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究竟解脱,才是真正的尽孝
发布时间:2025-01-21 03:00:05作者:普门品全文网我们都知道,「母亲节」是用来纪念天下母亲的日子。我们之所以要纪念母亲,就是因为母亲实在太伟大了。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到母亲生儿育女的「十大恩德」:「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又如《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及一劫中,说不能尽。」复说:「世间悲母,念子无比。因于未形,始身受胎。住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悲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刀,竞来屠割,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愈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这两段经文所描述的都是真真确确的事实;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亲产前十月怀胎的痛苦;产时,与死神挣扎的恐怖,产后推干就湿,抚养提携的辛劳,个中滋味,除了母亲们,谁能想象得到?可以说,母亲给予子女的恩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除了负起生育与教育的责任外,还在起居饮食的照料上,体贴入微,爱护备至,不独「推衣衣之,推食食之」,而且往往为了子女的健康和幸福,学业与前途,宁可委屈自己,甚至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显然地,在父母养育子女的历程中,有很多地方,是身为子女者永远无法报答的。世间上,除了佛菩萨外,试问还有什么可与母爱的伟大相比?一个失去母爱的人,即使获得全世界所有最珍贵的东西,也无法弥补他内心的空虚与缺憾。
故佛在《心地观经》中说:「于诸世间,何者为最富?何者为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日中,慈母死时名日没;悲母在时名月明,悲母死时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
而儒家《孝经》第一章中,孔子亦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第七章)可见孝道之于人生是何其的重要。因此我国自古即提倡「百行以孝为先」。今天我们细读上述这些经文,正好给我们反省的机会,回想父母的恩德,以作警惕,时时感念。
以世间法而言,如何才能尽孝?「孝」这个字,说来容易,真的要实践却不易。儒家有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第四》)父母在世时,不轻易离开父母身边,顺从听话、按时奉养;父母离世时,诚心诵经回向;父母不在世时,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并心存善念,回馈社会,种福田,结善缘。能够做到这样,便是尽孝了。
但佛法除了照顾、奉养父母的身体、饮食起居之外,更要劝导、帮助他们信佛、学佛,同趣佛道,同得究竟解脱,才是真正的尽孝。
下面这个故事,相信定能给许多为人子女者一些启发:
明朝时候,有个杨黼,因为他听别人说四川的无际大师是活菩萨转世,所以就想要去参访他,向他学习佛法。
有一天,当他走到半路上的时候,碰见了一个老师父,那位师父看起来慈眉善目,很慈祥的样子,他对杨黼说:「无际大师就是我的师父,他知道今天你要来拜访他,所以叫我来迎接你,并且叫我告诉你说,见他还不如去见活佛。」杨黼说:「可是活佛在什么地方呢?」老师父说:「你只要朝着东方回去,一路直走,到时候,只要看见一个敝开衣领,倒穿着鞋子的人,那人就是活佛了。」杨黼听了老师父的话,很高兴的就赶回去了。
由于他急着想活佛,日夜不停的赶路,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候了。他的母亲听到了儿子回来的声音,心里非常欢喜,等不及把衣服穿好,就急急忙忙的到拖着鞋子走出来开门。这时,杨黼看见母亲的模样就和那位老师父所描述的活佛一模一样,心里恍然大悟,明白到孝顺家中的爹娘,比前去见活佛更为重要。从此以后,便竭力孝顺母亲,并且批注了一部《孝经》,提醒世人要孝顺父母。后来他活到八十岁,诵念经偈而逝世。
古语有云:「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德。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亲都不晓得孝顺,那么还学什么佛、修什么行?今天我们读过《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及《心地观经》以后,实应感到既惭愧又喜悦。惭愧的是至今不曾真正尽孝过,喜的是从今开始,我们日后应时时以此经文来告诫自己、提醒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真正实践孝道。如此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在此祝愿天下母亲,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儿女孝顺,幸福快乐!