留,看我管得了管不了。」他的母亲等他发完脾气后,还是好言相劝,别为一点小事动瞋心起杀念,他说他们是罗汉境界,恐怕他们是真罗汉变化的,可能是他们在试试你的心,务望皇儿看在为娘面上,不要造此杀罪。皇太后最后仍是那句话:「皇儿呀!佛功德不可量啊!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呀!」   乾隆三下江南,这次带了兵船驻在海里,听候调动。乾隆心想,如这班坏和尚仍如此恶作剧,不改前非的话,我再不回去禀奏母后,随时带兵清剿,杀他一个不留,方泄我心头之恨。皇帝一步一步来到山门外边,看见这班和尚非但不改,并且变本加厉,竟然在大殿外赌起钱来,同时还有其他男女混杂其中,更不知道皇帝站在旁边看他们赌钱。   这时,皇帝心中气极,心想我就来和你赌,要你们都输光,没钱再赌。乾隆伸手掏了一把银圆押上去,马上就被他们吃去了。一连数把都是输的,最后的孤注一掷也是被和尚吃光了,输得身边一文钱都没有了,气极把头上戴的帽子脱下来押上去,也被旁边一个和尚赢了去,和尚拿着赢来的帽子,就往自己头上一戴,乾隆气得又把身上披的一件很华贵的袍子脱下来,押上去赌,结果又被正中推庄的一个像尼姑的女人赢了去,并往身上一披,并且问他还有甚么值钱的东西拿出来赌吗?
  此时的乾隆皇帝,真的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心想这些坏和尚不杀还了得,于是就命同来的便衣队,暗中看住他们,不放一个逃走,并把大殿四周的门窗守住,以防他们从任何一门逃走。自己则立即赶到码头,把带来的御林军,在前寺围困起来,准备捉拿赌钱的这班和尚。   乾隆带着军队,回到山门前时,仍见这些和尚在说说笑笑的走进大殿,但当皇帝率领军队跑进大殿捉人时,却连一个影子都没有,不知他们跑到那里去了,找来找去,都找不出一个人来。最后,有人看见皇帝的帽子,戴在一尊很庄严的观音菩萨头上,再细看,皇帝名贵的袍衣又披在菩萨的身上。这时,皇帝楞住了,心在想,难道刚才赌钱的坏和尚,真是观音菩萨化现的吗?这时,万岁爷被吓得魂不附体,立即跪下向菩萨磕头不止,并说:「弟子肉眼凡夫,不知菩萨示现,心起恶念,死罪死罪,从此我再也不敢随便轻视僧人了,千祈菩萨大慈,勿降灾祸于我。」祝罢回京。   乾隆回京后,把经过向母后如实逐一报告,并表示后悔,这时国母对他说:「我早就对你说过,你不听为娘的话。不过,我最后吩咐你,今后看见僧人行为不端,衣帽不整,你要动怒时,就记住为娘的这句话,佛功德不可量啊,不看僧面看佛面呀!」
  时近末法,剃发穿僧衣,干坏事,坏佛法的「狮子虫」当然是很可怕,但有些少数在家居士,亦以专谈比丘过咎为能事,两者同是「狮子虫」。各位大德居士(其实如此者不是居士)当以此一故事为诫,更要记住皇太后的两句话:『皇儿呀!佛功德不可量啊,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呀!』
  观音菩萨早知后山上会有一狮子虫出来败坏山名,所以预先示现,以警当时的帝王,同时也在说:「你们不能因为看见少数的坏和尚,就瞧不起佛教。」此公案的最大的目,还是要大家「不看僧面看佛面」!
  ------------------------   观音菩萨住在补陀落伽山时,说出他在很久之前,得「千光王静住如来」授他大悲咒,菩萨发了利乐一切众生的大愿,即由初地超第八地,实时身生千手千眼。菩萨得千手千眼后,再向佛发誓说:「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这句誓言,也就成为《大悲法忏》的中心誓愿,诵此神咒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由此可知观世音菩萨是修持《大悲神咒》而成就及得千手千眼的。千手表菩萨大悲愿力,纵有无数众生同一时间祈求,菩萨都能施援手济度厄难;千眼表菩萨有无限智慧,能够同时观见众生的祈求,而作出济度,千手千眼是菩萨悲智双运的表征。
  因此,无论有多少人在同一时间内诚心祈求菩萨,菩萨都会以千眼看见,千耳听见,伸出千手去援助的,所以说千处祈求千处现,菩萨无处不在。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何况住在普陀山的不是一般神仙,而是古佛再来的大菩萨.因此,浙江普陀山人杰地灵,高僧辈出,更蜚声国际。
  历代有不少皇帝,御驾亲临普陀的亦不少,有的是游幸名山,欣赏海上风光,有的是专程前来,朝山拜佛,为太后娘娘还愿。因此,普陀自开山以来,也不知曾有多少当今皇帝、王公大臣来山进香,朝拜观世音菩萨。
  过去,皇帝出门,不像现在总统出巡这样随便,因此当万岁驾临普陀山时,也不像现在的总统游普陀这样方便。过去皇帝圣驾亲临,真是不得了的大事,全山清洁运动不消说,就是预备铺张接驾的排场,也不知要煞费多少人的苦心,深恐惹欢迎不诚,招待不恭之罪。   有一次,也不知是那一位皇帝万岁,御驾亲临到普陀山,地方官在多天前就派人通知普陀山普济寺的方丈大和尚,要他把全山整理清洁,全寺张灯结彩,欢迎圣驾光临。
  寺内的大和尚接到通知以后,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万岁爷亲自来山进香,使民众对佛教增加信心,为名山增光彩;惧的是自己没有学问,深山里的和尚,不但没见过皇帝,就是地方的县府也很少见过,如果对皇帝礼貌稍有不周,就有冒犯圣驾之罪名,为了此事,方丈方寸大乱,大伤脑筋。   在万岁皇帝未来之前,普济寺方丈室开了一次高层会议,一方面筹划万岁来山布置欢迎的场面,另一方面就是大和尚不敢出面接驾。可是一国之主的皇帝来了,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怎么可以不出来接驾呢?可是这位大和尚,是一位老修行,平时在寺内,对信众们讲开示,讲得很好,然而,一见到大庭广众,与大人物接谈时,他就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和尚虽然是方外之人,可是一国之君来了,不能不以礼相见的。见面时一定要有问必答。在专制的君主时代,如果对主上讲话有一言之差,重则名山变色,轻则有慢君之罪。由于事件关系到全山僧众的安全,一定要推选一位能言善辩,识胆过人的和尚来,代替方丈和尚见驾。开会的结果,大家公推客堂里的书记师代表方丈和尚接驾。
  这位书记师是中年出家,想当初也是政坛上一位风云人物,不但见多识广,而且博学多才,不但威仪严肃,而且貌相庄严。因此这位书记师便被推选为最佳代表人选。   当皇帝的龙船从沈家门开进普陀时,书记师已率领了全山首领执事,老早在码头等候,恭迎圣驾上岸.随驾而来的文武大臣,都与这位假方丈行合十礼,沿途道傍,香花结彩,欢迎圣驾莅临的场面,相当伟大,鞭炮之声,不绝于耳。
  皇帝看见这位方丈和尚,威仪齐整,道貌岸然,相与言谈,佛典掌故,应答如流,真所谓「有问必答,言必中肯」,万岁爷不禁龙颜大悦,认为这样的和尚,才不负名山的方丈,于是,传下圣旨,御赐大和尚紫衣龙袍,并乐助斋粮若干担,全寺打斋供众结缘,皇帝拜佛还愿后,便摆驾回京。(   皇帝走后,躲在寺内的真方丈和尚,这时才敢出来,同时也才放下心中的一块石头,他恐怕书记师有了差错,露出马脚来,那就罪过不小了,现在书记师不但不辱使命,并且还得到皇上称许,御赐紫衣龙袍,真是无上光荣!
  书记师送驾走后,回来亲自将皇帝御赐的紫衣龙袍,双手捧进方丈室,献给大和尚,和尚一见书记进来,很客的让坐说:「今天如果不是你帮我的忙,我真没办法应付这一场面。你不但为我解了围,也替名山争光不少,这是皇帝御赐给你的宝物,你收下来留作纪念吧!」书记师说:「和尚,我在常住吃饭,替常住效力,是应该的,请和尚千万不要客气,紫衣龙袍,是皇帝赐给方丈大和尚的,我非方丈,故不敢领受,还是和尚收起来,方为合理,将来可以永镇名山,以作纪念。」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皇帝不知为甚么事,又再驾临南海,拜佛进香,当然还是请这位书记师出来代表方丈,前往码头接驾,照理紫衣龙袍,是皇帝亲赠的,皇帝来的时候,要把紫衣龙袍穿起来接驾,以表恭敬,不然就是看不起万岁,犯轻慢的罪。可是这位书记师,他不是真方丈大和尚,当然不敢穿紫衣龙袍。
  皇帝来到前寺坐下,看见这位假方丈没有穿他赐的紫衣龙袍接驾,因此便问他为甚么不穿我赐的紫衣龙袍来接我呢?书记师这时不能不说真话了,于是战战兢兢地说:「请我主仁王赐罪,我不是本寺的方丈和尚,万岁的紫衣龙袍,是赐给方丈和尚的,我不是方丈,所以不敢穿。」万岁一听,大为惊奇的说:「你不是方丈,你是何人?你的方丈,为甚么不来见我?」书记师说:「请万岁不要责怪,本寺方丈,是一位老修行,他一生苦修,只有领众梵修,从来没有下山与官场人往来。同时,他讲话的口音,皇上恐听不清楚,恐怕冒犯了万岁,因此教我代表出来接驾,还求皇上赦罪。」皇上说:「你既不是本寺方丈,你是何人?」「启奏万岁,我是本寺客堂里的书记师。」   万岁不但不生气,反而很欢喜地说:「你是一位书记师,有如此丰富的学识,周到的礼节,不是方丈,不穿我御赐的衣物,并把衣物送归方丈,不仗势越权。你不但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外交僧,而且也是一位忠厚正道的好和尚,我破例额外再赐你书记师一套紫衣龙袍,等我下次来山,你穿我的紫衣龙袍来接我。」   按照丛林规矩,请职事是先请书记,而后升堂主,书记师的职位,就等同军营的准尉官一样,是一个起码官。当了书记之后,然后再升堂主及后堂,这样一层一层的升上去。但普陀山的前寺与众不同,请职事先请堂主,由堂主升书记,同时全寺只有一个书记位,没有两个书记,不像其它丛林,有数十个甚至一百多个挂书记号的执事。这样特别的家风,只有普陀前寺才有,很可能就是因为前

\

寺书记师曾获得皇帝赏赐紫衣龙袍的缘故吧!因此说,皇恩浩荡,职位也蒙光!
  普陀山不守戒律清規的和尚的故事,其实是反面教材。我们应该相信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根本不会戏弄罗汉做一个无顶塔;罗汉是断惑之人,亦不会因此而报复。此两宗公案只是示警,比丘要自律,不犯威仪,免招诟病,被人唤作狮子虫;而比丘纵有过失,居士亦不应言僧过,不作末世灭法人。
  菩萨因为大悲心,修得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众生同悲仰,愿一切众生得离灾难,安乐自在,故常以十四种无畏施给众生。若众生遇急难时,至心呼唤菩萨名,即能获得菩萨救援。当众生遇到苦恼、火难、水难、罗剎恶鬼难、刀兵刑罚难、鬼祟难、枷锁囚禁难、劫贼难、贪毒害、瞋毒害、痴毒害等,或想得儿子、或想得女儿、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实时观他的音声,一切所求皆得如愿。
  观音菩萨因为大愿力,得金刚三昧妙力,作三十二种化身(注),遇有众生应以甚么身得度,便现甚么身而为说法,令他成就。
  南北朝的梁武帝,建寺七百余,供僧无数,从印度请高僧来译经,首创《梁皇宝忏》及《水陆法会》,对佛教的种种贡献,都是因为受了宝志公的影响。相传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为国师辅助梁武帝,令他成就,并为我国佛教奠下稳固基石,创造源远悠长的佛教传承。
  志公和尚是南朝时代的僧人,俗姓朱,陕西南郑人,亦有说是江苏句容人,更有说是南京人,世人称他为宝志公。志公少年时,在道林寺僧俭座下出家,修习禅定,在刘宋太始时,忽然居无定所,饮食无时,头发常长至数寸,赤脚手执锡杖,亦与人赋诗,犹如谶记。谶记亦称悬记,是佛预言未来的话,志公和尚的预言非常准确,因此很多人向他请问罪福吉凶,都很灵验。因为这样,齐武帝以他惑众为理由,把志公囚在狱中,却见志公每天在闹市出现,再往狱中检视时,又见志公仍然在狱中。齐武帝于是把他迎入华林园供养,并禁止他出入,而志公和尚依然神游参访各处寺院,直至梁武帝建国后,才被解禁释放,让他住在后堂,并奉为国师。梁武帝每天与国师谈论佛法,遇事必向国师请教,群臣对国师更是奉若神明。志公在天监十三年十二月示寂,世寿九十六岁,皇帝敕葬在钟山独龙阜,在墓侧建立开善寺,谥号广济大师,后来历代皇帝都有追赠,世人更相信他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由此而知,我们身边的观世音菩萨很多,只是大家没注意而已。
  菩萨与我们这娑婆世间的众生特别有缘,故时常现身,或以神通变化,或舍身救人,感得观音菩萨灵应,而现身作证的人非常多,有显感显应的,显感冥应的,冥感冥应,冥感显应等种种。
  我们身边的人,有很多都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例如我们父母、师长、同事等,都是观音菩萨化身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是故应好好恭敬对待他们,如同恭敬观世音菩萨!   据《首楞严经》卷六载,其示现之相及应化因缘为:
  (一)佛身应,若见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时,则于彼前应现佛身,而为说法。
  (二)菩萨应,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则于彼前应现菩萨身,而为说法。
  (三)缘觉应,已断十二因缘者,缘断胜性,胜妙现圆,即于彼前应现缘觉身,而为说法。
  (四)声闻应,得四谛空者,修道入灭,胜性现圆,则于彼前应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五)梵王应,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则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六)帝释应,若诸众生欲为天王,统领诸天,则应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彼成就。
  (七)自在天应,欲界第五天,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八)大自在天应,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则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九) 天大将军应,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四天王应,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即于彼前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一)四天王太子应,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则于彼前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二)人王应,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三)长者应,若诸众生爱为族长,受人尊重,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四)居士应,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五)宰官应,若诸众生爱治国土、管理邦邑,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令彼成就。
  (十六)婆罗门应,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则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七)比丘应,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八)比丘尼应,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即于彼前,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十九)优婆塞应,若有男子乐持五戒,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二十)优婆夷应,若有女人,五戒自居,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一)女主应,女主即皇后、王后。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二)童男应,若有众生不坏男根,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三)童女应,若有处女爱乐处身,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四)天应,若有诸天乐出天伦,则应现天身,而为说法。
  (廿五)龙应,若有诸龙乐出龙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六)夜叉应,若有夜叉乐度本伦,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七)乾闼婆应,若有乾闼婆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八)阿修罗应,若阿修罗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廿九)紧那罗应,若紧那罗,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卅)摩呼罗伽应,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即应现此身,而为说法。
  (卅一)人应,若诸众生爱乐人身,修人之行,即现人身,而为说法。
  (卅二)非人应,非人即鬼畜之类。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则于彼前应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彼解脱。
  菩萨在原文中为「独觉」,夜叉在原文中为「药叉」。此三十二应系菩萨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之妙力所得之自在成就。与《法华经·普门品》所说之三十三身大同小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