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寺因何“三毁三建”,佛家慈悲为怀,为何少林寺有武打功夫
发布时间:2024-07-16 03:04:12作者:普门品全文网“拳打南山斑烂虎,脚踢北海独角蛟”,这是一副擂台上的对联,体现擂台上拳术好汉的英武气魄。泉州人打拳之风相沿不衰,与少林寺颇有关系,也是泉州人豪迈性情的典型写照。
南少林寺,即泉州少林寺,历经“三起三落”的遭遇。建于唐初,乾符年间(874年~879年)重修,五代时少林僧众反对闽王投附后梁,第一次被毁;宋初复建,宋末有千僧格斗元兵三万之事,第二次被毁,明初复修,清初又被乾隆帝“诏焚”,第三次毁。寺址始终在东湖北岸,即东岳山下的“东禅寺”;据《晋江县志》载:“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唐乾符中,郡人郭皎、卓怿建”,宋、元“两遭火,寻复建”,“后废,僧人修其旧址十之一”,宇里行间皆有隐讳,特别隐去“少林”两字,但我们从中可推测出所见的东禅寺只有原寺的十分之一。
佛家以慈悲为怀,为何少林寺有这一套武打功夫?据传禅宗开山祖师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传法,听讲的僧众多显得无精打采,疲弱不堪;于是达摩祖师就教他们习演若干健身的“步数”,后来逐渐发展成一套功法(少林拳法),但主要的目的是锻炼身体。还有一套《戒约》与之并行,严禁僧徒打斗;如果斗逼己身,也只能是自卫。但常有世间不平事,逼使豪侠心肠的僧人不能置身世外,不闻不问。因而有上述“三起三落”之事,且皆触犯统治者而遭厄运。不过,长期以来,少林拳术还是在佛门寺院内部秘传。
明末清初,泉州人反清复明的意识很强烈,少林拳术也就被老百姓所吸收和利用,成为武装斗争的武艺。
少林拳术也就在这时期得到大发展,从佛门内部走向社会。清代为避统治者迫害,拳法名称也有所变易。近代所见,有著名的“五祖拳”。清末,少林传人尊我斋主人(隐去真姓名)写有一本《少林拳术秘诀》,内中讲到“五拳法”“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其前后左右共不过十八手(十八法)而已”。五拳之精意: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即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修互练”。此道并非深奥,在练“眼尖、手快、胆稳、步坚、力实五者而已”。因此练力和马步成为最基本的功夫。
泉州少林寺在台湾及东南亚华侨社会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家乡的象征。近年已在东岳山重建少林寺“十三进”的规模,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已经落成,接着将有山门、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堂、玄女堂、藏经阁,以及宋太祖祠和其他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