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开示:佛法大意
发布时间:2024-04-02 03:03:24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摘录一、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内心柔软;把自己残忍杀生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慈悯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正行无染;把自己好酒的习惯改过来,变得精神清明;把自己贪爱的习惯改过来,变得乐善好施……,这样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以前愚昧,逆境现前会怨天尤人,现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业感现,能随缘消业,不起怨恨;以前处处为自己着想,现在深明无我,远离贪着,于世间财富名利,不生追求想;面对自己往时的恶业心行,能生起忏悔心;面对世间的苦空无我,能生起出离心;面对世间的苦难,能生起慈悯心;面对解脱,能生起精进心;面对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对诸佛菩萨功德,能生起随喜赞叹心;面对众生的痛苦,能生起济度心,……能如此去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会自然的得到诸佛欢喜,龙天护持。
二、
我们人往往都执著在有声可闻,在有声可闻的地方去领会。但是,你要真正见性,就不能执著在有声可闻的地方。因为有声无声,不过是声音的生灭,而我们的闻性是无时无刻不在面前放光,它是没有间隔、没有断续的。所以,古德说:‘夹岸桃花风雨后,马蹄何处避残红。’前面我们已引用了这句偈子。一条小道的两边,种满了桃树,经过一番大风雨后,小道遍地都是桃花瓣。骑马走经此处时,马蹄怎能避开遍地的花瓣,而踏不到呢?意思是说,佛性时时处处都在作用,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你能避得开吗?所以,不要在有相无相、有声无声上分别。我们见不到光明时,却见到了黑暗,见暗还是有见。我们听不到声音时,则听到了无声,听到无声还是有听。这岂不就是见性和闻性不生不灭的证据么?古代禅宗大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心随万物转’,意思是说,我们的心随著万物生起种种的妙用,这就是应缘接物。事情来了怎么解决,工作来了怎么完成,我们心里都明白,丝毫也不糊涂。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这句话误解了,这里不是指心有所住。
‘转处实能幽’,幽者,幽静不动也。转虽转了,虽然起念应付种种的事情,但内心却是不动的——心里并没放著这个事情,就像不是自己在应付,而是别人在应付一样。孔老夫子讲:‘废心劳形。’意思是,虽然形体在劳动,但心并没著在上面。这句话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观照不可。如果没有观照,这个心就会随著物境转,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牵制住了。我们修行就是要不为物境所转,相反,还要转物。我们有了某个东西,就利用它,而不要为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来喝水,有热水瓶即用来保暖,但不为它的得失所转,不因它而生喜、爱、忧、恼之情。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要费尽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为了取得这些东西而损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为物所用了。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么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无所住’心,这个心不要停留在什么事物上。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起念之后,如鸟过长空,毫无痕迹。尽管在做事,尽管应缘接物,内心一无所住,毫无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应如斯尽责地做,有什么骄傲夸耀的;失败了,也不忧恼,因为自己并没有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而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后只要改正错误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顺利地圆满成就,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也不要烦恼忧愁。应该仔细、耐心地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接受教训,改正错误,争取下一次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心里总是坦坦荡荡、清净无染,这就是‘转处实能幽’的精义。‘随缘识得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随缘,随缘则起妙用,反之则会起种种烦恼。比如,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时得不到适当的工作,不能发挥其才能,此时也毋须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了。日久,他的才能自会被大家赏识,而迁任更适当的工作,发挥其才能。假如因不满本职工作而烦恼,则乌云遮住了光明,真性就显现不出来了。又譬如,工作职位升高,就高兴欢喜;职位下降,就忧伤烦恼,这都是凡夫俗子的见地与心态。我们学佛的佛子就不应该有这样的见解,一切都要随缘,因为升、降都是为大众服务,不可为个人的利益考虑。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只有随缘起用,无所执著,才得真实受用。
前面已反覆讲述,性不在别处,即在当下作用处。它没有隐蔽,没有遮藏,也没有隔断。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平时妄念纷飞,固不识它,即当无念的千钧一发之机,也往往被滑过去了。在你随缘做事起作用之时,如能回光一瞥,‘这起妙用的是谁?’当下猛著精彩,一把抓住,则参学事毕了。因为性无间隔、断续,而事有间隔,念有断续。学人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当人的佛性又是什么?!一旦认识了本性,不再著相,随缘起用,则大事毕矣。这就是‘随缘识得性’。刚才解释第二句时,我们说了心无所住。大家当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随前念、物境跑,才谈得上无念功夫。倘若你果真能够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但是,学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就在物境上盘旋不停,住在上面了。这是修行的一个大障碍。怎么办呢?那就须时时刻刻观照,在事境中锻炼,随缘起种种妙用,将住境、著相的恶习渐渐除光,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动,而究竟成佛。
(恒河大手印第五讲之二 元音老人)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内心柔软;把自己残忍杀生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慈悯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正行无染;把自己好酒的习惯改过来,变得精神清明;把自己贪爱的习惯改过来,变得乐善好施……,这样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以前愚昧,逆境现前会怨天尤人,现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业感现,能随缘消业,不起怨恨;以前处处为自己着想,现在深明无我,远离贪着,于世间财富名利,不生追求想;面对自己往时的恶业心行,能生起忏悔心;面对世间的苦空无我,能生起出离心;面对世间的苦难,能生起慈悯心;面对解脱,能生起精进心;面对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对诸佛菩萨功德,能生起随喜赞叹心;面对众生的痛苦,能生起济度心,……能如此去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会自然的得到诸佛欢喜,龙天护持。
二、
我们人往往都执著在有声可闻,在有声可闻的地方去领会。但是,你要真正见性,就不能执著在有声可闻的地方。因为有声无声,不过是声音的生灭,而我们的闻性是无时无刻不在面前放光,它是没有间隔、没有断续的。所以,古德说:‘夹岸桃花风雨后,马蹄何处避残红。’前面我们已引用了这句偈子。一条小道的两边,种满了桃树,经过一番大风雨后,小道遍地都是桃花瓣。骑马走经此处时,马蹄怎能避开遍地的花瓣,而踏不到呢?意思是说,佛性时时处处都在作用,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你能避得开吗?所以,不要在有相无相、有声无声上分别。我们见不到光明时,却见到了黑暗,见暗还是有见。我们听不到声音时,则听到了无声,听到无声还是有听。这岂不就是见性和闻性不生不灭的证据么?古代禅宗大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心随万物转’,意思是说,我们的心随著万物生起种种的妙用,这就是应缘接物。事情来了怎么解决,工作来了怎么完成,我们心里都明白,丝毫也不糊涂。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这句话误解了,这里不是指心有所住。
‘转处实能幽’,幽者,幽静不动也。转虽转了,虽然起念应付种种的事情,但内心却是不动的——心里并没放著这个事情,就像不是自己在应付,而是别人在应付一样。孔老夫子讲:‘废心劳形。’意思是,虽然形体在劳动,但心并没著在上面。这句话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观照不可。如果没有观照,这个心就会随著物境转,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牵制住了。我们修行就是要不为物境所转,相反,还要转物。我们有了某个东西,就利用它,而不要为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来喝水,有热水瓶即用来保暖,但不为它的得失所转,不因它而生喜、爱、忧、恼之情。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也不要费尽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为了取得这些东西而损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为物所用了。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么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无所住’心,这个心不要停留在什么事物上。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起念之后,如鸟过长空,毫无痕迹。尽管在做事,尽管应缘接物,内心一无所住,毫无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应如斯尽责地做,有什么骄傲夸耀的;失败了,也不忧恼,因为自己并没有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而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后只要改正错误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顺利地圆满成就,总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也不要烦恼忧愁。应该仔细、耐心地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接受教训,改正错误,争取下一次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嘛。心里总是坦坦荡荡、清净无染,这就是‘转处实能幽’的精义。‘随缘识得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随缘,随缘则起妙用,反之则会起种种烦恼。比如,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时得不到适当的工作,不能发挥其才能,此时也毋须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了。日久,他的才能自会被大家赏识,而迁任更适当的工作,发挥其才能。假如因不满本职工作而烦恼,则乌云遮住了光明,真性就显现不出来了。又譬如,工作职位升高,就高兴欢喜;职位下降,就忧伤烦恼,这都是凡夫俗子的见地与心态。我们学佛的佛子就不应该有这样的见解,一切都要随缘,因为升、降都是为大众服务,不可为个人的利益考虑。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只有随缘起用,无所执著,才得真实受用。
前面已反覆讲述,性不在别处,即在当下作用处。它没有隐蔽,没有遮藏,也没有隔断。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平时妄念纷飞,固不识它,即当无念的千钧一发之机,也往往被滑过去了。在你随缘做事起作用之时,如能回光一瞥,‘这起妙用的是谁?’当下猛著精彩,一把抓住,则参学事毕了。因为性无间隔、断续,而事有间隔,念有断续。学人苟能于前念已断、后念未起时,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当人的佛性又是什么?!一旦认识了本性,不再著相,随缘起用,则大事毕矣。这就是‘随缘识得性’。刚才解释第二句时,我们说了心无所住。大家当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随前念、物境跑,才谈得上无念功夫。倘若你果真能够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但是,学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就在物境上盘旋不停,住在上面了。这是修行的一个大障碍。怎么办呢?那就须时时刻刻观照,在事境中锻炼,随缘起种种妙用,将住境、著相的恶习渐渐除光,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动,而究竟成佛。
(恒河大手印第五讲之二 元音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