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日念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人其意何在?
发布时间:2024-11-18 03:00:37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问:《观念法门》所言“日念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人”,其意何在?
有人看了这句话,不能融会贯通,就被文面的意思卡住了,以为日念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以念佛数目判定品位高低,甚至要去追求念佛三昧,因此落入自力难行道的范畴而不知。不晓得念佛是无上功德,而不是念佛的数目才是上品上生;也不晓得“念佛三昧”有两种:一种是圣道门禅定功夫的念佛三昧,另一种是他力法门的念佛三昧,也就是本愿称名的念佛三昧。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念念不舍,这就是念佛三昧。只要信受弥陀救度,各在其士农工商的岗位上,不管是专心念还是散心念,都是念佛三昧。
学这个法门不了解这个道理,就无法专学专持,就会偏失。
答:此文用意有二:一对外,二对内。
对外有二:一为引导要门,二显念佛功胜。
一为引导要门。善导大师为了对外引导观佛入念佛,特将“观、称”作难易、胜劣之比较,亦即“观佛难”,故言“三昧难成”;“念佛易”,故言“唯须”。
这可以参考《观念法门》那段文。《观念法门》那段文主要是引导“要门”进入“弘愿”。善导大师解释“要门”有两种,一种是息虑凝心,修习十三种定观;一种是废恶修善。刚刚讲的息虑凝心是定善的范畴,废恶修善是散善的范畴。不过这里所讲的“要门”是属于定,也就是观佛的范畴。
要门和弘愿是相对的。对外,善导大师是为了引导观佛(要门)进入念佛(弘愿)。本愿称名是弘愿,所以,进入念佛就是进入弘愿。
善导大师特别将观佛的要门跟称名的弘愿作比较:一种是就难易来比较,难易是就根机比较;一种是就胜劣来比较,胜劣是就法门的比较。
善导大师说观佛非常困难,所谓“三昧难成”。自古以来,修行十三种定观成就的不多;不用说十三种定观全部成就,就说最初的“日观”,或是最后的“杂想观”,自古以来观成就的非常稀少,何况其他观!而念佛就很容易。所以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这段文中就说:你只须念佛,人人当下都能成就。
《般若经》说:“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无不中者。”除非是箭手,否则我们要射中靶心很不容易;可是如果射大地的话,就很容易了,不必是神箭手,即使盲人也能射中。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说,如以箭射地,一射即中。
念佛就像以箭射地,因为只要开口念就对了,一念就是佛,念念都是佛。
二显念佛功胜。观佛得成,仅言“上品往生”,何况未成者,比比皆是。而念佛精进,则言“上品上生”。以此比较,显明念佛行易功高,胜于观佛;并以此方便,引导观佛入念佛,亦以之引导自力难行之圣道门进入他力易行之净土门。
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说,观佛能够成就的话,仅是上品往生,并没有说上品上生;何况观想没有成就的,比比皆是,表示观佛不仅方法上困难,成就上也不高。就念佛来讲,善导大师说,念佛精进的话就是上品上生,以此来比较,显示念佛行易功高。
所以,善导大师之解释“日念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对外来讲是为了:第一,引导要门;第二,显明念佛功德超胜。
对内有四:一防懈怠,二防杂修,三防一念邪义,四防错解曲解。一防懈怠。
愿言“乃至十念”,释言“称佛名号”“念念不舍”,欲人念念不舍,故言日念三万则上品上生,以策励念佛。则终日无事之人,自不懈怠;而多忙之人,亦知忙里偷闲、闹中取静以念佛。
善导大师为什么说日念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对学这个法门的人,第一是防范懈怠。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解释为“念念不舍”。既然是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而且是念念不舍,为了让人家念念不舍,所以说每天念三万声就是上品上生。这有什么用意呢?就是策励人家念佛。若这样实行,终日无事之人就不会懈怠,想到上品上生,正好可以每天念三万声;多忙之人,他想到三万声可以上品上生,就可以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来念佛。可是到极乐世界是上品上生吗?其实到那里是超越上品上生的。懂得这样的道理,晓得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是要我们不懈怠,就要尽量念念不舍,不要懈怠————应该取它的精神。
二防杂修。《大经》第十八愿唯言“念佛”,不说余行;《观经》流通分唯嘱“持名”,不说余行;《小经》往生正因唯标“执持名号”,不说余行。三经唯在念佛一行,不在杂修杂行。无事之人,若能日念三万以上,自无杂修之暇;而多忙之人,亦可得守专一之行。如是则三心、四修、五念皆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二是为了防范杂修。为什么不可以杂修?因为《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只说念佛,没有说其他法门;《观经》“流通分”也只付嘱持名,不说余行;《小经》往生的正因,也只标举执持名号,没有说其他法门。所以净土三经都一致地只说念佛一行,不说其他修行。善导大师为防范我们杂修杂行,要我们固守三经,专修专行,所以说日念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无事之人如果能日念三万以上,就没有时间修其他法门了;即使多忙之人,也可以守专一之行,因为他没有时间修其他法门,每日念三万都来不及了。能够这样的话,三心(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也是《观经》所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四修(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五念(五正行)都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三防一念邪义。愿文说“乃至十念”,成就文说“乃至一念”,为防偏执“一念”邪义,而废“乃至”之称名,故劝言日念三万等,一念邪义自破。
“成就文”解释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而说“乃至一念”。后来有少数人就专重“成就文”的“乃至一念”,认为“乃至一念”就是信心的一念,进一步解释为体验的一念,更进一步解释为:“所谓往生,就在于体验的一念,只要有体验的一念,往生就决定了。所以往生不在于念佛,只要有这一念。因此,必须去追求这体验的一念,有这体验的一念就万事具备了。学佛的目的、听闻佛法的目的,就是在这一念;人生的目的也在这一念,不在于其他”————偏执“一念”邪义,而废“乃至”之称名,这就很极端了。因此善导大师提出日念三万,这样的话,“一念邪义”自自然然不攻自破了。
四防错解曲解。本愿文“乃至十念”,自力圣道门之人易作他解。今言日念三万以上,自无错解曲解之虞。
第十八愿本愿文的“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称名————称念弥陀名号,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五声、一声地念佛。在善导大师之前,也有许多大师作各种不同的解释,譬如解释为起慈心、悲心等十念,与“成就文”的念不一样,与“下品下生”的念也不一样,与《阿弥陀经》的念也不一样,与《易行品》的念也不一样,很明显是错误的。表示他们当时并没用“下品下生”的经文来对照,也没用龙树菩萨《易行品》来对照,所以产生那样的错误。通过善导大师的解释,那些误解、错解、曲解自自然然就破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