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改变一切,包括老年痴呆
发布时间:2024-07-28 03:01:23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问:如今国外得老年痴呆病的人特多,我们时常去老人院给他们念佛,请问这样对他们有效果吗?病人临终能否往生?如果一个病情特别严重的人他的业报未能受尽,他的家人不忍病人承受痛苦,给他一些快死的药,拔除他的氧气等种种手段,其目的是希望他能少受痛苦,这样一来是否如法,是否会导致不能往生?假如他是一个学佛者,从佛教的教义『人生酬业』的观念来看,此作法不是会相违背吗?应该如何引导这些亲人和病人?以上问题请师父慈悲指示。
答: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说到生老病死,古今中外上了年纪的人无不感叹!在古时候社会上有两种人非常值得人尊敬,一种是教书的私塾先生,因为从前的学校少;一种人是医生。为什么这两种人值得尊敬?这两种人所做的事业确实是全心全力在帮助社会,教书的老师帮助学生开智慧,医生大夫是帮助人把病治好,这两种人都是不计报酬的。如果说是这个老师教书要收学费,别人就瞧不起他,自己在社会上也不好意思;医生给人看病要钱,在社会上也会被人唾弃。所以这两种人接受别人的供养都是随意的,富裕的人家就多供养一点,贫穷人家就少供养一点。所以这两种职业非常清高,清就贫。实在没有钱的,想读书,老师要帮助他,供给他衣食;生病的病人家里真的没有钱,大夫赠送医药。那是从前,现在世界变了,教书的老师要钱,大夫看病要钱,听说拿的钱不能满足他,他就不认真治疗,悲哀!为什么会搞到这个地步,我们想一想,就是教育。
古老时候的教育,教人厚道,存心仁厚,但是古老的教育被称为是封建的教育、落伍的教育。现代西洋人的这种思想是先进的教育,先进的教育老人要受许多折磨、许多痛苦。所以我非常向往封建时代与帝王专制时代,我向往那种生活,向往那种社会,虽向往然而不可得,于是我们向佛经里面去寻求。佛法告诉我们疾病有三种原因:一种是饮食不调,古人讲「病从口入」,这是属于生理的疾病,医生能治。第二种疾病是冤亲债主找到身上,我们时常遇到一些同修,说有不干净的东西附身,精神恍惚,一切都不正常,我们一般讲魔鬼附身、冤家债主附身。这一类的病,医生不能治,佛法或者宗教里面一些仪式往往有效。这什么原因?宗教仪式是调解,如果冤亲债主接受调解,他就离去了,你的病就好了。
像老年痴呆症,不是属于前面两种,这属于什么?这属于业障病,有没有办法对治?有,因为他是业障,所以佛教给我们真正至诚忏悔业障,病就消失了。这是现代科学没有办法理解的,你跟他讲业障,他笑话你迷信,二十一世纪了你还迷信。其实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要懂得消除业障。这个事情在现在讲,实在是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这些知识和道理都失传了,没有人研究也没有人学习,还能懂得一些,那真是极少数学佛的人或者念古书的人。
新加坡许哲享年一百一四岁,她身体健康没有毛病,耳聪目明。为什么?他一生不造恶业,没有恶的思想,没有造恶的行为,起心动念、一切行为,都是帮助社会苦难的人民,他有真诚的爱心。
她年岁大了,她不痴呆。中国长安同修给我带来一封信,里面有四张果林老法师的照片,他一百四十一岁,身体健壮,站在那个地方腰杆挺直的,一丝毫驼背的现象都没有,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听我讲经的光盘,老修行!他身体很好,还想来看我,只是拿不到签证。人在极端病痛的时候,所谓给他安乐死,这种作法社会上有些人赞同、有些人反对,我们学佛的人当然反对。学佛人应当怎么做?帮助他减少痛苦,减少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他能够把念头转到「阿弥陀佛」,他的痛苦就忘记了,这是「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很有道理。人生酬业是佛说的,但是佛又跟我们说业报可以转变,如果业报不能转变,佛就度不了众生,帮不上忙。业报能改变,如果不懂得改变,你是随业流转;懂得改变,业障消除,提升自己的境界,这就好了。
学佛确实可以得到健康长寿,延年益寿,同修们读诵的《了凡四训》讲得很清楚,延长了寿命。我自己学佛也是延长了寿命,年轻的时候,许多看相算命的,都说我活不了四十五岁,我相信,因为我家里三代都没有活过四十五岁。我能够记得的,我的祖父、我的伯父、我的父亲都是四十五岁走的,所以我相信。我学佛没有求长寿,一生全心全力走的是「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道路。我前生不知道修福没有福报,现在寿命延长了,福报好像也有了,都是这一生修来的;我二十六岁开始学佛,是这一生修来的。
我学佛五十年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深信不疑,愈学信心愈坚定,确实烦恼年年减少,智慧年年增长,这是我学佛得来的结果。怎么学法?如理如法的修学,一定要遵照佛在经典讲的道理、方法、境界修学。要放下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随顺佛陀的教诲,这叫学佛;如果还是坚持自己的成见,那不叫学佛。学佛能改变一切,能改变相貌,能改变我们的身体;身心健康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在佛法里面决定得到殊胜的果报。要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大众问题我们无能为力,至少对自己及家亲眷属,我们要帮忙,真正要帮上忙,你一定要深入经藏,深解义趣,依教奉行,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