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阿赖耶缘起与如来藏缘起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13 11:56:01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阿赖耶缘起与如来藏缘起之研究

  法舫法师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5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一、云何缘起

  庄子曰:“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纲维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又曰:“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其故?”释子曰:宇宙天地之起也,人生万物之生也,日月时运之周行也,风雨气节之变化也,于斯大自然界中一切万法,无主张者,无纲维者,无推而行者,亦非机缄而不得已也;无隆施者,无劝是者,亦非无事而披拂也。曰:然则宇宙天地果乌乎以运处耶?乃至风雨果乌乎嘘吸而披拂耶?

  一切万有,生生变化百态不已者,果何故耶?曰:众缘以起,因缘成熟,而现象结果以之而起故也。是故宇宙万法之起,从众缘而起;日月之周行,从众缘而运动;风雨之变化,乃至大自然界内一切生物,若动物,若植物,若矿物,凡有现象形体之法,皆从众缘而起,其中决无主张纲维之者。所谓众缘者何?曰:宇宙之万法是也。此法之生起,由他法为缘而得生起,即此一法,又为他法生起之缘。如是法法为缘,相互以成其体,即此众缘所成之体,又复为缘生起众法。如是观之,宇宙也,万法也,自然界也,生物聚也,一缘之变化而已;故曰缘起。

  一切有情,若人类,若动物,五趣四生,升沉流转,冀乐不得,反受痛苦,谁为为之?孰令行之?复次,有情界之转变,或为人类,或作天众,或为牛马昆虫之类,乃至或为饿鬼地狱之类,其生活之状态,或享受快乐,而饮食衣物自在丰裕;或感受痛苦,而饮食衣物困乏不得。孰创造是?孰主宰是?孰观乐而迫行是?意者自然不变之如是耶?意者物竞天择而不得已耶?敢问其故!释之曰:众缘以成,从因缘而得结果。生灭律中,因果不爽,无谁何而为之?无谁何而行之?无谁何而主宰?更无谁何观乐而迫行之?曰:若尔,一切有情升沉变化苦乐无常,果何为而然耶?曰:为因缘而如是也。是故人类之生死无常,苦乐时移,乃至社会界内一切变迁,生物类中无量差异,皆从众缘而得显现;离缘众外,则无一切社会变迁,亦无一切人生苦乐差别可得。由是观之,人生也,苦乐也,有情界之差别也,社会现象之变迁也,生灭无常之转移也,亦缘之变化而已;故曰缘起。

  有情众生,由厌苦故,起上求心,止恶修善,沁心淑世,明因果理,渐次修学,见四谛道,曰声闻者;观缘生理,曰缘觉者;发大悲心,自度度生,勤修六度四摄,求证菩提涅槃,究竟利乐一切有情者,曰菩萨人;菩萨之极,大觉圆明,宇宙人生,一切性相,幻事真如,如量如理,毕竟证得,为三界尊,作天人师,是曰佛陀。

  声闻缘觉,虽独善其身而自利,然亦为消极出世之圣者;菩萨佛陀,不顾自利,以利他为前提,乃积极入世之圣者。喻其福乐,四圣咸已解除人生最大之痛苦,入涅槃乐。言其智慧,四圣虽见地不同,而要皆各明自境之性相事理。论其行为,四圣则威仪精严。谈及福德,四圣则普为人天供养。若广论三乘之别,无量无边,一如经论分别所说。如是圣者,皆为人天众生之救度者;四种圣人之出世,盖为人天世间之福音,能真实予众生以快乐,除人类之痛苦也。或曰:四圣自度而度人固矣!其度人之方便,又复无量,范围时间,无边无尽,等众生界,穷未来际,毕竟救度一切有情,皆令离苦,获诸安乐。如是之作为,谁所使耶?自动作耶?他使作耶?抑天命自然而作耶?复次,众生之能成圣者,出离生死,其自然之演进欤?已成圣者之所使然欤?复次,一切众生,皆能成就圣者功德,何以众生界之不减而日见繁殖?圣者界之不增而世间罕遇,况今日世界文明之进化,众生益感其痛苦,大悲之圣者,果乌乎而不降生人间作大佛事济救众生耶?将众生之永为众生与?圣者之永为圣者与?敢问其故?

  曰:一初事业,皆由因缘而得成就。声闻乘人之成声闻者,依其因缘故;缘觉乘人之成缘觉者,依其因缘成故;菩萨乘人之成菩萨者,依其因缘而成故;佛陀之成佛陀者,亦依其因缘而得成就。是故出世圣者,皆从缘起,其度生济世造作诸佛作诸事业者,又何一而非从缘而起依缘而成耶?由此观之,人天乘之佛法也,声闻乘也,缘觉乘也,摩诃菩萨也,究竟佛陀也,亦缘之变化而已;故曰缘起。

  宇宙万有,人类群品,世间诸法,出世诸法,凡有生灭现象者,皆待缘起。此一法之生成养育,待彼众缘;彼一法之生成养育,亦待众缘。如是一一法之生成养育皆待众缘,故知诸法为众缘而起诸法,亦即众缘起诸法而还为众缘。一法为诸法缘而起彼诸法,诸法为一法缘而起此一法。如是如是,诸法同入于一法,共起于一法,则诸法不可得。如是如是,一法遍入于诸法,遍成于诸法,则此一法亦不可得。从其所起之诸法观之,唯有缘之变化现象,而诸法之自体不可得。故一切宇宙诸法之生成养育,唯缘起而已耳!

  为缘能起诸法之法,本即诸法,决无超诸法外,或出诸法上,别有一种物力或神力以起诸法也。虽然就其为缘起诸法之特胜点以推论,则有其各种集中观点之不同,因此集中观点之不同,则为缘而能起诸法者不一。以此种为缘能起之法,于宇宙万有诸法之中,为一种抽象说明之缘起,在古之印度宗教哲学上,或说为自性、神我、梵、天等等,在中国哲学上,或说为虚无大道、无极、太极、混沌元气、自然、天命等等,在近代之西洋哲学上,或说为气体、水体、原子、电子、量子、分子等等,耶教等则说为上帝创造;在佛教上则说为业感缘起,六大缘起,阿赖耶缘起,空智缘起,无明缘起,真心缘起等等。所言真心缘起,即是如来藏缘起。

  上述为万有缘起之各种观点,虽出抽象说明的差异而不能同一,然仍各有其主张与见地,亦皆为世间道理极成之住寻伺地具聪慧者所研讨,吾人对于佛法以外之能起万有的诸说,且略置勿论;今兹就佛法缘起诸说中,一探讨阿赖耶之缘起说与如来藏之缘起说。

  二、阿赖耶缘起

  甲、阿赖耶缘起之两种作用

  “阿赖耶”乃不具体形而普遍摄持诸法之一种精神的心灵的作用,且为有情界类各个有情全部精神之主体,而亦为宇宙万有诸法之全体所依止。就宇宙万有之本体现象说,阿赖耶能变现此宇宙万有之现象,所谓一切诸法,皆是阿赖耶之现行。凡为有情心识所缘虑之一切对象(诸法),皆是阿赖耶识之所变现。因此阿赖耶在为宇宙人生万事万物之生起总缘上,阿赖耶识有两种强有力之作用而为宇宙人生之缘起:一者内在之执持作用;二者外在之变现作用。

  云何阿赖耶识内在之缘起作用?内在之法,即指各个有情命之生物的肉体根身而言,普通之所谓五感官,佛典所谓五根色身之正报的有情世间是也。此五根色身,为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的全体。依生理学说,人身之机体组织,藉有十数种之原素而组成,依唯识理,此说与四大之说可兹成立。然而此种原素所组合之身体,由于阿赖耶识之变生。

  从入母胎,执受父母精血,渐次转令增长,成就报身;出胎之后,复由此识所执持故,乃由外缘资养育故,渐复成长;乃至此识未舍此身根时,此种身根终不坏灭。若复此识舍离身根,则此身体顿失知觉,而成死尸,如木如土。由此道理,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皆有此阿赖耶识。此识复为一一有情命之生物之内在的肉体的主人翁,即是此识为缘而起此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的体系现象。

  云何阿赖耶识外在之缘起作用?此所言外在之法,即总指大自然界,谓吾人所处之世界国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生活所需诸资生具,一一有情所受用者;在身外者,依科学之分划,为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及社会等等,除去自身,咸曰外在,佛学之所谓依报的器世间是也。如是纷杂难穷之器世间,所谓大自然界有不可思议的现象和神秘难测的美妙,然亦各有其组织和生成原素,似与赖耶不甚关系;但依据唯识之道理推究,此大自然界之演变,森罗万象之奇妙,有情生活之资具,生存坏灭之蜕移,皆由阿赖耶识之所变起。全宇宙内若事若物,大至河岳,小至原子,无一法而非赖耶之为缘以转变以生起也。离此识外,非仅亲切之根身必坏,即此疏远之万象,亦皆归消亡。是故内在根身,外在器界,皆非离识而独存在。由是故可知阿赖耶缘起诸法道理,唯识常言,唯识无外境,证明此事,经论多端,今略示知。如成唯识论说,成就四种智慧之菩萨,即可证知一切外境及与根身,皆依赖耶而为缘起。言四智者:一、“相违识相智”,谓对同一境界,有情各别,业识差别,所见各异,故知境界为识所变。二、“无所缘识智”,如缘过去未来及梦境等,虽无事物,而识可现,此既如是,现实所观一切境界,亦应无实而唯识现。三、“自应无颠倒智”,此谓凡夫异生之智,不得实境,而常颠倒。若境实在不颠倒者,则凡夫异生,无庸修习对治之道,应自然解脱其痛苦也。此既不尔,故知外境不实,由内识缘而虚妄起。四、“随三种智转智”

  :一者“随自在者智转智”,即现得自在人,随其欲乐,可以转变一切外境,心有自在力故。二者“随观察者智转智”

  此即得大定力之人,能观一境而众相可现,定心力强故。三者“随无分别智转智”,此即入见道位亲证实相时,一切境界概不现前,一相无相,真如法性,唯智斯证,心智力故。

  由此故知宇宙万法,若有体有现象者,有生有住灭相者,皆依阿赖耶识以为缘故而得生起,亦因阿赖耶识以为缘故而得变灭。

  由此阿赖耶识两种力用,为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起之要因。依其第一种作用力故,更可说明一切人生社会之内层的变化。盖识既为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的本体因缘,则一一有情命生物之所以成其差别者,皆因此识转变力故。有情物之此识,依其业力差别熏习,即变现其一类一类之有情命生物的等级不同,大别之为低级的动物类(包括傍生饿鬼地狱类有情),中级的人类天类,上级的超人天类之圣者类(包括声闻等三乘圣者)。如是如是有情类之差别,无量无边。其一一有情类,复有一一有情类之社会组织,生存养育。如是如是交遍互成之各种关系,以表示大宇宙内万类生灵无量无边之差别,在其各种关系交替上而现有善恶利害之无量无边之互异,即所谓各种之生物社会也。如是如是此种各异之关系为识业力故,而使一一有情在各类各类之有情聚中展转生灭变化。如是如是之转变威力,在唯识教上,虽八识之互相变起,而要在其为主之阿赖耶识以为根本之缘起。是故此现实的宇宙万有现象与现实的人生社会现象,皆依此阿赖耶识为缘而显现而转变者也。

  上所述之诸法为缘而起诸法,知诸法即缘起,缘起即诸法。今以阿赖耶识以说明缘起诸法之道理,则仍为一种说明宇宙人生万有诸法之方便实理,并非离却诸法之外之上,别有阿赖耶之物,为万能者创生诸法也。故此阿赖耶识为缘起而起诸法,则当知阿赖耶即诸法,诸法即阿赖耶,离阿赖耶固一切法不可得;当知离诸法外,阿赖耶亦不可得!如是即可推知缘起为阿赖耶,阿赖耶即缘起,离阿赖耶缘起不可得,离缘起则阿赖耶亦不可得也。

  乙、阿赖耶释名

  “阿赖耶”,是梵文之译音,义译曰“藏”。言阿赖耶识,即是藏识;阿赖耶缘起,即是藏识缘起。藏识对一切法作能起缘,由三方面而不同:一、能藏缘性;二、所藏缘性;三、执藏缘性。能藏缘性者,就因果以言也;谓此识能集藏一切法之种子为诸法生起之因,而诸法为此识所藏种子之果,故应曰能摄藏识。此识如仓,诸种犹榖;能藏缘性,亦复如是。所藏缘性者,就熏习以论也;谓此赖耶受前七转识心心所法之熏习,此识所熏,转识能熏,能熏胜故;此识力劣,将劣就胜,以劣显胜,故此识曰所藏。其实应曰所熏藏识。

  执藏缘性者,就我相以立名也;谓此识一向无记,而为第七末那识执以为我相故,起我见故,是则此识常为“末那”之颠倒见慢痴爱所执持,其实相真面,不得显现,不得自在皆因此故,故应名曰我受所执藏识。如是三藏,或就因果之关系,或就熏习之差别,或就我相执藏之颠倒,皆能显示此识与宇宙人生万有诸法之互待关系的因缘条件。此种关系条件,极其繁杂难知,如八识颂“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此阿赖耶识之全体写照也。

  复次,此识为诸法缘起,前二种义通指情与无情,而亦摄无漏种子,故又通漏无漏。第三义则唯就精神之有情以言,且唯有漏也。就能藏言,赖耶摄持宇宙人生万有诸法之本质种子,而不失不坏,若遇胜缘,种起现行,故此能藏之所藏性,乃宇宙万有之本体也。就所藏言,赖耶全体为转识境界等熏习,即是宇宙人生万有诸法之转变熏习,而此能熏习之种种转识(人生),种种境界(宇宙)及其熏习时之各种差别,一一不同。故此所受熏识之表现,即彼能熏之转识境界;故此所藏之能藏性,乃宇宙万有之现象也。就执藏言,此识为末那执以为我,由执我故,诸转识等,颠倒变现,造作诸业,人生社会之变迁,万类有情之升沉,五趣四生之流转,皆此被执藏之现象也。今特列一表以明之:

  阿赖耶识

  ┌──────┴───────┐

  三执藏二所藏一能藏

  ∣∣∣

  我相执爱熏习性因果性

  ∣┌─┴─┐┌─┴─┐

  人生有情此识为转识诸此识所种子能

  个别之本因所熏法为能熏藏种子生诸法

  ∣(果)(因)(因)(果)

  ∣└─┬─┘└─┬─┘

  人生诸法诸法为宇宙现象种子为宇宙本体

  之缘起(熏习依于现行故)(能藏一切为种子故)

  └────┬────┘

  宇宙诸法之缘起

  丙、阿赖耶之异名与分位

  此有组织性有摄持性之阿赖耶识,为宇宙的人生的一切诸法之本体,故宇宙诸法乌乎而有?由阿赖耶缘起而有。人生万有由何而有,由何而生灭变化?由阿赖耶而有而生灭变化。然此为宇宙万法之总缘之阿赖耶,因变现之威力极其广大,故历来研究者之说明,亦复不一。其所安立之异名,尤复不一,今特一一举之。依成唯识论别立:(一)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二)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三)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四)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五)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六)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七)根本识,是眼识等所依止故。(八)有分识,是恒遍三有之因故。(九)穷生死蕴,唯有此识穷生死际故。(十)爱乐欣喜阿赖耶,有情执我生爱着故。(十一)名意,真能结生相续故。(十二)名了,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故,了别根身器界种子故。(十三)名初能变识。(十四)名第八识。(十五)名如来藏识。

  此诸名字之不同,故其含义有别。名义故别,则其在于法界有情类之分别位次,亦复广狭不一。就其名义分位之各异,以推定其变现诸法而为缘起之功能势力,亦复差别。名字虽有如是之多,而其体则一也。名之所以不同者,盖因其染净熏习势力之别故也,然此识之所以能支配变现尽虚空遍法界之一切诸法,而又各别显现不同者,盖因其与诸法间之互相熏习转变之所致。熏习之力,在有情界交互关系上,占最重要之意义,一切社会关系之转变,宇宙天地之推易,皆由此识与转识之熏习力所使然。所谓为人、为天、为地狱、为饿鬼、为傍生,皆由此识与诸转识熏习力所使然。所谓为人、为天、为地狱、为饿鬼、为傍生,皆由此识与诸转识熏习力故变现不一,乃至为出世之声闻人,缘觉人,菩萨人。

  并与佛陀,无不由于此识与转识之熏习势力而使其成就也。

  故知此阿赖耶为诸法缘起,而亦有等级分位之不同,势力之支配亦因之有别。兹将异名之分位势力表示如次:

  ┌(一)人──┬┬┐┌─一、心

  ∣(二)天∣∣∣┌─∣─二、阿陀那

  ∣(三)地狱∣∣∣├─∣┬三、所知依

  ∣(四)饿鬼○∣∣──∣─┤└四、种子识

  十法界┤(五)傍生∣○∣──∣┬∣─五、异熟识

  有情类∣(六)阿修罗┘∣∣┌─∣∣∣─六、无垢识

  ∣(七)声闻∣∣∣├∣∣─七、根本识

  ∣(八)缘觉∣○∣─┤∣├─八、有分识

  ∣(九)菩萨──┘∣∣∣├∣─九、穷生死蕴

  └(十)佛陀───┴┤∣︰├─十、爱等阿赖耶

  ∣├︰∣─十一、意

  ∣└︰∣─十二、了

  ∣︰├─十三、初能变识

  ∣︰└─十四、第八识

  └──┴──十五、如来藏

  依此表观之,阿赖耶之种种异名与十法界有情之关系,可推知其如何而支配十法界之有情也。在成唯识论,大别此识为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

  十五名中,一、八、十、十三、十四之五名,唯通有漏位之异生。五、九、十五之三名,则通于九界之圣凡有情。

  余二、三、四、七、十一、十二之六名,则通十界圣凡位。

  第六一名,唯通佛位。此各种异名,就有情之类别与其智识之程度以为准定,具有某种智慧,踞于某种地位,即由某种名义之阿赖耶识,以变现其种种境界之现象,若舍离某种染污熏习之境地,亦即舍去其阿赖耶之某种名义矣!

  丁、阿赖耶缘起之现实

  (一)熏习阿赖耶之所以能为诸法缘起者,当为其熏习之意义。熏习在唯识学上占重要之地位,盖若无熏习之事实,则无种子,无种子则无现行,无现行则无一切异生之依正现象,亦无一切圣者之依正庄严。坦率言之,无熏习则在因无种子,在果无异熟也。换言之,即无阿赖耶。倘无此识,则一切法无矣。故知赖耶之所以成为阿赖耶缘起者,由于熏习。一切众生之所以沉沦五趣生死流转者,由于熏习。二乘菩萨之所以出生死修万行者,亦因熏习。成唯识论云:“一切皆有异熟种子,皆异熟生。……由熏习力,转变成熟,立异熟名”。究竟成佛,圆满果德,而复展转教化有情者,皆因熏习之故也。熏习通染净,通漏无漏,由熏习而成种子,由种子而起现行,即由熏习之原因,而成结果之现象也。故宇宙万有以阿赖耶而为缘起,阿赖耶识由受熏习而成其缘起。如成唯识论第二卷云:

  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种子即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如契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论说“内种定有熏习,外种熏习,或有或无”。又名言等三种熏习,总摄一切有漏法种,彼三既由熏习而有,故有漏种,必藉熏生。

  无漏种生,亦由熏习,说闻熏习闻净法界等流正法,而熏起故,是出世心种子性故。

  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义聚法尔而有。……此即名为本性法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

  …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由此证知阿赖耶之能成为缘起者,由于熏习。熏习在经论皆说为一种习气,习气即吾人常言之习惯性也。此种意义,在普通之心理学上,为一种普遍的习性。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语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应知一切万物,唯心所造,岂独仁义礼智哉?

  举凡一切人生社会之各种景象,各种状态,人智之贤不肖,人性之善不善(中国性善性恶之说)“,何一非熏习与种子之关系而使然耶?又如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此固为熏习所成之种子心心所之现象也。故知人性之善恶,在乎其熏习之善恶,所谓转识心浪之熏习也。社会环境之好坏,亦在于熏习之好坏,移风易俗,所谓境界尘风之熏习也。人生之果欲安乐也,宜速改其不善之熏习,而易以善之熏习!社会之果求良善也。宜速换其不好之熏习,而易以好之熏习!庶安乐之可得也,良善之可期也。

  有情界之熏习法,有熏习者,有被熏习者,即论说为能熏所熏也。此二皆在于心。阿赖耶为所熏法。转识心所境界等为能熏法。如成唯识论第二卷云:何等名为所熏四义?(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

  何等名为能熏四义?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二)有胜用,若用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

  由此所熏与能熏之法交互和合,“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能熏成种,种起现行”。种子阿赖耶者,宇宙万有之本体也。现行阿赖耶者,宇宙万有之现象也。故由熏习,阿赖耶为缘起而宇宙现实,人生现实。如表:

  赖缘现熏

  耶起实习

  ┌──┴──┐

  转识等阿赖耶识

  ∣╱∣

  ∣╱∣

  能∣──→∣所

  熏∣←──∣熏

  └──┬──┘

  ╲熏变╱∣

  ╲╱∣

  种子∣

  本体∣宇宙∣

  ──┼──∣

  ↓转变∣

  现行∣

  现象宇宙∣

  ─────∣

  ╲熏∣阿

  ↘变∣赖

  ╱∣耶

  ╱∣

  能∣────∣所

  熏∣────∣熏

  ╲╱

  ╲╱

  熏变

  (二)种子一切法之生起,由于阿赖耶识所摄持之一切种子,遇因缘故,而得生起。种子者,“谓本识(阿赖耶)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各类种子在阿赖耶识上,由赖耶所摄持,并非赖耶能生诸法种子。由此知阿赖耶在诸法之生灭熏变的过程中,虽具有吸引性之摄持力,而不能主宰诸法之生灭命运,诸法之生灭熏变,仍为诸法之众缘关系。然诸法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体(本识)用(种子)因(种子)果(现行),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是谓种子,即是阿赖耶识之所摄藏,亦即是阿赖耶识。虽不定一而亦不定异故,故由种子之因,而亲生诸果现象。一切法在种子位,由赖耶摄持故,种子不异赖耶故,种子为赖耶之因相。诸法在现行位,由赖耶所转变故,亦摄持故,现行诸法亦不异阿赖耶故,一切法之异熟现行,为赖耶之果相。宇宙万法之生灭,人类众生之差别,即皆不离其因果关系,而因果之本相,又即为阿赖耶识。故就诸法种子义,现行义,可以推知宇宙人生之现象,由于阿赖耶识而得现实者也。如表:

  ┌本体位─因─种子

  ┌宇宙界┤╲因相阿┐

  一∣└现象位─果─现行╱赖耶识∣

  切┤╳├赖耶缘起

  法∣┌本体位─因─种子╲果相阿∣种子现实└有情界┤╱赖耶识┘

  └现象位─果─现行╱

  (三)四缘一切法之生起,其种子由于熏变,其现行则由种子,是为唯识缘起之正理。然诸法之起,所藉之缘实不仅赖耶。因赖耶为诸缘中之最重要而有力者,唯识常说为一切法之亲因缘者,故说阿赖耶缘起。其实诸法生起之缘,应具四种:一、因缘,谓种子赖耶,即一切法(若色若心)

  各自亲生自果之因。若宇宙体相,若人生心理,若环境差别,皆由其自种为因缘而生;如榖之有榖种子方生榖芽等然。

  二、等无间缘,谓心心所法(除无学者最后之心)前念引后念故,因此而有一切心理变态之不同。三、所缘缘,即是一切心心所法所知所缘之境界现象。广义之所缘缘,谓此种种境界现象,一方面有力助生,一切现象界诸法;(此即作增上缘)一方面亦有力引生一切心心所法之各种变态。故就所缘缘说明诸法,此缘即是唯物论,不但现象环境,是心所缘所知之物而生起,即心理之各种变态,亦皆由于此环境现象而生起,如云:“心不孤起,仗境方生”等。故一切人生社会,心理物理,皆是唯物缘起。其为缘助生环境现象者,为唯物的物;其为缘引生心理变化者,为唯物的心。四、增上缘,此缘最广,一法之生,除为直接关系之三缘外,余一切间接关系,或不作关系,或逆关系者,皆曰增上缘。凡一法之生,皆藉此四缘,故缘起之“缘”当通指此四缘也。而阿赖耶又总摄此四缘。如表:

  一切法生起因缘

  ┌────────┴────────┐

  四、增上缘三、所缘缘二、等无间缘一、因缘

  ∣∣∣∣

  辅助物的心的心物的

  间接力境界力引导力种子力

  ∣∣╱∣

  ├─────┼───────────┤

  ∣∣╱∣

  环境现象心理变态宇宙体相

  └──────┬──────┘

  现四人宇

  实缘生宙

  此四缘以因缘为最精深而广博。其所缘增上二缘,虽亦广博而不精深,且于诸法只能为缘而不为因也。至等无间缘范围最狭,乃引生心理转变之一种胜增上缘而已。又此四缘,后后必具前前,故以因缘为基础;而因缘者,阿赖耶识之一切种子也。余之三缘,阿赖耶识之现行,现行上助生诸法之特缘而已。如表:──

  四缘

  ┌────────┴────────┐

  三、增上缘四、所缘缘二、等无间缘一、因缘

  ∣∣∣∣

  ├─────┼─────┼─────┤

  ∣∣∣∣

  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因缘

  ╲∣╱∣

  ╲∣╱∣

  ╲∣╱∣

  ┌─┴─┐赖耶

  赖耶现行种子

  └──────┬──────┘

  现四缘赖

  实缘起耶

  戊、赖耶缘起之实验证据

  阿赖耶识为生起宇宙一切法之总缘,其道理与现实,已如上述。诸有智者,应自明了,应自信解!其有愚者,或未解了,或未谛信,故在成唯识论第三卷,广引圣言及诸正理而证明之。惟此教理在古印度学说上,思想界、教育界、佛教界中,或有力量,然在今日世界学说思想之转变中,人心已大非昔日可比,一般科学哲学界,于五教十理,信者极囗,故今曰须另找事实,以证明证知赖耶之五教十理,然后此五教十理,在现代学说思想上方有力量,使一般科、哲、诸子信仰。因今日之一切学说,须有事实经验作证,斯为佛学界所亟应努力之工作也。由此今之证验阿赖耶缘起,为一切法之现实缘起,除旧教理外,须寻新的事实经验以证之也。

  近读王恩洋居士八识规矩颂释论之抉择段,以现代之事实证明此识,极近道理,爰择引一二于此,以为赖耶缘起之新证据焉:且依心理学故知此识有者:一者一切有情于曾习事,皆有记忆,及经验等。过去已灭,云何能不忘失,反因经验长智力耶?彼生理的心理学家,则谓人有大脑司知觉等,且能将曾所习事留其印象于脑膜中,故能久而不失?此理不然!姑无论大小脑髓司知觉运动思想为智慧之根本等为未定之说,今之行为派心理学者已斥其非。谓有动物其脑髓与身体之比重大于人,而智慧乃不及人;又脑髓某部虽复病坏,而某种之知觉运动思想等并不消失,故知脑髓非知识智慧之根本。

  且如脑髓虽极复杂,然有形有量,必不能遍留一切无穷无限之经习印象。又智慧知识思想经验极发达者,其头部并不因之而加大,其脑髓并不因之而加重;思想简单经验寡少之人,亦多有庞其躯而大其头者,脑髓之说必无当也。有以全身组织全身作用说明心理之用者,其病亦然。若尔,则身体发达,必有益于智慧。然而不然,诸文明人身体多弱于野蛮人,文人学士身体必弱于农工用力者,是知身体与心理之发达,非成正比明也。若说别有心识,则诸难皆释。且第八识能持种子,诸已经事皆曾习种子于此识中,识非形量物,种子又非形碍物,互无障碍,而可摄受,故尔经验日增,而智慧日进,已往之事,可得记忆也。较之大脑之说,岂不优越万万哉?(清齐召南堕马伤脑,蒙古医取牛脑补之而愈。齐之心理,不因是而牛也。

  亦脑非心之证。)

  又心理学上有所谓下意识,有所谓人格之破裂,多重人格之迭起,每有一身前后俨如多人,思想经验互不相关者,此即变态心理也。如此之态变心理,不可于身体上求之,亦不可于今生之经验中求之。如若谓有阿赖耶识,种子熏习无始时来原有多种,遇缘而起,起而还伏,则此问题亦便解决。

  近世德国心理学胡尔兹堡学派,主张意识觉而不为,杜里舒等,谓必有灵魂为经验之储存所,其用如积水池,并以解释变态心理;虽不必为近世心理学者所公认,亦不必尽同于佛理,然彼积水池之心,实为正当必有之假设,当知彼所谓灵魂,即有当于佛所阿赖耶识也。

  再就生物学言,则生命之源起,唯物之理不能通。达尔文之进化论,杜里舒谓其但为积垒说,无当于进化论,故别主张有隐德来希者,超夫物质而能为有生之物之本;生物之所以能各部调和互相摄养损伤回复者,必非各个元子各个细胞之适尔而然,必有超夫各部分各器官各细胞各元子电子之外,而入夫各个之间,有以阴司其调和,长养生生不息之道焉。又曰:此在生物界则曰隐德来希,在心理界则曰灵魂,然安知二者非互通为一?此互通为一者,在佛法则曰阿赖耶识。所以者何?此识一面能执持种子,一面能结生相续,执取自体,及能执受根身故。有情之所由生死不在血肉之躯,设无此识,则此血肉无由生长成就,以此识舍身,血肉虽具,成死尸故。三就生理学上言,此识必有。所以者何?人之身体有外部之行为,有内部之活动。外部之行为,意识主持之,内部之活动,阿赖耶识主持之。彼空气之呼吸,血液之循环,饮食之消化,屎尿之排泄等,皆非意识所能主持。睡眠等位,六识皆不起,而此等作用一刻不停故。彼为生理的心理学家言:人身譬如机器,心理之作用,即机体之动作耳。吾则以为且置心理之用于不谈,即以生理言,取譬机器。机器必有造机者,有司机者,否则无有自然叠积之机器,又且无有自动自转无损无停之机器。今此人类乃至一切动物之至复杂奇妙之机器,至今科学虽已发达,尚无能有造之司之者。彼造焉司焉,又皆超乎六识。然则果谁造之果谁司之乎?曰:有阿赖耶识造之,生之,长养执持之,而司其内部一切之动作。所以者何?此识执取自体结生相续故,执受根身安危共同故,此识舍身冷触便起因成死尸而开发作用皆停故。

  从此心理生物生理诸方面观察,能证实阿赖耶之实有,即赖耶为缘起道理,亦已证知宇宙万有由何而起?由阿赖耶而为缘起,诸有智者,应信应知!

  三、如来藏缘起

  上略述阿赖耶之义,以说明宇宙万法,人生群品,本体现象。今次述如来藏缘起:

  甲、如来藏释名

  欲知如来藏缘起之义,于如来藏之一名,当先审定解释。前云“如来藏缘起,即是真心缘起”。真心者,乃指一切众生各个本具之清净觉心,亦即圆觉经所明之大圆觉心。言如来者,即总摄果位上之一切无漏功德而言。藏有二义:一含藏义,二统摄义。如来藏之解释,纷纭不一,今略为二释:一众生如来藏,谓在众生位上──广摄凡夫二乘菩萨等,含具摄藏如来果位一切功德,名如来藏;以众生为能藏,如来功德为所藏,藏如来故,是为隐义。二、佛果如来藏,谓在佛果位上,究竟的全体的,彰显统摄其一切之果位功德;是以如来为能藏,一切功德为所藏,是为显义。

  或作四释:一、如来即藏义,言如来即统摄一切佛果无量功德。二、如来之藏义,谓如来所证之清净法界,为如来四智菩提所藏。三、如来在覆藏中义,谓如来之一切功德聚相全体覆藏于众生──九法界众生有漏心。四、众生佛性未显义,谓如来即众生之本具清净佛性,此佛性在众生虽具而不缺,但隐而未显现,倘一显现,即是佛果法身相也(参阅楞伽义记上卷)。四义之中,前二义唯就佛说,后二义亦通九法界。

  复次,如来藏亦有三藏之义,如天亲佛性论第二卷云:如来藏义有三种应知。何等为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

  “一、所摄名藏者,佛说约具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如如境。并不颠倒,故名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至来至得,是名如来。故名如来性,虽因名应得,果名至得,其体不二,但由清浊有异。

  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故名染浊,虽未即显,必当可现,故名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惑累,烦恼不杂,说名为清,果已显现,故名至得。……所言藏者,一切众生,悉皆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故名所藏众生如来藏”。复说正境正行正果三无比,故能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所藏。此以众生为所藏,如来之境行果为能藏,故即凡夫乃至菩萨皆名如来藏。

  “二、隐复为藏者,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言如来者有二义:一者现如不显倒义,……二者现常住义。此如性从住自性性来至至得,如体不变异,故是常义,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此以如来自体性为所藏,众生之烦恼为能藏,故就如来名如来藏也。

  “三、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故”。此以果位之如来为统摄藏一切果位之功德,即是如来摄藏功德义,名如来藏也。

  如是二义三义四义,仅释其名,列摄如次:

  二、佛果如来藏一、众生如来藏

  ∣╲╱∣

  ∣╲╱∣

  能摄如来藏隐覆如来藏所摄藏如来藏

  └──╱┼───────┐

  ╱∣╱∣

  ╱∣╱∣

  如来未显藏如来覆藏如来之藏如来即藏

  乙、云何如来藏义

  吾人之所以流转生死受痛苦者,由于赖耶之染污熏习,其能返转而证悟真理者,固亦由于赖耶熏习之反攻。然此赖耶之生灭转变者,却又依止如来藏而转变焉。故知一切众生,皆有阿赖耶,当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大方等如来藏经云。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又华严经等云: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得相,但以无明障覆而不证得。

  宝性论云:如来说一切时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然以何义知诸众生皆有如来藏耶?总观经论,略有三义:一者如来法身遍在一切众生故。二者如来所证如如之境,如如之理──真如无差别故。三者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法身,亦复具有真如之境佛性体故。由此故知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之藏。兹分别述之约有六义:

  (一)佛性义是如来藏义如来藏依宝性论说有十义,而佛性论说佛性有十相与此十义全同,兹先说十义:

  一、如来藏体义如偈云:“自性常不染,如宝空净水”。谓如来藏之体是常是清净,如如意宝珠,如虚空,如净清水,此义如真如性法,如自性涅槃。

  二、如来藏因义如偈云:“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此谓如来功德之藏,乃从信仰教法及般若慧三昧力大悲心之因以致也。

  三、如来藏果义如偈云:“净我乐常等,彼岸功德果”。如来藏之果以如来之无倒四德显之。此四功德,宝性论释之为四种波罗密,总显法身德聚,如涅槃经如来性品之所宣说。

  四、如来藏业义偈云:“厌苦求涅槃,欲愿等诸业”

  。谓求证如来藏之作业也。由厌苦故,欣求涅槃,一切有情之常情也。求之之方,虽在上精进上愿等之净业发动,倘无如来藏者,则不必厌苦,不必求灭,亦无欲愿等业矣。如胜鬘经云:

  若无如来藏者,厌苦乐求涅槃,亦无欲涅槃,亦不愿求也。

  五、如来藏相应义谓佛之法身,定慧大悲等,为如来藏之功德性,此性并摄一切众生性。此三种性,就因以说其相应也。若就果言者,谓如来法界中诸通诸明及漏尽德,皆与真如来相应也。

  六、如来藏行义行即行位,谓由不能如实证见如来藏之凡夫,及不能圆满证见如来藏之圣人(菩萨),及佛果究竟证得如来藏之法身,由次第行位,渐渐克证如来德藏。

  七、如来藏时差别义此之言时,即由前能证如来藏之人,因其修证之时分不同,故云差别如来之藏,“谓不净时名众生,净时名菩萨,善净名为如来”。即证如来藏之时间别也。

  八、如来藏遍一切处义如偈云:“如空遍一切,而空无分别,自性无垢心,亦遍无分别”。此义总显如来藏性,在众生,在菩萨,在佛陀,其自性清净心,悉皆平等,无有分别,不增不减,无有差别。

  九、如来藏不变异义如偈云:“诸过客尘来,性功德相应,真法体不变,如来后亦尔”。谓如来藏法性功德,虽在一切众生位中,为诸烦恼所染,随顺流转,任在何时,任其何处,而其自体不变不异,如本不变,后有烦恼,亦复不变,及杂烦恼,仍然不变也。

  十、如来藏无差别义如偈云:“法身及如来,圣谛与涅槃,功德不相离,如光不离日”。谓如来藏说为法身,说为涅槃,说为佛性,说为实际,……皆名异而体无差别也。

  如上十义,佛性论辨相分之自体相等十品,说佛性之有十相:一、自体相,二、因相,三、果相,四、事能相,五、总摄相,六、分别相,七、阶位相,八、遍满相,九、无变异相,十、无差别相。此与如来藏十义相同。故佛性义,即如来藏义。如表示之:

  如来藏十义佛性十相

  一、体义─────一、自体──┬┬┐

  二、因义─────二、因相──┤∣├─境

  三、果义─────三、果相──∣┤∣

  四、业义─────四、事能相─┤∣∣

  五、相应义────五、总摄相─┼∣∣─行

  六、行义─────六、分别相─┤∣∣

  七、时差别义───七、阶位相─┘∣∣

  八、遍一切处义──八、遍相───┼┘

  九、不变异义───九、无变异相─┼──果

  十、无差别义───十、无差别相─┘

  又此第一义通境行果,第八明如来藏之正境,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明如来藏之正行,第三、第九、第十三义明如来藏正果。明如是,则一如来藏义,含摄佛法境行果义,即能总摄持一切佛法,详如论说,不复一一。

  复次:如来藏义从其隐覆一面观之,清净法身,为烦恼所隐覆而不显现。此于大方等如来藏经(宝性论或即释如来藏经者)中,以九喻显示隐覆义,宝性论中复演释之。九喻者:一、如来藏,譬如萎华中佛,二、譬如蜂中蜜,三、譬如皮囗中实,四、譬如粪秽中金,五、譬如贫家地中宝,六、譬如庵摩罗果内子,七、譬如破衣裹金,八、譬如贫女怀轮王,九、譬如黑模中真像。然此九义,皆为凡夫位至菩萨位之隐覆义如来藏。

  (二)法界藏义是如来藏义如佛性论云:“如来藏自性是其藏义,一切诸法,不出如来自性,无我为相故,故说诸法为如来藏”。此即举一切诸法,为如来如如境所摄所持之义,以显如来藏义也。

  (三)正法藏义是如来藏义如来是果,藏是其因。佛性论云:“因是其藏义,以一切圣人念处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已生得满。”此即显示由净法界等流正法为因,而能取证此果性也。

  (四)法身藏义是如来藏义如来诠法身功德藏是至得;佛性论云:“此一切圣人信乐正性,信乐愿闻,由此信乐心故,令诸圣人得于四德,及过恒沙数等一切如来功德,故说此性,名法身藏”。

  (五)出世藏义是如来藏义“如来是真实之藏,世间是颠倒虚妄,出来或超出此世间颠倒虚妄”,故名真实为出世藏;即如来藏。

  (六)自性清净藏义是如来藏义佛性论云:“五者自性清藏以秘密是其藏义,一切法随顺此性则清净,违越此性即染污,有情众生常违此佛性法藏”;故此清净佛性,而成为秘密矣。此即真言宗之所言众生秘密藏也。此后五义胜鬘经中作如是说:“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是出世间藏,性清净藏”。又经云:“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即如如智也”。由此智故如来藏有空不空二义。经云:“此如来藏空性之智,复有二种:何等为二?

  谓空如来藏,所谓离不解脱智一切烦恼。世尊!不空如来藏,具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复从颠倒义说生死法是如来藏,从真实义说如来藏不生不死,离有为相,常恒不坏等义。广如经说,恐繁且止。

  丙、如来藏缘起义

  夫如来藏之名义体相已如上说:今次说其为缘起义,先举圣教,次明正理。言圣教者,胜鬘经云: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前际不可了知。世尊!有如来藏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说。世尊!

  生死者,诸受根灭,无间相续,未受根起,名为生死。世尊!生死二法,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则不生不死,不升不坠,离有为相。世尊!如来藏者,与不离解脱智藏,是依是持,是为建立,亦与外离不解脱智诸有为法,依持建立。世尊!若无如来藏者,应无厌苦,乐求涅槃。……”

  由此故知若生死法,若非生死涅槃法,由如来藏而为缘起。

  复次楞严经云: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缘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如,妙明觉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五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七处征心,十番辨见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心,妙真如性。如是诸法,离如来藏,不可得有,故如来藏为五蕴四谛等诸法缘起。楞伽经云:

  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技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于七识无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体相续恒注不断,本性清净,离无常过,离于我论。其余七识意意识等,念念生灭,妄想为因,境相为缘,和合而生。不了色等自心所现,计着名相,起苦乐受,名相缠缚,既从贪生,复生于贪。若因及所缘,诸取根灭,不相续生,自慧分别,苦乐受者,或得灭定,或得四禅,或复善入诸谛解说,便妄生于得解脱想,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藏识之名。若无藏识,七识则灭。何以故?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了人无我性,于蕴界处,取于自相及共相故。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渐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住不动地,得于十种三昧乐门,为三昧力诸佛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及本愿力,不住实际及三昧乐,获自证智,不与二乘诸外道共,得十圣种性道,及意生智身,离于诸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胜法,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

  大慧!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则无生灭,然诸凡夫及圣人悉有生灭。是故一切诸修行者,虽见内境住现法乐,而不舍于勇猛精进。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不为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又云:

  如来藏者,生死流转,及是涅槃,苦乐之因,凡愚不知,妄着于空。……

  此即说如来藏为一切世间杂染法因,一切出世清净法之因,由此诸法方得生起。故起信论云: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此言如来藏为一切有为生灭诸法之因,阿黎耶等诸有为法,依之为缘而生诸法,而摄诸法;其二义者,即如来藏之空不空义也。

  已引经论,明如来藏为诸法之缘起义。本可了知宇宙万有,人生轮转之一切世间杂染诸法,依如来藏以为缘故,而得生起。一切出世间若因若果之一切有为无为无漏功德善法,亦依如来藏以为缘故,而得生起。真如法性法界无为,亦皆依止如来藏心,以为缘故,而得显现,由如来藏如如之智,如实证如如境故。

  言正理者,依何道理说如来藏为一切法缘起性耶?一曰如来藏心总为一切漏无漏法缘起性故。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现行法之缘起,过失重故,有漏熏变故,不为一切无漏诸法现行缘起。但为一切有漏诸法现行缘起。阿赖耶识既不为一切无漏现行法缘起,则地上菩萨之无漏现行法依何而起?当然非依凡夫心境之阿赖耶识以为缘起。故地上菩萨所现行之无漏法,乃依如来藏心而起。

  复次一切无漏功德法,在已得佛果位上,当依已转依之四智心品之如来心以为缘起。因佛陀之心品,念念无漏故,故一切无漏法,即依庵摩罗识以为缘起。亦曰佛心缘起,空智缘起等。但地上菩萨有时起有漏烦恼染法,此染法决不依佛心而为缘起,故地上菩萨所现行之有漏法,不依佛心,乃依此如来藏心而为缘起也。

  二曰如来藏心是菩萨心故。由前道理,如来藏之一名,最适用于地上之菩萨位人,即楞伽、胜鬘、佛性、宝性等所指之圣人(十地曰圣)也。由此道理,太虚大师之起信唯识释云:

  此具无量性功德之如来藏,指是“菩萨心”无漏现行时根本后得智及二智所相应、所缘了、所变现、所摄属之无量数清净心境而言。

  又云:

  盖菩萨心无漏现行时,可依根本智起后得智。复可依后得智无漏无间,有漏现行。后得智,亦如来藏摄。

  依后得智无间而起执障相应之三界有漏心,故可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亦可云“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次论及贤首家唯以如来心为如来藏,而不应理,不为有漏法缘起故。天台以真如为如来藏,理亦不通。真如无为无生灭故。唯识家以异生心为如来藏,理亦不应,执障不断,无漏不现起故。是故当知如来藏者,唯指地上菩萨心而言。

  如来藏缘起者,亦唯指菩萨心境所诠之漏无漏法以言也。

  丁、如来藏缘起之建立及其殊胜

  由前道理,应建立大乘菩萨“如来藏宗”。何以故?法相唯识家依阿赖耶缘起,根据六经十一论,以建立其一切唯识之宗义。般若法性宗依二空智缘起,根据般若四论,以建立其一切法无得正观之宗义。贤首宗依法界缘起,根据华严经等,以建立其十玄六相,无碍互融法界之性具起宗义。天台依法性缘起,根据法华、涅槃等经,而建立事理三千性具之宗义。真言依大日诸经说六大缘起以立宗。禅宗依泯相归性,真如离一切相,以立宗义。按唯识法相宗则多发明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众生心境,解行而趣佛果义。法性、天台、禅宗则多发明真如性理义。贤首、真言则多发明如来果德义。今则应依如来藏缘起,根据胜鬘,大方等如来藏,楞伽、密严、央掘摩罗、理趣等七经,佛性、宝性、起信、释摩诃衍等四论,以建立此统摄一切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出生一切法,泯会一切法,诠显一切法之菩萨心境的如来藏宗义。建立此为下化上求转迷成悟之枢要之菩萨心境宗义。

  云何如来藏缘起殊胜耶?曰:唯识宗之赖耶,多明众生心境,有漏故劣;此如来藏之菩萨心境,摄无漏故,有漏由此而解脱故胜。法性、天台、禅宗破执显理,少建立故劣;此如来藏之菩萨心境,事理双彰,理由此证,亦由此显故胜。贤首、真言、净土都赞佛果。然果分不可说,难可思议,非众生心所了境故劣;此如来藏之菩萨心境,因果同显,果由此证故胜。由此观之,漏无漏胜故,理事胜故,因果胜故。诸有智者,应深探讨,入如来藏。特列一表,以示菩萨心境“如来藏宗”之殊胜。

  ┌唯识赖耶缘起───明有漏胜┐

  各宗缘起┤法性空智真如缘起─显无为理胜├菩萨心境如来

  └法界六大等缘起──明无漏果胜┘藏缘起之殊胜

  戊、如来藏之异名与分位

  如来藏之异名者,略见如来藏义一段;今再举之,密严经说:亦名涅槃界、法界、无垢智、阿赖耶、不思议如来境界。楞伽亦名空、实际、不生等。又或说:亦名佛性、亦名法身等。约皆随真如或功德等而别立名也。

  言分位者,如来藏有异生位之如来藏,亦有声闻缘觉及地前菩萨位之如来藏,有地上菩萨位之如来藏,有佛果如来藏,有真如性之如来藏等,依其诠义别故。如太虚大师起信论唯识释云:

  依异生心说如来藏──唯本有无漏种──(可名空如来藏一切现行心境俱非故)

  依如来心说如来藏──一切性相种现──(可名不空如来藏一切佛法俱是故)

  依菩萨心说如来藏──一分无漏种现──(可名空不空如来藏一分有漏非一分无漏是故)

  依真如性说如来藏──诸法离言自性──(可名非空非不空如来藏一切法全非全是故)

  此虽依四位义说如来藏,乃显其如来藏依分位之含义不同也,实非明示其行位次第也。兹引大师起信论略释之一图,以见其分位齐限也。

  如来藏图表

  都无一切如来藏┌─┐

  法杂染相︰∣佛性心

  ∣不变随缘──┘中众生

  ├──┬──┬──┬──┬──┤

  佛八初信二三

  妙不欢住乘界

  觉动喜行圣凡

  地地地向贤愚

  ︰︰︰︰└┬┘

  圆始始信︰

  显住悟解全

  如持达如具

  来显密来如

  藏证证藏来

  而如如起藏

  圆来来修而

  证藏藏证全

  └──┴──┴┬─┴───迷

  ┌────┘∣

  众生心中随缘不变诸染净法

  佛性藏︰皆如来藏

  如来藏全体

  四、阿赖耶缘起与如来藏缘起之比较

  已分别说二缘起义。今次总论二缘起义,可得数义,比较明之:一、同义别义,亦曰共义不共义;二、广狭比较;三、广大义;四,依如来藏说即心即身成佛义;五,如来藏即阿赖耶生阿赖耶义。

  甲、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同异义

  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同别义,可得而言者,举数义:

  赖耶为一切有漏有为法缘起,如来藏亦为一切有漏有为法缘起,此一同义也。赖耶摄一切染净法种,如来藏亦摄一切染净法种,此二同义也。

  就众生位曰阿赖耶,曰如来藏;若依佛果“曰圆明自在如来藏,无垢清净藏识,皆以名如来法身而无二无二分者也。“如来法界藏身”之量,正同于“凡夫阿黎耶识量”,具足自体相用”,此三同义也。

  赖耶为染净一切法因,如来藏亦为染净一切法因,此四同义也。

  阿赖耶甚深凡小等不可知,如来藏亦甚深凡小等不可知,此五同义也。

  阿赖耶境界,唯佛了知,如来藏心境,亦唯佛证知,此六同义也。

  赖耶不为一切无漏法之缘起,而如来藏作一切无漏法之缘起,此一别义也。

  赖耶有漏现行,如来藏漏无漏皆可现行,此二别义也。

  赖耶名唯行于异生及小乘圣者,有学位大乘七地前菩萨位,如来藏则可通一切位,此三别义也。

  赖耶一名,唯依有情有为立,无情无为不受熏故,不是阿赖耶故;如来藏可通无情无为,法性藏故,法界藏故,此四别义也。

  藏识是生灭牵转晦昧杂染之相,而如来藏是在常寂圆明净之相,此五别义也。

  阿赖耶有变异,如来藏不变异,此六别义也。阿赖耶是识,如来藏是智,此七别义也。

  阿赖耶依异生位说,如来藏依菩萨说,又名即别故,此八别义也。

  乙、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宽狭深浅义

  依前道理,自可推知阿赖耶之名义较狭,唯有漏位异生具故,如来藏之名义宽广,通漏无漏,异生圣者故,楞伽起信等说,阿赖耶识依如来藏而生起故。起信别说云:“真如、如来藏、阿黎耶三位,虽不离不异,而皆能尽收一切法,然其内容之深浅与外延之广狭,亦殊不即不一”。兹依其原图,制表如次:

  ┌───────────┐

  ∣┌─────────┐∣

  ∣∣┌───────┐∣∣

  ∣∣∣生灭不生灭和合∣∣∣

  ∣∣└───────┘∣∣

  ∣∣不生不↑灭∣∣

  ∣└──────┼──┘∣

  ∣无隐↑无∣显∣

  └────┼──┼───┘

  ↑∣∣

  真如如来藏阿赖耶

  ∣╱∣╲╱/∣

  无不通有在唯

  为属漏为真有

  法生无法如漏

  灭漏如现

  故种来行

  现之故

  故深狭

  宽藏

  中

  故

  深

  “外延以真如为最广,内容以阿赖识为最深”。由此图表,亦可了知阿赖耶之最狭而如来藏广之,真如更广,即凡为生灭之赖耶必具不生灭之如来藏与无隐显之真如也。故阿赖耶依如来藏而有,而阿赖耶与如来藏,则又同依真如性也。依胜鬘,央掘摩罗、楞伽、起信论等,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广狭,则谓如来藏为众生本性清净心,亦即是本具之佛法身,此清净之如来藏心,由不觉一法界故,妄动念起,虚妄熏习,而成阿赖耶。由阿赖耶再生七六等识,起一切法。

  丙、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广大义

  夫从众生位以观一切法,则一切法唯识,一切法由阿赖耶之所摄持之所生变转现,宇宙人生,世出世间,异生圣者,唯一阿赖耶耳。广矣哉阿赖耶!大矣哉阿赖耶!从菩萨位以观一切法,则一切法唯心,一切法不离自性清净之如来藏心,一切法唯智,趣菩提觉故,般若之发展故。有为有漏,有为无漏,乃至无为真如,亦唯一如来藏心智耳。广乎如来藏!大乎如来藏!然此广大甚深之义,由何而开显耶?依诸名义差别,而得诠显,故摩诃衍论关于此阿赖耶如来藏之广大义,各出十名以显示之。特列举之,以供研究。阿赖耶十名者:

  一者、名为大摄主阿黎耶识──所谓即是大总相义也。

  二者、名为根本无明阿黎耶识──依根本无明立,所言不觉义,不如实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也。

  三者、名为清净本觉阿黎耶识──依自然本智立,起信论体相四大义,如清净镜也。

  四者、名为染净本觉阿黎耶识──依不守自性陀罗尼智立,即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不相离故也。

  五者、名为业相业识阿黎耶识──依根本业相与业识立,即不觉故所生三相之无明业相也。

  六者、名为转相转识阿黎耶识──依能见境界与转识立,即能见相也。

  七者、名为现相现识阿黎耶识──依境界相与现识立,即境界相也。

  八者、名为性真如理阿黎耶识──依正智所证清净真如立,即清净般若质境真如摄也。

  九者、名为清净如觉阿黎耶识──依本有清白,始觉般若立,即始觉者,即同本觉也。

  十者,名为染净始觉阿黎耶识──依随缘般若始觉立,即依不觉故有始觉也。

  此为阿黎耶识随其别义而立之十名,总摄一切自体相应俱生所属,及应摄之一切有关系法尽。然其义则依诸起信论所诠之法相而言,其与摄大乘论之九识等义可共同研寻,盖一切法无不可说为识,境无识有故,故此十名正显一切法唯识之义。依此建立唯识宗可也。

  次如来藏十种名者:

  一者、大总持如来藏──摄尽一切如来藏故。

  二者、远转远缚如来藏──一清一满故。

  三者、与行与相如来藏──与流转力法身如来令覆藏故。

  四者、真如真如如来藏──唯有如如故。

  五者、生灭真如如来藏──不生不灭被生灭之染故。

  六者、空如来藏──一切诸空覆藏如来故。

\

  七者、不空如来藏──一切不空被空染故。

  八者、能摄如藏──无明藏中自性净心能摄一切诸功德故。

  九者、所摄如来藏──一切染如来烦恼所隐没覆藏故。

  十者、隐覆如来藏──法身如来烦恼所隐没覆藏故。

  此为如来藏之十种名字,从其覆藏摄藏以立也。如来藏由此十名,亦摄一切应摄法尽,大功德藏、大法乐藏,从此显现故,而亦正显一切法唯心义,一切法唯智胜义,应依之建立一切法如来藏宗唯智宗也。

  丁、依如来藏说即心即身成佛义

  在众生异生位,如来藏心为阿赖耶所摄,言阿赖耶不言如来藏。在菩萨圣者位,阿赖耶识摄于如来藏,“众生不出如来智境故”。言如来藏心不言阿赖耶。若在佛位,则言法身言如来等,而不言赖耶与如来藏也。又阿赖耶之起,由于如来藏心,而如来藏之不得显现者,由于阿赖耶等诸识之妄熏。由此义故,在诸大乘经论,可寻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关系者,如大方等如来藏经云: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与我无异。

  佛见众生如来藏,欲令开窍,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

  此经有九喻说如来藏,大意皆显如来功德藏在众生烦恼心中覆藏也。又如胜鬘经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