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僧人送别诗三首
发布时间:2024-07-15 03:03:24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在中国佛教史上,涌现了数量众多的诗僧,他们一方面专注于修行,另一方面,他们在禅修之余,还经常提笔吟诗作画,借以表达内心中的感受。他们的诗歌,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送别诗是僧诗中重要的诗歌类型,这些诗歌主要表述诗僧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无限关爱,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良好的祝愿。
在古代诗僧的送别诗中,有一类是在诗歌中表达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和友人之间冰清玉洁的友谊。古代的僧人并不是如世俗之人所认为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与世隔绝之人。他们既注重自身的行持,同时也重视与人的交往,对于纯真的友谊,他们尤为重视,因此,这些诗僧很自然地会在诗歌中表达他们的情感。唐五代时期著名的诗僧贯休就有一首《送僧诗》: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诗人所送之僧究竟是何人至今已无从查考。至于这位僧人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与这位僧人的纯真友谊。在诗中,诗人首先以哀景来衬托哀情。送别友人之时,本来黯然神伤,而在这凄凉的送别时刻,偏偏又是春雨潇潇天气,而且还不得不听着杜鹃鸟啼血般的哀鸣,这真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就是在这样悲凉的气氛中,诗人还是冒雨送友人到水边。
中国古人常常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看到河岸的垂柳,想到了从前折柳相送以表别情的传统,但是诗人又马上想到相对于面前这位有着松柏之心的友人而言,折柳送别已属多余。因为他们的心心相通,冰清玉洁的友谊必定也都如这松柏一样长久,让他们倍感珍惜。
还有一类僧人送别诗,是在诗中表达诗僧对送别者的叮嘱和关切,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爱之情。既然诗僧与友人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双方都会时时刻刻替对方着想,并尽己所能的关心对方。即便有时友人之间是忘年之交,这种关爱之情也依然不会改变。唐代新罗国僧人金乔觉的《送童子下山》就是这样一首诗:
空门寂寂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捞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诗僧金乔觉,自幼出家,24岁来中国,在九华结茅而居,世称其为地藏王菩萨化身。这首诗写的是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时,他身边的小侍者因耐不住山居生活的寂寞,要下山回家。在小侍者下山之时,金乔觉便写下了这首诗送给他,以示师父对爱徒的关爱。
诗中金乔觉从侍者下山的缘由谈起,认为佛门生活清贫简单,淡泊寡欲,这对于一个童心未泯的孩童来说,当然不如俗世生活有乐趣。师父很理解爱徒的这种心理,便爽快地同意让爱徒下山回家。
尽管金乔觉放爱徒下山,但心中还是倍觉惋惜,故而诗人在后面诗句中又写道:“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他认为侍者喜欢在俗家玩把竹杆当马骑的游戏,却不喜欢在佛地慢慢修行为自己积功累德。但在这样的惋惜之余,诗人还是不忘记叮嘱弟子俗世中的五欲烦恼炽盛,恰如用瓶子深入涧底去捞月,虽然瓶中所映现的月亮光洁可爱,那毕竟是虚妄不实的。诗人又以茶杯中插花为喻,说明侍者在俗世童年生活虽然快乐,但快乐却会转瞬即逝,将来还是会有许多的烦恼愁苦等在前面的,不若在山修行。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弟子的爱怜之情。
最为感人的是最后两句:“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诗句表达了师徒分别时的悲情,徒弟离去时对师父依依不舍,流泪不止,而师父虽然也是不舍,但还是强作坦然,劝弟子放心离去,他还有烟霞相伴,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第三种类型的送别诗,是在诗中表达对友人的良好祝愿及与友人分别时,表达相互安慰,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等。与古诗中直抒情怀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是,诗僧的送别诗多是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良好祝愿。如宋代云门宗中兴之祖雪窦重显禅师的《送僧之金陵》诗:
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
卷衲消寒木,杨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
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
这首送别诗用语别致,意境清新,描写了重显禅师送别友人时对友人美好的祝愿。首联写的是一位年事已高的僧友,一生不曾远游,也少与外人来往;颔联写这位僧友来访不久,便在冬去春来树枝发芽之际,与诗人作别扬帆而去。而在这位友人临行前,诗人在晨曦初露花外幽泉之中,汲一瓶净水以供途中之用。诗人甚至能想象出友人随身携带着佛珠引磬在远行途中,钟磬和着唱颂之声从浪涛之中传来。尾联是全诗的灵魂,,描写的是诗人想象和祝愿。水中早已没有了友人的身影,诗人便猜测友人也许已经到了金陵石城(即今南京)了。但愿石城的月亮,能同时映照两地,使两人在千里之外共同分享月光的明亮美好,也期望月亮能带去诗人对友人的良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僧人的送别诗,既表达了僧人对友情的珍惜,又表达了对友人的真诚祝愿。表现出古代僧人珍视友谊的态度和坦荡真诚的情怀。在人情趋淡的今天,再来重温古代僧人的送别诗,也能够唤醒现代人久埋于心底的真情,激起他们对于真挚情谊的渴望和重视。
来源:《湖心亭看雪客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