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吗?
发布时间:2022-07-21 09:09:09作者:普门品全文网佛教主张,对于生态的问题,作为人而言,主要的是必须从人自身的心态上去寻求原因,只有心灵的改造,促进心态的改变,才能最终解决生态问题的困惑。因此,佛教主张只有充分准确揭示众生之真性,才能使众生通过修学,从戒入手,逐步通过以戒启定,以定发慧的次第,由“伏道”上升至“断道”,达到“心如明镜台”的境界,明心见性,回归“真性”。这种觉悟的境界,世人有不信者,有怀疑者,这说明此类众生不明佛法,懵懂世事,需要引其入门。当然,佛法的修学次第严密、仪规严肃、程式严谨,讨论诸多的修学法门次第内容,非本文的任务,但可明确的是,要达到于佛法修学上有所成就的目的,首先要通过修学,达到心态的平和与心理的健康之目标。此目标如无法实现,则更高层次的修学成就,均属枉谈。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对于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保护生态,其意义将是十分显著的。只有平和的心态,才会呵护自然的生态;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尊重自然的规律。
佛教发端于印度文化的土壤中,与印度其他宗教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十分注重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如果说科学追问世界的是与非,艺术关注世界的美与丑,政治掂量世界的利与害,哲学演绎世界的理与事,道德考量人间的善与恶,那么,宗教则追索世间本质上的真与假。此真与假,与科学上对真与假的辨析判断不同。科学上分析是非真假,仅仅是考量所谓“客观”的事物,有意无意间,将主观的因素排斥在外。然而佛法则从完全不同的视角,即主客观相互关联的角度,对世间进行另类考量,所得出的有关世间真假幻实的判断,与科学的判断不在同一层面。不可否认的是,所谓客观的事物,其“客观”之判断,必为人类主观之认识,故打上主观认识之烙印。世上不存在未被主观认识、却可判定其为“客观”的事物,任何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无不渗透着主观因素。因此,依照佛教而言,“离开主观的纯客观”只能存在于人类的梦呓之中。所以,我们在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将自然与人相割裂,认为其是纯客观的。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将主观因素加之于自然,而自然也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塑造了人类,两者间相互影响。如果人类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心理,适应自然、融会自然的心态,则可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也将保持生态的平衡,这是佛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显示其自身不可替代之作用的教义之基础。
由挪威生态哲学家阿兰·奈斯(Arne Naess)所提出的“深层生态学”(deep ecocomy),则是佛教义理在生态学领域的最为出色、独到的解释。深层生态学提出了两条著名的生态学原则,其一是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原则(ecocentric equilibrium),即破除西方社会一度极为流行,并将东西方人们激发得一派壮志凌云、“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从生态整体性出发,认为每一物种都有其存在价值,人类与宇宙其他物种一样,都是自然的一个部分,都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其二是生态实践原则(ecological realization)即以个人的生态实践为中心,认为个人有义务保护自然,个人应该尊重生命,杜绝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欲望。从“生态实践原则”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原则”这两个思想基础,奈斯归结出八项深层生态学基本原则,即:一、地球生生不息的生命,包含人类及其他生物,都具有自身的价值,这些价值不能以人类实用的观点去衡量。二、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均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三、人类没有权力去抹煞大自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除非它威胁到人类本身的基本需要。四、人类生命和文化的繁衍,必须配合人口压力的减少,其他生命的衍生也是如此。五、目前人类对其他生命干扰过度,而且急剧恶化。六、政策必须做必要修改,因为旧的政策一直影响目前的经济、科技及其他的意识形态。七、意识形态的改变,并非指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而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八、凡是接受上述说法的人,有责任不论直接或间接,促进现状的进步和改善。奈斯认为这些可做为解决生态和环保争议的原则,例如在面对雨林被破坏的问题时,上述的前三条原则即可做基本的指引。阿兰·奈斯的生态理论充满多元文化的智慧以及生态平等思想,与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他十分注意发掘东西方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将其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生态智慧。奈斯的深层生态思想深深影响了许多生态环保主义者,并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奈斯的深层生态理论无疑有着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他深入文明意识形态,深切领悟多元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由此,深层生态学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西方哲学生态哲学领域和生态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特别注意到,奈斯在其深层生态学理论框架中,曾深受佛教影响,其思想和理论与佛教思想也多有契合处;其理论建构将包括佛教、基督教、印度传统宗教在内的世界宗教伦理、理念,置于全部理论的基础与前提的重要地位,这是其理论至今具有深刻影响的重要因素。对佛教生态观念影响深远的佛教义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佛教的缘起说,从因缘和合的角度,对众生、诸法、自然、心、佛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作了全面、深入、本质性的分析,确认了人与所生存的周围环境、各种生命体的联系性和相互依存性;其次是佛教所提出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情有性”说,将人类置于与一切生物平等的地位,予以考察相互之间的关系,确认了人与一切生物之间的平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