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发布时间:2024-10-12 03:03:24作者:普门品全文网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原文]
受持戒法
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皈,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
轻尘积岳,坠露添流;一滴下崖,终归大海。故《涅槃经》云:“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所以,龙无犯杀之心,狼有持斋之意。比丘苦节,至于系草护鹅;居士病缘,终不饮酒食肉。是知诸善之本,五戒为先;王者履之以治国,君子奉之以立身;不可造次而离,不可须臾而废。
佛称“五德”,儒谓“五常”,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藏,在处为五方。广而言之,无所不统;仰观俯察,莫能加焉。故《法苑珠林》云:“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虽乖,渐教通也。”
正法内训,必始于因,此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现意。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果证;从兹而入道,不羡乐而乐彰。
今见持戒不杀,不求仁而仁著;守戒不盗,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者,不行智而智明。非但律己防非,亦以助国扬化。
欲修成于净行,须严护于戒根。可谓:“万善和融同佛土,熙熙长乐太平时。”[消文]
受持戒法
大家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进一步修菩萨行了。第一步就是接受佛法僧三皈依,接着就是奉行杀盗淫妄酒等五戒。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尽最大的努力去行十善法,圆满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和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三聚律仪。当然,如果大家是根机成熟的呢,就可以全受全持;如果根机尚未成熟,那就分受分持。每年要持初中后善,每月要行六斋净日。假如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不到五戒不犯,那么就先除酒肉二戒;假如难行十善法,那么就先持不杀生的法门。
轻微的尘土虽小,但是堆积起来,年长日久就会象山岳一样,一旦推落也会阻断江流;一滴细水,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一旦流下悬崖进入河流的话,最终一定可以汇入大海。因此佛陀在《涅槃经》上说:“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梵网经》上也说:“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所以,毒龙也有不起杀心的时候,恶狼也有持斋的想法。比丘持戒的苦行和气节,以至于有草系比丘、护鹅身死的例子。即使身为居士,过去也有在药引必需酒肉的情况下,始终不去饮酒食肉的例子。由此可见,一切善法的根本,首先就应该是五戒;帝王推行五戒能够治国家,君子奉行五戒可以立身命;所以,我们不能离开五戒,不能一时松懈。
佛法称为“五德”,儒家叫做“五常”,在天上称为五星,地上叫做五岳,对人而言就是五脏,在方位而言就是五方。广义上说,五戒无所不包;任凭你仰观俯察,所到之处都不出五戒的范围。因此《法苑珠林》里面说:“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虽乖,渐教通也。”
戒律,这是佛法教内的训示,在修行之初一定要从戒律开始。受持戒法一定要落到实处,直接从现象上来严格要求,不能够玩弄文字、文过饰非;我们应该直接从戒相本身去理解其中的深意。假如能够象这样去修行,即使你不贪求证果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证果;象这样去入道,即使你不追求佛法的胜义解脱而能够自然得到法喜法乐。
假如当你看到持戒不杀的人,那么他不求仁而仁心能够广布;持戒不盗的人,他不求义而义名远播;不邪淫的人,他不求礼而礼法自备;不妄语的人,他不求信任而能得到广泛的信任;不饮酒的人,他不求智慧而具足智慧。可见,五戒不但能够律己防非,同时也能助国扬化。
总之,一个迫切希望自己能够修成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严格保护好自己的戒根。正所谓:“万善和融同佛土,熙熙长乐太平时。”
受持戒法
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皈,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
轻尘积岳,坠露添流;一滴下崖,终归大海。故《涅槃经》云:“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所以,龙无犯杀之心,狼有持斋之意。比丘苦节,至于系草护鹅;居士病缘,终不饮酒食肉。是知诸善之本,五戒为先;王者履之以治国,君子奉之以立身;不可造次而离,不可须臾而废。
佛称“五德”,儒谓“五常”,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藏,在处为五方。广而言之,无所不统;仰观俯察,莫能加焉。故《法苑珠林》云:“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虽乖,渐教通也。”
正法内训,必始于因,此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现意。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果证;从兹而入道,不羡乐而乐彰。
今见持戒不杀,不求仁而仁著;守戒不盗,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者,不行智而智明。非但律己防非,亦以助国扬化。
欲修成于净行,须严护于戒根。可谓:“万善和融同佛土,熙熙长乐太平时。”[消文]
受持戒法
大家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进一步修菩萨行了。第一步就是接受佛法僧三皈依,接着就是奉行杀盗淫妄酒等五戒。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尽最大的努力去行十善法,圆满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和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三聚律仪。当然,如果大家是根机成熟的呢,就可以全受全持;如果根机尚未成熟,那就分受分持。每年要持初中后善,每月要行六斋净日。假如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不到五戒不犯,那么就先除酒肉二戒;假如难行十善法,那么就先持不杀生的法门。
轻微的尘土虽小,但是堆积起来,年长日久就会象山岳一样,一旦推落也会阻断江流;一滴细水,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一旦流下悬崖进入河流的话,最终一定可以汇入大海。因此佛陀在《涅槃经》上说:“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梵网经》上也说:“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所以,毒龙也有不起杀心的时候,恶狼也有持斋的想法。比丘持戒的苦行和气节,以至于有草系比丘、护鹅身死的例子。即使身为居士,过去也有在药引必需酒肉的情况下,始终不去饮酒食肉的例子。由此可见,一切善法的根本,首先就应该是五戒;帝王推行五戒能够治国家,君子奉行五戒可以立身命;所以,我们不能离开五戒,不能一时松懈。
佛法称为“五德”,儒家叫做“五常”,在天上称为五星,地上叫做五岳,对人而言就是五脏,在方位而言就是五方。广义上说,五戒无所不包;任凭你仰观俯察,所到之处都不出五戒的范围。因此《法苑珠林》里面说:“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虽乖,渐教通也。”
戒律,这是佛法教内的训示,在修行之初一定要从戒律开始。受持戒法一定要落到实处,直接从现象上来严格要求,不能够玩弄文字、文过饰非;我们应该直接从戒相本身去理解其中的深意。假如能够象这样去修行,即使你不贪求证果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证果;象这样去入道,即使你不追求佛法的胜义解脱而能够自然得到法喜法乐。
假如当你看到持戒不杀的人,那么他不求仁而仁心能够广布;持戒不盗的人,他不求义而义名远播;不邪淫的人,他不求礼而礼法自备;不妄语的人,他不求信任而能得到广泛的信任;不饮酒的人,他不求智慧而具足智慧。可见,五戒不但能够律己防非,同时也能助国扬化。
总之,一个迫切希望自己能够修成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严格保护好自己的戒根。正所谓:“万善和融同佛土,熙熙长乐太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