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布施应该有的正确动机,及其果报

发布时间:2024-12-16 03:04:43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布施应该有的正确动机,及其果报

布施,是佛教中最为看重的修行法门。我们知道,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修行法门,这是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这六波罗蜜也被我们称为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

我们可以看到,六度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可见佛家是多么重视布施的功德和力量。

那么什么是布施?布施的定义是什么呢?布施是不是就是指捐献财物呢?

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简单来说,在佛教中,以无吝啬或不舍得的心施舍,就是布施。

布施也有层次之分:

1、若以利益众生而发愿成佛的心行施,这是成佛的因;

2、若以为求解脱之心行施,此即成解脱之因;

3、若以普通层面之利益他人的心行施,此虽不为成佛或解脱之因,但仍会带来极多布施之善果。可见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视布施的发心的。

布施又分为三类,第一为法布施,第二为无畏布施,第三为财布施。

首先来说说法布施。在未遇正法前,众生是无明愚昧的,犹如盲了眼一样,分辨不出善与恶的分别,所以他们不断作恶,以致堕入三恶道中受苦,万劫不复。

法布施便是对众生施以佛法,令盲者开眼而见到光明。怎样做才算是法布施呢?对众生说一些慈心的道理,或说及因果与业力,或教导别人戒杀,或引导他人皈依三宝及行十善业,这全部属于法布施的范围。

无畏布施的意思,是把寿命施予众生。譬如说我们把屠房中待杀的牲畜、集市上待杀的家禽和水族众生买回来放生,这便是无畏布施的一种了。在作无畏布施时,我们应以适当的智慧运作,以尽力确保被放生的众生暂时无生命危险。我们虽然无能力令众生永远不死,但出于善心,令其暂逃一劫,已是十分大的善业了。

财布施分为内财和外财二种。内财布施,是把自己的头目、脑髓甚至生命,都可以布施给众生。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之中,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时,曾经割了全身的肉,来救度一只老鹰。把自己的身体饲喂饥饿的老虎,救了几只老虎母子的生命。这就是“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典故的由来。

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暂时做不到佛陀的境界,但是象献血、骨髓捐献或器官捐献,这些都是属于内财布施的。由于鲜血、骨髓和器官来自身体,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也是“身布施”的一种。

外财布施是把自己的金银财宝、饮食医药等等来布施。喜舍帮助他人,使众生生大欢喜,离苦得乐。并非给予任何东西都属圆满的外财布施行为。布施品必须来源清净,即并非偷来或以其它恶业所换取来的。

此外,布施的物品必须恰当,譬如说对持素的人施予肉食或给别人坏了的食物,过期的药品,便是不恰当的布施品了。 在一般情况下,送武器弹药或毒药,让别人可以伤害其它众生或自己,亦属不当之列。所以,若我们赠送钓鱼用品给别人,这便不算是如法的布施行为了。作为佛教弟子或希冀得福乐的人,第一件事便是不该伤害众生的生命。真正的三宝弟子,应该为了保护其它性命而连牺牲自己生命亦在所不惜,怎可以刻意伤害其它生命呢!所以,我们不应赠送武器或钓鱼用品等给别人,亦不宜经营钓鱼和打猎用品生意。

总之,财布施应该令对方升起欢喜心和满足感,同时亦不伤及对方或其它众生的身心健康,否则便失了布施之意义,亦不能得到完整的布施之善报。所布施之物品,并不限于金钱,象药物、衣服、食品及房舍等全都可以是恰当的财布施物品。

此外,我们亦可在心中把自己的功德布施予一切众生,并发愿让众生和我们一样可以听闻到佛法,可以离苦得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做功德回向的目的。

明旸法师说:布施度悭贪,布施意为普舍,人们都有悭吝,不舍,贪得无厌之心。

对于钱财物质,不但不肯施舍给人,而且贪得无厌,多多益善,心不知足,惟图多求。因此就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甚至杀人放火,谋财害命,不择手段,来贪求财物,做出种种恶业感招恶报。

圆瑛大师生前开导弟子们说:“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把这二句话,记在心里,会有好处。菩萨修行布施度,就是对治众生悭贪罪恶之心。

布施法门的直接果报是令我们今生及未来生不至贫乏,这包括了金钱、食物及药物种种方面的贫乏不足。

许多人以为学问、出身及智商是成为富足的人之条件及前提,但我们若加以观察,会发现很多人既有良好出身,又有很高学历,智商又十分高,且比任何人都更努力,但他们却一事无成。 富足其实并不取决于上述因素,而取决于业力及心态。若人富但吝啬,其实根本亦说不上是真正的富足,而且难以得到快乐;若不肯布施,甚至见死不救,或劝阻他人行施,今生及未来生皆不会有福报,甚至极可能在未来生于饿鬼道之中。如果我们以良好的动机,又好好地作正确的布施,便能得到福报,家庭也不会有障碍。

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来发菩提心,能够由通过佛教所讲的教理行果,信解修证的道理,由信仰佛教,而了解佛教,再来踏踏实实地依教修行。使般若智慧得以常明,菩提道心因而不退,将来一定可以成就佛果菩提。

合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