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佛教造像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24-04-19 03:01:49作者:普门品全文网20多年前,本人临摹雕刻了一尊晚唐时期的观音头像,这是我人生中塑造的第一个佛像雕刻,并因此与佛像创作结缘,开启了我的造像历程。我将佛像创作与现代城市雕塑、抽象雕塑相互穿插、交替进行,并从中展开研究、摸索、探寻。
唐代 金铜菩萨像1、佛像造像艺术的基本要求——如法
佛像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三宝之一,塑造如法的佛像是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如法,一是外在的如法,二是内在的如法。
佛像是佛教的道体,需如佛教教义之法。佛教《造像量度经》对佛像的形体比例与形象有具体的规定,有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把佛像的整体高度分为一百二十个中指宽度,十二指为一磔两磔为一肘,五肘等于一寻,一寻和一度相等,是整个佛像立像的高度比例。三十二个明显的特征具体为: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胜余人:四手足柔软 胜余身分;五手足指合缦网胜余人,六足跟具足满好;七足趺高好根相称;八如伊尼延鹿王纤好;九立手摩膝,十阴藏相如马王;十一身纵广等;十二毛孔生青色柔软;十三毛上向青色柔软右旋;十四金色光其相微妙;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薄细滑不受尘水不停蚊蚋;十七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满;十八两腋下满;十九身上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好;二十二四十齿具足:二十三齿白净齐密而根深;二十四四牙最白而大;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发际;二十八梵音深远如迦陵频伽声;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相如兜罗绵;三十二顶肉髻成。
佛像所承载的是真正的佛陀住世的意义,用境归心,观像会心,见像起信。佛像的三十二相是基本的外相,其内在的法度来自塑造者自性的本性中,其自性本来就存在于心海中,存在于根性里,这个法度从现象的角度能把人心导向最为根本的自性、性体,这就是内在的如法,内在的如法如果没有一个领悟的过程,仅仅依赖普通的常识是很难达到的。就我个人的体会,外在和内在的如法,是一个循环往复,相辅相成的关系。外相的法度,相对而言,就技艺层面有法可循,内在的如法则依赖于每个个体心海内的境界,是相由心生对外的投射,藉由对艺术造型的把握,把内在的体悟投射到外部可视的造像上。内在的如法是属于个体的心语密码,有时难以用语言描述,是可做、可看但难以言说的,属于境界、精神意识层面,是形而上的。
唐代 金铜大日如来像 大都会博物馆藏2、审美过程是中国文化的增上升与决定胜
增上升与决定胜是佛教的两个词汇,是我们的心的力量不断修炼上升;决定胜是要提升到一个决定性的高度后证的涅檗。增上升与决定胜表面上看起来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但实际上是很多中国人通过审美的方式来到达般若境界的方式。低层次的审美可以是精神和或心灵上的享受,高层次的审美已经上升到了增上升与决定胜的层面,通过美学来逐步解脱道和心的本性,如法与完美是佛像营造的最高要求。
中国人的审美中面不离线,所有的体块塑造和区块塑造,色彩塑造,这些都离不开线,不管是多大的形体。而中国的审美观始终都是以线条进行联系不光是对于佛像艺术的审美的审美考察即使人的思维习性亦然,中国人的思维习性也是成线性的。一定是后面的要符合前面的逻辑关系,是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思维方式,这实际上是导致了中国文化的特性,所有的面都在体现线的存在(面的转折即是线)
仿北齐白石佛像 刘金虎 作品3、佛像塑造的二线性(变与不变的界线,科技材料的运用)
指的是传承与借鉴,传承在先,借鉴其次。所谓借鉴,要不断地去了解梵式造像是什么样?尼泊尔和印度造像是什么样?佛教在往下传的同时也在不同步地与不同地域文化相融合(也称接地气),所有的造型与形象本身都以自己独特的信息密码在传递着。
适当地融入尼泊尔及印度地区人的形象,也能让人联想到佛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承关系,以及佛像造像在形象上的信息密码。佛像塑造的不可变,形象塑造上是如法与完美、量度的基本要求,变的是不同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相连接。在技术手段与材料上,现代科技与符合佛教造像需要的新材科的运用。例如3D打印、三维立体数字模型 电脑雕刻软件、三维立体雕刻机器、三维扫描仪,这些现代科技与技术的运用,会大幅度的提高艺术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制作精度,但一定要界定机器与人工塑造的界线,不可全部交给机器来完成本该由人完成的部分。人在具体雕刻时灵性的注入,是机器无法做到的,这个界限的把握尤其重要。
其次,在海量的素材与数据收集中,素材与数据的收集应运用网络化的收集与处理方法,这个技术的运用,只有当科技发展到我们目前时代的先进程度时才能达到。艺术是物性与人性高度结合的产物,准确地把握住这种尺度,才能更有效的塑造出如法的当代佛像。
东林净土苑大雄宝殿仿唐三世佛像 袁师4、当代佛像塑造的可能性
佛教造像是广大信众皈依佛门,普度众生的佛教三宝之一,不仅仅是形与神的塑造,更是智慧能量的高度聚合,虔诚心是塑造中尤为重要的因素。佛像顾名思义,是如佛法之像,每个时期的佛像都深受当时主流审美习惯,艺术风格与地域特点的影响。佛教造像量度经中对佛像有三十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对塑造佛像的基本规定。佛像,即集世间完美相,何为完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信众、塑造者对于完美的不同认知,形成了特定时代、地域佛像的不同风格特征。在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佛像风格上,除了自成一体的教义外,佛像的造型特征也是该地域人文因素的集中体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像风貌特征。如何塑造如法的现代佛像?塑造出让信众随喜,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庄严与慈悲的佛像,需要塑造者对佛教教义有深刻的参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去探讨,在佛像传统营造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当代优秀的营造手段、方法,不断实践提炼出入法、入心、入时的当代佛像,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
文: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