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凯文博士:与死亡为友
发布时间:2024-07-25 03:00:14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吕凯文博士:与死亡为友
凡人皆会死,无一能幸免。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现象,也是生命的实相,不管我们主观上喜不喜欢它,客观上终究有一天还是会与死亡相逢,它看似这么地可憎,却又是与我们如此地亲近形影不离。死亡是每个人都会必经的历程,也是一期生命的终点。所有的生命就其时间动态方向的表现,本质上就是一种「向死的存在」。甫自受孕与出生的那个剎那,所有一生的活动都朝向死亡这个终点前进。然而,死亡也具有平等性与不可逆性。种种绚烂璀璨或甚至是卑微渺小的肉体生命在此结束,死亡永远是生命活动的终点与归宿,无论贫穷贵贱或何种种性阶级,不管薪水高或低,完全平等无二无别。死亡也是不可逆的,不论彼此恩爱有多深、怨憎多重,一旦完全死亡,断无复活的可能,不仅再见无期,若真有轮回存在,见面亦不识,两岸隔绝、人天永别。在「四谛」的教导里,死亡是苦谛的「八苦」之一的「死苦」。它说明我们今生一期的生命里有着一条无法跨越的界限,一切世间成就至此归零。一切烦恼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也源于不接受当下的现况。佛陀说的「死苦」,主要着眼于一般人抗拒死亡而产生热恼。死亡正是一种无常的现象,人们一旦抗拒死亡的必然性、转而执着永生的幻想,将导致苦的生起。凡人不愿意接受死亡,视死亡为苦,这是因为在无常大海之前,一旦死亡的波涛袭来,不管此生多么精采,所有丰功伟业犹如美丽的沙雕城堡剎那归于波臣中,再多的叹息与惊慌,再多的祈祷与咒语,都无助于这短暂美丽泡影的永久逝去。「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遥想当年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尽随烟云化成西山薄暮。如此说来,生命的意义又何在呢?一般人因为无知而害怕死亡,不但害怕死亡本身,也害怕死亡所带来的生命虚无感吧!印度人认为生命有多种形式,死亡是一期生命的结束,亦是下一期精采生命的开始,像是买了一张不回头的单程机票,移民赴另一个新鲜的国度重新开始。佛陀认为生命本身更是一种珍贵的礼物,要能「善生」(好好地活着)才能学习「善终」(好好地死),从生到死的这一切历程都值得细细观察与品味;但是佛陀也认为,无知将带来恐惧,很可能让一场快乐的单程天国旅行被自己想象成恐怖的世界末日。死亡就是死亡,相当单纯,别被低俗而不长进的术士给恐吓了,不但自己吓自己,也要连带着别人一起吓到底。当我们死亡,应该带着此岸满满的祝福,安详地单飞另一个全新的国度。佛陀对于人们如何安详地面对死亡的教导相当多,六随念法门里,经常提到的「死随念」,就是把死亡当作是一种提醒。佛陀视死亡为一种无常的提醒。如果死亡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此次见面后无法再见的离别,则这样的离别是饶有深义的,因为它提醒我们必须珍惜每一位有缘在这个当下相逢相在的众生,不论缘深缘浅,不论识与不识、熟与不熟,不论性别、长幼或肤色,它提醒我们,每次的见面都可能是无法再见的离别。每一次见面不仅是第一次的见面,每一次的见面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见面,因为我们有可能从此不会再见。每天每日的生命世界,原本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触对象的整体集合,这不仅是一个人我互动实质往来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存在于我们个人记忆中的世界。我们的记忆就是每天每日的生命世界。佛陀提到「死随念」,提醒我们把死亡放在心上,就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让彼此成为记忆中的遗憾,要善待每一位记忆中的他者,感谢他的参与,丰富我的生命,即使带来痛苦,也感谢他涵养我们生命的刻划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